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转移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造成极大影响,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最为关注的功能,强化躯干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下肢运动能力及ADL功能均有确切疗效[1—4],常规康复治疗强化躯干控制侧重于患侧肢体的主动参与,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自主运动不充分,部分患者合并有本体感觉障碍,患侧主动参与能力差,治  相似文献   

2.
<正>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无力、痉挛、运动协调异常以及运动控制障碍等。80%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即使经过6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后,仍有6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足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踝背伸无力、足下垂、行走低效和不安全,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综合采用各种有效康复治疗技术促进踝足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有学者研究认为,同时对双侧肢体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提供双侧的大脑皮质驱动,重塑大脑运动中枢,以恢复对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2])。本研究应用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ontralaterally controlled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CCFES)对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足运动功能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秦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93-199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瘫痪肢体输液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患侧组,健侧组,每组60例,患侧组采用瘫痪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健侧组采用健侧上肢静脉输液。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输注7d两组间相比,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输注20d两组间上肢运动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患侧肢体输液不仅加重患肢肿胀发生,更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瘫痪肢体输液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患侧组,健侧组,每组60例,患侧组采用瘫痪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健侧组采用健侧上肢静脉输液。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输注7d两组间相比,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输注20d两组间上肢运动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患侧肢体输液不仅加重患肢肿胀发生,更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镜像疗法最先用于幻肢痛的治疗,后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等。镜像疗法的机制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视觉反馈-运动观察,运动通路易化以及经胼胝体连接、抑制通路等。大多数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患肢对侧的肢体(健侧)运动引起运动同侧大脑半球皮质激活,锥体束传导特性改变,进而影响受支配肌肉的运动和功能恢复,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缺陷、加强运动功能(如手指运动、腕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9.
崔欣  欧阳荔莎 《现代护理》2007,13(9):854-855
目的研究脑卒中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输液对上肢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肢输液为对照组,健肢输液为观察组,将2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2组患者上肢、肩、肘关节、腕部和手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健侧肢体输液患肢的康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在健侧肢体输液,能促进患侧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后的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肢体的肿胀、疼痛,避免关节的僵硬、肌肉痉挛缩和萎缩,促进患侧肢体的的功能再现。早期功能锻炼根据病程的不同主要包括他助被动运动、自助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由于他助被动运动是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和关键,在此主要介绍他助被动运动处方。1训练目的缓解肌肉疼痛、预防肌肉僵直萎缩和关节挛缩固定,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2训练范围患侧肢体。3训练方法由他人(助动者)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1)肩关节运动:准备姿势:患者仰卧位,两腿伸直,两上肢位于体侧。外展:肩关节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输液对上肢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肢输液为对照组,健肢输液为观察组,将2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2组患者上肢、肩、肘关节、腕部和手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健侧肢体输液患肢的康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在健侧肢体输液,能促进患侧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约8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1]。据统计,约40%的患者会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会留下严重的残疾[2]。由于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性质,患者不能或者是比较困难募集运动单位,导致肌肉自主收缩困难,从而影响肌肉力量的产生和运动,导致肌无力。相对于肌无力,脑卒中患者更多表现为肌痉挛,或者是肌肉活动过度,导致肌肉出现适应性、结构及功能上系列的改变。另外,脑卒中的发生率与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卒中慢性期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1例脑卒中病程3年以上、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采用偏瘫侧前臂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和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皮质高频rTMS治疗,共4周。结果治疗后,患者右上肢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提高,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降低。结论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rTMS可能对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偏瘫侧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一组因急性脑缺血或出血性脑损伤而致的疾病.脑血管病发病突然,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急性期表现出偏瘫侧肌无力(随意肌活动力量受损),缺乏运动控制,肌肉激活缓慢丧失灵活性,感觉障碍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主要阴性特征[1](痉挛、腱反射亢进等为阳性特征).恢复和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科室对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组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早期强化肩部运动控制训练,来观察对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会导致患者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情感及活动参与等功能受限[1]。其中,偏侧身体的无力和随意运动不全等运动功能障碍被称为偏瘫,其表现包括患侧身体肌电的兴奋性下降、共同运动模式出现和运动较少产生的关节活动受限等[2],以及因此导致的患侧肩痛和肩关节半脱位[3]。患者在活动中会表现出上肢够物能力障碍、手功能障碍、步行功能障碍。多种量表可以被用来评估脑卒中偏瘫,以反映患者的功能状况、评价预后并指导治疗,而Brunnstrom六期评估法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偏瘫评估量表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疾病谱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由于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多存在障碍,从而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目前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康复治疗中,电刺激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电刺激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本文仅就国内外关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悬吊运动治疗(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以骨骼肌疾病得到持久改善为目的的主动治疗和运动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该模式始建于挪威,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作为关键要素,通过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及活动肌动力训练等治疗骨骼肌肉疾病[1].约75%的脑卒中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障碍[2],而平衡功能障碍是较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机制为脑卒中后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发生障碍,造成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功能差、异常感觉输入[3],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研究报道,以强化躯干深层肌肉运动控制功能为基础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提高机体平衡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具有显著疗效[4].  相似文献   

18.
构音障碍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构音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40%,构音障碍依据神经系统损害部位和言语受损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6型[1],分别为痉挛型、弛缓型、运动失调型、运动过少型、运动过多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多见,占87.8%[2,3]。传统医  相似文献   

19.
正据统计,脑卒中后有30%~60%的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表现为手部的运动功能障碍,致残率比较高。脑卒中后手部的活动障碍也成为阻碍患者整体康复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脑卒中后手部活动障碍的病因、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1脑卒中后患侧手部活动障碍病因1.1肌力减退根据脑卒中后手部的Brunnstrom分期,在脑卒中发病的数日到两周,患侧手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无随意运动,也无联合反应及协同运动,偶有主要肌肉的微缩,但不能够引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洗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侧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偏侧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中药洗敷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患侧感觉及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FMA量表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1)。结论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中药洗敷,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偏侧肢体的感觉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