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0篇
  2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与甘露醇联合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与甘露醇联合疗法处理。在再灌注1d、3d检测脑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内神经生长和修复相关蛋白GAP-43、MAP-2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P<0.05),神经组织呈破坏性改变,缺血灶周围GAP-43、MAP-2和cyclinD1表达增高(P<0.01),治疗可减轻脑病理损害,并增强GAP-43和MAP-2的表达(P<0.01),抑制cyclinD1的表达。结论:尼莫地平与甘露醇联合疗法可减轻水肿,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和蛋白水解,对缺血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促进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间歇低氧(CIH)大鼠中性多核白细胞(PMNs)与内皮细胞间接共培养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及抗氧化剂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Tempol)的干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对照组(NC组)、间歇低氧组(IH组)、间歇低氧Tempol干预组(IHT组)和间歇低氧盐水干预组(IHN组),每组9只。除NC组外均给予间歇低氧环境,IHT组低氧暴露前给予100 mg/(kg·d)的Tempol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稀释,IHN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暴露6周后处死大鼠,分离纯化PMNs。PMNs与正常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Transwell间接共培养4 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间接共培养上、下室上清中CRP、TNF-α和ICAM-1的水平。结果 NC组、IH组、IHT组和IHN组上、下室CRP、TNF-α和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C组下室相比,IH组和IHN组下室CRP、TNF-α和I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H组和IHN组下室比较,IHT组下室CRP、TNF-α和I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HT组下室与NC组下室相比,CRP、TNF-α和ICAM-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H组下室与IHN组下室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IH大鼠体内的PMNs与内皮细胞间接共培养,可上调CRP、TNF-α和ICAM-1等炎症因子水平,可能在CIH引起内皮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氧化剂Tempol可能阻断炎症反应,干预CIH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0岁.因"双眼间断黑朦1月余"于2011年7月6日以"双眼视乳头水肿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双眼黑朦,持续数秒后自行缓解,每次发作前伴头部发麻,无明显眼痛眼胀,无明显头痛、恶心、呕吐等.后来发作较前频繁,一天3~4次,每次持续约2分钟.病程中,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饮食稍减退,近2月来体重增加约10 Kg.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时体检:T36.2℃,P75次/分,R20次/分,BP150/90 mm Hg,体重78 Kg,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及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定向力、计算力及记忆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动充分,示齿及伸舌居中,软腭上抬正常,咽反射正常,指鼻试验阴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腱反射正常,跟膝胫试验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眼科专科体检:vOD 1.0,vOS1.0,眼压正常.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瞳孔等大等圆,晶状体透明,眼底:双眼视盘水肿隆起,右眼Frisen5级,左眼Frisen3级(图1),并可见片状出血,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咽炎是指发生于咽喉部与变态反应有关的一种疾病,在耳鼻喉科较常见,但在临床上往往以内科病就诊.本次选择临床确诊的86例变应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单胺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变应性咽炎86例,所有病例根据病史、症状、鼻咽喉部检查、X线胸片检查排除鼻咽喉其他病变及支气管和肺部的器质性病变,均符合《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8岁,2组病例病程均在15 d以上,最初均用过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5d以上且年龄、性别及病情均相似,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高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观察两组病例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平面/T、痛觉阻滞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运动阻滞效果,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及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效果、麻醉效果满意度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组痛觉阻滞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延长,与利多卡因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能满足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要求,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副作用明显减少,更适合老年人椎管内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CTA与常规CTA-DSA 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行双源CT头颅CTA的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按影像号码单,双号平均分为DE-CTA组和Neuro-DSA组。比较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结果 DE-CTA组与Neuro-DSA组血管颅外段,颈动脉管段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虹吸段颅底部去骨的效果Neuro-DSA优于DE-CTA (P<0.05);DE-CTA组辐射剂量为(20.56±0.05)mGy,低于Neuro-DSA组的(25.64±0.08)mGy(t=-0.036,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DE-CTA与Neuro-DSA成像对比DE-CTA辐射小,成像质量效果较好,但虹吸段颅底去骨效果欠佳,技术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嗅鞘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可以作为靶细胞运载目的基因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治疗方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目的:就目前不同基因修饰嗅鞘细胞后的功能及基因修饰与细胞表达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方法:以"嗅鞘细胞,脊髓损伤"为中文检索词;以"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spinal cord injury"为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纳入与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相关基础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与基因修饰无关研究.保留29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嗅鞘细胞自身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及细胞骨架,准确形成靶特异性轴突连接促进功能恢复.对其基因修饰后能高效表达目的基因,产生大量基因产物,影响脊髓损伤处微环境的重建和神经元的生长,从而恢复神经功能.这些细胞因子能拮抗抑制因子,保护神经元并促进神经元发育,是嗅鞘细胞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修复的主要因素.文章对几种细胞因子基因的特性、研究进展及基因修饰嗅鞘细胞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9.
中药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中药三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再塑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5 1只Wistar大鼠分为三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 ,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缺血 1h后恢复再灌注 ,同时三七组经腹腔注射中药三七。在术后 6h ,1、3和 7d 4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组缺血灶周围皮质区和海马区神经可塑性分子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GAP 4 3和微管相关蛋白MAP 2表达的变化 ,并于再灌注后 6h评定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缺血后大鼠出现左前肢瘫痪 ,三七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再灌注后 6h ,1、3和 7d时GAP 4 3表达水平逐渐上升 ,三七组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缺血再灌注后MAP 2表达水平降低 ,于再灌注 1、3和 7d上升 ,三七组在相应时间点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低于假手术组。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在缺血周围区神经元出现结构重塑 ,中药三七治疗可加速这一过程并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灵枢·行针》是《灵枢经》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会出现6种不同的反应,并对不同反应的原因和机理做了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整体审查,调和阴阳、体质各异,针感迥然、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等方面浅析针灸学术思想,这些为指导后世针灸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