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BATMAN-TCM)数据库获取补中益气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从GEO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GenCLiP 3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以及TTD数据库收集DGP相关基因。将补中益气汤作用靶点和DGP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补中益气汤治疗DGP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DGP靶点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交集基因所编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3.7.1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利用Cytoscape3.7.1软件中的ClueGO插件、CluePedia插件分别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基因分类(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结果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的185个活性成分,作用于130个DGP靶点基因,其中关键靶点10个,包括胰岛素(INS)、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介素-6(IL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和肾上腺素能受体(AR)等。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调节胰岛素、血糖水平,改善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和Cajal间质细胞损伤,以影响DGP的发生发展。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GP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踇甲瓣供区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3月,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7例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男3例,女4例;年龄7~44岁,中位年龄20岁。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2 cm~9 cm×6 cm;均合并大小为1.5 cm×1.0 cm~3.0 cm×1.0 cm的骨缺损。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0 cm×2.5 cm~10.0 cm×5.0 cm;均携带肱骨瓣修复骨缺损、臂后侧皮神经重建感觉。上臂供区创面直接闭合。结果术后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4个月。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无臃肿,颜色、质地与足背部皮肤接近;肱骨瓣均愈合。末次随访时,6例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0 mm,平均7.5 mm;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可同时携带骨瓣及皮神经,修复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应用显微技术修复对降低伤残率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27例应用显微技术修复,对照组24例应用传统方法修复,比较两种方法患者皮肤存活面积和存活率,随访术后2年患者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皮肤存活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存活面积和存活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术后2年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手部外观恢复良好;对照组手部外观恢复一般。结论显微技术是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较为理想的修复方式,对于提高皮肤存活率、降低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方法和经验.方法 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对29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术前彩色B超定位,术中采用不携带深筋膜的骨间背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吻合骨间背动脉与指固有动脉、皮下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并可吻合骨间背静脉及手指掌侧静脉.结果 术后27例皮瓣存活,随访6~ 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比较满意;2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1例完全坏死,1例部分表皮坏死.结论 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活体造影数据重建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可行性,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择8例需行皮瓣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SA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获取一侧大腿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 Mimics 软件对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筛选合适穿支。 结果 利用 Mimics 软件成功重建了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显示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分布、走行及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8例患者中6例发现3支穿动脉,2例发现4支穿动脉。这些穿动脉共发出66支皮肤穿支(以大于0.5 mm为标准),穿支在穿深筋膜平面内径(0.9±0.26)mm, 穿支浅出深筋膜点主要分布于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附近。 结论 基于活体造影数据可以重建清晰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3D立体影像,可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与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道2020年7月收治的1例因外伤致右足跟骨、距骨缺损及舟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明确骨缺损情况及一期手术置入的骨水泥的位置和形态,术中"V"形截断腓骨设计三节段腓骨瓣,固定后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骨瓣静脉与胫前静脉、皮下静脉吻合。患者术后三节段腓骨瓣成活良好,随访结果示患者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脉插管造影CTA活体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拟定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15例。实验组运用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置入旋股外侧动脉开口处,证实导管达到预定位置并固定可靠后将患者转移至CT室。经导管注入造影剂20 ml,同时手动触发CT扫描。选取普通CTA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获得的二维图像以CT-DICOM输入到Mimics 17.0软件,收集两组旋股外侧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参数。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导管脱落至股深动脉,予以排除。其余14例患者中,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动脉3例(占21.43%),起源于股深动脉11例(占78.57%)。实验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升支、横支及降支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升支、横支及降支的末端最小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显影穿支数目多于对照组。 结论 动脉插管造影CTA可清楚的显示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其穿支,效果优于普通CTA。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踇甲瓣供区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3月,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7例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男3例,女4例;年龄7~44岁,中位年龄20岁。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2 cm~9 cm×6 cm;均合并大小为1.5 cm×1.0 cm~3.0 cm×1.0 cm的骨缺损。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0 cm×2.5 cm~10.0 cm×5.0 cm;均携带肱骨瓣修复骨缺损、臂后侧皮神经重建感觉。上臂供区创面直接闭合。结果术后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4个月。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无臃肿,颜色、质地与足背部皮肤接近;肱骨瓣均愈合。末次随访时,6例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0 mm,平均7.5 mm;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可同时携带骨瓣及皮神经,修复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采用第二足趾部分移植再造与修复小儿拇指末节部分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吻合血管的第二足趾中末节部分移植再造拇指末节部分缺损35例。结果手术全部获得成功,经6~24月随访,再造拇指的外形、指间关节活动及指腹感觉良好,供足活动良好。结论第二足趾中末节部分移植是再造与修复小儿拇指末节部分缺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分叶穿支皮瓣重建足跟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术前采用Mimics软件三维可视化构建d-LCFA及穿支血管,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虚拟模拟d-LCFA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分离及切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指导临床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