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海东  王鹰 《重庆医学》2012,41(8):769-771,724,833
目的体外建立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方法分别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建立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左旋多巴(L-Dopa)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对共培养体系中的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单独培养时,角质形成细胞呈圆形、"铺路石样"生长,黑素细胞呈两极或多级树突状生长;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培养后,2种细胞均迅速增殖,黑素细胞树突多为3~5个,与数十个角质形成细胞呈团块状生长,形成类似黑素单元的结构。共培养体系中的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结论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为黑素细胞提供了更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和消退研究的部分工作。在复制AS形成和消退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AS形成和消退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0例和非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8例,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常规MR序列扫描。结果:首先,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更好发于幕下静脉窦;其次,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合并邻近的隐性骨折和脑肿胀;最后,MRI可很好的进行分期。结论: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表现出不同于非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特征,MRI是评价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尽管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仍存在较大争议。准确认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更利于选择适宜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目前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原则尚未达成共识,但在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上达到了较高的一致性,以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决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准确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本文主要回顾骨科患者术中各种处置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勇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19(12):F003-F003
在正常的生理过程和一些良性疾病如妊娠、损伤愈合、结膜血管翳等有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肿瘤中也有新生血管的形成。近来的研究表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性质,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应用血管形成抑制剂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泌尿系肿瘤中新生血管形成与膀胱肿瘤的研究报道不少,表明新生血管形成与膀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利用血管形成抑制剂治疗膀胱肿瘤和预防肿瘤的复发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预护理对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纤维鞘形成及并发症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肾病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的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分别为78.13%和62.50%,研究组的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和再形成率分别为43.75%和28.13%,研究组形成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肾病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能有效降低导管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陷阱(NETs)的形成,评价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NETs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6例和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检测2组研究对象NETs的形成情况,并根据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将NETs的形成情况分成Ⅰ、Ⅱ和Ⅲ级,计数2组研究对象不同级别NETs形成细胞数量;观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处理前后病例组患者NETs的形成情况。结果:病例组患者Ⅰ和Ⅱ级NETs形成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Ⅲ级NETs形成细胞数量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处理后病例组患者Ⅰ和Ⅱ级NETs形成细胞数量明显少于用药前(P<0.05),而Ⅲ级NETs形成细胞数量多于用药前(P<0.05)。结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能形成大量具有高效抗菌功能的NETs,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以抑制NETs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骨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组织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生长因子调节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骨组织的形成是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信息传递及类骨质形成、类骨质钙化的过程。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骨细胞是骨形成的前提,骨矿化、钙化是骨形成的关键过程。很多骨生长因子可调节这几个阶段,从而最终调控骨形成。骨在形成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骨重塑和骨改建来适应外界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尽管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仍存在较大争议。准确认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更利于选择适宜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目前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原则尚未达成共识,但在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上达到了较高的一致性,以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决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准确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本文主要回顾骨科患者术中各种处置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及其教育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过程和阶段,因而,必须准确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促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600例老年人尿糖、血糖及餐后2h血糖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尿糖、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对600例老年人与健康对照组410例用尿糖测定试纸测定尿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及餐后2h血糖.结果:(1)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有上升的趋势;(2)老年人空腹血糖正常,也不能除外糖尿病,同时检测尿糖和血糖一方面可排除某些肾性糖尿及神经性糖尿,另一方面还可早期发现高血糖症和隐性糖尿;(3)发现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能够更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同时,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合并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结论:检测尿糖、血糖、餐后2h血糖含量有助于筛选诊断糖尿病、判断病情与愈后转归、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梗塞灶大小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9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入院5d内查头颅CT,计算梗塞灶体积,起病72小时内空腹或静脉输液前测定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将血糖升高组(n=44),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n=26)梗塞灶大小及好转率、死亡率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n=52)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血糖升高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梗塞灶较血糖正常组明显增大,呈显著性差异,血糖升高组好转率低于血糖正常组,死亡率高于血糖正常组。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糖升高尤其伴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梗塞灶大,脑水肿严重,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窒息新生儿早期血糖动态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早期血糖变化特点,探讨对窒息新生儿早期监测血糖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血糖仪对70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25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分5个时段进行血糖监测,并做比较分析。结果窒息新生儿血糖异常与窒息程度有关,以生后6h内表现突出,经血糖监测调整葡萄糖输入速度后,95%以上的新生儿血糖于生后12h内恢复正常。结论加强窒息新生儿早期(尤其在生后6h内)血糖监测对提高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米浪静  华易长  郭玉霞  毛魁英 《安徽医学》2004,25(6):470-471,473
目的 探讨高血糖与皮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 15 0名高血糖患者近一年内皮肤病发病情况 ,测其皮肤发病率并与 15 0名血糖值正常者进行对照比较 ;根据高血糖病史时间的不同分别以 1年、2年、3年、4年 (包括 4年以上 )计 ,测其皮肤发病率并进行比较 ,同时测算高血糖病史时间与皮肤发病率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高血糖组的皮肤发病情况与对照组皮肤发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组的皮肤发病率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 (P <0 .0 1) ;1年高血糖病史皮肤发病率为 45 .0 0 % ,2年高血糖病史皮肤发病率为 63 .3 0 % ,3年高血糖病史皮肤发病率为 70 .0 0 % ,4年高血糖病史皮肤发病率为 77.2 7%。高血糖病史 1年的皮肤发病率与高血糖病史 3年以上皮肤发病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高血糖病史时间与皮肤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 (r =0 .64 )。结论 高血糖能够增加皮肤病的发病机会 ,其皮肤发病率与高血糖病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叶杰  王秀玲  于晓莉 《吉林医学》2008,29(10):796-797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DM)患者血糖监测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50例住院老年DM患者(其中7例备有血糖仪)血糖监测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如何监测血糖。出院2周后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血糖监测及血糖控制的情况。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DM患者在血糖监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能较好了改善DM患者的健康行为和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24h内首次空腹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量了 2 1 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 <2 4h)的首次空腹血糖 ,并分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高血糖组的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 (P <0 .0 1 ) ,病死率高于正常血糖组。提示在脑梗死急性期应注重检测血糖变化及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7.
心脏搭桥术对糖尿病人降糖治疗方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 型糖尿病 (DM- )行心脏冠脉搭桥术 (CABG)术后血糖水平的升高到恢复至术前状态的过程 ,从而判断 CABG对 DM- 降糖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 36例 DM- 合并冠心病病人 ,均于体外循环 (CPB)下行心脏搭桥术 ,从术前监测血糖 ,直至术后第七天 ,于术中及术后根据血糖水平适当应用胰岛素 ,观察其对降糖治疗效果及血糖趋于稳定的过程 ,从而判断 CABG对 DM- 血糖的影响。结果 :术中及术后 1~ 3d血糖会较术前明显升高 ,需加用胰岛素助降糖 ,术后 3d血糖渐降 ,第六天趋于稳定 ,第七天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结论 :DM- ,病人行 CABG术 ,只要围术期有效控制血糖 ,术后血糖基本会逐渐恢复至术前状态 ,对其今后的降糖治疗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67例急性脑出血病例,分别测入院时血糖水平,观察血糖水平与病后30d内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病例中的血糖升高发生率87.80%(36/41)高于血糖正常率(P<0.01)。死于发病当天的病例均有较高血糖水平。发病后30d内死亡的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和死亡病例数都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患者(P<0.01);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的死亡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均高于30d后仍存活的患者(P<0.01)。结论:入院时出现高血糖意味着脑出血30d内的病死率增加,血糖水平增高的程度是病后30d内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9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糖水平异常与临床分度的关系,评价血糖水平监测对判断病情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对96例HIE新生儿入院及出生后24、48 h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水平。结果HIE分度越重,血糖异常发生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轻中度HIE血糖异常以低血糖为主,重度HIE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且血糖与临床分度成正比。结论HIE患儿可出现糖代谢紊乱,血糖水平愈高,预后愈差,故HIE应常规监测血糖,以便及时纠正,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依据卫气理论分析血糖异常的临床表现,认为血糖与卫气来源、生成、功能吻合。血糖高则表现为火热之象,甚则闭窍;血糖低则虚而生寒,竭则厥脱而亡。血糖所产生的生理效用与卫气功能最为贴合,低血糖、高血糖之临床表现则与卫气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失常一致。血糖源于水谷,与卫气相当,属阳,性热,据此提出血糖属于气的观点。其次,论述了从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于人体,到超重、肥胖乃至糖尿病的发生,卫气失常存在其始终。第三,在论述卫气失常与肥胖病机密切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论证卫气失常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机制。糖尿病始于卫气失常,多食少动,卫气过多,气盛有余,化为膏脂,导致超重、肥胖,终则发生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