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雯  赖爱鸾 《吉林医学》2012,33(14):2923-2924
目的:研究孕激素对大鼠阴道上皮厚度、细胞层数以及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性成熟期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285~329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D组)、实验组1(S1组)、实验组2(S2组)、实验组3(S3组),每组10只,全部行双侧卵巢切除术。D组给予灭菌植物油肌内注射,S1组、S2组、S3组分别给予黄体酮1 mg/(kg.d)、5 mg/(kg.d)、25 mg/(kg.d)肌内注射。4周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取大鼠阴道上段同一部位组织制成病理切片,测量阴道上皮厚度、细胞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染色,计数阴道上皮细胞内细胞核ER、PR阳性的细胞所占比例。结果:大鼠血清中孕酮浓度S3组>S2组>S1组>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皮厚度及细胞层数S2组、S3组多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孕激素的剂量增大S1组、S2组、S3组阴道上皮的ER-、PR的阳性表达评分不断降低,ER-的阳性表达率D组显著高于S2组、S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中PR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S3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激素可促进卵巢切除大鼠阴道上皮厚度及细胞层数增加,并可抑制阴道上皮中雌激素、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雌孕激素受体在卵巢颗粒细胞瘤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 《中国厂矿医学》2005,18(6):540-541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在卵巢颗粒细胞瘤中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妇科肿瘤标本分为卵巢颗粒细胞瘤组(实验组)、卵巢浆液性腺癌组(对照组1)、子宫内膜腺癌组(对照组2),应用抗雌孕激素受体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SP法).结果卵巢颗粒细胞瘤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在卵巢颗粒细胞瘤,ER表达为阳性者,PR表达也多为阳性.原发肿瘤ER、PR阳性表达率高于复发肿瘤.ER、PR表达同时阳性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10年生存率高.结论ER、PR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性索间质类肿瘤ER.PR的表达与临床期别、肿瘤复发有关,对预测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雌、孕激素受体在自然临产经阴道分娩以及选择性剖宫产产妇的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对分娩发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2例自然临产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胎盘和胎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以18例选择性剖宫产为对照,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PR阳性率分别为73.79±13.09%、74.02±14.40%,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自然临产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胎盘组织中的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11±14.90%和82.65±14.30%,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类妊娠末至分娩发动前,ER、PR在妊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下降。功能性孕激素撤退可能就是分娩发动的启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排卵正常的妇女子宫内膜接受性标志物胞饮突的形成情况;研究胞饮突的发育与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关系。方法:(1)对27名妇女进行阴道B超结合检测尿LH监测排卵。(2)于尿LH+3~11天随机进行1次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一部分行扫描电镜观察胞饮突,另一部分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内膜上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3)活检日静脉采血3ml,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雌、孕激素。结果:(1)按扫描电镜下所见超微结构特点将子宫内膜分为胞饮突发育之前、发育中、成熟的和退化的胞饮突四个阶段;(2)胞饮突的发育与血清孕激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15,P〈0.01);(3)胞饮突发育后,PR在腺上皮的表迭明显下降,而在间质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腺上皮PR水平与血清孕激素水平呈负相关(y=-0.550,P〈0.01),与胞饮突的发育有负相关关系(r=-0.793,P〈0.01);(4)未发现胞饮突的发育与ER、雌激素水平有相关性。结论:孕激素水平升高与胞饮突发育和腺上皮孕激素受体水平下调同步,孕激素通过调节PR参与对胞饮突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雌激素(estrogen,E)、孕激素(progesterone,P)及其受体ER(estrogen receptor,ER)、PR(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中的雌、孕激素水平;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癌组织中ER及PR的表达.结果 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雌、孕激素(77.8%和69.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ER及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和69.4%.与对照组相比,雌、孕激素水平及ER、PR表达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升高,ER及PR高表达.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3):1851-1854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灶生长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取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ER、PR阳性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中增殖、凋亡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肿瘤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ER阳性组、PR阳性组肿瘤组织中增殖基因KCC1、RRM2、SRPX2、Snail mRNA的表达量分别低于ER阴性组、PR阴性组;抗凋亡基因Wip-1、Bcl-2mRNA的表达量分别低于ER阴性组、PR阴性组,促凋亡基因Bid、Bax、Fas mRNA的表达量分别高于ER阴性组、PR阴性组(P<0.01)。结论: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阳性表达者,肿瘤增殖活性较低、凋亡活性较高,恶性程度低于ER、PR阴性表达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子宫肌瘤及周围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变化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子宫肌瘤组(S组)为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组织,对照组分别为子宫肌瘤周围邻近肌层组织(A组)及远离子宫肌瘤5 cm的正常平滑肌组织(B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EGFR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3组子宫组织中,ER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子宫组织中,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组织中ER、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的生长与子宫肌瘤组织细胞ER、EGFR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癌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R、PR表达.结果 甲状腺微小乳头癌中ER、PR阳性表达分别为59.5%和54.8%,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95.2%患者甲状腺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呈阳性;女性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雌、孕激素受体在甲状腺微小癌中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卵巢子宫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受体水平,探讨米非司酮对妊娠和非妊娠状态下子宫卵巢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性成熟而未受孕的雌性Wistar大鼠共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药流组、未孕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给予精制色拉油;药流组于受孕后第7天分别给予米非司酮8.3mg/kg和米索前列醇100μg/kg灌胃;未孕组于动情前期给药,方法及剂量同药流组。所有大鼠均于给药后的第3个动情周期的动情前期处死,取出卵巢、子宫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结果]对照组子宫和卵巢的孕激素受体阳性积分分别为26、23,药流组为8、12,未孕组为17、15;对照组子宫和卵巢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积分分别为26、26,药流组为16、15,未孕组为10、ll。未孕组和药流组子宫及卵巢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少(P〈0.05);药流组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表达显著低于未孕组(P〈0.05);而药流组的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卵巢的雌孕激素受体与未孕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卵巢和子宫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均具有向下调节的作用;米非司酮对妊娠状态的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影响更为显著;上述影响在给予米非司酮两个动情周期之后,依然没有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158例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158例乳腺癌进行雌孕激素受体规定.结果①ER阳性110例(69.6%),PR阳性85例(53.8%),ER、PR同时阳性70例(44.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②ER、PR表达与月经状况和病理分级相关,而与年龄、腋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ER、PR的表达对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Ki-67、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子宫肌瘤标本和52例瘤旁正常子宫肌层标本中Ki-67、ER及PR的表达情况,分析Ki-67、ER及PR的表达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子宫肌层与子宫肌瘤组织中ER、Ki-67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P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肌层(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PR、ER、Ki-67的表达与肿瘤数量及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与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组织中PR、Ki-67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组织中ER的表达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P<0.01)。结论 PR可能参与了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ER与子宫肌瘤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吴怀楚  吴曙粤  蔡颖 《广西医学》2011,33(6):677-679
目的 探讨脐血IgE、IL-2、IL-5水平与婴儿变态反应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美国IMX型化学发光检测仪,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95例新生儿脐血IgE含量;用酶标仪、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2、IL-5含量,并进行1年随访.结果 脐血IgE水平男性>女性(P<0.05),脐血IL-2、IL-5水平性别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肌瘤的关系.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38例(肌瘤组),正常妇女32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IGFBP-3、雌激素(E2)、孕激素(P)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层和子宫肌瘤组...  相似文献   

14.
蒋晓莉  曾赛田 《广西医学》2009,31(5):614-615
目的通过对早孕绒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应用于早孕药物流产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测定A组30例(药物流产组),对照组B组20例(人工流产+米索前列醇组),C组20例(人工流产组)。早孕绒毛组织中ER、PR表达水平。结果用米非司酮的绒毛组织中ER、PR含量显著降低(P〈0.05);年龄、孕次、产次与ER、PR无明显关系。结论米非司酮可通过降低早孕绒组织中ER、PR的含量而达到抗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角蛋白5/6(CK5/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及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82例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例,临床Ⅱa~Ⅲb期,取NAC前后乳腺癌灶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 Envision二步法检测ER、PR、HER-2、EGFR及CK5/6的表达水平,并将指标表达情况与化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其对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7例患者化疗后达病理完全缓解(pCR)不能进行IHC检测,其余75例患者在NAC前后ER、PR、HER-2、EGFR、CK5/6的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61例,客观有效率(CR+ PR)84.1% (69/82),疾病稳定(SD)7例,无疾病进展(PD)病例;ER(+)组与ER(-)组、PR(+)组与PR(-)组化疗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ER-2(+)组与(-)组、EGFR(+)组与EGFR(-)组、CK5/6(+)组与CK5/6(-)组的化疗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前后ER、PR、HER-2、EGFR及CK5/6表达变化对乳腺癌化疗效果判断的参考意义不大,NAC前ER、PR阳性的乳腺癌病人对化疗更敏感,二者可作为预测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与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蛋白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PR、HER-2、PTEN、p53和EGFR在68例乳腺浸润性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ER、PR、HER-2、PTEN、p53和EGFR的表达分别是44.1%、47.1%、54.4%、45.6%、51.5%、58.8%,PTEN蛋白表达与ER呈正相关;p53蛋白表达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EGFR的表达与ER呈负相关、与HER-2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ER、PR、HER-2、PTEN、1053、EGFR对临床上乳腺癌患者判断预后和靶向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在位、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该组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的灰度值反映其表达强度(灰度值与表达强度二者成反比);并设同期因宫颈病变及卵巢良性肿瘤行子宫及附件切除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异位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与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高于分泌期(P〈0.05);EMS不同分期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中ER、PR异常表达,与EM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TEN基因、ER和PR的表达水平对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石蜡包埋42例乳腺癌组织和12例乳腺小叶增生(对照组)中PTEN蛋白、ER和PR的表达水平,比较上述蛋白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病理分级及生存情况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PTEN高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PTEN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复发和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05);〈45岁者PTEN高表达率明显低于〉45岁(P〈0.05);PTEN高表达的乳腺癌与腋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负相关(P〈0.01);PTEN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PTEN低表达患者(P〈0.01),且PTEN基因表达与ER受体呈正相关性(P〈0.05),与PR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TEN基因低表达提示肿瘤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其预后不良;联合检测ER和PTEN基因的表达可作为一种预测乳腺癌预后和转移趋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妊娠1 d、4 d、5 d、6 d的小鼠子宫内膜ER和PR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ER、PR蛋白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的核膜、核仁及细胞质中,ER于妊娠1 d表达最强,妊娠4 d最弱,妊娠5 d、6 d表达又逐渐增强;PR于妊娠1 d表达较弱,妊娠4 d表达最弱,妊娠5 d表达增强,妊娠6 d表达明显增强。结论:ER、PR蛋白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持续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