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向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4021-4021
目的 探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仪在院前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8例院外心跳呼吸骤停平均15 min的患者,均按照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标准使用监护型救护车车载1007型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观察循环、呼吸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复苏成功36例,成活15例.结论 院外使用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患者来院后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器械及徒手胸外按压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急诊科收治心脏骤停患者32例,根据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心肺复苏,随机分为器械复苏组(器械组)及徒手复苏组(徒手组),每组各16例,分别监测患者复苏后3 min、5 min、10 min、20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水平。结果器械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例,徒手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3例,所有患者在心肺复苏前3个时间点PETco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0 min时器械组PETco2水平明显高于较徒手组(P=0.03)。所有恢复自主循环患者PETco2水平均高于15 mmHg。结论器械心肺复苏较徒手心肺复苏更能维持较长时间较高的PETco2水平,更有助于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3.
我科2002-03~2004-04应用美国密执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器(以下简称萨勃机)抢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21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心肺复苏指示仪组和普通心肺复苏组各24例。运用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自制的心肺复苏指示仪对患者行标准心肺复苏,普通心肺复苏组采用普通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两组心肺复苏0、10、30 min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两组复苏前的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的PaO2、实际碳酸氢盐、SaO2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复苏3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PaO2、PaCO2、实际碳酸氢盐和心肺复苏有效率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指示仪指导心肺复苏可以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呼吸功能支持,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犬心脏停跳及复苏后脑组织内皮素 - 1(Endothelin ,ET - 1)含量、Na -K ATP酶活性的变化 ,探讨ET - 1在复苏后脑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犬室颤心跳呼吸骤停模型 ,进行标准心肺复苏 ,分别观察室颤前、心脏停跳 10min及复苏后 30min、2h和 4h的脑组织ET - 1含量和Na -K ATP酶活性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脏停跳及复苏后脑组织ET - 1含量明显升高 ,Na -K ATP酶活性降低 ,两者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心脏停跳及复苏后脑组织ET - 1含量升高引起脑组织损伤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了Na -K ATP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脑复苏是针对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在缺血缺氧以及血液再灌流过程中,所造成以大脑为主的全身各脏器损害进行治疗[1]。高压氧治疗脑复苏是心肺复苏后的重要手段之一,且效果显著,我院2000-2009年共收治254例心肺复苏后伴昏迷患者,其中32例行气管插管并急诊高压氧治疗,效果满意,现将高压氧时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62岁。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除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外,采用中型多人医用高压氧舱治疗。使用2~2.2ATA(绝对大气压)头盔吸氧,升压20 min,稳压60 min,患者持续吸氧60 min,中间休息10 min或减压20 mi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围术期心肺复苏及科内转运的抢救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38例心肺复苏患者,心搏骤停0~7 min后立即心肺复苏;20例普通病房复苏后转运至ICU,其中14例转运途中继续心外按压,15例转运前已行气管插管;ICU进一步生命支持,包括胺碘酮控制心律11例,持续肾脏替代治疗5例,主动脉球囊内辅助4例,急诊冠脉搭桥术3例,急诊心内畸形矫治术1例,急诊瓣膜置换术4例,心脏移植1例,开胸探查术5例.结果:本组手术前14人次,手术后28人次;ICU病房内心肺复苏18例(19人次),普通病房到ICU科内转运20例(23人次);早期复苏30例(34人次)成功率81%,复跳时间1~110(平均15.13±23.23)min,后期并发症包括脑损害4例(10.5%)、肾损害5例(13.2%)、肺炎及呼吸衰竭22例(57.9%)、心力衰竭19例(50%).结论:心脏外科患者术前、术后皆易发生心搏骤停,该类心肺复苏具相当难度.抢救必须分秒必争,及时有效的生命支持和针对病因的进一步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科内转运强调无缝隙连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其心脏复苏效果.方法:对院前急救中44例心跳呼吸骤停息者随机分组,立即分别应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和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按照201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相应的复苏措施,观察两组复苏效果.结果: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较徒手心肺复苏在>30min的超长时心肺复苏中可提高ROSC成功率.结论: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有效的心肺复苏工具,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后与心肺脑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97例,按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分为3组:A组1~5min;B组6—30min;C组31~60min。比较A、B、C组心肺复苏后的心肺脑恢复率。结果A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71.4%,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85.7%,心肺脑始终无恢复者为14.3%;B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2.9%,心跳恢复为22.8%;C组:心肺脑完全恢复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0%,心跳恢复为5.0%。A组心肺脑恢复率显著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对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1—5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前两讲,我们分别解读了2015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简称2015指南)的概论和基础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1-2]。本节解读2015指南第三章《心脏骤停后治疗》[3-5]。2010指南强调心脏骤停可由许多不同疾病所致。不管何种病因,在心脏骤停期间均发生低氧血症、缺血与再灌注,复苏可引起多器官系统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在患者之间及每个患者器官之间是极不相  相似文献   

11.
高雪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64-7464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09-03-2010-12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RRT)以来,对30例危重患者行CRRT治疗,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重症急性胰腺炎6例,重症肾功能衰竭10例,药物中毒3例,顽固性心衰5例,重症感染4例,心肺复苏(CPR)术后所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2例。以上病例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32-133
将86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都在得到确认后5s内就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其中第1组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术,第2组使用心肺复苏机行持续心肺复苏术。依据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实施持续心肺复苏,同时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自主心率、颈动脉搏动、瞳孔、面色及心电图等指标来证明有效或无效。第1组有效1例,无效59例,有效率为1.67%;第2组有效4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15.38%,两组对比总体阳性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救治时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有更好的复苏效果,其复苏率明显要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кB的水平与心肺复苏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依据复苏效果分为A组(29例)心肺复苏30 min无效死亡;B组(21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 h,但最终死亡;C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于心肺复苏即刻(0 h)、1 h、3 h、6 h、12 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计数法检测核因子-кB水平,比较各组病人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A、B、C三组核因子-кB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于心肺复苏3 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心肺复苏6 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至12 h;C组于心肺复苏3 h激活达峰值,12 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核因子-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心肺复苏早期核因子-кB的激活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核因子-кB正反馈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心肺复苏病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线粒体水平研究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保护复苏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交流电致颤法诱发大鼠心室颤动,8 min的室颤后开始包括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的心肺复苏,6 min后电击除颤.动物随机分为3组:(1)心肺复苏组;(2)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3)δ阿片受体拮抗剂+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δ阿片受体拮抗剂在室颤前15 min预先给药,δ阿片受体激动剂或者生理盐水在室颤5 min时给药.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在复苏成功后6h处死动物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复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δ阿片受体拮抗剂预处理完全取消其保护作用;和心肺复苏组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组相比较,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动物心肌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明显保存完好.结论:在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减轻复苏后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5.
随着院内外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注意到复苏成功后的脑损害是影响患者完全康复的重大障碍[1]。据统计每年大约20万人发生辞死,复苏成功率在30%左右。但复苏成功后又有60%的患者因脑损害及其并发症而在住院期间死亡,最终出院的一小部分息者中近二分之一因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而丧失生活能力,因此减缓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是当今急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自身调节作用维持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在50ml·100mg-1·min-1,脑灌流压(cerebralperfusionCPP)在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N1~N3级护士2010版心肺复苏术培训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方法]以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对275名N1~N3级护士进行统一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结果]N1~N3级护士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规范心肺复苏操作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临床护士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心室颤动过程中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进一步探讨心肺复苏改善室颤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经右心室内膜交流电致颤建立大鼠心跳骤停模型,随机分组:(1)心肺复苏组,10 min心室颤动后,给予5 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通气;(2)单纯心室颤动组,持续15min的心室颤动,不予心肺复苏;(3)正常对照组,15 min后,立即开胸取出大鼠心脏,抽提心肌线粒体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取心肌组织送检透射电镜以及检测糖原含量。结果:心肺复苏组线粒体Ⅲ态呼吸和呼吸控制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仍高于单纯心室颤动组(P0.05),心肺复苏组和心室颤动组心肌糖原含量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心肺复苏组糖原含量低于心室颤动组(P0.05)。电镜下心肺复苏组心肌线粒体损伤明显较心室颤动组轻。结论:室颤引起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伤;心肺复苏通过减轻线粒体呼吸功能损伤,有效地减轻能量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益。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研究56例徒手心肺复苏患者及37例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30min内复苏成功率为23.81%,与徒手组(2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0min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成功率为12.50%,显著高于徒手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临床复苏效果与徒手复苏比较,30min以内两者没有差异;而30min以上心肺复苏机临床复苏效果明显优于徒手复苏。  相似文献   

19.
管健  吴彪  张文  郭旭昌  朱永  钟淑琼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50-2651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接受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成功取决于脑功能是否恢复,这是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抢救的成功率约1%~18%[1],存活下来接受随访者甚少.我院急诊科根据历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探索按压部位、深度及频率,根据不同病例灵活选择插管、按压、除颤的最佳时机,改变单一依赖肾上腺素,采用联合应用胺碘酮等;更重要的是重视脑复苏.现将2001-2010年10年间收集的1 847例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分别就复苏开始时间,插管、按压、除颤时机选择,用药及脑复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后综合性血压变化因素。方法:选取从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血压调控,对比NFI评分与GCS评分。结果:观察组复苏4周、8周、12周NF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即刻、复苏后12 h、24 h,两组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复苏后48 h,两组GC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调控血压变化,能使脑灌注衰竭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提升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