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结果 85例中,81例改良Paine点穿刺顺利,4例穿刺失败;11例因动脉瘤夹闭后仍见脑组织塌陷不佳,行终板造瘘术,并保留脑室外引流3~5 d,其中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CTA或DSA,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瘤颈有少许残留,其余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随访半年,8例失访,其余77例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72例,4分3例,3分2例;1例出现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终板造瘘术有利于充分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充分暴露动脉瘤,改善夹闭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的7例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共19个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术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3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未出现脑梗死及颅内感染等。术后随访3个月~3年,根据GOS:恢复良好5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可选择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治疗,手术成功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72 h内)经额外侧入路锁孔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经额外侧入路锁孔手术治疗的28例大脑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在发病72 h内手术。结果 术后1周复查头颈部CTA显示28例颅内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4例出现脑缺血表现。术后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4~6个月复查头颅CT、CTA或DSA,无新发脑梗死、脑积水,无动脉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26例,中残2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经额外侧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可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9年6月使用T型动脉瘤夹夹闭治疗的24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0例,1分4例。术后随访3~48个月,24例均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DSA或CTA,仅1例瘤颈残留,其余23例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是可行的,是一种安全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结果 30例中,27例夹闭满意,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大脑中动脉M2下干闭塞引起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3个月后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1例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7例,3~6分3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4~5分26例,3分2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 对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暴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术中合理选择动脉瘤夹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颈夹闭或包裹术(其中8例应用内镜辅助)。结果本组48例行瘤颈夹闭术,4例行包裹术,术中动脉瘤破裂10例。术后45例治愈出院,4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3例死亡。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预见性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及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应急措施;应用内镜辅助可更确切的夹闭动脉瘤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破裂动脉瘤病人术中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对穿刺点的选择及穿刺置管的技术要点进行技术总结及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的60例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采用paine点穿刺20例,改良paine点穿刺20例,脑沟回定位法20例。结果除1例脑室狭小病人穿刺失败外,59例病人术中脑组织塌陷良好,其中1例术后复查出现脑室内出血,经引流后恢复良好。结论 paine点穿刺、改良paine点穿刺、脑沟回定位法均能准确穿刺到侧脑室,为动脉瘤夹闭提供操作空间,改良paine点穿刺法最为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CTA与DSA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显微镜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其中术前行64排CTA检查(CTA组)33例,术前行DSA检查(DSA组)49例。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显微镜直视下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等信息,评价二者一致性,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TA组中30例成功经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2例因动脉瘤颈的解剖暴露不理想改为介入栓塞治疗,1例脑肿胀明显,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后行动脉瘤夹闭术。DSA组显微镜下成功夹闭44例,1例因瘤周穿支血管复杂致瘤颈暴露不满意,转为为介入栓塞治疗,4例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待脑水肿消退后行动脉瘤夹闭术。CTA组在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等信息方面和手术直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而在动脉瘤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的信息显示方面和手术直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两组在手术并发症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影像评估满意时,CTA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的评估手段也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处理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1996年6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无锡解放军一○一医院因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而住院的508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8例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d内手术,采用额颞入路或标准翼点入路503例,经前纵裂入路5例;508例中去骨瓣减压55例.手术动脉瘤瘤颈夹闭453例,夹闭加包裹32例,中动脉动脉瘤孤立加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5例,早年行单纯包裹18例.其中同侧多发性动脉瘤一次手术夹闭2个动脉瘤35例,双侧多发动脉瘤早年多夹闭处理出血的责任动脉瘤22例.术中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89例,10例调整瘤夹位置瘤颈获得满意夹闭,术后常规行CTA检查.所有患者均经过0.5 -15年的随方,良好361例,中残59例,重残42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和自动出院32例.结论 对于前循环破裂动脉瘤Hunt - Hess Ⅰ~Ⅲ级的患者急诊手术,Ⅳ~Ⅴ级伴血肿或急性脑积水和脑室积血的患者也应急诊手术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或脑室引流;急诊CTA可作为其首选常规筛查手段;术中ICG荧光造影可作为有效的辅助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术中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6例经DSA或CTA确诊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利用复合手术平台在夹闭术中进行DSA检查。结果 26例手术时间为4.3~5.8 h,平均(4.9±0.8)h;术中造影时间为12~45 min,平均(26±11)min。术中DSA证实23例动脉瘤夹闭满意,发现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误夹闭后交通动脉1例,调整或补夹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夹闭完全,误夹闭血管显影良好。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偏瘫1例,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右侧股动脉穿刺处出血)1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0~2分23例(88.5%),3~5分1例(11.5%)。21例术后随访6个月,18例m RS评分0~2分,3例3~5分。结论术中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过程中可及时发现动脉瘤残余、载瘤动脉闭塞,通过及时修正可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收治的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在急性期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释放前15 min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 h后持续静脉泵入,并维持12~18 h。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2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塞前后行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4例,替罗非班使用期间未见出血,后期穿刺道出血2例,未见大血肿。术后维持用药期间发生急性脑梗死4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29例,4分1例,3分5例,2分1例。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时,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外科治疗的88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接受开颅夹闭术(夹闭组),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组)。出院时、出院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夹闭组术后复查CT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发生颅内感染7例、肺部感染38例、脑积水5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51例(87.9%),预后不良7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50例(86.2%),预后不良8例。栓塞组1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瘤颈少许残留,6个月复查DSA发现瘤颈压缩,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余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脑积水1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26例(86.7%),预后不良4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29例(96.7%),预后不良1例。出院后6个月CTA或DSA复查显示8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是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9月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及其周围血管和部分骨性结构,并模拟手术入路,显示手术视野下动脉瘤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术中参考立体模型,寻找动脉瘤并根据解剖结构实时定位,实现精准夹闭。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三维影像重建,将三维模型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9例正确反映术中真实解剖情况,3例术中对比效果欠佳,小动脉瘤(直径<5 mm)以及小血管重建效果相对较差,但是动脉瘤周围主要血管结构对比一致。12例动脉瘤均顺利实施开颅夹闭术,术中没有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A示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新增出血,动脉瘤夹闭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8例,4分3例,3分1例。结论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制作的颅内动脉瘤三维立体模型,可获得更多的立体解剖信息,加深对病变局部解剖的认识,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操作要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的20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CTA或DSA复查颈眼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无瘤颈残留,无明显载瘤动脉狭窄。出院时,GOS评分5分16例,4分4例。结论 经Dolenc入路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用CTA诊断破裂脑动脉瘤。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40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 Tomoscan AVP1螺旋CT机,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40例病人共检出25例2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瘤2例。20例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5例单纯根据CTA检查结果手术,术中证实诊断。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脑动脉瘤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相似文献   

17.
Satnam Nijjar  MD    Bijal Patel  MD    Greg McGinn  MD    Michael West  MD  PhD 《Journal of neuroimaging》2007,17(4):295-299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 as the primary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to correlate the results with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in those with ruptured aneurysm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243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AH was performed. The patients selected were those with acute SAH confirmed by noncontrast head computed tomography or by cerebrospinal fluid findings from a lumbar puncture. Patients subsequently underwent pre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CTA as the sole or primary diagnostic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CTA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in those patients undergoing emergent surgical clipping of acutely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RESULTS: CTA correctly detected the ruptured aneurysm in 170 of the 171 cases, which required surgical clipping. Our data demonstrates that CTA has a 99.4% detection rate in acutely ruptured aneurysms as compared to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confidence interval 97.8-99.9%]. CONCLUSION: CTA can provide prompt and accurate diagnostic and anatomic information in the setting of SAH with an excellent detection rate in acute ruptured aneurysm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n increased role for CTA in the evalua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s.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超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7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有57例行超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7例超早期开颅手术动脉瘤患者,多发动脉瘤4例,共61个动脉瘤,术中夹闭动脉瘤60个,动脉瘤包裹1个。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同载瘤动脉及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足够的有用信息。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超早期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