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梳理了历代医家关于瘿病的文献,探讨了中医瘿病的理论框架体系。病因乃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个人体质、六淫邪毒侵袭;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痰凝三者合而为患,以实证居多。治疗方法有:内治法—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疏肝解郁,理气消瘿;滋阴益气,宁心柔肝;活血祛瘀,化痰消瘿;清肝泻火,解毒散结;外治法—针灸、艾灸、外敷;还有饮食疗法、精神疗法。通过对古代名医瘿病的学术思想之探讨为现代临床治疗甲状腺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丽娟教授认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病阶段及临床表现不同,临床可分为甲亢期、亚临床甲减期、甲减期,可归为中医"瘿病""瘿瘤""惊悸""震颤""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阴虚或者阳虚。治疗上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肝郁化火证治以清热泻火疏肝,消肿散结;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热宁心,散结消瘿;痰瘀互结证治以理气活血,化痰散结;阳虚痰凝证治以温肾健脾,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12,(11):2357
甲亢辨证论治要点如下:(1)肝郁气滞证,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化裁。(2)痰结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化痰消瘿,化肝煎合消瘰丸加味。(3)肝胃火盛证,治宜消泄肝火,栀子清肝汤加减。(4)心肝阴虚证,治宜滋阴补肾、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中晋代至民国时期瘿病的治疗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中检索从晋代至民国时期的瘿病内治方,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药物使用规律。结果:海藻、昆布和酒的频数最高;软坚散结药的频数最高,其次为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清热祛湿药、清热解毒药、理气药、益气健脾药,温通阳气药频数较低;聚类分析最终形成5个聚类,分别具有"祛风解表、清热化痰""补气养血、活血散结""温阳散结、化瘀消瘿""理气化痰、解毒利咽""清热祛湿、化痰散结"的功效。结论:《中华医典》中记载晋代至民国时期治疗瘿病时最常使用的药物是海藻、昆布和酒,最注重软坚散结法,并配以理气、补气、活血、温阳、清热解毒、祛湿等治法。  相似文献   

5.
孙伟娟 《北京中医药》2017,36(4):339-340
杨世勇教授认为瘿病主脏在肝,病久涉及心、脾、肾,主要病机为痰凝气滞、血瘀壅结于颈前。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结之后更易于化火而伤阴,心肝火旺则出现心悸、心烦不寐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情志失调为瘿病主要病因,情志不调除与肝相关外,亦与心关系密切。治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为总则,辅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之法。重用开心散与通气散,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养心安神之功,并配伍单味药用于治疗瘿病,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6.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以短暂疼痛的破坏性甲状腺组织损伤伴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病""瘿痈"范畴。段富津教授将本病分为三期,早期治宜疏风清热、理气散结,中期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消瘿,后期治宜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总体以疏肝为本。现列举段老治疗本病验案3则,以示其辨证思路,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光盘中收集历代文献中治疗瘿病的方剂300首,涉及药物149种,从中探讨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发现历代医家多选用化痰散结、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清热泻火类药物,而益气滋阴类药物在使用的频率上远较理气化痰软坚类药为少。这与古代医家没有认识到有甲状腺这一重要器官,因而也导致对本病的认识很不全面所致。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献治疗瘿病方剂的用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方林  陈大舜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70-1272
从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光盘中收集历代文献中治疗瘿病的方剂300首,涉及药物149种,从中探讨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发现历代医家多选用化痰散结、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清热泻火类药物,而益气滋阴类药物在使用钓频率上远较理气化痰软坚类药为少。这与古代医家没有认识到有甲状腺这一重要器官,因而也导致对本病的认识很不全面所致。  相似文献   

9.
王康  孔祥定  陈静  何岩涛  王宽宇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0):2151-2155,后插6
目的:基于FP-Growth算法探析肝郁痰凝型乳癖的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搜集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期刊以来至2018年11月的中医对肝郁痰凝型乳癖的中药内服汤剂处方,利用Rapid Miner和SPSS软件对处方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对227个处方进行分析,其中高频药物24味,核心规则组合48个,聚类组合4组。高频药物使用趋势中,茯苓、橘核呈上升状态,穿山甲、丹参、川芎呈下降状态,郁金、青皮呈波动状态。结论:近30年CNKI数据库中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的中药处方是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高频使用疏肝、化痰散结、活血、理气、健脾类药物,以疏肝、理气、活血药;化痰散结、活血、理气药;疏肝、健脾、化痰散结药为高规则相关性的药物组合,综合聚类组合及药物使用趋势,可向临床医生治疗该病提供用药思路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笔者用下列基本方随证治疗甲亢病,暂且定名为“肉瘿汤”(海藻、昆布、浙贝母、陈皮、柴胡、黄药子、牡蛎、三棱、酸枣仁、知母)。方中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淅贝、陈皮化痰除湿;柴胡疏肝理气;黄药子解毒消瘿;牡蛎敛汗软坚;三棱破血化瘀;知母滋阴清热;酸枣仁宁心安神。诸药配合,能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导滞祛湿,清热散结,软坚破瘀。随证加味:如阴虚火旺明显,加夏枯草、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不同证型晚期肺癌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晚期肺癌患者,辨证分别归于气阴两虚证组及气虚痰湿证组,两组均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两个疗程。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VEGF和bFGF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FGF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气阴两虚证组的VEGF水平亦有所下降,差异显著;气阴两虚证组的VEGF和bFGF下降较气虚痰湿证组显著;治疗前后两组VEGF和bFGF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有效地抑制气阴两虚证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且可能增强气阴两虚证晚期肺癌的VEGF和bFGF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症临床的辨证分型。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把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学接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抑郁症临床可分为肝气郁结、心神抑郁型;痰瘀交阻、阴虚神郁型;肝郁化火、心神被扰型;脾气亏虚、心神失养型;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型;心血亏虚、气机郁结型6种主要证型。结论:6类主要证型的划分可使抑郁症辨证分型更客观、明了,临床实践也更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将慢性咽炎患者160例辨证分为:肺肾阴虚、痰瘀互结、气血两虚、脾肾阳虚4个证型。结果:160例中痊愈83例,好转58例,无效19例,有效率88.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8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疗效 ,以参芪地黄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84例。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 ,主证、常规指标 ,如 2 4h蛋白定量、Cr、BUN、C3 、IgA、IgG、IgM等的变化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益气养阴法对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黄仰模教授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方面注重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辨证论治,选药灵活,组方精当。素体阴虚气郁化火型则疏肝解郁、养阴清热;阴虚阳亢痰气交结型则清热养阴、行气化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型则消痰散结、活血通经;气阴两虚顽痰阻络型则益气养阴、祛痰通络。黄仰模教授在治疗上重视存阴,因为甲亢患者体质的特殊性,所以将养阴清热法贯穿于甲亢治疗不同阶段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郑洁 《河南中医》2016,(9):1606-1607
目的:观察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试验组根据中医证候特征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91.03%,对照组有效率74.36%,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1例,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03±8.06)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53,糖尿病病程在0~10 a者最多。本病各证型出现比例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并不密切,辨证多以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较为多见,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168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6、罗红霉素和外用擦剂等方法治疗,观察组运用中药方剂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雄激素受体水平为(19.8±3.8)m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4±8.9)mg,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痤疮不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而且能够美容养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