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虚瘀论治慢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缠绵难愈,易于复发特点。近年来笔者从虚瘀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多归属“胃痛”范畴。认为胃居中焦,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与脾构成表里关系。胃主腑,属阳,主受纳,其气以降为和。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其气以升为顺。二者一阴一阳,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了中焦运化功能,故为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如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内伤七情,体虚久病等原因,皆可导致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失和降,影响中焦运化,气机升降,从而形成“不通则…  相似文献   

2.
乔普荣  汤琪  李芳  呙清临  徐俊 《河南中医》2023,(7):1006-1009
“调愆”为王孟英治疗内伤杂病的法则,也是其治疗老年便秘的指导思想,具体为宣肺降气、疏肝平肝、燮理中焦三法。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发肃降则腑气通顺;肺为水上之源,肺叶布津则肠腑濡润,故王孟英常从肺论治便秘,对于他脏气机愆滞所致之便秘,王孟英仍以宣降肺气法治疗。肝气在左,其性升发;肺气在右,其性敛降,两脏气机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称为“龙虎回环”,肺肝升降之环共司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故王孟英治疗老年便秘亦多从疏肝平肝论治。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运行之中轴,脾气不足,推动无力,胃不降浊,腑气不通,皆可导致便秘,故调理脾胃也是治疗老年便秘的重要途径。王孟英遣方用药注重气机的调畅,强调药贵流通、浊药轻投,与“调愆”思想相呼应。由于老年人年高体弱,王孟英虽用峻下药,只以丸药缓投,且临证寻察病因,兼顾体质。  相似文献   

3.
王振华 《河南中医》2016,(11):1902-1903
赵教授针对眩晕的病机衍变,遵仲景"脾旺不受邪"之旨,以调理中焦脾胃,复其升降为主。赵教授认为胃气健旺,清升浊降则通畅无阻,故健中土,助升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僵蚕、蝉蜕升阳中之阳,大黄、姜黄降浊中之浊,助升助降,进而胃气充盛,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升降相因,气机通调,眩晕自除。脾胃居中宫,转运之枢,通上达下,脾升胃降,升降之常矣。若伤及脾胃,升降乖戾,气机阻滞,赵教授常从调中州,健脾运,助脾升切入,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白扁豆、山药益气健脾,葛根、桔梗助其升提,进而脾运得健,清阳得升,脑髓得养,眩晕即除。  相似文献   

4.
脾胃升降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与胃一脏一腑 ,互为表里 ,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为胃行其津液 ,升清降浊 ,输布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 ,精足神旺 ,气机畅和 ,先天得养 ,后天得济。脾有益气、统血、主四肢肌肉作用 ,脾胃能使糟粕、腑气向大肠传导输化 ,以化腑浊泄毒热 ,故称之为后天之本。1 脾胃升降的相互关系 脾胃同居中焦 ,通连上下 ,为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轴 ,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之枢纽。在消化水谷 ,吸收输布津液方面 ,互相合作。脾在里为阴脏 ,藏而不泻 ,但其性主升 ,升则为阳 ,升要靠阳气、津液赖以上输…  相似文献   

5.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6.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7.
多娜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5-446
1 胃失和降为发病基础王长洪主任认为食管为胃之系,为胃气所主,通过其蠕动功能将食物推进胃中,传化物而不藏,与胃同属六腑的范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食管乃胃之门户,胃土受病,食管亦受影响.反流的形成,首先责之于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反顺为逆,胃气上逆,《临证指南医案》中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清浊相干,形成反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说:"酸者,肝木之味也……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若平素性情急躁或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浊上逆,亦成反流.肝升肺降可促进脾运胃纳,使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肝气不升,肺失肃降,也会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致痰气阻隔,上逆于咽,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8.
韩登科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登科为河南省上蔡县名老中医 ,擅长脾胃病的诊治 ,现将其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总结如下。脾胃气虚 ,湿浊壅滞是本病的病机呃逆之产生 ,多由胃气上逆所致 ,且涉及诸脏腑。如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 ;肝肾阴虚 ,虚火上冲 ;或脾肾衰败 ,虚气上逆 ;或膈上有痰 ,闭塞肺气 ;或肺胃不和 ,致气机逆乱 ;若久病、重病得之 ,乃胃气败绝之征。顽固性呃逆其病理关键在于脾胃气虚 ,湿浊壅滞 ,升降机枢失于旋转。脾主运化、升清 ,胃主受纳 ,主降 ;脾胃气虚 ,健运失职 ,水湿停聚 ,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 ,胃失和降 ,水谷之糟粕积滞难下 ,传导无力 ,气机升降失灵 ,呃…  相似文献   

9.
从3个方面阐述脾胃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胃主通降,气机逆乱致腑实不通是脑卒中急性期的病机关键,据此确立通腑法给邪以出路,予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脾为生痰之源,痰浊为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治以化痰健脾,根据疾病所处分期及具体证型不同,辨证用药;脾胃亏虚可致脑卒中,脑卒中日久可致气虚血瘀,需以健脾益气为治法,予补阳还五汤等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0.
升清降浊法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广泛,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升清降浊的基础当从脾胃出发.耳、鼻、咽喉皆属清空之窍,依靠清阳之气濡养,清阳既升,浊阴亦降,官窍才能正常通利.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当从脾胃论治,培养后天之本,在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上,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耳鸣耳聋则补中益气,盈其耳窍;咽炎喉炎则补益脾气,水至金充;鼻炎口疮则健脾通窍,化浊清道.另外,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可适当添加升提之品引药上行,以助药力.  相似文献   

11.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比较多见 ,辛开苦降法是在寒热并治法则指导下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常用具体治法 ,二者的关系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探讨辛开苦降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寒热错杂证及湿热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辛开苦降法论治消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部分并发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采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功能治疗糖尿病,通过寒热温清并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解郁化滞,可以获得良好的降糖及改善并发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5.
中气升降思想源于《易》、《河图》之理,《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创立中气升降理论,明清时期中气升降理论得到发展。不同时期医家将此理论用之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药各具特色尤以明清时期医家对其阐述最为明确详尽。从历代医家观点看,中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很多医家都强调中气升降在脏腑气机上下阴阳相交中的枢机作用。中气升降是阴阳升降、五行生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轴,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就会产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16.
赵绍华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喜用药性平和之品,避免大甘大苦,大甘生湿,大苦伤脾,处方用药忌过量,否则重伤脾胃,加重本就虚弱的脾胃,治疗本病时,须时时处处顾护胃气。慢性萎缩性胃炎初病在气,久病则入络伤血,故治疗中注意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始终。血瘀又有气虚与气滞之分,气虚而血瘀者,常用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升降气机,但补药多味甘,有生满壅滞之疑,故当清补,赵师临床喜用太子参、党参等,佐以丹参、降香等兼调气血。因气滞而血瘀者,往往在行气药中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但活血药物不宜过服、久服,临证时要中病即止,否则伤正气。另外,由于本病诱发因素有情绪波动、劳逸不当、寒温失宜等,故在治疗调养过程中,赵师常叮嘱患者注意舒畅情志、劳逸结合、四时寒温适宜等。  相似文献   

17.
蒋先伟  马战平 《河南中医》2021,41(4):495-498
“一气周流”理论从气机升降出发,建立了一气化四象的人体气机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中气为轴,四象为轮,循环运行,生生不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机为脾陷胃逆,风邪外受;脾湿胃壅,肺气不降;肾气不温,痰瘀留驻等,中气的盛衰为贯穿疾病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可从健运脾胃、运土化湿、温肾助阳、祛痰化瘀等方面恢复体内气机流转,“一气周流”则疾病自消。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三焦郁滞为结节病发病关键。通过三焦膜性管道理论分析三焦为涵盖各类脏腑器官体腔的包膜及淋巴间质组织,具有运行水液元气、调畅气机气化、化生护卫精微等作用。探讨三焦郁滞、气机气化不利导致水液停滞、痰瘀结聚为结节病的重要病机。提出通、化、调三法以通利三焦郁滞、恢复三焦的气机气化功能、调燮诸脏精气联络周身三焦气血阴阳等治法,可有效运用于结节病的治疗之中。  相似文献   

19.
①“热入血室”与“热入因作结胸”的“热入”似同实不同,“热入因作结胸”是病因病机,热是外来表热;而“热入血室”是证候,热是病人正邪相争时产生的热,不是外来的邪热,也不是风寒所化热,这种热进入血室,与经血相搏,形成“热入血室”证。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热入血室证病位在下焦胞宫,与胃气及上、中焦无关,胃气包括下焦的大小肠,所以在上二焦的基础上提出胃气加以强调,一则表明重视胃气的一贯思想,二则提示病虽在下焦,但与胃气系统的脏腑无关。(3)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指部分表证和阳郁的里证,并非病位;用小柴胡汤是调理枢机,疏通阳郁,而不是和解少阳;本证“可与小柴胡汤”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少阳的半表半里之说与本条无关。④大结胸证的形戍分别由太阳表热证、少阳热证、太阳少阳并病三者误下,致邪热入里和伤寒日久不解化热入里,与素体停痰留饮搏结而成。⑤女子胞作为奇恒之腑之一,与其他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特点不同,不管是经血还是胎儿,都是要有规律的、有时限的藏泻交替,绝对不是藏而不泻。所以说《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特点的归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髙血压病机的理论认识及临证经验。髙血压发病之本在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先责肝脾二脏。由此引起诸多病机变化,如,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诸郁遂生;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导致中焦壅滞,气机不利,日久必然损伤血脉,危害脏腑。据此,卢老强调肝脾气机失调、升降之机失常、脏腑功能紊乱存在于髙血压全过程,进而提出调治髙血压以斡旋气机,调整脏腑功能,藉以恢复阴平阳秘之常态为主导。认为临证应首辨气机失调及病变脏腑,治以调气为先,兼顾化痰、活血、疏肝清火、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滋阴和阳、扶阳镇水等,同时强调外治,善用足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