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睡眠时间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其与认知、抑郁的关系。  方法  数据来自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17 175人,使用χ2检验对抑郁检出率进行比较,使用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探究认知与睡眠时间的关系,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探究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中老年人短时间睡眠抑郁检出率较高(χ2=461.352,P < 0.001),且正常睡眠时间组的认知水平最高,长时间睡眠组的认知水平最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睡眠与抑郁相互影响,性别、年龄、居住地、饮酒、健康自评、抑郁是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认知能力、抑郁密切相关,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改善中老年人睡眠质量,从而减缓认知老化速度,减少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2.
林延敏  马楠  卢金逵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480-1483
  目的  探究特殊家庭结构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联, 为促进特殊结构家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上饶市13~18岁3 94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青少年特殊结构家庭情况、抑郁和焦虑症状, 并对青少年进行消瘦和超重肥胖筛查。  结果  青少年特殊结构家庭比例为7.0%。单因素分析显示, 父母离婚的青少年消瘦检出率(31.2%)高于正常家庭者(25.3%)(χ2=3.55, P < 0.05), 特殊结构家庭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40.9%)高于正常结构家庭者(34.5%)(χ2=4.60,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特殊结构家庭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发生风险是正常结构家庭者的1.41倍(95%CI=1.02~1.79, P < 0.05)。  结论  特殊结构家庭与青少年消瘦、超重肥胖、焦虑症状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但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海南省中老年人群BMI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为超重肥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的体检队列人群中5 169名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地居住时间≥5年,年龄35~75岁,无严重肢体残疾或精神疾病的常住人口。对BMI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应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关系。  结果  不同BMI调查对象在性别、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年龄、吸烟、饮茶、午睡、睡眠质量、睡眠时长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枕组、睡眠质量较差和很差均为BMI水平增加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长枕组“BMI高”的OR值为规范枕组的1.336倍(95% CI:1.094~1.632);睡眠质量较差者与很差者“BMI高”的OR值分别为睡眠质量很好者的1.294倍(95% CI:1.082~1.548)和1.948倍(95% CI:1.131~3.357)。  结论  海南省中老年人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差都会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中国核心家庭中的成人现在吸烟者家庭健康功能、抑郁状况与烟草依赖的关系。  方法  以核心家庭中≥18岁的现在吸烟者为研究对象,调查人口学、家庭健康功能、抑郁水平及烟草依赖状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烟草依赖的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健康功能、抑郁状况与烟草依赖的关系。  结果  纳入的707例现在吸烟者,以轻度烟草依赖为主640例,占90.5%,重度烟草依赖者67例,占9.5%。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已婚、第1次吸烟年龄<18岁、过去12个月每天饮酒、抑郁水平高、缺乏家庭外部社会支持与重度烟草依赖存在关联(均有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健康资源可能通过影响抑郁水平间接影响烟草依赖状况(β=-0.246,P<0.001)。  结论  家庭健康功能既与烟草依赖直接相关,也可能通过抑郁水平间接影响烟草依赖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现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发生与留守特征(父母外出情况)的关联,为制定留守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干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4—6月对江西上饶市鄱阳、广丰等6个县2 160名儿童进行调查,最终筛选出13~18岁留守中学生776名。运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抑郁、焦虑症状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掌握留守中学生家庭特征及其行为生活方式。  结果  在性别方面,无论抑郁症状还是焦虑症状,女生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在年龄方面,高中学段(16~18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43.2%)和焦虑症状(39.9%)的检出率均高于初中学段(13~15岁)(27.3%,33.0%)。在抑郁症状检出率方面,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8,21.08,P值均 < 0.05);在焦虑症状检出率方面,不同性别、母亲职业类型、父亲学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6,5.30,8.35,P值均 < 0.05)。  结论  亲子分离时期会影响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控制留守儿童抑郁、焦虑症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年人BMI、腰围与睡眠质量的联合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2月18日对十堰市3 195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睡眠质量对高血压患病的联合作用。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18.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以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好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差的组、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差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49倍、1.172倍、4.625倍、4.581倍、1.166倍、5.476倍和8.230倍。以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17倍、3.074倍和7.495倍。  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全身型肥胖或腹型肥胖共存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提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控制BMI和腰围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在线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6—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皖南地区医学与非医学高校各1所,对其中3 781名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进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的网络问卷调查。  结果  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情绪检出率(30.03%,31.05%,14.50%)均低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44.49%,46.22%,2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49,88.26,63.08,P值均 < 0.05)。2所院校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以中度为主(18.43%,20.68%),压力以轻度(9.41%)和中度(5.29%)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医学生、父母关系差、与父亲关系差、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线上教学不满意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1.84,1.28,1.63,1.75,1.24)、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1.79,1.22,1.65,1.77,1.19)和压力负性情绪(OR值分别为2.09,1.41,1.58,1.29,1.48);女生相比较男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82)和焦虑症状(OR=0.74);居住地在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OR=1.27);高年级学生更容易感到压力的存在(P值均 < 0.05)。  结论  在线学习期间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与压力负性情绪检出率较高。家庭和学校应及时关注大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并针对不同特征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地区分布及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8年全国调查数据,以3 778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与老年抑郁症状及心脑血管疾病关联的城乡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地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5.9%,人均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与老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rs=-0.651, P < 0.001),城市和农村人均GDP水平均与老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rs城市=-0.850, P < 0.05; rs农村=-0.810, P < 0.05),农村人均GDP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呈负相关(rs农村= -0.876, P < 0.05)。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是未患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的1.876倍(OR=1.876, 95% CI: 1.561~2.255, P < 0.05)。  结论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患心脑血管疾病会造成老年心理健康的双重负担,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对促进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应关注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及其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控与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19个中低收入国家2009—2015年全球校园健康调查,共22 963名13~17岁中学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  学生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5.75±2.09)分,有35.1%的学生报告曾遭受校园欺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例分别为39.4%,34.3%。低年级、超重、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学习和心理支持低、感知家庭关系较差、逃学多、同学关系差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P值均 < 0.05),遭受校园欺凌与女生的不利心理健康状态呈正相关(B=1.27,P < 0.0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普遍,且对女性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需要对低收入国家和女性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校园欺凌问题给予更多地关注,采取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或减轻欺凌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国男性老年人参军经历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以期为今后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8年的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3706位≥60岁男性老年人.身体健康由是否患慢性病和自评健康测量,心理健康由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青中年人群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睡眠打鼾和慢性病共病的关联.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拉萨市城关区3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睡眠与慢性病共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 505名30~<60岁青中年人,年龄为(44.7...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疫情期间志愿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3月,通过网络平台,采用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市金山区辖区内384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压力知觉量表(PSS-1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受试者的应激状况、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进行评估,对研究对象的心理服务需求开展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3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01%。检出应激症状阳性101人(占27.98%),焦虑症状阳性65人(占18.01%),抑郁症状阳性67人(占18.56%),同时具备两种及以上阳性症状的心理健康高危人群61人(占16.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周志愿服务时间12 h以上是应激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00,P<0.05),对新冠肺炎熟悉是发生焦虑(OR=2.507)、抑郁(OR=2.674)和高危心理状况(OR=2.742)的危险因素(P<0.05)。有应激、焦虑、抑郁症状和心理健康状况高危人群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更为强烈(P<0.05)。结论疫情发生初期,上海市金山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心理健康尚好。在开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志愿服务时,要关心志愿者的身心健康,建立合理的休息制度、个人防护保障和社会支持制度,同时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的宣教,提供必要的心理保健服务,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女同性恋(女同)人群抑郁状况,探讨影响女同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的因素,为更好地进行女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后续心理干预提供建议和参考。  方法  2018年7月1日―2018年12月30日,通过问卷星对女同人群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描述其抑郁状况分布,并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女同人群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56.1%的女同存在抑郁症状。研究结果显示,和与家人同住相比,与女性朋友同住(OR=0.399, 95% CI: 0.182~0.872, P=0.021)、社会支持(OR=0.953, 95% CI: 0.926~0.980, P=0.001)和心理韧性(OR=0.934, 95% CI: 0.895~0.975, P=0.002)水平高的女同更不容易抑郁;少数民族(OR=5.849, 95% CI: 1.474~23.206, P=0.012)、童年期不良经历(OR=1.317, 95% CI: 1.065~1.628, P=0.011)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中国女同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应关注性少数群体的心理状况,重视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多精神卫生资源,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春期女性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青春期女性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月经情况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对多阶段分层随机抽取的湖南省10~19岁青春期女性进行调查。  结果  共调查2 575名青春期女性。研究对象焦虑症状检出率为9.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整体青春期女性,未在校读书、未遭受过身体/精神暴力、较长的睡眠时间、月经未来潮是焦虑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是焦虑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未在校读书、未遭受过身体/精神暴力、月经未来潮是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是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对于月经已来潮的青春期女性,未在校读书、未遭受过身体/精神暴力、较长的睡眠时间、近6个月未出现痛经是焦虑/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近6个月月经不规律是焦虑/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湖南省青春期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改善潍坊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课题组编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Kessler 10(K10)量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潍坊市3 185名中学生展开调查,应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有1 634名(51.3%),一般854名(26.8%),较差394名(12.4%),差303名(9.5%);睡眠时间、吸烟情况等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睡眠时间<8 h的中学生,睡眠时间≥8 h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OR=0.36);相较于不吸烟的中学生,吸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OR=3.53)。  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有关部门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及宣传力度,密切关注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童年期受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南昌和沈阳3个地区7 986名在校中学生,使用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等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心理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分别为22.9%和4.7%。控制相关因素的影响,随着童年期虐待水平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水平的升高,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呈增加趋势(P值均<0.05)。相对低虐待和低生活事件水平者,高水平虐待经历且高负性生活事件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风险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10.43,19.75,P值均<0.05)。  结论  童年期虐待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有利于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跌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中≥60岁的7 070名老年人的相关数据,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老年人跌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1 652人在过去两年内发生过跌倒,跌倒率为23.4%。714人跌倒后情况较重需要就医,跌倒就医率为10.9%。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没有配偶、自评健康一般和不好、患慢性病、有抑郁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视力较差、听力较差和使用辅助工具(OR=1.187、1.319、1.435、1.154、1.433、1.730、1.230、1.488、1.503)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老年人跌倒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全面评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预防和减少导致跌倒的隐患,保护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