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龄儿童龋(ECC)的发生发展不仅仅是某几种特定致龋菌作用的结果,而是与整个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有关。在健康的生理状况下,口腔微生物群与宿主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共同维系宿主的健康;若这种平衡若遭到破坏,口腔内某些健康的微生物将转变成致病微生物,导致龋病、牙周病和黏膜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个体与个体之间,同一个体唾液和牙菌斑之间,微生物种群明显不同。无龋儿童的细菌多样性和复杂性高于重症低龄龋(SECC)儿童,而SECC儿童在龋发生前微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即龋病可能与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相关。ECC儿童在治疗前后,其微生物群落构成会发生明显改变。益生菌可抑制致龋菌的活性,降低患龋率。了解口腔微生物菌群组的结构和组成,建立不同患龋风险儿童的微生物图谱,控制与管理儿童口腔微生态,ECC的防治将会呈现出一片曙光。  相似文献   

2.
低龄儿童龋(ECC)是一种早期累及幼儿上颌乳前牙的严重龋损,预防其发生发展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龋病预防的重要工作。致龋菌在ECC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变异链球菌是ECC重要的致病菌,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类微生物的定植、传播和基因型;放线菌和乳杆菌是ECC儿童口腔的优势菌群,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双歧杆菌在儿童口腔的定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与口腔健康行为的相关关系,为0~3岁婴幼儿龋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395名1岁以下无龋儿童进行2年的纵向观察,每半年定期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对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统计分析喂养、口腔卫生状况、定期口腔检查等因素与ECC的相关性.结果 进入课题观察终点253人,平均月龄(27.67±5.98)个月,患龋率36.76%,龋均1.04±1.68.口腔卫生状况、检查次数、奶瓶喂养、夜间喂养、睡前进食后清洁和刷牙频率是ECC的影响因素(P<0.05).口腔检查次数是婴幼儿龋的重要负相关影响因素(P<0.05),每增加1次口腔检查,患龋风险降低61.6%.结论 定期口腔检查和菌斑控制是预防婴幼儿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南京市低龄儿童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调查南京市某幼儿园共342例3~5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线资料,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探讨各因素的影响。结果:205例诊断为低龄儿童龋,患龋率为60.0%,其中119例诊断为重度低龄儿童龋,患病率为34.8%。简化软垢指数、菌斑指数、菌斑产酸能力、深点隙裂沟、母亲进食含糖食品频率和兄弟姐妹龋齿数是低龄儿童龋的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市3~5岁儿童患龋率较高,应加强口腔卫生宣教。  相似文献   

5.
低龄儿童龋(ECC)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实现对龋高危儿童的早期预测和预防干预是控制ECC的有效手段.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唾液蛋白正展现出用于疾病预测和早期诊断的强大优势.唾液蛋白通过多种天然防御机制调节口腔微生态环境,在ECC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高低与宿主龋易感性相关,是潜在的...  相似文献   

6.
低龄儿童龋(ECC)影响儿童牙齿、牙列、颅颌面和全身健康发育,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儿童公共卫生问题之一。ECC的临床管理应以维护儿童口腔健康为中心,从其致病因素入手,以龋病风险评估为基础,早期预防在先,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医护人员、儿童及其监护人相互配合,周期性地持续进行,从而阻止ECC的发生发展。本共识从ECC的风险评估、早期预防管理、临床治疗及术后管理来阐述ECC的临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无龋儿童组(caries free,CF)、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和重度低龄儿童龋组 (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0名3~5岁儿童,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追踪观察1 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次取样的4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在基线及1 a后患龋率分别为66.7%和81.7%,差异无显著性(χ2=1.76,P>0.01);龋失补牙面数分别为(5.80±2.53)和(7.90±1.76),差异显著(t=3.51,P<0.01)。ECC、S-ECC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比例在基线和1 a后有显著差异(P<0.01)。1 a后ECC、S-ECC组中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变异链球菌与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的变化在基线和1 a后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菌斑中致龋菌的比例变化与低龄儿童龋密切相关,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越高,低龄儿童龋易感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8.
沈红沈家平  钱岷江 《口腔医学》2018,38(12):1128-1131
目的 分析低龄儿童龋风险的影响因素,完善低龄儿童龋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辅助诊断低龄儿童龋,提供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建议。方法 收集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病预防科临床就诊患者的基线资料,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牙齿状况,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儿童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199例龋高风险儿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中总蛋白比值比(Odds ratio,OR)=1.0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4~1.155、血清钾(OR=2.175,95%CI:1.056~4.48)、二氧化碳(OR=1.32,95%CI:1.194~1.459)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OR=1.007,95%CI:1.001~1.014)与低龄儿童龋风险相关。结论 龋高风险儿童血检生化指标中总蛋白、血清钾、二氧化碳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均高于无龋儿童,提示这些指标均可能是低龄儿童龋风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母亲孕期患龋风险对婴幼儿龋易感性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和预防低龄儿童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从北京市西城和密云区妇幼保健院选择140名妊娠4~9个月的孕妇及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HO 2013年龋病诊断标准,进行口腔检查、问卷调查并收集母亲刺激性唾液样本,应用Dentocult SM、Dentocule LB和Dentobuff Strip标准试剂盒进行龋活性检测。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1岁和2岁时,采用ICDAS II龋齿诊断为标准记录儿童患龋情况。收集婴幼儿静息唾液样本,应用巢式PCR检查6个月、1岁和2岁婴儿变异链球菌(S.mutans)的定植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2年观察,失访率 11.43% ,共有124对母子(女)完成随访观察。根据母亲开放龋洞(即未经治疗龋洞)数、Dentocult SM法检测变异链球菌、Dentocule LB法检测乳酸杆菌、Dentbuff Strip法检测唾液缓冲能力及问卷调查结果,将母亲分为中、低龋风险(LCR)组和高龋风险(HCR)组。HCR组1岁儿童非洞龋患龋率(18.33%)和龋均(0.3±0.087)显著高于LCR组患龋率(3.13%)和龋均(0.06±0.044)(P<0.05),HCR组2岁儿童成非洞龋患龋率(21.67%)和龋均(0.33±0.088)显著高于LCR组患龋率(6.25%)和龋均(0.09±0.048)(P<0.05),HCR组2岁儿童成洞龋患龋率(20.00%)和龋均(0.33±0.10)显著高于LCR组患龋率(6.25%)和龋均(0.11±0.055)(P<0.05)。HCR组儿童6个月、1岁、2岁时S.mutans检出率显著高于LCR组(P<0.05)。6个月检出S.mutans的儿童,2岁时患龋率(29.62%)和龋均(0.67±0.22)显著高于未检出儿童的患龋率(13.40%)和龋均(0.30±0.082)(P<0.05)。结论: 经2年观察,高龋风险的母亲,其儿童龋易感性相应升高。母亲高龋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口腔内S.mutans定植;S.mutans定植时间越早的婴幼儿,2岁时患龋风险相应增加。建议通过对高龋风险母亲进行孕期早期口腔健康行为干预,阻断或延缓S.mutans垂直传播,有效预防和减少ECC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上海市3岁儿童婴幼儿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患病现状和特点,为上海市婴幼儿的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中心和非中心城区600名3岁儿童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检600名儿童龋均为2.17±3.18,龋面均为2.99±5.30,龋蚀严重度指数为6.53±10.91;ECC患病率为49.00%,重度婴幼儿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病率为27.83%(167/600),SECC患龋儿童占患龋总人数的56.80%(167/294)。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儿童ECC患病率分别为42.33%和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1,P=0.001)。非中心城区儿童ECC龋均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07,P〈0.05);非中心城区儿童ECC龋蚀严重度指数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0,P〈0.05)。ECC龋齿充填构成比为3.92%,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分别为5.44%和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1,P=0.013)。上海市3岁儿童ECC龋蚀牙位分布以上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磨牙为主。结论上海市3岁儿童ECC患病状况严重,应加强对上海市婴幼儿龋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为ECC儿童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89名6~48月龄儿童的月龄、喂养方式、口腔健康行为等资料,记录龋、失、补指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分为ECC组(n=146)和无龋组(n=243),采集指尖末梢血检测维生素D体内活性形式--25?羟维生素D[25(OH)D],采集牙菌斑行龋活跃性检验检测龋态(Cariostat)值,Logistic回归分析25(OH)D等龋相关因素与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25(OH)D缺乏、不足、正常的儿童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320,P=0.313)。dmft与25(OH)D水平之间无相关(dmft=1~3,r<0.001,P>0.05;dmft>3,r=0.009,P>0.05)。而月龄(OR=1.082,95%CI:1.045~1.121,P<0.001)、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OR=2.789,95%CI:1.581~4.921,P<0.001)、吃夜奶或含乳头睡(OR=4.187,95%CI:1.938~9.048,P<0.001)、1.5~3.0的高Cariostat值(OR=4.173,95%CI:2.014~8.646,P<0.001)是ECC的风险因素。结论25(OH)D水平与6~48月龄儿童龋无相关性,而月龄、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吃夜奶或含乳头睡、高龋活跃性(Cariostat值1.5~3.0)是ECC的风险因素,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2.
釉质发育缺陷是牙齿发育初期牙体组织受到干扰而导致的釉质结构异常。低龄儿童龋是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因其发展迅速,危害严重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釉质发育缺陷与低龄儿童龋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近几十年来关于釉质发育缺陷与低龄儿童龋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儿童早期龋(ECC)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发生是宿主因素、生物学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母亲自身基因、妊娠期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和口腔保健观念等,与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可影响ECC的发生。了解母亲在ECC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让母亲避免可能导致ECC发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将会为预防ECC提供重要的策略。本文就母亲在ECC发生过程中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重度低龄儿童龋是威胁中国儿童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中国龋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充填修复,对重度低龄儿童龋患者,充填修复具有患儿难配合、新发龋多、经济及医疗负担重等局限之处。随着对龋病病因学和疾病过程的深入理解,学界提出了基于慢性疾病管理思路的龋病管理模式,通过对致龋因子和保护因子的干预来改善口腔环境,由单纯的去除龋坏组织转向控制龋病的疾病进程,由此来改善龋病的治疗效果。本文以龋病的慢性疾病管理方法及国外本专业学术组织发布的指南进行回顾综述,为中国重度低龄儿童龋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对母亲孕期及产后口腔行为干预控制低龄儿童龋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110名妊娠期4~9月的孕妇及其所生孩子为干预对象,分别在孕期、儿童1岁时和2岁时3个阶段对其进行个性化口腔健康指导,每隔6个月定期回访,记录儿童牙齿萌出情况、患龋情况和早期龋的发生,并对儿童饮食喂养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对照组是选择月龄为11 ~14月的母子为研究对象,每隔6个月定期回访,进行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2年纵向观察,干预组儿童1岁时和2岁时失访率分别为2.7%和12.7%,而对照组儿童2岁时失访率为10.0%.干预组儿童1岁时龋齿发病率为0.9%,龋均为0.02,其中早期龋发病率为1.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2岁时儿童龋齿发病率为3.1%,龋均为0.07,其中早期龋发病率为6.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2岁时儿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个月开始刷牙、1岁前断奶、吃甜食频率、饮水频率以及是否含奶瓶入睡习惯与龋齿发生有重要关系,其中吃甜食频率影响最强.经卡方检验,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母亲孕期及产后进行长期的口腔健康行为干预,降低了低龄儿童龋的发生率,改善了母亲对婴幼儿的饮食喂养习惯和口腔护理行为,同时高频摄取甜食是儿童患龋的重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捷  杨超 《口腔医学》2016,(8):740-743
目的探索低龄儿童龋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型特点。方法依据儿童中医体质分类将232例低龄儿童龋患儿分为7种体质类型。结果心火偏旺质及热滞质患儿的患龋牙数明显多于其他体质患儿的患龋牙数,心火偏旺质患儿多易发生高龋,热滞质患儿多易发生低龋及中龋,并且心火偏旺质患儿龋坏牙数主要集中发生在上颌前段和下颌后段,而其他体质患儿的龋坏牙数则主要出现在上颌后段和下颌后段。结论低龄儿童龋患儿体质分型特点值得临床上关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彪 《口腔医学》2006,26(3):210-210
1资料与方法对增城市机关幼儿园、童心幼儿园4岁和6岁的儿童,按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标准,在自然光下采用口镜、探针检查龋病情况。口腔检查工作由口腔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培训后进行。2结果1996年和2003年儿童的患龋情况见表1,1996年和2003年儿童龋齿治疗情况见表2。表11996年和2003年儿童的患龋情况年份4岁受检人数患龋率(%)龋均6岁受检人数患龋率(%)龋均199612264.932.6410683.024.25200313452.242.0312875.003.78表21996年和2003年儿童龋齿治疗情况年份4岁患龋人数治疗人数患龋牙数充填率6岁患龋人数治疗人数患龋牙数充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2~6岁儿童2012~2015年间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为海淀区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间对北京市海淀区13所幼儿园2~6岁儿童,连续4年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采用WHO推荐的检查方法和龋病诊断标准,调查4年间海淀区2~6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口腔检查由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儿童口腔医生进行,所有的检查者都经过培训和校准。结果 4年来13所幼儿园2~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dft)和龋面均(dfts)逐年升高,5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9.06%~72.08%,dft为4.04~4.30,dfts为5.15~5.80。3~5岁儿童重度低龄儿童龋的患病率分别为22.09%~29.54%,26.92%~31.18%和32.18%~35.84%,随年龄增加而上升。2~6岁患龋儿童接受治疗率和龋补充填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2.60%~61.46%和55.61%~42.96%。结论 海淀区2~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和SECC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在幼儿园采取龋病综合防治措施非常有效,但应同时加强龋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对龋高危儿童的监控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3岁儿童2012~2015年间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为海淀区低龄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间对北京市海淀区13所幼儿园3岁儿童,连续4年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采用WHO推荐的检查方法和龋病诊断标准,调查海淀区3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口腔检查由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儿童口腔医生进行,所有的检查者都经过培训和校准。结果 4年来13所幼儿园3岁儿童的患龋率为46.26%~51.62%,逐年上升(P<0.05),平均48.78%。龋均(dft)2.06~2.57,龋面均(dfs)2.63~3.37,重度低龄儿童龋(SECC)患病率为22.09%~29.54%,龋均、龋面均和SECC患病率从2012年到2014年呈上升的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龋儿童接受治疗的百分比为79.14%~41.46%,龋补充填比(ft/dft)为65.09%~31.45%,二者从2012年到2014年呈下降的趋势,2015年明显有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年来3岁儿童患龋率逐年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患龋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兰州市幼儿园儿童龋患情况 ,为制定适合的幼儿园儿童口腔保健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西北师范大学幼儿园 357名 4~ 6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4岁、5岁、6岁儿童患龋率分别为 52 .54%、69.44%、84.2 1 % ,其龋均分别为 1 .73、3.43、5.1 1 ,不同年龄组之间患龋率、龋均都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4岁组乳上前牙患龋率最高 ,6岁组下颌乳磨牙患龋率最高。结论 乳牙龋齿患病随年龄而递增 ;幼儿园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是低龄儿童 ,宜采取局部用氟及窝沟封闭为主的方法 ,同时加强口腔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