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指引下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器安装术起搏电极置入的实用价值.方法 经皮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指引下进行静脉穿刺并将起搏电极推送到右室心尖部,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结果 23例患者均能准确定位于右室心尖部,成功起搏,起搏过程中无电极脱位起搏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指引下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在抢救严重心动过缓、心搏停止时可作为一项常规急救措施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明  金茹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60-1362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于床旁应用无球囊普通电极导管,以心腔内心电图(IEG)引导,心脏起搏时体表心电图II、III、aVF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定位行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病情稳定后行胸透或心脏彩超证实电极导管的位置。结果:28例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15min。测起搏阀值低于1V。28例均为右心室起搏,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1例,心尖部起搏27例,维持临时起搏时间6h至7d不等。5例患者在推送电极导管至右室的过程中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适当调整电极导管方向后消失,1例出现膈肌起搏,调整起搏电极位置及起搏电压后消失。4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电极在右室流出道1例,电极在心尖部3例,18例经胸部透视证实电极在右室心尖部。结论: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是一种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实用的急救措施,适合条件有限的、没有床旁X线机、没有导管室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86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无X线透视下将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盲插至右心室。结果  85例患者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 ,顺利将临时起搏导管送至右室 ,1例失败 ;在起搏期间有 8例患者发生电极脱位 ,重新调整后恢复正常 ;经X线透视观察大多数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少数位于右室中部及流出道。结论 在无X线透视下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起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8例患者均有心动过缓或传导功能障碍,于病程中经右侧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放入临时起搏电极于右室心尖部.结果 98例患者均植入临时起搏器成功起搏,内外科患者安全度过疾病急性期及围手术期.结论 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术对有缓慢型心律失常及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2例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73.7±12.9)岁;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病窦综合征3倒;均选右股静脉入路,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测量导管深度、行X线等检查进行研究,观察该起搏方法的疗效。结果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为66%(8/12);2例电极导管不能通过扭曲的髂静脉,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在DSA透视下送入右室起搏;1例反复不能进入右室起搏。X线透视下方将导管送入右室而起搏;1例心脏停搏的患者漂浮导管不能起搏,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后成功起搏。无一例出现栓塞、电极脱位、心脏穿孔或穿刺并发症。结论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对心脏停搏、血管扭曲的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有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中,选用VDD6例,VVI22例,VVIR4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插入永久电极,分别取剑突下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剑突下四腔切面、左侧位心尖四腔、胸骨旁四腔切面和剑突下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反复确认导管尖端经上腔静脉、右房、三尖瓣口抵达右室心尖部而非抵达室间隔中段或右室流出道并确保导管心房段留有足够弧度。测试验证永久电极的阈值、阻抗、感知性能等参数满意后结扎固定导管,将起搏器与导管牢固连接、埋入胸前皮下囊袋。结果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电极定位指标均满意。经3个月~25个月随访,起搏系统工作正常,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实施心脏起搏,是一项高效、安全、简便、实用和经济的超声介入新技术,亦可作为X线透视下永久起搏术的替代和补充,采用多切面、动态观察电极尖端走向是定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救治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对17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无X线影像的帮助下应用Seldinger穿刺法,植入临时心脏起搏电极到右室心尖部。穿刺部位选择右股静脉8例,左锁骨下静脉6例,右锁骨下静脉2例,右颈内静脉1例。安装好临时起搏器调试起搏。结果:17例均在5~15min内完成。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很快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同时为治疗患者心脏原发病争取了时间。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技术.操作方法简便.时间短.疗效安全可靠.便于急救应用。  相似文献   

8.
报告20例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骤停患者于床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心腔内心电图引导植入临时起搏器,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30—80s(中数55s),自静脉穿刺到固定好电极约需4—12min(中数8min)。左锁骨下静脉利于电极送达右心室,心房与心室内心电图不同可判断电极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如位于右室。无论电极在任何部位只要起搏好且牢固,即可。本文20例患者电极7例位于右室心尖部,7例位于右心室流出道,6例位于右心室中部。维持起搏时间24h到17天不等。  相似文献   

9.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的技术方法学要点.方法从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中随意选择54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植入,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50-86(67.7±8.6)岁,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起搏阈值(0.73±0.12)V],同时起搏QRS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153.11±20.10,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0.
汤银江  李艳华  莫军 《吉林医学》2012,33(7):1448-144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床旁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通过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临时起搏器电极送至右心室相应部位,应用临时起搏治疗。结果:15例患者在心超引导下临时起搏器电极到达右心室,临时起搏器成功应用。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安全、简便、成功率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6例危及生命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将自配的引导钢丝前端弯成60°角的弯曲,将引导钢丝穿入起搏电极内至顶端,将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插入左坝骨下静脉大约35cm,不超过45cm,使其在45秒至1分钟时间内到达右心室,当时起搏良好。认为使用带有引导钢丝的起搏电极,可在没有X线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右心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囊漂浮电极床旁心脏内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病人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通过插入导管的长度和起搏心电图QRS波形态的指导,植入球囊漂浮导管至右心室行临时心脏起搏。结果成功起搏55例(97.22%),开始穿刺到成功起搏时间(6.7±3.5)min,植入深度(37.5±3.5)cm,留置电极导管时间1—14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球囊起搏电极导管能迅速安全行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起搏器治疗中选择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对接受起搏器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28例,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20例,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对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采集左室八个节段的心肌运动情况,测得各段心肌收缩运动达峰时间、心肌收缩时间和舒张期快速充盈达峰时间.从而了解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结果:RVOTP组与RVAP组患者比较,起搏器置入前收缩运动协调性的达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置入3~6mo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提高(P〈0.01),而RVAP组协调性有所降低(P〈0.01); 置入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高于RVAP组(P〈0.01).代表舒张运动协调性的Q-E时间:置入3~6mo后,RVAP组舒张协调性明显低于RVOTP组(P〈0.01).并且RVAP组置入后协调性有所降低(P〈0.01).结论:使用螺旋电极选择理想部位起搏有利于心肌收缩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8例,均经床旁左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观察心电图图形,判断电极位置。结果:28例患者均右心室起搏成功,从开始穿刺到起搏成功均≤15m in。所有病例于成功起搏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经原发病治疗后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抢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是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的重要抢救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右颈内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采用seld inger法穿刺技术,穿刺右颈内静脉送入球囊漂浮电极导管,根据体表起博心电图图形特点和导管深度行床旁临时右室起搏。结果:46例均经右颈静脉穿刺,在床旁放置带囊临时起搏电极于右心室,都达到迅速有效起搏,从穿刺到右心室起搏,平均时间为6m in,所有患者均无气胸、栓塞、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右颈内静脉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右室临时起搏是一种较安全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has been reported to reduce cardiac performance. But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dual chamber (DDD) pacing on cardiac function compared to sinus rhythm.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right atrial and ventricular DDD pacing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synchrony using 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 Methods Ten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a right atrial and ventricular DDD pacemaker underwent 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 The scintigraphic data were obtained during sinus rhythm and pacing rhythm. Cardiac function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semimanually. Phase analysis was used to study the ventricular activation sequence and ventricular synchrony. Results The left ventricular 1/3 ejection frac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pacing compared with that during sinus rhythm[(23.4±6.1)% vs (27.7±4.5)%, P=0.01]. Regional ejection fraction also decreased during pacing,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has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ght ventricle was activated earlier than the left ventricle during pacing, and that the phase shift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during pacing than that during sinus rhythm[64.13°±16.80° vs 52.88°±9.26°, P=0.007]. The activation of both ventricle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sinus rhythm, with the activation sequence from proximal septum or base of left ventricle to apex.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during pacing occurred at the right ventricular apex, and subsequently spread to the base and left ventricle.Conclusion Right atrial and ventricular DDD pacing impairs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nd ventricular synchrony.  相似文献   

18.
将78例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应用“三点连线法”指导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快速心脏起搏;B组38例在X线透视下穿刺左或右侧锁骨下静脉进行临时起搏。结果示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电极操作时间及起搏阈值无差异(P〉0.05),总抢救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成功后电极平均深度为“三点间连线长度+9.0cm”。提示利用三点连线法指导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快速心脏起搏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适用于不同年龄、身高和体形的患者,对无自主心律和有自主心律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方法将台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的148例置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起搏A组)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B组),A组患者70例,B组患者78例。观察2组患者成功置入起搏器前后2个月的起搏参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监测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监测24h内血浆脑钠肽(BNP)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中,2组在除QRSd外的起搏参数上的变化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的QRSd波段比B组更窄。A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变化小于B组,24h内血浆脑钠肽(BNP)的监测中,相较于B组,A组增加程度更小。2组在LVEF与BNP变化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好的保障了心脏收缩功能,比其更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