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经单独支架置入或支架辅助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249例,根据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并发症组(33例)和无并发症组(2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 SAH至手术时间、Hunt-Hess分级、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个数、大小、Raymond分级,并对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3.3%(33/249)。(2)出血并发症组GCS评分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男性、高血压病、a SAH至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血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Hunt-Hess分级(χ2=10.392,P=0.001)、Fisher评分(χ2=7.370,P=0.007)、动脉瘤个数(χ2=4.825,P=0.028)、动脉瘤部位(χ2=6.818,P=0.033)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发生出血并发症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Ⅲ~Ⅴ级(OR=3.658,95%CI:1.660~8.061)和多发动脉瘤(OR=2.667,95%CI:1.178~6.036)是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单独支架置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可用于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但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易致a SAH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不同时机开颅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6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低级别组患者,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好(χ2=8.423,P=0.004),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2,P=0.457);高级别组患者,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好(χ2=5.625,P=0.018),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积极的开颅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均能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早期手术对低级别动脉瘤性SAH患者疗效好,而延期手术对高级别动脉瘤性SAH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泌乳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生长激素(GH)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 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后1~3 d血清ACTH、TSH、泌乳素、FSH、LH、GH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同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依据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将患者分为垂体激素分泌异常组(PD组,32例)和垂体激素分泌正常组(PN,59例),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共纳入91例aSAH患者,男52例,女39例;年龄29~65岁,平均(52±9)岁。PD组血管痉挛发生率、Hunt-Hess分级≥Ⅳ级及Fisher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PN组[分别为56. 2%(18/32)比28. 8%(17/59),40. 6%(13/32)比16. 9%(10/59),56. 2%(18/32)比22. 0%(1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 598、6. 158、10. 814,均P 0. 05); PD组56. 2%(18/32)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较PN组动脉瘤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 598,P 0. 05); PD组ACTH、TSH明显低于PN组[10. 26 (5. 79,32. 22) ng/L比28. 20 (13. 78,33. 57) ng/L,0. 92 (0. 54,2. 27) mU/L比2. 32 (0. 79,3. 12) m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 557、-2. 154,均P 0. 05);PD组预后不良率(31. 0%,9/29)高于PN组(9. 6%,5/52;χ~2=5. 974,P 0. 05)。结论 a SAH患者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异常与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脑血管痉挛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脑脊液中不同标志物水平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 SAH患者130例。根据a SAH患者发病6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n=90)和预后不良组(n=40)。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因素预测a SAH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采用Pearson's法分析相关参数与mRS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 SAH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在年龄、脑积水(中度、重度)比例、脑血管痉挛比例、Hunt-Hess分级≥Ⅲ级比例、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比例、血浆C-反应蛋白、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脑脊液白介素-18(IL-18)、脑脊液白介素-1β(IL-1β)方面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 <0. 05)。脑脊液TNF-α、脑脊液IL-18、脑脊液IL-1β预测a SAH患者预后的截断点分别为31. 25ng/L、400. 26ng/L、56. 52ng/L。年龄≥60岁、脑积水程度(中度、重度)、脑脊液TNF-α≥31. 25ng/L、脑脊液IL-18≥400. 26ng/L、脑脊液IL-1β≥56. 52ng/L是影响a SAH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 <0. 05)。结论入院时脑脊液TNF-α、IL-18、IL-1β水平是预测a SAH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的预后及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的a SAH患者22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分为早期组(66例)、中期组(95例)及晚期组(68例)。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清指标及临床结局,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评估血清S100B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患者术后1周S100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C反应蛋白(CRP)显著降低,且早期组、中期组及晚期组降低程度依次减小,任意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晚期组,早期组和中期组完全栓塞率高于晚期组(P 0. 0167);早期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最高,中期组和晚期组依次降低(P均0. 05)。年龄大、动脉瘤直径大、入院Hunt-Hess分级高、晚期手术治疗及S100B水平高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S100B预测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2. 785μg/L,曲线下面积为0. 892,敏感性84. 3%,特异性86. 3%,约登指数为0. 706,95%置信区间为0. 844~0. 940。结论: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尽早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能及早减轻脑组织损伤,降低血清S100B水平,且预后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早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浓度与手术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病人,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FWNS评分、Fisher分级、术后并发症等资料,使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转归评价,1~3分为转归不良组,3~5分为转归良好组;结合病人入院24 h内血清MMP-9浓度;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MMP-9浓度是否为手术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aSAH病人97例,其中转归良好组53例(54.64%),转归不良组44例(45.36%),死亡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中Fisher分级较高、WFNS分级较高、术后脑梗死、术后颅内感染、MMP-9浓度、发病至治疗时间24 h、术前再出血的病人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OR=3.141,95%CI(8.529,18.647)P=0.028]、WFNS分级[OR=1.139,95%CI(1.026,3.045),P=0.031]、术后脑梗死[OR=8.456,95%CI(7.057,19.447),P0.001)]、MMP-9浓度[OR=3.864,95%CI(2.388,6.926),P=0.014]、术前再出血[OR=5.022,95%CI(6.922,27.357),P0.001]是病人术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控制术后脑梗死发生可改善病人术后转归效果,但Fisher分级和WFNS分级较高、术前再出血的病人术后转归普遍不良。血清MMP-9浓度较高是术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MMP-9浓度有望成为评估aSAH病人术后转归优劣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出血性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显微手术治疗预后的出血性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同一血管组经显微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出血性AVM患者62例。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14例,mRS2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高血压病史、既往脑出血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AVM位置、AVM大小、AVM静脉引流类型、Spetzler-Martin分级、合并动脉瘤、合并脑室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血性AVM手术预后的出血相关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脑出血病史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GC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功能区AVM[33.3%(16/48)比12/14]、Spetzler-Martin≤Ⅱ级[85.4%(41/48)比6/14]、出血量≥30 ml[10.4%(5/48)比8/14]、脑室出血[8.3%(4/48)比7/1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VM体积、引流静脉类型、合并动脉瘤、出血部位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将单因素分析中与出血相关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出血(OR=11.000,95%CI:1.722~46.231,P=0.009),出血量≥30 ml(OR=11.467,95%CI:2.029~44.894,P=0.004)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室出血、出血量≥30 ml可能为影响出血性AVM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分级不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untHessⅢ级和Ⅲ级以上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技巧,以提高分级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6例分级不良的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后72h内)27例,间期手术组(SAH后72h至14d)12例和延期手术组(SAH14d后)51例。疗效以随访1年以上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定。结果HuntHessⅢ级90例,手术治疗79例,随访62例。早期手术、间期手术和延期手术组的预后不良比分别为5/17、3/9和11.11%(4/36),P<0.001。未手术11例,均在22d内死亡。Ⅳ级16例,手术治疗8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到4例,早期手术的2例中GOS4分1例,GOS1分1例;延期手术者2例,均GOS4分。Ⅴ级10例,早期手术3例,其中GOS3分1例、2分1例、1分1例;未手术7例,均为GOS1分。结论对于HuntHessⅢ级患者,延期手术的结果优于早期手术和间期手术,其中间期手术最差。对于Ⅳ级患者,积极的手术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手术虽可挽救部分Ⅴ级患者的生命,但预后均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体积指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a SAH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30d内有无DCI发生分为DCI组(n=40)和无DCI组(n=8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血小板体积指数预测a SAH后DCI发生效力。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 SAH患者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组在脑积水程度、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MPV、血小板体积指数方面显著高于无DCI组(P <0. 05),在PLT方面显著低于无DCI组(P <0. 05)。血小板体积指数预测a SAH患者DCI发生的最佳截断值为0. 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程度、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血小板体积指数≥0. 046会增加a SAH后DCI发生的风险(P <0. 05)。结论血小板体积指数与a SAH患者DCI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床突旁动脉瘤患者72例,均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以及DSA检查证实,其中男27例,女45例。根据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将72例患者分为血管内栓塞组(38例,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组(34例,包括动脉瘤夹闭术或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瘤孤立术)。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动脉瘤直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神经损伤情况、Hunt-Hess分级等。比较两组术后新发脑神经损伤、动脉瘤复发、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复发与未复发动脉瘤大小进行分析。对两组Hunt-Hess分级Ⅲ~Ⅳ级患者的年龄、动脉瘤直径及预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血管内栓塞组患者年龄大于显微外科手术组[(60±10)岁比(54±10)岁,t=-2. 490],动脉瘤直径小于显微外科手术组[5(4,8) mm比9(5,16) mm,Z=3. 02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性别、视力障碍发生率及Hunt-Hes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GOS评分、术后视力好转、术后即刻新发视力损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复发率高于显微外科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38)比2. 9%(1/34),χ~2=4. 350,P 0. 05]。(3)血管内栓塞组中,复发患者动脉瘤直径大于未复发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15) mm比5(3,7) mm,Z=-2. 356,P 0. 05]。(4)对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的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组GOS评分小于显微外科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4)分比5(4,5)分,Z=-2. 282,P 0. 05]。结论对于床突旁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动脉瘤复发率低于血管内栓塞,且有利于Hunt-Hess分级Ⅲ~Ⅳ级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及开颅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36 h,平均(14±7) h;均为幕上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42例,丘脑出血28例,皮质出血15例;出血位于左侧44例,右侧41例;破入脑室38例;出血量32~82 ml,平均(52±11) m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12分,平均(8. 2±1. 5)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5例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51例)和内镜治疗组(34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手术及其相关并发症情况(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进行评价,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以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两组患者男性、高血压病史、年龄、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内镜治疗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手术组[(86. 7±2. 2)%比(70. 4±7. 2)%,t=9. 135],手术时间少于开颅手术组[(72±6) min比(149±21) min,t=-20. 34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内镜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 4%(28/34)比60. 8%(31/51),χ~2=4. 470,P=0. 034]。结论对于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安全和疗效,与开颅手术相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下血肿清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大脑中动脉瘤(MCAA)患者手术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MCAA手术患者167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141例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26例。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MCAA患者手术预后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33),2组SAH次数、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SAH1次、SAH2次、SAH3次、Hunt-HessⅠ~Ⅲ级、Hunt-HessⅣ~Ⅴ级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MCAA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95%CI:1.167~8.416,P=0.000;95%CI:1.226~4.017,P=0.018;95%CI:1.498~5.034,P=0.000;95%CI:1.502~5.743,P=0.000;95%CI:2.429~7.465,P=0.000;95%CI:2.874~8.041,P=0.000;95%CI:2.485~6.297,P=0.000)。结论高血压、SAH次数、Hunt-Hess分级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MCAA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0~3 d手术)44例;中期(4~10 d手术)68例;晚期(10 d手术)86例,并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Hunt-HessⅠ~Ⅲ级亚组133例和Hunt-HessⅣ~Ⅴ级亚组65例,采用MRS评分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不同手术期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Hunt-HessⅠ~Ⅲ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早期组患者预后优于晚期组(Z=-2.743,P=0.006)。Hunt-HessⅣ~Ⅴ级亚组中,不同手术时机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63,P=0.14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晚期、早期、中期组间术前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早期和中期组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HessⅠ~Ⅲ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不同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3,P=0.851)。结论 Hunt-HessⅠ~Ⅲ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对于Hunt-HessⅣ~Ⅴ级患者,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技巧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77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行血管旁路移植合并动脉瘤切除术.术后均常规进行叫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监测手术结果.从Hunt-Hess分级、不同部位动脉瘤及不同手术时机三个方面观察预后,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 全组80例中,出院时GOS评分良好67例(83.8%),差9例(11.2%),死亡4例(5.0%).①Hunt-Hess 0~Ⅲ级的73例中,良好65例(89.0%); Hunt-Hess Ⅳ级的7例中,良好的仅2例(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3.006,P 〈 0.001.②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良好率分别为92.8%(13/14)和91.7%(11/12);床突旁动脉瘤和椎-基底动脉瘤良好率为60%~70%.由于各组例数不多,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99,P 〉0.05.③在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手术时机≤3d者良好率低于>3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8,P〈0.05.结论 ①术中更充分地暴露、近端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调整瘤夹以对瘤颈良好塑形、做好必要时血管旁路移植术的准备,是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成功关键.②手术疗效与Hunt-Hess分级和手术时机相关.③不同部位动脉瘤因样本量有限,未显示与手术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16.
影响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入院时Hunt—HessIV、V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unt—HessⅣ级51例,V级23例;1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动脉瘤,36例采用手术夹闭动脉瘤,19例采用保守治疗。出院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析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手术或介入)、治疗距出血时间、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与患者mRS的关系。结果①74例中有5例失访。治疗后6个月随访到的69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28.9%(20/69),预后差发生率为5.7%(4/69),病死率为65.2%(45/69)。手术组+介入组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IV级患者的预后优于V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OR=15.961,95%CI:1.556~163.676,P=0.020)和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OR=19.741,95%CI:3.117~125.036,P=0.002)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及治疗距出血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和是否及早解除颅内高压,是影响重症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重症SAH患者应予以积极治疗,外科手段降低颅内压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92例aSAH患者和9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骨膜蛋白水平,采用HUNT-HESS评分、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评价出血严重度,统计分析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出血严重度和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定义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关系。结果a SAH患者血清骨膜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Z=-8.329,P <0.01)。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a SAH患者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577、0.555和0.561,均P<0.01),是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5.039,95%可信区间=1.439~17.644,P<0.05),可显著预测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曲线下面积=0.806,95%可信区间=0.711~0.881,Z=6.003,P<0.01)。结论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可准确反映aSAH脑损伤程度,独立预测出血后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术组65例与开颅夹闭手术组57例。查阅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入栓塞术组与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栓塞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5例(占7.7%),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9例(占15.8%),两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栓塞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瘤体长径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OR=1.306,95%CI(1.036,1.646)]、Fisher分级[OR=1.923,95%CI(1.158,3.195)]、Hunt-Hess分级[OR=1.335,95%CI(1.031,1.729)]、AR[OR=1.898,95%CI(1.207,6.711)]是介入栓塞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在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直径、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64,95%(1.013,5.056)]、高血压[OR=1.941,95%CI(1.256,2.999)]、手术时机[OR=1.267,95%CI(1.027,1.562)]、Fisher分级[OR=1.793,95%CI(1.123,2.865)]、Hunt-Hess分级[OR=1.240,95%CI(1.019,1.508)]是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AR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年龄、高血压、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老年重症aSAH患者49例,年龄≥65岁,且Hunt-Hess分级Ⅲ~Ⅴ级,经头部CT诊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或CT血管成像证实为单发颅内责任动脉瘤。患者均予以多模态监测基础上的集束化神经重症监护治疗,对颅内动脉瘤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处理后进行重症监护治疗。根据患者出院后30 d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结果评估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并分为预后良好组(17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责任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新发脑梗死、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贫血和电解质紊乱(钠或钾离子异常)。对老年重症aSAH患者进行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9~40 d,平均(17±7)d;住院期间死亡2例,存活的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死亡1例,病死率为6.1%(3/49);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8.8%(19/49),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24.5%(12/49),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7.3%(33/49),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2.4%(11/49),低蛋白血症发生率49.0%(24/49),贫血发生率为53.1%(26/49),电解质紊乱发生率83.7%(41/49)。(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责任动脉瘤部位和动脉瘤处理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Hunt-Hess分级Ⅲ、Ⅳ、Ⅴ级分别为11、5、1例,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Ⅲ、Ⅳ、Ⅴ级分别为3、21、8例,两组不同程度Hunt-Hess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749,P<0.01)。(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Hunt-Hess分级的老年重症aSAH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以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年龄(由低到高)、Hunt-Hess分级>Ⅲ级、新发脑梗死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影响老年重症aSAH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Ⅲ级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0.408,95%CI:3.559~111.111,P=0.001),年龄、新发脑梗死非老年重症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级可增加老年重症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临床评估后,除积极处理责任动脉瘤,还需行多模态监测基础上的集束化重症监护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的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6例,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WMH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90 d预后,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247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2分,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及溶栓前NIHSS评分,将年龄、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WMH、溶栓前NIHSS评分纳入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65±12)岁比(70±12)岁,t=-2. 984,P=0. 003)],既往心房颤动史[10. 1%(25/247)比21. 5%(17/79),χ~2=6. 928,P=0. 00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8. 1%(20/247)比21. 5%(17/79),χ~2=10. 717,P=0. 001]、溶栓前NIHSS评分[6(4,10)比12(8,19)分,Z=-7. 183,P 0. 01]及WMH[无WMH、轻度WMH、中度WMH、重度WMH:5. 3%(13/247)、55. 9%(138/247)、24. 3%(60/247)、14. 6%(36/247)比0、36. 7%(29/79)、34. 2%(27/79)、29. 1%(23/79),χ~2=17. 631,P 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H (OR=2. 145,95%CI 1. 17~3. 49,P=0. 014)及溶栓前NIHSS评分≥9分(OR=1. 131,95%CI 1. 08~1. 18,P 0. 01)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WMH和溶栓前NIHSS评分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