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术前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进行检测和定位,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例大腿前外侧皮瓣进行了术前检测,并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结果:17例股前外侧皮瓣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穿支血管48条,83.0%的穿支血管位于大腿中1/3。除2支外,其余多普勒超声发现的穿支血管均于术中找到;另有4条穿支血管于术中发现而未被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的阳性率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5.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做术前检查,准确率高,可靠性好,可明确穿支血管的数量并准确定位,皮瓣的解剖和游离更加方便,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外科移植皮瓣穿支血管筛选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外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7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手术患者,术前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寻找管径较粗(〉0.5mm)、流速快、走形距离最短的穿支血管设计皮瓣,其中33例选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39例选取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血管。结果 72例患者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共发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112条、小腿外侧腓动脉穿支血管137条,临床手术中发现的动脉数量、内径、长度及其分布范围均于术前超声多普勒检查相符,均能选择到合适的移植皮瓣,术后成活率100%。结论术前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含穿支血管的移植皮瓣进行筛选,可明显提高移植皮瓣的合适度,提高手术成活率,无创伤,可作为临床医生首选的影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m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ing flag,ALTPF)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大峰医院手足外科84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对照组给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手部皮瓣晚期效果评价、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运动功能分级等。结果 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皮瓣评价、患肢感觉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5.24%、90.48%、88.10%,较对照组的78.57%、73.81%、69.05%显著提高,术后受区并发症发生率为9.52%,较对照组的16.19%显著降低(P<0.05)。结论 骨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受区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阔筋膜修复足背肌腱及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例足背肌腱及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采用阔筋膜修复肌腱缺损,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覆盖创面。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及穿鞋满意。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距觉10~15 mm。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阔筋膜修复足背肌腱及皮肤缺损,具有疗程短,对供区创伤小,外形与功能满意等优势,是一种修复足背肌腱及皮肤缺损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前外侧(ALT)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动脉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17例行ALT穿支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体表定位穿支动脉的穿筋膜点,识别穿支动脉类型和源动脉,将超声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共定位38条穿支动脉,其中2条未能在术中发现。术中发现1条超声漏报的穿支动脉。超声定位穿支动脉的阳性预测值为94.7%,灵敏度为97.3%。超声识别穿支动脉类型为肌皮支和肌间隔皮支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和50.0%,灵敏度分别为78.1%和50.0%。超声识别源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高,而灵敏度较低。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定位ALT穿支皮瓣的穿支动脉,提供较为可靠的穿支动脉类型和源动脉信息,可以作为ALT穿支皮瓣移植术前评估穿支动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探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是股前外侧皮瓣(ALT)最常见的供血血管,对于穿支动脉的检测是术前设计皮瓣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运用各种先进检测技术,在术前对股前外侧区各级分支血管进行测定以及体表定位,为术中分离穿支血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多普勒声波血流探测仪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是定位ALT穿支血管在体表分布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术前利用多普勒超声了解股前外侧皮瓣(ALTF)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并进行体表定位,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髂前上棘至髌骨中点外侧缘连线为轴线,轴线中点为A点,A点半径3 cm圆内为A区;髌骨中点外侧缘轴线近端10 cm为B点,B点半径2 cm圆内为B区。2013年8月~2014年6月,对16例需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前用多普勒超声对单侧ALTF穿支血管的数目、穿深筋膜位置进行定位,与术中所见对比。结果单侧ALTF穿支血管平均2.65支,其中最粗大穿支血管(深筋膜穿出点)分别位于A区及B区。术中所见,A点处穿支16例14例符合;B点处穿支9例8例符合。结论多普勒超声简单、无创,术前可了解ALTF穿支的分布,从而更好地指导术前ALTF设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评估及术后监测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终末期肾病患者312例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分为评估组和未评估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时间;评估组术前、术后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血流情况。统计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评估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未评估组(99.27% vs 9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明显低于未评估组[(52.55±16.35)min vs(65.40±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评估组术后桡动脉内径[(0.28±0.03)cm vs(0.20±0.03)cm]及血流量[(348.49±64.59)mL/min vs(90.04±61.05)mL/min]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评估组术后头静脉内径[(0.33±0.05)cm vs(0.21±0.04)cm]及血流量[(537.88±102.53)mL/min vs(25.38±18.51)mL/min]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指导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可监测手术前后血管内径和血流情况,评估内瘘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进行皮瓣设计并指导手术操作,对照组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辅助设计皮瓣后进行皮瓣移植。比较观察组穿支血管的术前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结果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皮瓣成活率、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供区并发症发生率及移植皮瓣区的感觉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前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的穿支起始点直径、穿支起始点至髌骨上缘直线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大腿外侧缘直线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移植皮瓣区的感觉功能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和供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了解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以此设计穿支皮瓣进行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可维持皮瓣良好血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19-12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S)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在穿支皮瓣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手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MDCTA定位,观察组予以CDS联合MDCTA定位,比较两组术前定位与术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穿出点的符合率、相差距离,同时观察术后1个月皮瓣的存活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前定位与术中利用穿支的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定位与术中相差距离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S联合MDCTA应用于穿支皮瓣术前定位中可以提高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术后皮瓣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肝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活检准确率的相关因素,为肝肿物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肝肿物患者71例(73枚肿物),其中45枚肿物行常规超声引导下穿刺(常规超声组),28枚肿物行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超声造影组),将穿刺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同时分析穿刺准确率与肿物各项特征的关系。结果:常规超声组肝肿物穿刺活检准确率为73.33%,超声造影组肝肿物穿刺活检准确率为92.86%,2组患者肝肿物穿刺活检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5,P<0.05)。常规超声组直径2~4 cm肿物活检准确率高于直径0~2 cm活检准确率(χ2=11.54,P<0.05),穿刺深度<5 cm肿物活检准确率高于>5 cm活检准确率(χ2=16.67,P<0.05),回声均匀肿物活检准确率高于回声不均活检准确率(χ2=9.66,P<0.05),边界清晰肿物活检准确率高于边界不清活检准确率(χ2=13.31,P<0.05),血流Ⅱ~Ⅳ级活检准确率高于0~Ⅰ级活检准确率(χ2=9.82,P<0.05)。而超声造影组在穿刺深度>5 cm、回声不均匀和边界不清的肝脏肿物中的活检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引导可以明显提高肝脏肿物的活检准确率。对于直径<2 cm、回声不均匀(伴或不伴液化)、边界不清、血流0~Ⅰ级及穿刺深度>5 cm的肝脏肿物,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的活检准确率相对较低,建议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设计轴型皮瓣,确保皮瓣的血供,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TOSHIBA,aplio-9.XUALOKA-5500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F)技术对10例轴型皮瓣内动脉血管的数目、管径、走行方向、血管质量及分支分布范围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再次设计皮瓣并转移覆盖创面。结果:本组皮瓣10例均成活良好,外观满意。结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再次设计皮瓣,使皮瓣设计更科学、准确、安全、无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S)技术评价孕中晚期胎儿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容积探头采集100名正常孕中晚期胎儿(22+0~24+6周50例、30+0~32+6周50例)的腹部3-DPDS血流图像,分析SMA和SMV的三维超声形态特征,同时回顾性比较分析4例中肠扭转胎儿(26+3~32+1周)的临床及影像数据。结果: 3-DPDS对健康组SMA和SMV的显像成功率均为93%(93/100),中肠扭转组中SMA和SMV的显像成功分别为4例和3例。健康组中SMV主干均位于SMA主干右侧与之平行,3例肠旋转不良致中肠扭转的胎儿可显示特征性的SMV缠绕SMA的空间关系。结论: 3-DPDS可以直观地显示中孕期胎儿SMA与SMV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中肠扭转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唇沟任意型皮瓣修复下唇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03至2008年,采用鼻唇沟任意型皮瓣修复下唇缺损畸形27例。皮瓣以鼻唇沟线为轴线,以下方筋膜为蒂。结果:2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为2.0-3.5cm×3.0-7.0cm。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红润,下唇形态和功能良好。结论:鼻唇沟任意型皮瓣整复下唇缺损畸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白唇形态,但需二期手术,才能获得更满意的红唇形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斜方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大型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应用下斜方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缺损进行同期整复12例,其中舌癌7例,口底癌3例,颊癌2例,皮瓣最小为6 cm×6 cm,最大为11 cm×10 cm.结果:12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颌面部形态及功能恢复基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A型超声(A超)、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眼轴的差异性, 探讨彩超、A超能否代替IOLMaster 700。  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 所有入组病例均于术前进行IOLMaster 700、A超和眼球彩超检查, 检查测量同一患者的双眼眼轴长度(AL), 反复测量5次, 取平均值; 分别观察比较IOLMaster 700、A超与彩超测量的AL值。  结果  IOLMaster 700测量AL值为23.75(22.91, 24.36) mm, A超测量AL值为23.75(22.93, 24.36) mm, 彩超测量AL值为23.80(22.98, 24.40) mm, 3种设备组内相关系数ICC=0.998, 组内相关系数95%CI为0.997~0.999, 3种设备之间一致性高。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IOLMaster 700与A超测量的AL值呈正相关关系(r=0.999, P < 0.001);IOLMaster 700与彩超测量的AL值呈正相关关系(r=0.992, P < 0.001);A超与彩超测量的AL值呈正相关关系(r=0.994, P < 0.001)。Bland-Altman散点结果显示3种设备间两两比较的AL数据在95%的差异性范围内一致性良好。  结论  彩超与A超、IOLMaster 700在测量眼轴时无明显差异, 彩超检查在基层医院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以常规应用于白内障术前眼轴检查。   相似文献   

17.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新鲜成人带膝关节的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进行解剖.将腓骨分为三段,观测各段腓动脉发出的皮穿支及骨穿支的分布、数目、蒂长、外径、走行及两种穿支之间的关系.结果 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7.23±3.76 cm开始贴紧腓骨走行并发出穿支.小腿中段穿支血管恒定.数目最多,骨、皮穿支均为5±1支;管径最大,皮穿支为1.12±0.56 mm,骨穿支为0.82±0.44 mm;皮穿支血管蒂较长为6.38±1.72 cm.腓动脉的骨、皮穿支基本在不同位置(间距小于2 cm).结论 腓动脉骨、皮穿支关系密切,具有嵌合皮瓣血管特点,适合灵活设计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9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手术,血管采用端端吻合法。结果19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经过随访,皮瓣的外形、质地及色泽均满意,手指功能及感觉恢复均满意,两点辨别觉8-17 mm,平均9例两点辨别觉<10 mm,皮瓣感觉恢复S3级以上,供区感觉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无影响。手指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4.7%。结论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显著,患者耐受度高,手指感觉及功能恢复良好,不影响手部外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菱形皮瓣修复面部小面积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菱形皮瓣修复面部小面积缺损30例,缺损面积为0.5 cm×0.6 cm~3.0 cm×3.0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30例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一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术后瘢痕不明显,适用于面部面积不大但又不宜直接缝合的创面的修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进行肿瘤切除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一期修复重建,其中应用前臂皮瓣6例,腓骨肌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2例.结果 术后发生血管危象2例,各1例挽救成功、失败,其余8例组织瓣均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成活率90%(9/10).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肿瘤未见复发.所有病例的重建口腔颌面部外形良好,患者口腔功能几乎不受影响.结论 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