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45例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的死亡围产儿245份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25.02‰,死胎占64.49%,死产占9.80%,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5.7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胎儿畸形、早产及妊娠并发症。死胎中以畸形、胎盘因素和脐带因素为主。死产以畸形、脐带因素和忽略性横位为主。新生儿死亡以早产为主。结论:加强孕期宣教,加强流动孕产妇的管理,提高产检意识,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9-2015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及病例,对围产儿及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009-2015年围产儿死亡总数74例,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4.34‰,7年间年围产儿死亡率保持逐年下降趋势。在围产儿死亡病例中,死胎48例,7 d内新生儿死亡26例。2孕产妇25岁及35岁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随孕周增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出生体重2 500 g围产儿死亡率为4.32%是正常体重儿的33.23倍。3在7 d内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早产儿死亡16例,足月新生儿死亡10例;其中自发性早产占主要因素(23.07%),其次为出生缺陷(19.23%)。医源性早产中,出生缺陷和严重内外科合并症为主要因素(各占11.54%)。4死胎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脐带因素(35.41%)、出生缺陷(20.83%)、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18.76%)。5围产儿死亡相关影响因素为孕妇接受产检次数。本市居民组平均产检次数为(8.53±2.67)次,外来居民组为(5.84±4.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孕期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预防并积极干预早产降低早产发生率、尽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利用产前诊断技术尽早发现胎儿畸形及时终止妊娠、提高助产技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医院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本院死亡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围产儿7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 d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林美琼  何荔琼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411-2411
目的:分析近5年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为提高产科质量提出相关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围产儿死亡21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2.25%。死胎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新生儿死亡,死产最少;与之相关因素还有:孕妇居住地域、教育程度、接受产检次数。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提高产科质量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48例围产儿死亡的产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10-2611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与产科相关的孕期保健、分娩情况,提出改进孕期保健建议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6月围产儿死亡资料。结果:本组围产儿死亡率为38.32‰,65%的病例来自农民,未进行过产前检查或产前检查次数少于2次者占45%。死亡因素中,死胎组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死产组多为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死亡组多为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结论: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保健意识,及时处理妊娠并发症,正确处理分娩中的各种异常,防止早产及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围产期标准,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的86例死亡围产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9.82‰。其中新生儿死亡占25.58%,死胎占58.14%,死产占16.28%。新生儿死亡中先天畸形占40.91%,为新生儿死因之首;死胎中胎盘脐带因素占30.00%,为死胎主要原因;死产中早产较低体重儿占26.67%。结论:提高并充分利用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孕期监护,做好孕期宣教,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台州市椒江区围产儿死亡原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制订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分析椒江区81例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率9.40‰,其中满28周死胎为59例,占72.84%;死产为3例,占3.7%;7天内新生儿死亡为19例,占23.46%。围产儿死因依次为出生缺陷、脐带因素及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孕期管理,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畸形儿进入围产期;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加强围产期监护,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产科质量的提高,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逐步减少,而死胎在围产儿死亡中的比例则相对增加[’j。欲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减少死胎的发生是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112例死胎(妊娠28周后胎死宫内)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死胎的病因,寻找预防对策。116$资料l.1一般资料1995年1月~1997年12月间在我院分娩的围产儿12748例,死亡188例,围产儿死亡率14.7%。。其中死胎112例,死胎发生率为8.7%。,占围产儿死亡比例59.6%。入院前发生死胎106例,入院后发生死胎6例。1.2孕妇年龄及孕产次孕妇年龄最大45岁,最小20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检查资料,加强高危妊娠产前的护理管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时筛出的高危妊娠孕妇资料。结果高危妊娠孕妇中名列前3位的高危因素是:胎位异常,乙肝病毒携带者和年龄大于35岁,分别为40.5%,32.4%和27.0%。实施护理干预后部分高危妊娠转为正常妊娠。296例高危孕妇中剖宫产280例(94.6%),顺产16例(5.4%);臀位助产3例(1.6%),流产3例;引产2例。产后出血3例。无孕产妇死亡,围生儿病死率3%。结论高危妊娠产前护理管理能够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素质。  相似文献   

10.
栾绍唐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17-3118
目的:分析晋宁县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晋宁县2003年~2006年的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共监测9 434例围产儿,死亡105例,死亡率11.13‰,其中死胎25例,占23.81%,死产14例,占13.33%,早期新生儿死亡66例,占62.86%。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高危孕妇的管理,预防早产,加强产儿科的建设及合作,加强孕晚期胎儿的监护,才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江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6):795-796
目的:分析围生儿的死亡原因,以改进围生期保健工作,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围生期Ⅰ标准,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的围生儿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间围生儿总数为10295例,围生儿死亡165例,围生儿死亡率为16.02‰,死胎占72.72%,死产占4.25%,新生儿死亡占23.03%。死因依次为胎儿畸形、缺氧综合征、胎盘因素、RDS、脐带因素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及产科医疗水平,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5~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丽萍  许厚琴  秦敏  李芬  金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44-4846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2005~2008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了解上海市围产儿死亡及其评审工作的现状,为探索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健全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全部死亡个案及评审资料。结果:①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5.38‰,其中本市户籍2.95‰,非本市户籍73.00‰。②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61.88%、7.92%和30.20%,死胎构成比保持在61.00%,死胎构成比较稳定,死产构成比从2005年的9.08%下降到2008年的7.06%,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比从2005年的29.18%上升到2008年的31.90%。除了本市户籍者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略有上升外,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③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不明原因、严重畸形、优生引产、胎盘早剥和早产儿。④评审结果:区级评审的围产儿死亡中Ⅰ、Ⅱ类死亡者占16.66%,而早期新生儿死亡中的Ⅰ、Ⅱ类死亡占26.25%。区级评审有争议的典型案例经过市级复评审,结果升级的占50.60%。结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要加强出生缺陷一、二级预防和提高新生儿抢救能力,此外需要规范和提高围产儿死亡评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海珠区555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海珠区2003年10月~2008年9月死亡围产儿555例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内围产儿平均死亡率11.50‰,其中死胎占38.20%、治疗性引产占30.63%、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3.60%及死产占7.57%。导致死胎的原因以脐带、胎盘因素为首位,胎儿畸形是治疗性引产的主要原因,分娩期并发症及胎儿因素是死产的两大原因,新生儿疾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要原因,后者与早产有密切关系。结论: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避免早产,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强化管理流动孕产妇及贫困孕产妇的分娩救助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期待治疗中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PPROM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孕妇及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死亡)的发生分别分为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组与对照组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组与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及各项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期待治疗中,34例孕妇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8%(34/132),无孕产妇死亡。胎死宫内4例,47例新生儿出现明显并发症,其中8例新生儿死亡,围产儿死亡率为5.8%(8/138)。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间(以2h为界)及感染是孕妇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娩孕周、就诊时间及感染是新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PROM期待治疗过程需严密监测及预防感染,孕周小者适当延长孕周;在2h内就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促胎肺成熟,可减少孕产妇感染及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柳怡  付稼虹  汤本才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859-4861
目的:探讨亚临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152例孕期有皮肤瘙痒、而肝功能和胆汁酸正常的亚临床ICP孕妇为研究组,对照组为152例无皮肤瘙痒、年龄和产次匹配的正常产妇,比较两组的围生结局。结果:研究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羊水Ⅱ°~Ⅲ°污染发生率和产时胎监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1.18%、20.39%和15.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8%、7.89%和4.61%(P<0.05)。两组的孕周、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早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发生。结论:皮肤瘙痒、而肝功能和胆汁酸正常的亚临床ICP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围生结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上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 5 3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了解围生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5 3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肝酶学、胎粪污染情况及胎心监护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患者羊水粪染率为 32 .1% ;新生儿窒息率为 2 2 .6 %。围生儿预后不良在胎监异常组与胎监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75 %和19.1% (P 0 .0 0 1)。结论 :羊水粪染、胎监异常与围生儿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在产程中严密观察羊水情况及胎监结果有利于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加强妊娠糖尿病管理对围产结局影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与管理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4例,按孕期未进行管理26例为病例组Ⅰ(入院及诊断较迟),已系统管理的98例为病例组Ⅱ,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病例组Ⅰ围产病率明显高于病例组Ⅱ;妊高征(2χ=7.113 6,P=0.007 6)、酮症酸中毒(2χ=5.858 7,P=0.015 5)、巨大儿(2χ=4.172 3,P=0.041 1)、胎儿窘迫(2χ=8.212 6,P=0.004 2)、新生儿窒息(2χ=8.901 6,P=0.002 8)均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着母儿健康,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系统化管理能有效地降低围产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999~2008年上海市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存在主要问题,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上海市产科工作情况报表及上海市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登记表的相关资料。结果:①1999~2008年上海市共死亡早期新生儿2336例,死亡率为2.00‰,其中本市户籍死亡率1.27‰、非本市户籍死亡率2.86‰。②本市户籍第一位死因为严重畸形占26.56%,其后依次为早产、产时窒息、宫内窘迫及肺透明膜病;非本市户籍第一位死因为早产占19.75%,其后依次为严重畸形、产时窒息、肺透明膜病及宫内窘迫。③本市户籍早期新生儿前后5年死因顺位的主要变化为"产时窒息"明显下降,后5年的死亡构成较前5年下降53.61%,而死亡专率下降77.78%。非本市户籍的死因顺位主要变化为"宫内窘迫"由第5位上升到第4位,死亡构成较前5年上升6.52%,死亡专率下降44.00%。结论: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期保健管理,并针对产前诊断、早产管理、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Although more fetal deaths than neonatal deaths occur, routinely collected fetal death data are seldom used for perinatal epidemiologic research because of data quality concerns. We developed a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in birthweight and gestational age in fetal death records. METHODS: Using data from Georgia for 1989 and 1990, we detected singleton fetal death records having improbable or missing birthweight or gestational age by comparing these values with referent values. To verify the questionable values, we contacted 100 reporting hospitals in 1992. RESULTS: In 817 of 2226 records, values were either improbable (60.1%) or missing (39.9%). We were able to contact the hospitals to verify data for 716 (88%) of these records. Verification resulted in corrections to 405 (57%) records, and 48% of unreported birthweights were obtained. CONCLUSIONS: Many errors in recorded gestational age and birthweight were identified by this method. Rather than deleting or inputting problem data for analyses, researchers should consider efforts to verify them. Efforts to improve this information should include improved reporting, strict quality assurance, and procedures for routine verification and correction of records.  相似文献   

20.
Perinatal mortality in Shanghai: 1986-198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erinatal mortality in Shanghai during 1986-1987 are examined using data from a multi-site study conducted in 29 hospitals. The overall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 was 14.96 per 1000 births. The mortality rates of antepartum fetal death, intrapartum fetal death and early neonatal death were 5.97, 2.06 and 6.94 per 1000 births, respectively. The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s increased in winter and late spring. Male neonates were 1.5 times more likely to die than females. Low birthweight and preterm infants had 15 to 80 times higher risk of perinatal death. Higher parity, multiple pregnancy, and maternal ag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35 year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erinatal mortality. Asphyxia, cord complications, and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jor causes of perinatal deaths. Comparison of mortality rates between Shanghai and the US suggests that the shortag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in perinatal care (e.g.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s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reduction of perinatal mortality in Shangh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