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成药》2015,(7)
雷公藤红素(celastrol)是一种从传统中药雷公藤根皮中提取出的三萜单体,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它作为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能影响肿瘤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如抑制蛋白酶体、IKKα/β激酶、HSP90等,并能激活caspase3/7。本文就雷公藤红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做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
药用植物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多重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雷公藤内酯醇可通过靶向转录因子、激酶或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等机制发挥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肿瘤细胞凋亡等抗肿瘤作用,但毒性高、水溶性差限制了其应用.雷公藤内酯醇低毒高效的水溶性衍生物LLDT-8免疫抑制作用相关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雷公藤内酯醇在相关疾病中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做简要综述,旨在为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扩大临床适应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内酯醇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内酯醇(TPL)是目前从传统中药雷公藤中分离出活性最高的化学成分,具有高效的抗炎、抗生育、抗类风湿、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发现TPL还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肿瘤活性,且其抗肿瘤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化疗是肿瘤的主要疗法,但肿瘤细胞产生的多药耐药(MDR)常使化疗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且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十分复杂,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MDR逆转剂显得尤为重要。文献检索发现肿瘤MDR机制主要包括多药耐药蛋白引起的多药耐药,调控基因介导的多药耐药,酶介导的多药耐药3个方面,以及肿瘤细胞内p H改变,药代动力学改变等。TPL不仅能协同增强多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应,还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TPL针对肿瘤MDR的逆转机制主要涉及下调MDR1/P-糖化蛋白(P-gp)的表达,抑制蛋白激酶B/核转录因子-κB(Akt/NF-κB)的活性,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调节促凋亡基因/抗凋亡基因(Bax/Bcl-2)表达,抑制Bcr/abl融合基因T315I点突变7个方面。现从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TPL逆转多药耐药机制两方面作一概述,为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甲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骆永伟  施畅  廖明阳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24-2026
雷公藤甲素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环氧化二萜内酯化合物,是雷公藤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广谱、高效抗肿瘤作用.作者从雷公藤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干预细胞周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物抗肝癌细胞的凋亡作用是否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介导的凋亡通路有关。方法: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肿瘤细胞抑制率; Annexin V-FITC/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 JC-1染色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核内凋亡诱导因子(AIF)、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大鼠肉瘤蛋白(Ras)、快速反应肉瘤蛋白(Raf)、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40、80μg/ml的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不同程度地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降低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美洲大蠊提取物可使核AIF、caspase-3表达增多,而ERK1/2通路的Ras、Raf、p-ERK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ERK1/2抑制剂PD98059在抑制ERK1/2信号通路的同时,抑制了SMMC-7721增殖,诱导其凋亡。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机制可能与下调Ras/Raf/ERK1/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体内、外抗骨肉瘤效应,探索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流式细胞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蛋白表达情况,裸鼠荷骨肉瘤模型验证雷公藤甲素抗骨肉瘤的体内效应,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瘤体内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雷公藤甲素能够显著抑制多种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并且能够诱导其发生凋亡;激活线粒体相关信号通路;显著抑制骨肉瘤在裸鼠体内生长,并检测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 雷公藤甲素通过激活线粒体相关凋亡信号通路,诱导骨肉瘤细胞发生凋亡,并且抑制其在裸鼠体内生长。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红素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建军  胡永胜 《中草药》2017,48(24):5194-5199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U87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U87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87细胞中线粒体途径相关凋亡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U87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雷公藤红素可显著抑制U87细胞的增殖、降低U8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并诱导U87细胞凋亡;雷公藤红素显著性地调控Bcl-2、Bax、细胞色素C(Cyt C)、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同时雷公藤红素显著抑制U87细胞迁移能力。结论雷公藤红素抑制U87细胞增殖、迁移和诱导其凋亡,其中凋亡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线粒体途径相关凋亡蛋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多苷是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根部提取出的总苷,其现代制剂雷公藤多苷片在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有确切疗效,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治疗RA的机制包括抑制血管生成、维持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type 17,Th17)之间的平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和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等。而其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除了调节Treg和Th17细胞之间的平衡外,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多条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活化等多种途径发挥抑制RA的作用。首先回顾RA的发病机制,并重点对雷公藤多苷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抑制RA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和阐述,以期为有关雷公藤多苷抗RA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红素是中药雷公藤的一个单体成分,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以及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等作用。作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对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综述,为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和抗侵袭.本文将主要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两方面分析,总结了五年来雷公藤中药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红斑狼疮等难治性疾病的增效作用,及中药配伍对抗雷公藤治疗时的毒副反应。阐述了雷公藤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毒副反应原因,从传统中药配伍和西药药理结合筛选中药组成复方,对雷公藤减毒增效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肥大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盐酸青藤碱治疗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5只,造模成功30只,治疗组灌服盐酸青藤碱,对照组灌服雷公藤多甙并设单纯造模组。42 d后观察大鼠关节滑膜肥大细胞表达和关节肿胀指数。结果:盐酸青藤碱、雷公藤多甙均能改善关节肿胀指数,盐酸青藤碱能减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率。结论:盐酸青藤碱改善关节肿胀指数的机制可能与减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肥大细胞总数有关,其作用机制与雷公藤多甙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配伍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雷公藤提取物及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的不同剂量配比,干预肾病模型大鼠,检测对大鼠体重、24h尿蛋白、血液学主要指标的影响,观察雷公藤与甘草配伍的减毒增效作用。结果:阿霉素造肾病模型对大鼠体重、24h尿蛋白量、血液系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使大鼠体重下降,24h尿蛋白量升高,血液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明显减少。对于上述毒性表现,雷公藤提取物和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配伍均能显示一定的治疗和改善作用,在治疗和改善程度上雷公藤提取物与甘草提取物配伍优于雷公藤提取物。结论:甘草提取物对雷公藤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当归补血汤对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分子表达的研究,探讨当归补血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Transwell建立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以下简称共培养模型),在不同剂量当归补血汤的干预下,通过CCK-8法观察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sVEGFR1,sVEGFR2)的表达。结果: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正常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均有差异性(P<0.01,P<0.01,P<0.05);抑制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与剂量呈正相关,与共培养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均能促进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抑制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VEGFR1,VEGFR2的表达,且与剂量呈正相关;促进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sVEGFR1,sVEGFR2的表达。结论:当归补血汤能够抑制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VEGF与VEGFR和sVEGFR两种受体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雷公藤涂膜的制备方法,观察涂膜剂的稳定性。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有效成分,聚乙烯醇为成膜材料,制备雷公藤涂膜,制定质量标准,结果:雷公藤涂膜质量稳定,成膜性好。结论:雷公藤涂膜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6.
魏传梅  张金杰  李保院  王春检  吕文文 《中草药》2017,48(23):5049-5056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开发血管新生抑制剂,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中1个重要的领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首要因子,在血管生成过程中非常关键。通常VEGF指的是VEGF-A,其结合受体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VEGFR1)和VEGFR2。目前研究认为,VEGF/VEGFR途径是介导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通路。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靶向治疗可使肿瘤内新生血管减少,有助于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传统的中医药在肿瘤辅助治疗方面颇具特色,从中药中筛选和开发具有血管抑制活性的抗肿瘤药物潜力巨大。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黄芪-莪术药对治疗大肠癌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抗大肠癌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herapetutic Target Database(TTD),Drugbank数据库收集大肠癌疾病作用靶点;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黄芪、莪术所含中药成分;运用Chem Mapper,Pharm Mapper数据库预测所选中药成分作用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模型;利用Clue GO插件对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黄芪-莪术药对活性化合物-大肠癌疾病靶点网络包含56个化合物和54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AMP激活蛋白激酶α1(PRK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环氧化酶2(PTGS2),胸苷酸合成酶(TYMS),肝羧酯酶1(CE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1),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gly A)等;靶点的基因功能偏向于肽基酪氨酸的磷酸化,调节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 1和ERK2信号串联,内皮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节等;重要的KEGG通路涉及癌症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等。结论:黄芪-莪术药对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增强机体免疫的多表型干预的网络模式产生抗大肠癌活性,其作用信号通路与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最为相关。  相似文献   

18.
雷络酯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雷公藤叶制剂--雷络酯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毒副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共观察类风温性关节炎277例,治疗组140例,口服雷络酯片,每次2片。,每天3次;对照组137例,口服雷公藤根制剂--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片,每天3次。均6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愈显率25.71%, 有效率为86.43%;对照组愈显率26.28%,总有效率为83.94%,两组比较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复方雷公藤汤最佳配比剂量正交设计考察其对肾病大鼠肝脏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采用一次性注射阿霉素至大鼠尾静脉,复制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模型。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设计,将肾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连续灌服不同剂量配比的复方雷公藤汤14d。增效采用24h尿蛋白定量检测,对肝脏减毒测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筛选出复方雷公藤汤最佳剂量配比组合。结果:(1)正交设计对肾病大鼠肝脏的减毒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雷公藤>甘草>制何首乌>黄芪,其中8号复方效果最好,最优配比为A3B2C1D3。(2)经正交设计对降低肾病大鼠24h尿蛋白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雷公藤>甘草>黄芪,制何首乌无显著影响,其中3号复方效果最好,最优配比为A1B3C3D3。结论:复方雷公藤汤治疗肾病时如以减低肝脏毒性为主,采用A3B2C1D3配比组成复方,治疗肾病时如以降低24h尿蛋白为主,采用A1B3C3D3配比组成复方,两种配比复方均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近年来雷公藤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方法:从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两方面综述了近17年来雷公藤应用于治疗银屑病的部分文献。结果: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尤其是对寻常型治疗效果尤佳;其剂型以口服为主。而外用剂型过少,仅查见内酯醇软膏一种。结论:研制具有渗透性好、局部药物浓度更适合、使用更方便的雷公藤外用新剂型是非常有临床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