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层粘连蛋白在早妊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层粘连蛋白(LN)在早妊小鼠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基膜和腺上皮基膜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ABC法。结果:妊娠第1~3天,子宫内膜上皮基膜和腺上皮基膜LN表达逐渐增强,妊娠第1天与对照组相似,妊娠第3天,LN表达最强;妊娠第4天,LN表达最弱,甚至呈阴性;妊娠第5、6天,LN表达由弱渐强。此变化过程中对系膜侧LN的变化与系膜侧相似。结论:LN在小鼠早妊期间的变化对促进子宫内膜表面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增殖、迁移、植入室形成及胚泡植入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用未经产雌性昆明种小鼠,取未孕及孕4~8天的子宫作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法观察着床前后子宫内膜中层粘连蛋白(LN)和纤连蛋白(FN)的分布善及含量变化,探讨它们与着床过程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在未孕子宫,LN主要分布于各类上皮基膜中,FN存在于基膜和基质细胞之间;着床前后,各类上皮基膜中LN、FN含量明显增多,与未孕小鼠差异有显著性。随着蜕膜发育,蜕膜细胞周围出现LN和FN,呈不甚连续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hrelin对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将子宫基质细胞分为3组,每组6孔:(1)对照组(只加培养基);(2)Ghrelin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00 ng/mL重组Ghrelin细胞因子);(3)Gh-relin抗体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0μg/mL Ghrelin抗体)。通过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Ghrelin及其受体在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通过子宫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宫角注射技术,观察Ghre-lin在离体及在体状态下对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结果(1)RT-PCR显示:随着妊娠期和蜕膜化的进展,Ghrel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至妊娠第8天,其表达水平达到最高。(2)在妊娠第5天,GHS-R蛋白主要表达于腔上皮、腺上皮及胚胎植入位点的蜕膜。至妊娠第6天,其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主要表达于胚胎周围的蜕膜。至妊娠第8天,蜕膜中GHS-R蛋白的表达水平渐进下降。(3)与对照组相比,Ghrelin组子宫基质细胞HoxA10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Ghrelin抗体组子宫基质细胞HoxA10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4)与对照组相比,重组Ghrelin对胚胎植入位点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却明显增加的子宫重量(P<0.05);对于Ghrelin抗体组,能明显抑制胚胎植入位点,且妊娠子宫重量的明显下降(P<0.01)。结论Ghrelin具有明显促进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植入前小鼠子宫内膜整合素α4的表达及超微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植入前小鼠子宫内膜整合素α4的表达分布状况及超微结构。方法用免疫化SP法检测妊娠1~4d小鼠子宫内膜整合素α4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植入前小鼠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结果整合素α4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及腺上皮,表达强弱不等,于妊娠第4天表达最强。透射电镜观察妊娠第4天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分泌颗粒等丰富,内膜间质水肿,基质细胞肥大变圆,胞质内富含糖原、脂滴。结论妊娠1~4d小鼠子宫内膜持续表达整合素α4;妊娠第4天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和基质细胞处于植入前分泌功能旺盛阶段。提示整合素α4可能参与小鼠胚泡植入过程,其表达强弱与植入前子宫内膜的发育同步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STAT3与胚泡植入的关系。方法取未孕动情期及孕1~8d的小鼠子宫做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对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位置和强度进行检测。结果①STAT3主要分布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和蜕膜细胞。②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中STAT3的表达随妊娠进行逐渐增强,孕4d呈强阳性表达,此后表达逐渐减弱;而蜕膜细胞的表达从孕5d开始逐渐增强。③未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STAT3弱表达。结论①STAT3参与胚泡植入过程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②STAT3还可能参与了植入后胚泡滋养层的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STAT3与胚泡植入的关系。方法取未孕动情期及孕1~8d的小鼠子宫做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对STAT3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位置和强度进行检测。结果①STAT3主要分布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和蜕膜细胞。②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中STAT3的表达随妊娠进行逐渐增强,孕4d呈强阳性表达,此后表达逐渐减弱;而蜕膜细胞的表达从孕5d开始逐渐增强。③未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STAT3弱表达。结论①STAT3参与胚泡植入过程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②STAT3还可能参与了植入后胚泡滋养层的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鼠围植入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胚胎种植的关系。方法:取真孕、假孕第3、4、5、6天小鼠(n=10)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法分别检测LI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设未孕小鼠作对照组。结果: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LIF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在腔上皮和腺上皮。真孕组第3、4、5、6天子宫内膜组织中LI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假孕组和对照组(P均〈0.05),且表达水平在孕4d达高峰(P〈0.05)。结论:LIF表达的峰值与胚胎种植时间一致,可能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LIF的表达不仅受母体激素的影响,也和胚胎的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IF)mRNA在早孕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及LIF蛋折的组织定位。方法 用RT-PCR半定量法测定LIF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ABC法测定LIF蛋白的组织学定位。结果 LIF mRNA在早孕期小鼠子宫内膜呈时序性规律表达,孕早期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比未孕期明显增高(P〈0.01),此后下降,到孕第7天降到孕前水平;LIF蛋白主要定位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腔上皮,且  相似文献   

9.
971峨肠汤小鼠动情周期和妊娠初期子宫内膜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史小林…//生殖医学杂志一1夕,6,5(4)一222~226 使用BDF,雌性小鼠75只,分为动情周期和妊娠初期两组。免疫组化璐AB法对小鼠子宫内膜中细胞外基质(ECM),包括I、IV和V型胶原蛋白(CL),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粘连蛋白〔FN)进行染色,探讨胚泡着床的微环境。结果:ECM在动情周期的变化不明显,而妊娠第4一6天LN、FN和V型CL增多.1旦和IV型CL减少;妊振7、8天认、FN和V型CL减少,I型和W型CL增多。揭示鱿M中的切、FN和V必CL可能是利于胚泡着床的成分,而I公和IV型CL可能是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绒毛发生,发育,胎盘的形成,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正常人胚早期绒毛膜和蜕膜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层粘连蛋白在正常绒毛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蜕膜细胞及细胞间质内呈阳性表达。纤维粘连蛋白在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蜕膜细胞及细胞间质内呈阳性表达。结论 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是滋养细胞对子宫内膜粘附子和侵蚀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整合素β3、层粘连蛋白及纤粘连蛋白在输卵管妊娠发生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技术检测输卵管妊娠患者输卵管黏膜上皮、宫内膜及正常输卵管黏膜上皮、正常宫内早孕宫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3、层粘连蛋白及纤粘连蛋白表达。结果:整合素β3的表达输卵管妊娠组输卵管上皮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上皮(P<0.05)及正常输卵管上皮(P<0.05),低于正常子宫蜕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卵管妊娠组子宫内膜上皮明显低于正常子宫蜕膜(P<0.05),高于正常输卵管上皮,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输卵管上皮明显低于正常子宫蜕膜(P<0.05)。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输卵管妊娠组输卵管上皮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上皮(P<0.05)及正常输卵管上皮(P<0.05),低于正常子宫蜕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卵管妊娠组子宫内膜上皮明显低于子宫蜕膜上皮(P<0.05),高于正常输卵管上皮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输卵管上皮明显低于子宫蜕膜上皮(P<0.05)。纤粘连蛋白的表达输卵管妊娠组输卵管上皮高于子宫内膜上皮(P<0.05)及正常输卵管上皮(P<0.05),低于正常子宫蜕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卵管妊娠组子宫内膜上皮低于正常子宫蜕膜(P<0.05),高于正常输卵管上皮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输卵管上皮明显低于正常子宫蜕膜(P<0.05)。结论:整合素β3、层粘连蛋白及纤粘连蛋白参与胚泡异位着床于输卵管内,可能在输卵管妊娠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骨桥蛋白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明确OPN表达规律.方法 将清洁级性成熟期昆明小鼠44只,雌性24只,雄性20只,雌性小鼠阴道涂片检查为动情前期,在此期注射PMSG和HCG,4只雌鼠不合笼(孕D0,对照组),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剪取子宫组织,直接液氮保存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其余的雌:雄小鼠1∶1合笼,次日检查阴栓,发现阴栓计为妊娠第1天.分别于妊娠第4、5、6、7和8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迅速剖腹,剪取子宫组织予以保存(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骨桥蛋白表达规律,采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骨桥蛋白mRNA表达特征.结果 小鼠整个围植入期子宫内膜中均有OPN表达,但表达的高峰在着床窗口期,即孕D5.孕D0(非孕)子宫内膜的OPN表达较弱,孕D4时表达增强,孕D5时表达最强,孕D6时表达突然回落,孕D7、孕D8时表达减弱,降至非孕水平.结论 骨桥蛋白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随着孕龄的增加逐渐增强,但表达的高峰在孕D5,与植入窗的开放相吻合,是子宫内膜接受性的客观标志,提示骨桥蛋白在胚泡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为阐明胚泡着床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实验观察了大鼠动情周期和妊娠第3、6、8天子宫表面上皮和腺上皮中糖原、脂类、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琥珀酸脱氢酶和3-β-羟基甾体脱氢酶等的组织化学反应。将糖原、脂类和酶活性的反应强度分为4级。结果发现:在间期,酸性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最低。糖原和脂类的含量也较低。在动情期的表面上皮中,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增强。提示动情期内膜的糖代谢和脂类代谢开始旺盛。妊娠期,特别是妊娠第6天,糖原和脂类的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的活性都明显增强,提示胚胎植入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子宫表面上皮的糖代谢和脂类代谢。在妊娠第6天表面上皮和腺上皮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另外还发现大鼠子宫表面上皮中含有3-β-羟基甾体脱氢酶,其意义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妊娠1 d、4 d、5 d、6 d的小鼠子宫内膜ER和PR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ER、PR蛋白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的核膜、核仁及细胞质中,ER于妊娠1 d表达最强,妊娠4 d最弱,妊娠5 d、6 d表达又逐渐增强;PR于妊娠1 d表达较弱,妊娠4 d表达最弱,妊娠5 d表达增强,妊娠6 d表达明显增强。结论:ER、PR蛋白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持续表达。  相似文献   

15.
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分别对胶质母细胞瘤组和星形胶质细胞瘤组进行层粘连蛋白(LN)免疫染色。发现LN分布在血管基膜和胶质膜等部位。星形胶质细胞瘤组血管周围可见较多的双管套状结构,内侧管为血管基膜LN呈强阳性。胶质母细胞瘤组血管周围多呈多层纤维围绕状,血管基膜LN呈中等阳性。星形胶质瘤LN免疫组化显示的双层套管结构随恶性程度增高而减少。提示可利用LN免疫组化法鉴别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黏附分子层粘连蛋白(LN)和纤黏连蛋白(FN)与成釉细胞瘤复发和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ABC方法检测28例成釉细胞瘤组织中LN和FN的表达。【结果】在28例成釉细胞瘤中,LN和FN在基底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4%和39.3%,复发性成釉细胞瘤LN和FN在基底膜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原发性成釉细胞瘤(P〈0.01)。LN和FN的表达形式相似,阳性着色部位均位于基底膜及部分肿瘤细胞的胞浆,在基底膜连续着色的部位,靠近基底膜的肿瘤外周细胞胞浆染色较强,中央内层细胞胞浆染色弱或无,而在基底膜着色缺失的部位,靠近基底膜的肿瘤外周细胞胞浆染色弱或缺失。【结论】LN和FN在基底膜表达缺失与成釉细胞瘤的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成釉细胞瘤局部侵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在乳腺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0例乳腺癌及23例淋巴结转移灶的层粘蛋白、Ⅳ型胶原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失去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连续线状表达,表现为间线线状、条索状、碎片状或缺如。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核分裂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组织学分型、肿瘤大小及瘤栓之间未见相关性。在淋巴结转移灶中,除脉管对Ⅳ型胶原及层粘蛋白呈阳性表达外,也见个别转移癌细胞胞浆对层粘蛋白呈阳性反应,部分转移灶癌细胞间存在着碎片状层粘蛋白表达,癌细胞巢周围没有连续的或间短的线性状表达。结论随着腺癌进展,细胞外基质表达逐渐下调,并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核分裂密切相关,表明分化越差,病理核分裂像赵多,转移能力越强的肿瘤破坏基底膜的能力越强。癌细胞具有产生基底膜橛物质的能力,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浸润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上钳刮术前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l2~14周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自愿要求引产的l2~14周妊娠妇女,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2天后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对照组在术前行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100mg。记录用药时间、宫缩发动时间、胎儿胎盘娩出时间等。结果两组流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在子宫出血、胎盘胎膜残留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宫颈撕裂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钳刮术前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l2~14周妊娠,具有流产率高、胎盘胎膜残留率少、子宫出血发生率少等优点,克服了单一钳刮术所致的不良结局,以及利凡诺羊膜腔内引产穿刺困难的缺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活性的激酶C受体(Rack1)与胚胎着床及蜕膜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早期妊娠、假孕、延迟着床和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收集各种模型的子宫材料,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ack1在大鼠子宫中的表达。结果:Rack1在妊娠第6~9天的子宫蜕膜上呈强表达;假孕第6~9天和延迟着床的大鼠子宫腔上皮下基质中无明显的免疫信号,而延迟着床激活胚胎周围的腔上皮下基质中有强的免疫信号。蜕膜化子宫中整个蜕膜区呈强的免疫染色信号。结论:Rack1蛋白的表达与胚胎着床及蜕膜化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