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古特大黄多糖及其组分的抗氧化损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比较唐古特大黄多糖(TMP)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保护作用:小鼠190只,随机分19例。预先以TMP100,200和400mg.kg^-1,TMP-I50,100mg.kg^-1灌胃(ig)给药,2次.d^-1,5d;第6日用CCl4(156mg.kg^-1)、D-Gal-N(800mg.kg^-1)和TAA(550mg.kg^-1)腹腔注射(ip)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清的ALT与AST活性,机制研究:P小鼠90只,随机分9组,以TMP200mg.kg^-1,400mg.kg^-1,TMP-I50mg.kg^-1,100mg.kg^-1ig,ip约药,2次.d^-1,5d;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DTNB直接法测定肝组织和血清中GSH-PX的活性。结果 唐古特大黄多糖能显著提高TAA引起肝损伤动物存活率,降低各模型组动物肝组织MDA含量,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两种给药途径ig,ip均能使正常小鼠肝组织GSH-PX活性增加,结论 唐古特大黄多糖对CCl4,D-Gal-N和TAA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TMP-I可能是其有效组分,唐古特大黄多糖抗肝损伤的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独及联合应用BCR-ABL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 ODN)及C-MYB AS ODN对慢性粒细胞性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细胞及正常造血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BCR-ABL AS ODN、C-MYB AS ODN及错配ODN,分别对10例CML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on  相似文献   

3.
姜和蒜抑制活性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姜,蒜对活性氧(O2)的抑制作用,测定了不同浓度及不同温度下姜汁和蒜汁对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所产生O2的抑制率,测定了姜汁,蒜汁对小鼠离体血清和肝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表明:姜汁和蒜汁可以使离体血清和肝匀浆SOD活力明显增加,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姜汁,蒜汁虽能使肝匀浆MDA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姜和蒜对O2,有抑制作用,可以做为一种自由基清除  相似文献   

4.
生脉散对阿霉素心肌毒性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大鼠实验探讨了生脉散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拮抗作用。结果在明:生脉散组大鼠ADR毒性症状出现较晚、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数较ADR组少,且心肌病理改变明显较ADR组轻。另外,ADR对大鼠全血GSH-Px活性及心肌SOD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心肌组织内MDA合量增加,而生脉散组大鼠全血GSH-PX、SOD活性较ADR组增高,MDA含量较ADR组减少(P<0.01~0.05)。提示生脉散对ADR所制心肌毒性具有拮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自由基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中药PAOA水提取物对小鼠体外脾细胞单相和双相混合培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1000μg/ml浓度抑制效应最明显(P<0.01)。并将PAOA与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及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四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作比较,其结果显示PAOA(10μg/ml,100μg/ml,1000μg/ml)的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Aza、DXM和Cy,也不亚于CsA的抑制作用。因此,作者认为,PAOA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将会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研究大鼠肝血管局部输注ADM,与DAC-树脂DHP联合应用,观察对心肌组织MDA含量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降低心肌MDA含量,在联合应用后2小时和8天分别为0.4054±0.0497对0.7129±0.1631nmol/mgCpro(P<0.005)和0.5504±0.0628对0.7452±0.0612nmol/mgCpro(P<0.005)。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联合应用均能明显减轻ADM所致急性和亚急性心肌损害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应用能减轻ADM所致自由基导致心肌脂质过氧化的程度,明显减轻心肌形态学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C-mycmRNA第二外显子起始妈AUG及下游4个密码子设计合成了反义、正义及锚配寡核苷酸(ODNs)、并对合成的ODNs进行 硫代磷酸化修饰。在人肝癌细胞SMMC-7721培养体系中,对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1)与正义和错配ODNs相比较,反义C-mycODN有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作用;(2)该生长抑制作用随ASODN剂量增加而增  相似文献   

8.
阿霉素脂质体经肝动脉给药治疗大鼠肝肿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观察阿霉素脂质体经肝动脉给药对大鼠肝肿瘤的疗效,并与阿霉素水溶液及阿霉素加空白脂质体相比较。方法:应用改良逆相蒸发法制备LADM,建立大鼠移植性W256肝癌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经肝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ADM,ADM+BL及LADM。结果:与ADM及ADM+BL组相比,经LADM治疗的大鼠生存显著延长,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更为明显,肿瘤坏死更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抗癌药物平阳霉素(BLMA5)和顺氯氨铂(PDD)对人食管腺(HEC6)和人食管鳞癌鳞癌(HEC2)两种裸鼠移植瘤株进行治疗的研究。方法:用同一种药物对两种不同瘤株进行治疗;用不同药物治疗同一种瘤株;用单药或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药物疗效的比较。结果:BLMA5在单药的情况下对HEC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HEC2相对不明显。HEC6和HEC2对PDD单药都不敏感,但BLMA5和PDD联合用药时对HEC6和HEC2移植瘤都显示出极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的剂量下,对内脏无明显损害。结论:对人类食管腺鳞癌和鳞癌的治疗,BLMA5与PDD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卵磷脂法、剩余可凝纤维蛋白原法、纤维蛋白平板法等分别测定了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中磷脂酶A_2(PLA_2),纤维蛋白原溶解酶及纤维蛋白溶解等与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酶活性,并运用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SDS-PAGE)分析了组份M对血小板内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结果:组份 M不含 PLA_2活性,无纤维蛋白(原)溶解酶活性,亦无ADP酶和 5’-核苷酸酶活性,不影响正常人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聚合物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对血小板聚集所依赖的血小板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黄( rhubarb rhizomes,Rhub)提取物治疗高糖-高脂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各半,除空白对照组食用标准饲料和饮用蒸馏水外,其余动物随机喂饲富含高脂肪(25%)饲料和高蔗糖(10%)饮水,造模8周;然后将NAFL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水飞蓟宾(Silybin,Sily)0.15 mg/kg组以及Rhub 2.0g和1.0g/kg两个剂量组;分别 灌胃给药或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4周;禁食24h后,处死大鼠,并收集血清,测定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血糖(F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脂联素(AD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肝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NAFLD大鼠TC、TG、LDL-C、FFA、MDA、FBG和Fins含量升高,HDL-C、NO和脂联素含量下降,AST、ALT、ChE活性升高,NOS和SOD活性降低,ISI减弱,肝指数升高并呈脂肪肝组织病理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hub 2.0g及1.0g/kg以及Silybin 0.15mg/kg处理NAFLD大鼠后,能不同程度地降低NAFLD大鼠TC、TG、LDL-C、FFA、MDA、FBG、Fins含量和AST、ALT、ChE活性,升高HDL-C、NO和ADP含量,增强ISI,肝指数下降并改善脂肪肝组织病理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Rhub和Silybin对抗NAFLD大鼠IR、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纠正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血糖-脂代谢紊乱,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肝细胞损伤,降低肝细胞膜漏出的氨基转移酶和ChE活性,改善肝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不同程度地改善脂肪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是Rhub拮抗NAFLD的部分作用机制.Rhub以上效应显示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观察了生大黄对46只大鼠离体肠管电活动和收缩活动的影响,从电生理角度对其泻下和收剑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黄对整个结肠电活动有明显兴奋作用,兴奋的特点为群集性放电,峰电频率明显增快(51.4±12.31C/min),幅度明显增高(2.8±0.49mv,p<0.01)。小剂量大黄可使肠电抑制,大剂量使则肠电兴奋。大黄也可使十二指肠峰电频率增快(由12.3±4.64C/min,增加到22.5±9.68C/min.)。阿托品可阻断大黄对肠管的兴奋效应,提示大黄是通过作用于肠管中M受体而实现其泻下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HPLC法测定大黄药材和饮片中番泻苷A和番泻苷B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大黄药材和饮片中番泻苷A和番泻苷B高效液相(HPLC)含量测定方法,探讨炮制对大黄番泻苷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Kromasil ODS(4.6×250 mm,5μm);流动相:四氢呋喃一水一醋酸(20:80:1.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50 nm,对大黄药材和饮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大黄药材番泻苷总量在0.304%~1.450%之问,均值0.892%.生大黄饮片番泻苷总量在0.104%~0.841%之间,均值0.303%,酒大黄饮片番泻苷总量在0.054%~0.374%之间,均值0.186%.结论:大黄药材经过炮制番泻苷有较大损失,生大黄、酒大黄饮含有番泻苷,熟大黄不含番泻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和润肠通便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短期服用大黄后,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大鼠的结肠有大量聚集。本研究意在探讨大黄提取液促进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的作用。方法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及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探讨不同剂量大黄灌胃后,大鼠结肠部位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变化。结果 大黄可激活肥大细胞、并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出现明显聚集,同时引起IFN-γ增加和IL-10降低的免疫保护机制。结论 短期服用大黄可以引起结肠部位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聚集,该作用对大黄的润肠通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肝素合胶元酶制成的大鼠脑出血模型 ,观察生大黄对脑出血周围LPO的影响。结果显示 :生大黄可以降低脑出血周围组织的LPO。表明生大黄可清除氧自由基 ,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复方大黄合剂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方大黄合剂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方法:制备复方大黄合剂含药血清,通过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别描记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在给含药血清前后的收缩曲线,观察其对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效应.结果:复方大黄合剂含药血清给药后可明显增大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幅度,收缩幅度变化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对收缩频率影响不明显.结论:复方大黄合剂含药血清能增强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肝素合胶元酶制成的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生大黄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水肿、脑出血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生大黄可以降低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水肿。表明生大黄可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8.
19.
大黄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组织bFGF及COX-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黄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环氧合酶2(COX-2)的作用及探讨大黄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组、别嘌呤醇组,用酵母和腺嘌呤合用造模,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大黄、别嘌呤醇灌胃,治疗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中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肾组织bFGF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组血UA、BUN、Cr均明显升高(P<0.05),COX-2、bFGF在肾组织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用药前比,用药后,大黄组和别嘌呤醇组大鼠血UA、BUN、Cr均明显降低(P<0.05),大黄组血UA、BUN及Cr水平与别嘌呤醇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大黄组肾组织bFGF与COX-2表达明显低于别嘌呤醇组(P<0.01)。结论:大黄能降低bFGF、COX-2在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肾组织中的表达,从而减轻肾脏损害,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黄疸等众多疾病的治疗中。而现代研究亦进一步证实、发展了大黄的效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