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diabeticlowdensitylipoprotein,dLDL)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尤其是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培养技术,将内皮细胞分别与正常人低密度脂蛋白(nativelowdensitylipoprotein,nLDL),dLDL,及人工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孵育(3~48)h,观察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与丙二醛的含量的变化。结果:①nLDL组的一氧化氮含量在3~24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8h出现最大抑制,为正常对照的80%;而dLDL组与ox-LDL组在3h起就明显降低了上清液中一氧化氮的浓度,并在3h均出现最大抑制,分别为正常的62%,43%;在48h时,ox-LDL组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上升,均值高于nLDL组,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12h,3组LDL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54~4.82,P<0.05~0.01),24h时,dLDL与ox-LD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8h时,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3组LDL均使丙二醛含量在3h就有所升高,48h时,nLDL组丙二醛含量是正常对照组的3.6倍,ox-LDL组是对照的11.6倍,而dLDL组为10.3倍。3组LDL在3~24h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26~14.58,P均<0.01),而在48h时,dLDL组与ox-LDL组相比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etion,A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住院ACI患者175例为ACI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将ACI组按梗死直径分为小梗死组35例,巾梗死组54例,大梗死组86例。以酶循环法检测受检者血清中HCY水平,用ELISA法检测OX—LDL水平。结果ACI各组吸烟及高血压、高皿脂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CI各组血清HCY及OX—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CI患者血清HCY与OX—LDL含量呈正相关(r=0.901,P〈0.05),且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天系。结论血清HCY、OX—LDL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 )进行研究,并探讨ox‐LDL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关系,为ox‐LDL能否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一项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部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均检测血清中ox‐LDL水平。入院当天,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轻型、中型、重型患者的ox‐LDL水平进行比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无斑块、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ox‐LDL水平进行比较。结果3组血清ox‐LDL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0,P<0.05)。ACI组和TIA组ox‐LDL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t=14.36、5.67,P<0.05)。ACI组ox‐LDL水平显著性高于TIA组(t=4.56,P<0.05)。颈动脉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x‐LDL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6.69,P<0.05)。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x‐LDL水平显著性高于无斑块组(t=6.06、8.67,均 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x‐LDL水平显著性高于稳定斑块组(t=2.60,P<0.05)。NIH‐SS分级轻型、中型、重型血清ox‐LDL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44,P<0.05)。中型、重型血清ox‐LDL水平均显著性高于轻型(t=2.75、4.18,均 P<0.05)。重型血清ox‐LDL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t=2.13,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ox‐LDL水平较正常者显著上升,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ox‐LDL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清标记物之一,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情及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影响,探讨ox—LDL致VSMC调亡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VSMC并确认细胞指数生长期,用苔盼蓝拒染计数方法观察ox—LDL刺激VSMC对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分析检测ox—LDL刺激VSMC凋亡以及COx—2抑制剂NS—398对凋亡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VSMC正常生长后,用35mg儿和50mg/Lox—LDL可使培养VSMC的生长期提前到12—24h,表现出明显细胞增殖;NS—398干预ox—LDL组VSMC增殖受到减弱。流式细胞分析ox—LDL组VSMC早期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NS—398、ox—LDL刺激VSMC凋亡阳性率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ox—LDL刺激可使培养VSMC表现明显细胞增殖,虽NS—398可减弱VSMC的增殖,但却协同ox—LDL导致凋亡作用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α-硫辛酸对兔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α-硫辛酸(alpha-lipoie acid,α-LA)对高脂血症新西兰兔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根据不同喂养方案分为正常组、造模组、硫辛酸组,然后分别检测各组兔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结果:2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造模组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硫辛酸组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造模组(P<0.01),HDL-C无明显变化(P>0.05).造模组的SOD和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而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硫辛酸组的SOD和NO含量高于造模组(P<0.01),而MDA含量显著低于造模组(P<0.01).结论:α-LA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超氧阴离子,降低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22年3月期间因胸痛、胸闷等疑诊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住院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检查的患者80例为AMI组,同期因胸闷、胸痛住院,行CAG检查为正常者4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AIP。以是否AMI为因变量,控制混杂因素吸烟史、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WBC)、尿酸,分别以AIP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比例、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WB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空腹血糖、尿酸、AIP等方面进行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1α(6-keto-PGF1α,6-k)及TXB2/6-ketoPGF1α比值(T/6-k)、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和脂蛋白(a)[LP(a)]水平,为临床积极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IS)80例,健康对照者(NC)120例;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ox LDL、Lp(a)、TXB2,用ELISA竞争抑制法测定6-k;分别测定TIA和AIS患者发病24 h、7 d、14 d时的血浆TXB2、6-k及T/6-k、ox LDL和Lp(a),将3个时间状态值与健康人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IA组和AIS组,发病24 h、7 d、14 d的血浆ox LDL、Lp(a)、TXB2及6-k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1)。TIA组和AIS组患者发病24 h、7 d、14 d相互比较:TXB2水平发病24 h、7 d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病14 d时TXB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6-k水平发病7 d、14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x 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XB2、6-k、ox LDL和Lp(a)检测对于TIA患者积极预防进一步发展为脑梗死有重要的警示价值,且对于防止AIS患者再次发作,积极进行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害的肠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用3种不同剂量的甘草总黄酮灌服后.测定缺血2h再灌注24h血清和肠组织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肠组织和血清中甘草总黄酮中、高剂量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丙二醛及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不同剂量甘草总黄酮对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5,P&;gt;0.05)。结论:甘草总黄酮有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对肠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田季雨  陈建宗  顾宜  奚淑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08-1709,F003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喂饲高脂饲料后家兔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复方丹参滴丸大、小剂量组一正常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其余4组均于每日喂饲40g高脂饲料,不足部分给予基础饲料,治疗组同时给药,辛伐他汀剂量为4mg/kg,小剂量复方丹参为0.013g/(kg&;#183;d),大剂量为0.117g/(kg&;#183;d);分别于实验前、实验12周末,经耳缘静脉抽血,测定血脂含量。取血后空气栓塞处死家兔,迅速剥离颈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复方丹参滴丸能显著降低实验家兔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并能减低血管内膜厚度(intima thickness,IT)及内中膜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IMT)及其比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及复方丹参小、大剂量组对内中膜厚度的抑制率分别为32%,24%,4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减低实验性家兔血脂水平,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n)感染与卒中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ESA)测定卒中患者(研究组)12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血清中Cpn抗体(IgM、IgA、IgG),同时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根据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影像学检查将研究组分为4个亚组:脑血栓形成组(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14例)、心源性脑栓塞组(29例)、脑出血组(29例)。分析Cpn-IgM、Cpn-IgA、Cpn-IgG与卒中各亚组的相关性以及Cpn-IgA与血脂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TC、TG、LDL、HDL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各亚组中Cpn-IgA、Cpn-IgG阳性与脑血栓形成、TIA呈独立相关,与心源性脑栓塞、脑出血无显著相关;Cpn-IgA阳性组(124例)与阴性组(56例)的TC、TG、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pn慢性反复感染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致病机制可能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豆异黄酮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抗氧化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多注重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缺少人体细胞水平的研究。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设计:对照实验观察。材料:实验于2002-01/07在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包括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低密度脂蛋白、大豆异黄酮及维生素E等。 方法: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氧化损伤对照组(丙二醛含量为1μmol/L)、氧化损伤+维生素E对照组(维生素E50μmol/L)、氧化损伤+大豆异黄酮10,50,100μmol/L组。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于预先加入维生素E及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孵育24h的内皮细胞,继续培养24h,测定细胞外及细胞内各抗氧化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内皮细胞内外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乳酸脱氢酶释放情况及一氧化氮生成量。 结果:(勘各组内皮细胞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比较:氧化损伤对照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氧化损伤+维生素E对照组、氧化损伤+大豆异黄酮10,50,100μmol/L组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氧化损伤对照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氧化损伤对照组(P〈0.01)。②各组内皮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情况及一氧化氮生成量的比较:氧化损伤对照组乳酸脱氢酶释放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产生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氧化损伤+维生索E对照组、氧化损伤+大豆异黄酮10.50.100μmol/L组的乳酸脱氢酶释放百分比显著低于氧化损伤对照组(P〈0.01),一氧化氮的生成量显著高于氧化损伤对照组(P〈0.01)。 结论:大豆异黄酮可以减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可能通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乳酸脱氢酶释放情况及一氧化氮生成量等抗氧化指标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参考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预期用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准确测定的参考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从新鲜血浆中分离出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其它各类脂蛋白。参考并筒化应用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胆目醇测定参考方法Abell—Levy—Brodie—Kendall(ALBK)法,以分离的LDL为检测样本,重复多次测定LDL—C,用Excel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总不精密度(总变异系数CV)、平均批内不精密度(平均批内变异系数CV)和测量不确定度(u)等精密度检验标度,对所建立方法进行精密度评价;并通过回收实验、干扰实验的结果分析对建立方法进行准确度评价。结果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成功分离出LDL和其它几类脂蛋白,用ALBK法测定LDL—C的方法学精密度为:总CV为3.21%~4.51%,平均批内CV为1.78%~4.05%,测量不确定度u为0.031~0.042,胆田醇平均回收率达107.2%,血红蛋白(Hb)〈1.95g/L时对该方法干扰度较小。结论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分离LDL耗费低、易操作;ALBK法直接测定LDL—C,方法学精密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重复性好,回收实验、干扰实验的准确度评价结果显示所建立方法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超速离心结合ALBK法可望用作LDL—C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功能变化及其与氧自由基产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颈动脉分流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海马CA1区线粒体ATP合成能力、呼吸功能及此区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线粒体ATP合成能力在再灌注12h及12~24h下降最快,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5~4.26,P<0.05),呼吸四态的氧消耗率在再灌注12,24,36,48h后逐渐上升,与假手术组及缺血5min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2~5.74,P<0.05)。再灌注24~36h,36~48h其上升最快,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56,5.74,P<0.05)。此区组织丙二醛在再灌注24h前逐渐上升且在24h[(398.6&#177;5.3)nmol/g]达到高峰。再灌注36,48h组织内丙二醛含量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丙二醛含量[(256.9&#177;9.6)nmol/g](t=3.23~4.56,P<0.05)。结论:海马CA1区组织再灌注早期(24h之前)氧自由基产生主要通过组织途径。24h之后则是组织途径与呼吸链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糖代谢情况下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家系脂代谢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家系21个。按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关于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的诊断标准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选先证者和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配偶(n=68)。②一级亲属正常糖耐量组(n=83)。③一级亲属糖耐量减退/空腹血糖减组(n=26)。④新诊断糖尿病组(n=15)。⑤糖尿病组(n=48)。比较各组血脂水平。结果:一级亲糖耐量减退/空腹血糖减损组、新诊断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水平[(1.77&;#177;0.83),(3.06&;#177;2.91),(2.01&;#177;1.26)m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1&;#177;0.52)mmol/L](P&;lt;0.05~0.01)。糖尿病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一级亲属正常糖耐量组(P&;lt;0.05)。新诊断糖尿病组与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一级亲属正常糖耐量组和一级亲属糖耐量减退/空腹血糖减损组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一级亲属糖耐量减退/空腹血糖减损组和新诊断糖尿病组总胆固醇、LDL-C高于一级亲属正常糖耐量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糖尿病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一级亲属正常糖耐量组(P&;lt;0.01)。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糖尿病家系成员在正常糖代谢状态下已存在血脂紊乱,表现为三酰甘油升高;当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血脂变化为三酰甘油、LDL—C、总胆固醇均升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但其作用的研究结果具有争议性。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一氧化氮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设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血液科,检验科。对象:选择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42例,正常对照组41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和献血者。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研究对象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正常对照一氧化氮含量低,差异有显著性(P&;lt;0.01);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入院时高(P&;lt;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出血组入院时、发病后的第3,7,21天的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60.70&;#177;21.56)μmol/L,(55.19&;#177;28.53)μmol/L,(58.51&;#177;28.53)μmol/L,(62.13&;#177;23.30)μmol/L比正常对照组低(t=4.3868,t=4.7476,t=4.1873,t=3.9698,P&;lt;0.01),且连续4次检验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梗死组前3次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与脑出血同期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脑梗死组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出血第21天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高(t=3.3436,P&;lt;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低水平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脑出血患者的低水平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比脑梗死患者持续时间更长,一氧化氮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cus,NID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枧制及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 方法:观察兔胸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钙离子载体A23187的舒张反应,观察NIDDM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对兔胸主动脉环内皮的损伤作用及维生素C的干预效应。 结果:糖尿病患者LD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动脉环对乙酰胆碱及A23187的舒张;维生素C能明显拮抗LDL的损伤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逆转;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保护药对照,4.17 mkat/L的含量能够显著抑制LDL对内皮的损伤。 结论:糖尿病患者LDL可能通过影响钙内流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并使一氧化氮被氧负离子(O~-)结合增多降低一氧化氮含量,抑制内皮源性舒张;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中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抗体、抗 β2 糖蛋白I(β2 GPI)抗体及抗内皮细胞抗体 (AECA) 3种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检测 118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及 4 4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 3种自身抗体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抗ox LDL抗体阳性率为 32 2 0 %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 6 82 % (P =0 0 0 1) ;抗 β2 GPI抗体阳性率为 31 36 % ,其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 11 36 % (P =0 0 0 9) ;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率冠心病组为 38 14 % ,健康对照组为 13 6 4 % (P =0 0 0 2 )。在血脂正常的冠心病组中抗ox LDL和抗β2 GPI抗体阳性率也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血清中上述 3种自身抗体阳性率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抗ox LDL和抗 β2 GPI抗体阳性率与血脂无明显相关性 ,自身免疫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变化 ,分析二者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及稳定性等方面的相关性。方法  10 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及 5 6例无冠心病者 ,检测其血浆TNF α及ox LDL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病变稳定性分组 ,观察其与血浆TNF α及ox LDL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TNF α及ox 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冠状动脉重度狭窄 ,多支血管病变及病变不稳定组血浆TNF α及ox 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NF α及ox LDL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稳定性相关 ,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和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LR4表达及其黏附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发现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普罗布考对ox-LDL诱导的细胞TOLL样受体4(toll-1ike receptor 4,TLR4)表达的影响,同时用孟加拉玫瑰红活细胞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普罗布考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对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并利用相关性检验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ox-LDL能明显上调HUVECs TLR4的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t=3.04~12.52,P&;lt;0.01)。普罗布考呈浓度依赖方式抑制ox-LDL诱导HUVECs TLR4表达,同时也能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对单核细胞黏附(t=5.30,19.23,P&;lt;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996,P&;lt;0.01)。结论:普罗布考除具有调脂作用外,尚可通过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TLR4受体的表达和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聚集,发挥抗炎作用;TLR4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血脂、胆红素、血尿酸(uric acid,UA)及纤维蛋白原(fibnnogen,Fib)的水平变化及其与CH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院12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CHD组)及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I(apoprotein AI,Apo AI)、载脂蛋白B(apoprotein B,Apo B)、U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及Fib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的TC、TG、LDL—C、ApoB、UA、Fib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D组的HDL—C、Apo AI、TBIL、DBIL、IBI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HD的发病与TC、TG、UA、Fib和胆红素水平具有相关性.是CH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