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椎体后缘离断的临床形态分型方法,评价其在内镜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08月,在我科收治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住院患者51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平均41.28岁;根据后缘离断骨块的稳定性及症状参与程度分为IA、IB、IIA、IIB组四组;于术前、术后2天、术后1月、3月、6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等级;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四组的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按规定时间定期随访,随访时长为6~15个月。四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花费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四组患者之间腰痛VAS评分、腿疼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一随访时间段四组患者之间腰痛VAS评分、腿疼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疼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应用MacNab评价术后疗效,总体优良率94.1%。一致性分析发现,临床形态分型具有较高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术后主刀医师进行的分型与术前分型结果比较时,亦具有很高的符合性。结论:临床形态分型具有较高的信度,运用指导脊柱内镜技术治疗PARF可以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优良率为96.3%.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腰椎X线平片和病变节段CT横断扫描,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综合指标.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摘除后缘骨块及退变的椎间盘,彻底减压或同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29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症状侧单侧(椎间孔或椎板间入路)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经过6~18个月的随访,中位时间1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5.3±2.1)分,术后6个月为(1.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术前为(76.3±25.9)分,术后6月为(16.9±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满意程度:优2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内镜下离断骨块是否完全摘除需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判定离断骨块稳定性,以神经根或硬膜囊充分减压为目的,并评估完全摘除后对椎间盘纤维环强度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椎管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充分减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腰4~5节段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42例,均采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行部分椎间盘组织切除以及离断骨块完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并在术后进行改良版MacNab疗效评估;同时在术前及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记录数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情况。手术时间35~80 min,术中透视3~17次,术中出血量10~20 mL。手术后影像学提示硬膜囊及神经减压彻底,完全切除离断的骨块4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5.2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11年9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采用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的24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8~3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210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1d,术中出血量平均208ml。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VAS评分术前为(6.7±1.1)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3±0.7)分、(2.2±0.6)和(1.4±0.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ODI评分术前为(39.5±2.4)分,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5±3.2)分、(13.1±2.3)分和(10.1±1.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100%。结论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组织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远期疗效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评定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23例患者中疗效评定,优8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不等,患者术后2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彻底减压、髓核摘除配合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后路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路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18例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治疗后ODI和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随访8~39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评定为优11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78%。结论: 椎间盘镜下多节段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经横突根部大倾角穿刺入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51例患者共65椎体,采用经单侧横突根部大倾角穿刺入路行PKP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椎体Cobb角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6.5个月,术后2d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与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经横突根部大倾角穿刺入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5):439-44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失稳情况对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行单节段后路全椎板减压术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2例,根据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腰椎是否发生失稳情况分为失稳组(30例)和无失稳组(5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 a以上,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后腰椎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但2组患者之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和无失稳组患者术后腰椎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4.2±10.7)%和(78.6±11.5)%,获得改善患者分别为24例(80.0%,24/30)和43例(82.7%,43/52),2组患者术后腰椎的平均改善率及获得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7,χ~2=0.090;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采取后路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保护了脊柱的运动功能,部分患者发生腰椎失稳情况,但对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通道下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 1年9月在通道下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37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30 ~ 26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失血量100~400 mL,平均240 mL.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8~15 d,平均10.5 d.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8%.37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 ~ 25个月,末次随访术后椎间融合率为94.6%(35/37).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8±1.1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27±1.19)分和(1.84±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为(48.76±11.2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36 ±8.46)分和(12.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道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次全椎板切除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体融合器(cage)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采用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为单节段病变,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中、后部高度之和与下椎体前后径的比值)。按SUK标准观察椎体间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及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结果:相对椎间隙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为92.31%。JOA评分优17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92.31%;半年随访ODI评分由术前(52.61±6.75)分降至(6.42±2.39)分。结论:次全椎板减压、单枚cage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和wiltse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胸腰段骨折的57例患者,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组和wiltse入路组。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术后ODI评分,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比较二者疗效。结果经历平均15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都有显著改善,截止到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都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经皮能够好的保护椎体后方组织,对于肥胖的患者,wiltse入路手术方法能够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陈旧压缩骨折并发裂隙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陈旧压缩骨折并发裂隙征患者经PKP治疗,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测量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程度、椎体Cobb角、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ODI)评分测量患者的腰椎、腰腿功能。结果:1所有患者无感染、血肿手术并发症出现。术中见骨水泥渗漏6个椎体(20%),其中有4例渗漏至椎体前侧,2例椎体侧方。单位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4.6±16.3)min,平均骨水泥注射量(3.2±0.8)ml。2术后3d、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2.48±0.95),(2.26±0.91)vs(7.49±1.12)分]、Cobb角[(23.45±6.18),(24.12±6.64)vs(28.34±9.63)°]显著低于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83±3.42),(23.69±3.38)vs(21.25±2.27)mm]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d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3d、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高于术前[(26.83±4.85),(27.62±4.87)vs(14.69±2.23)分],ODI评分低于术前[(14.43±3.82),(12.12±2.45)vs(45.36±10.42)分],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陈旧压缩骨折并发裂隙征经PKP治疗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LS合并LSS,将其分为观察组(钽金属cage+自体骨)31例和对照组(自体骨)2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结果2组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前、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腰椎前凸角度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均明显较术前改善(P < 0.05)。2组术后腰部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腿部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均优于术前(P < 0.05)。结论PLIF联合钽金属cage+自体骨移植组维持腰椎前凸角度、腰椎后缘高度,远期腰部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一个切口单侧减压加对侧肌间隙入路的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84例下腰椎退变疾病患者资料,其中53例采用MIS-TILF,31例采用传统后路经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d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5±21.0)min、(330.6±57.6)m L;PLIF组为(148.3±27.3)min、(460.1±96.4)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显著低于PLIF组(P<0.05)。两组在术前和术后1 d CPK值、术前VAS、ODI评分及末次随访ODI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VAS评分MisTLIF组显著优于PLIF组(P<0.05)。结论:应用单侧减压加对侧肌间隙入路的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低、医患辐射少、无需特殊器械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1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和手术方法及疗效,为提高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15例患者,6例入院诊断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8例术前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0例采取椎板双侧开窗骨块切除手术,5例行黄韧带切除椎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可见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外,椎体后缘均可见到崩裂的骨块。结果15例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6~48个月,仅2例患者诉遗留一侧小腿外侧轻度麻木;2例患者诉偶有轻度腰酸。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影像中如见到椎间盘突出相应部位的椎体后缘有缺损时,应行病椎间隙CT扫描以明确诊断。该症一般行推拿或牵引等保守治疗无效。椎间盘髓核摘除及骨块同时切除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2):1095-1097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德国Heraeus Medical Gmb H研发的OsteopaⅣ型高黏度骨水泥,行PVP治疗OVCF 57例(共78个椎体),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记录骨水泥注射量、渗漏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 d、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P<0.05),后凸Cobb角显著减小(P<0.05),VAS疼痛评分及腰椎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与术后1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78个椎体)患者骨水泥注射量为1.5~3.5 m L,平均(2.7±0.4)m L。20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25.6%(20/78);其中椎旁静脉渗漏率为7.7%(6/78),椎间隙渗漏率为8.9%(7/78),椎旁软组织渗漏率为8.9%(7/78)。57例患者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注射高黏度骨水泥治疗OVCF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渗漏率低,无严重并发症,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LIF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6月间采用该手术方式对36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术中首先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采用TLIF方法进行减压,采用椎间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术前、术后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根据术前、术后腰椎动力位X线片评价腰椎稳定性及腰椎椎间融合情况,必要时应用腰椎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0(6~48)个月。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3.09±0.66)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2.99±0.60)分及末次随访VAS评分(2.81±0.68)分较术前VAS评分(6.67±1.05)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ODI指数(28.55±6.27)%,术后6个月ODI指数(26.97±6.48)%及末次随访ODI指数(26.73±5.50)%较术前ODI指数(74.32±9.39)%显著降低(P0.05);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骨性融合时间平均8.4(3~12)个月,融合率100%。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移位等,均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 TLIF术式对于退变性和外伤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满意,复查时骨性融合率高,是一种临床疗效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复位减压360°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椎体滑脱后临床疗效及腰椎-骨盆矢状位拟合关系的变化.方法 回顾纳入接受腰椎后路复位减压360°融合内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67例双椎体滑脱症患者.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功能障碍(oswestry dis...  相似文献   

20.
任德轩 《微创医学》2014,(5):635-636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对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微创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应用腰椎JOA评分系统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评价术后早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8~26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3.42±3.26)分,术后3个月为(24.53±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为(25.58±5.35)分,与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3.8%,本组优71例,良19,可6例。结论后路微创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创伤小、成本低、不破坏脊柱生物力学结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