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在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0例CT。表现为SAH并拟诊为颅内动脉瘤(AN)的临床病例资料,从中找出AN破裂在CT。上的出血规律。结果 经CT诊断为ASAH140例,其中133例经脑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直接手术证实为AN,7例没有发现AN,CT诊断AN的阳性率为95%。发现不同部位的AN破裂所引起的SAH在CT上的表现不同,其出血有一定规律。结 论通过CT检查,可以初步对AN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对AN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的CT和MR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和MR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 96例颅内动脉瘤 (AN)的CT和MR征象 ,影响因素及确诊率。结果 CT和MR可显示AN的直接及间接征象 ,在无创条件下提高了颅内AN的诊断率。结论 CT和MR检查具有简捷快速 ,无创和较可靠的优点 ,对颅内AN的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特别是巨大的有血栓的AN的诊断优于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已破裂的动脉瘤(aneurysm,AN)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GDC栓塞颅内已破裂的AN36例,前交通AN12个,后交通AN18个,大脑中AN6个,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3例,对部分病例辅以篮筐技术、球囊Remodeling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技术以及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3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完全填塞31例、次全填塞4例、部分填塞1例,随访0.5~7年,除1例术后1周死亡外,其余35例均未再出血。结论根据导管操作熟练程度,医学工程所作设计理念以及术中对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能力分为各种层次,选择适应自己层次的病例,GDC栓塞颅内A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AN)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特征和显微外科手术中面、听神经保留情况.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共采用肿瘤切除术治疗76例AN患者,术前术中均进行BAEP检查,分析患者术前、术中BAEP异常情况及AN直径大小与和术后面、听神经保留情况的关系.结果 AN患者术前患侧BAEP异常76例(76/76,100%),健侧BAEP异常63例(63/76,82.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健侧BAEP异常70例(70/76,92.1%),与术前健侧BAEP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健侧BAEP异常与面、听神经的保留分别呈正相关关系(r=0.912,P=0.000;r=0.613,P=0.000);而AN直径与面、听神经的保留分别呈负相关关系(r=-0.869,P=0.000;r=-0.738,P=0.000).结论 术前BAEP检测对AN病变提供诊断依据,术中进行BAEP监测可提高面听神经的保留率,且AN直径越大,面、听神经越难保留.  相似文献   

5.
520例具有Ⅷ颅神经症状和患有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接受了BAEP筛选检查,49例BAEP异常,提示为CPA病变,其中43例经CT程序检查,40例被诊断为CPA占位性病变。经手术和病理证实,4例是小型AN(≤2cm),29例为大、中型,7例CPA其它肿瘤。小型AN(最小的仅0.3cm)被及时手术,获得良好的疗效。 文章阐述了AN的BAEP异常表现,制定出AN的BAEP诊断标准。本组的CPA肿瘤的阳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4.7%,无一例假阴性,从而说明BAEP是筛选诊断AN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后产生对侧新生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国内献中首次报道1例床突旁动脉瘤(AN)病人在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后5年出现对侧后交通AN并破裂。方法 行急诊手术夹闭该新生动脉瘤。结果 病人仍死于严重的颅内高压。回顾献共发现29例35个因颈动脉闭塞术后出现的新生AN,主要位于前、后交通动脉。结论 颈动脉闭塞后对侧血流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导致AN的原因,对大型AN应尽量采用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如闭塞载瘤动脉,应进行长期的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失匹配负波(MMN)和听P300的特征以及治疗对之影响。方法应用Bravo脑电生理仪,记录35例AN患者(AN组)和42名健康对照者(NC组)的MMN,同时记录听P300电位比较。对AN组,在治疗6周和24周时进行MMN和听P300随访。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的MMN的潜伏期延迟和波幅降低(P均0.05),患者的P300中靶潜伏期P3同时延迟(P0.01)。AN组经治疗24周后,MMN潜伏期恢复、波幅无改变。结论 AN患者存在MMN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支持AN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MMN结合听P300可作为AN的临床应用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血浆催产素(OT)水平及AN不同亚型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41例AN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OT含量。结果:AN患者血浆O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86.54±32.45)pg/ml,(121.19±83.05)pg/ml;t=-2.499,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N限制型与暴食/清除型患者OT水平比较[(90.63±35.49)pg/ml;(83.00±29.96)pg/ml,t=0.747,P=0.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患者OT水平较正常对照降低,支持AN患者存在OT水平低下的假说;并提示AN两亚型有着相同的OT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焦虑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焦虑障碍(AN)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AN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PSG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7.8±11.7)分,AN组(59.9±19.7)分,P<0.01],醒觉时间增加[NC组(17.7±6.4)分,AN组(36.9±11.9)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9.9±9.8)分,AN组(37.7±16.7)分,P<0.01],睡眠效率下降[NC组(94.6±5.1)%,AN组(90.5±5.7)%,P<0.05],第1阶段睡眠[NC组(9.1±1.9)%,AN组(19.7±10.9)%,P<0.01]增高,第2阶段睡眠[NC组(56.2±4.7)%,AN组(47.7±22.3)%,P<0.05]降低。结论焦虑障碍患者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慢波睡眠S2降低等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异常,应与神经生化结合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0.
神经性厌食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性厌食(AN)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方法应用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采用纯音"Oddball"刺激诱发模式,对43例AN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进行认知性电位P300检测。结果 AN组P300中靶P3的潜伏期[(297.8±29.3)ms]长于健康对照组[(285.6±19.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3);AN组靶P3波幅为(6.5±3.4)μV,低于健康对照组(9.8±3.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1)。2组的靶P2、靶N2及非靶P2的潜伏期、波幅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N患者的P300靶P3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联合雌激素治疗对年轻未治疗女性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临床常规治疗的增效作用。方法:将8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TR)中AN诊断且处于低雌激素状态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雌激素治疗组(A组:雌激素治疗+常规治疗,n=38)与常规治疗组(B组,n=42),并在治疗4周、12周后进行随访评估,使用体质量指数(BMI)、进食障碍检查问卷(EDE-Q)总分、进食态度量表(EAT-26)总分、贝克抑郁量表(BDI)总分、贝克焦虑量表(BAI)总分(该4个量表总分简称症状量表总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及差异。A组分别有25例和20例患者完成4周和12周随访,B组分别有23例和21例患者完成4周随访和12周随访。结果:两组AN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总分的减分率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N患者的临床症状总分随时间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对低体质量女性AN患者联合雌激素治疗并不能明显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2.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 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 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AN)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特征及健侧耳峰间期改变.方法 对59例听神经瘤(AN)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测定Ⅰ、Ⅲ、Ⅴ波潜伏期(PL)、峰间期(IPL),双耳PL、IPL之间差值(ILD)等数值.结合MRI、CT影象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36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AN组与正常对照组BAEP各波PL、IPL测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AN患侧BAEP异常率98.3%(58/59);主要表现:①Ⅰ、Ⅲ、Ⅴ波缺失;②Ⅲ、Ⅴ波PL延长;③Ⅰ~Ⅲ、Ⅲ~Ⅴ、Ⅰ~Ⅴ波IPL延长.AN患者健侧BAEP的异常率69.5%(41/59),主要表现:①Ⅴ波PL延长;②Ⅲ~Ⅴ及Ⅰ~Ⅴ波IPL延长;③Ⅲ~Ⅴ/Ⅰ~Ⅲ波IPL比值>1.肿瘤直径>2cm,BAEP的异常率有显著提高.不同大小肿瘤组间健侧BAEP测值比较:健侧Ⅴ波PL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Ⅴ及Ⅰ~ⅤIPL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BAEP对AN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病变提供了定位诊断依据,尤其健侧Ⅲ~Ⅴ/Ⅰ~Ⅲ波IPL比值异常,是脑干受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5-羟色胺2A受体基因102T/C的多态性与汉族神经性厌食(AN)患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对198例AN患者和14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5-羟色胺2A受体基因102T/C多态的基因分型。结果:在AN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频率(χ2=1.134,P>0.05)和各种基因型(χ2=1.612,P>0.05)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未发现5-羟色胺2A受体基因102T/C多态性与汉族人群AN患者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建立焦虑症(AN)的Quisi模式.方法 应用德国Quisi仪对24例AN患者的Quisi进行全夜监测,并与33名正常受试者(NC)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组Quisi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P<0.01),醒觉时间增加(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P<0.01),睡眠效率下降(P<0.05),第1阶段睡眠百分比增高(P<0.01),第2阶段睡眠百分比降低(P<0.05).结论 在缺乏相关设备的基层医院,Quisi技术可用于对焦虑症的检测.焦虑症患者Quisi的睡眠脑电特点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大脑中动脉 (MCA)动脉瘤 (AN)多分布于MCA主干 ,少数位于其周围分支上 ,且多为囊性AN[1 ] 。源于MCA分支的梭形动脉瘤(middlecerebralarterybranchfusiformaneurysm ,MCABFA)临床上极为罕见。我科至 2 0 0 1年底共收治颅内AN病人共 5 6 9例 ,行直接手术 5 10例 ,其中大脑中动脉AN 31例 ,MCABFA 1例。现报道成功手术切除的此例MCABFA ,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治疗。1 资料  患者 ,女 ,2 7岁 ,因反复头痛近 1个月伴左侧肢体乏力 2 0d入院。近 1个月前患者在用力解小便时突然出现右顶枕部剧烈疼痛 ,并伴呕吐胃内容物。在当地医院…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或AN)表现为颅内出血、再出血、血管痉挛,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而以往的手术夹闭AN(特别是急性期AN)具有较大的手术风险和死亡率。近些年,由于栓塞技术和栓塞材料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N取得较大的成功。本文将对AN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104例进食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住院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神经性厌食症(AN)和神经性贪食症(BN)诊断标准的104例住院进食障碍患者按不同临床类型分组,对两组患者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 结果:AN和BN患者的怕胖心理、闭经、误工误学时间及减少食物对身体影响的方式等临床特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AN患者较BN患者发病年龄早,体象障碍比较多见(P均<0.01,或P均<0.05).BN患者比AN患者有更多抑郁症状,病程较长,就诊年龄晚(P<0.01). 结论:进食障碍两大综合征可能是一个疾病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贪食症的危害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进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治疗难度大。神经性厌食症(AN)为进食障碍的类型之一,患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高达 5%~20%。有 关 AN 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 AN 的大脑存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现针对近年 有关 AN 磁共振成像相关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焦虑障碍听觉认知性电位P300的特点.方法 对32例焦虑障碍患者(AN组)和30名健康成年人(NC组),应用美国脑诱发电位仪进行P300检测.结果 与NC组相比,AN组Oz点P3潜伏期后移[NC组(328±16)ms,AN组(340±18)ms,t=2.801,P<0.01],P3波幅降低[NC组(6.1±2.0)μV,AN组(4.6±2.2)μV,t=2.84,P<0.05],非靶P2波幅降低[NC组(3.1±0.8)μV,AN组 (1.9±0.9)μV,t=5.61,P<0.01].结论 焦虑障碍认知性电位P300变化诸特点值得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