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VCIND患者60例为VCIND组,30例体检合格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一般检查、神经功能评定、脑SPECT检查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双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rCBF明显降低(P<0.05);左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均较右侧rCBF明显降低(P<0.05);VCIND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检测对早期发现VCIN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成像中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 label delay,PLD)及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评分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确诊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52例,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分为认知障碍组(30例)及认知正常组(22例),采用不同PLD (1.5、2.5 s)行3D-ASL脑灌注成像,应用GE AW4.5工作站对双侧额顶颞叶、海马及丘脑等脑区进行镜面对称测量(CBF_(1.5)、CBF_(2.5)),并对患者WML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及WMLs评分/Mo CA量表评分与各脑区CBF的相关性。结果 (1)VCI组与对照组WMLs评分分别为4.87±1.68及2.77±1.66;Mo CA量表评分分别为18.77±2.98及28.18±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2)VCI患者CBF_(1.5)在双侧额顶颞叶、海马及右侧丘脑等脑区明显减低,而CBF_(2.5)只在双侧额颞叶、海马脑区减低;仅左侧/右侧额叶CBF_(1.5)与CBF_(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9);在全部患者各脑区中,左侧、右侧额叶CBF_(1.5)/CBF_(2.5)与WML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1.5)=-0.567、-0.590/r_(2.5)=-0.553、-0.558;P0.05)。(3)Mo CA量表评分与CBF_(1.5)(双侧额颞叶、海马、右侧丘脑)/CBF_(2.5)(双侧额叶、海马、左侧颞叶、右侧丘脑)呈正相关,额叶相关性最高(左、右额叶:r_(1.5)=0.806、0.688/r_(2.5)=0.719、0.620;P=0.000)。结论 PLD_(1.5)对VCI脑低灌注检出更敏感,PLD_(2.5)显示低灌注范围更精确;WMLs与VCI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全脑3D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cASL)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点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6例AD患者(AD组)和16例年龄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对照组)进行核磁共振形态学和ASL灌注成像检查。利用SPM8软件对获得的脑血流图像进行预处理并统计分析,比较2组的脑血流灌注差异,并探讨AD患者的脑血流特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组内侧颞叶萎缩明显,双侧额颞顶枕血流灌注普遍减低(P<0.001),主要累及左侧额叶、右侧眶额下部、右侧海马旁回、双侧顶叶下部、右侧顶叶上部、右侧缘上回、右侧楔前叶、右侧中扣带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颞叶中部(P=0.000)。经部分容积校正后,AD组双侧颞叶及顶枕交界区脑血流灌注明显减低(P<0.001)。结论:3D pcASL通过测定脑血流可以监测AD患者脑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MRP)在诊断老年痴呆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3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痴呆组),其中18例患阿尔茨海默病,12例患血管性痴呆;另选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头颅进行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额叶、颞叶和双侧海马、基底节区域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痴呆组双侧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和基底核的CBV、CBF测得值低于对照组,其MTT和TTP测得值大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MRP诊断老年痴呆症具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CT血流灌注成像(CTPI)在评估老年痴呆症病情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9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痴呆组),其中52例阿尔茨海默病,43例血管性痴呆;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低剂量CTPI,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额叶、颞叶皮质和双侧海马、基底核区域进行测量,运用ROC曲线进行效能评价。结果痴呆组双侧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和基底核的CBV、C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MTT和TTP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灌注参数左颞叶MTT、左基底核MTT、左海马MTT诊断老年痴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920、0.916,诊断价值较高,左额叶MTT、左基底核CBV曲线下面积为0.867和0.819,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CTPI诊断老年痴呆症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脑血流灌注参数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中心医院78例AD患者及40例体检的健康老年人,将AD组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6例)、中度组(27例)、重度组(25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WMS)评价各组受试者认知,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测定脑血流灌注量,比较各组差异并分析血流灌注量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受试者MMSE总分、短时记忆量表得分、长时记忆量表得分及瞬时记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分别为67.806、165.060、206.325、169.227,P<0.05);轻度、中度、重度AD组患者右侧额叶、双侧颞叶、双侧顶叶及右侧枕叶等部位血流灌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逐渐降低(F分别为7.795、46.133、39.974、24.569、28.256、18.898,P<0.05);相关性分析示,AD患者右侧额叶、左侧顶叶侧颞叶等部位脑血流量与MMSE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2、0.441、0.352、0.418,P<0.05)。结论AD患者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部位脑区血流灌注参数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进行筛查,来观察MoCA中文版在VCI诊断过程中的有效性;比较MoCA与MMSE的敏感性;观察MoCA在中药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过程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75例受试者同时进行MoCA和MMSE量表检测,并记录积分;对2组受试者之间MoCA结果进行检验,了解MoCA的有效性和敏感性;比较MoCA在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与血管性痴呆(VaD)组的子项目积分,了解VCIND与Va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征;对A组检出的VCI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计算并给予中药黄蒲通窍胶囊治疗,6周后复查中医证候积分、MoCA及MMSE评分。结果:MoCA和MMSE评定结果高度相关(r=0.932,P0.001)。A组和B组的MoCA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VCIND组与VaD组之间的MoCA结果比较,除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子项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他子项目的分值和总分在2组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5。VCI患者MoCA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在一定程度上负相关;中药黄蒲通窍胶囊治疗前后的MoCA和MMSE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oCA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敏感性,可用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筛查;VaD较VCIND在视空、执行、记忆、定向方面损害进一步加重;中药黄蒲通窍胶囊可以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MoCA可用于中药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评估并优于MMSE。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一站式CT血管造影术(CTA)+CT脑灌注成像(CTP)检查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诊断及脑血流灌注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共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A+CTP检查。根据脑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度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n=60)及重度组(脑血管闭塞、重度狭窄,n=26),分析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局部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对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根据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较好组(n=36)及侧支循环不良组(n=21),分析脑血管灌注指标对侧支循环开放程度的评估价值。  结果  86例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及轻度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0.47%(9/86)、19.77%(17/86)、36.05%(31/86)、33.72%(29/86);轻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患侧CBV及CBF均小于健康侧,TTP、MTT长于健康侧(P < 0.05);重度组健康侧的CBV、CBF小于轻中度组(P < 0.05);重度组患侧相比于健康侧CBV、CBF下降值及TTP、MTT增大值大于轻中度组(P < 0.05);CTP指标联合检测评估脑血管狭窄程度的AUC大于CBV、CBF等指标单独检测(P < 0.05)。侧支循环不良组的CBF高于侧支循环较好组,CBV低于侧支循环较好组,MTT、TTP短于侧支循环较好组(P < 0.05);CTP指标联合检测评估侧支循环开放程度的AUC值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 < 0.05)。  结论  CTA+CTP检查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流灌注情况,可用于评估脑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脑白质完整性、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52例CSVD伴MCI患者为MCI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成像测定脑血流量(CBF)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技术(DTI)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ADC)等。结果:MCI组MoCA量表总分、视空间/执行、命名、注意/计算力、语言、抽象思维及延迟记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MCI组双侧半卵圆中心、额叶、顶叶FA值、CBF均降低(P<0.05),双侧额叶、顶叶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右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顶叶的FA值与CBF呈正相关(P<0.05),双侧额叶和顶叶的ADC值与CBF呈负相关(P<0.05);右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的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双侧额叶的ADC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双侧额叶、顶叶的CBF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白质完整性损伤尤其是颞叶损伤是CSVD患者伴发MCI的重要标志,且与脑血流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全脑CT灌注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结果 20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病变侧和对侧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TTP和MTT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16例患者MTT和TTP延迟累及顶叶和半卵圆中心.20例患者病变侧和对侧MTT值分别为(7.05±1.47)s和(4.96±1.00)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P<0.01);病变侧和对侧TTP值分别为(20.04±2.14)s和(17.83±1.89)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P<0.01).病变侧和对侧CBV和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64排螺旋CT应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全脑CTP,为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基于体素的全脑范围内白质异常.方法 对19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19名正常老年人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经过后处理生成分数各向异性(FA)图,在SPM2下进行头颅标准化后,对VCI组和对照组的全脑FA图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t检验.结果 对照组和VCI组的额叶白质、外囊、扣带、颞叶白质、顶叶白质、岛叶的FA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且大多以左侧为主.结论 基于体素的全脑白质FA比较能够发现VCI患者中大脑特定部位白质的异常,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VCI患者的脑部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CT灌注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评估CT灌注在AD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51例AD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灌注扫描,随后在GEADW4.4工作站上作后处理,并进行灌注参数测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选择双侧颞叶皮质、双侧海马、双侧额叶皮质、双侧基底节豆状核区域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TTP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左额叶皮质P=0.031,左颞叶皮质P=0.008,右颞叶皮质P=0.024,左基底节P=0.009,右基底节P=0.019,右海马P=0.032,左海马P=0.009)。结论:脑CT灌注参数TTP与临床认知功能相结合对评估AD临床进展程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043769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丁淑玲…//天津护理.-2003,11(6).-295~296 原因分析:由脑梗塞、脑出血引起,梗塞容积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脑血管病变部位与痴呆发生率及程度有关;尤以左侧顶叶损害与智能活动密切相关;脑血流异常与痴呆呈正相关,脑灌注异常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不同原因类别痴呆中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作为更为宽泛的概念代替或涵盖血管性痴呆(VD)尤其是包括了未到达痴呆标准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MCI)、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及混合性痴呆三大类,涵盖了有血管源性原因所致的认知损害由始至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测定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4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均进行CTP检查,诊断金标准为临床确诊结果,分析CTP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另外选择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行CTP检查,比较脑梗死区和正常脑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经临床确诊的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TP检查确诊35例(94.59%)。CTP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1.89%、66.67%、90.00%。CTP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脑区的CBV、CBF均低于正常脑区,TTP、MTT均长于正常脑区(t=7.762,P=0.000;t=17.243,P=0.000;t=6.313,P=0.000;t=10.763,P=0.000)。结论:CTP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准确率高,可准确评估脑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以清楚获得脑梗死区的病灶分布及脑区血流等,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定量特征与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464例ICV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病灶核心区与半暗带区脑血流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表征各指标辨别ICVD患侧与半暗带区的诊断效能。结果核心区CBV、CBF水平明显低于半暗带区,而MTT、TTP水平则明显高于半暗带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如CBV、CBF、MTT、TTP诊断ICVD半暗带区的ROC曲线所示,Youden指数对应cut-off值分别为1.14 ml/100 g、15.81 ml/100(g·min)、4.94 s、24.62 s。结论 ICVD病灶核心区与半暗带区在CTP定量特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为临床早期辨别脑组织受累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从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血管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6~24月的随访调查,根据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VD组(42例)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144例)。运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VCIND发展为VD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脑白质稀疏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的梗死灶数量均是促使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危险因素(P=0.027,P0.001,P=0.046,P0.001,P=0.011)。脑白质稀疏评分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P0.001,P=0.032,P=0.001,P=0.016)。结论: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数量及其部位分布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18F-FDG PET影像特征,并与99Tcm-ECD SPECT脑血流显像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03-04/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其中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7例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配偶3例为正常对照组,全部受检者均行PET脑显像.9例正常人和9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于PET检查后1周内行99Tcm-ECD SPECT脑血流显像.利用计算机感兴趣区分析程度求出脑代谢比值和脑血流比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轻度、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代谢比值(左顶叶:1.08±0.02,左颢叶:1.04±0.06,右顶叶:1.09±0.06,右颞叶:1.07±0.07)和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代谢比值(左顶叶:0.93±0.05,左颞叶:0.98±0.05,左额叶:1.15±0.10,右顶叶:0.95±0.05,右颞叶:1.01±0.09,右额叶:1.05±0.0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左顶叶:1.21±0.15,左颞叶:1.19±0.11,左额叶:1.31±0.13,右顶叶:1.25±0.12,右颞叶:1.22±0.10,右额叶:1.34±0.14),(t=2.04~5.71,P<0.05~0.01)].②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血流比值(左顶叶:0.81±0.04,左颞叶:0.79±0 12,右顶叶:0.86±0.10,右颞叶:0.83±0.0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90±0.06,0.89±0.09,0.87±0.07,0.93±0.08,0.91±0.07,0.92±0.08),(t=2 08~2.82,P<0.05)].③15例中重度脑血流比值患者的PET显像,12例表现为双侧顶叶或双侧颞顶叶对称性放射性摄取减低[80%(12/50)],3例表现为单侧颞顶叶放射性减低[20%(3/15)].15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PET显像,13例表现为单侧顶叶、单侧颞叶或单侧放射性摄取减低[87%(13/15)],2例表现为双侧顶叶放射性减低[13%(2/15)].9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SPECT显像,6例出现单侧放射性摄取减低,3例患者的SPECT显像未见阳性发现.结论: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既有脑代谢减低也有脑血流减低,脑葡萄糖乔代谢影像特征是以单侧顶叶、颞叶或颞顶叶小范围的代谢减低为主要表现,这种损害并不累及额叶,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用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辅助诊断,其主要影像特征是出现单侧顶叶、颞叶或颞顶叶血流灌注减低,损害部位与PET显像发现的代谢减低区基本一致;但是应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探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灵敏度低于PET代谢显像,当SPECT显像阴性而临床可疑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时,应进一步行PET显像.  相似文献   

19.
99Tcm-ECD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乙酰唑胺试验对抑郁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健  徐浩  徐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1599-1602
目的观察乙酰唑胺负荷试验前后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的变化,评价其局部脑血管储备功能.方法以18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成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99Tcm-双半胱乙酯(99Tcm-ECD)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受检者的rCBF.在第一次检查后48 h,患者口服乙酰唑胺片2克,再行SPECT脑血流显像.结果抑郁症组患者双侧上、下部额叶,双侧前、后部颞叶,双侧顶叶、左侧基底节rCBF明显降低(P<0.01);同时,左侧顶叶rCBF灌注比对侧更低(P<0.01).服用乙酰唑胺后,原脑内低灌注区部位的rCBF均明显增高(P<0.01),但没能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着不同部位和程度的rCBF灌注减低区,乙酰唑胺脑试验可使原来呈低灌注状态的rCBF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患者P300的变化特点,探讨P300在早期识别V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听觉Oddball程序,测定40例VCI和15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的P300,同时测定MMSE,并与影像学特点、相关危险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结果VCI和VD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明显降低(P<0.01,P<0.001),并与MMSE的评分降低显著相关(r=-0.599,P<0.05);以病灶位于额、颞叶者P300的异常更显著;患有糖尿病者P300的异常变化更明显。结论P300波能客观的反映患者的认知机能,且较MMSE敏感,能更早地反映细微的认知障碍或智能障碍;P300测定对于早期确定患者有无认知障碍及其程度以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有很重要的临床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