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的价值。方法:收集进行乳腺MR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56例67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良恶性病灶在MR动态增强形态、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化峰值时间、血管分布形态、腋窝淋巴结五个指标上表现不同。结论:MR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灶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进行乳腺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79例共85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个恶性病灶中,MRI检出84个,检出率为98.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2个为廓清型,占84.70%;形态不规则79个,占92.94%,82.35%有毛刺和分叶,87.05%不均匀环形强化,71.76%有多支肿瘤血管.结论 MRI三维动态增强及减影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乳腺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反映了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乳腺病变磁共振检查分别进行反转恢复法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成像。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包括形态学、内部信号及其动态增强特征等)、早期增强率、峰值增强率、峰值时间、时间-信号强度(T-SI)曲线等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的形态学特征性表现有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毛刺征。乳腺良性病变特征性表现有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强化均匀及强化后可见低信号间隔。良恶性病变的早期增强率、达到峰值强化的时间以及曲线类型分布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峰值增强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能满意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和增强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诊断乳腺癌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增强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早期增强率以及鉴别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病变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在工作站上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增强率,分别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和早期增强率大小诊断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40例4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恶性病灶23个,良性病灶18个。良性病变边缘77.8%(14/18)为光滑或分叶,16.7%(3/18)为不规则或毛刺,早期增强率为(55.5±28.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2%(13/18)为单相型;恶性病变边缘82.6%(19/23)为不规则或毛刺,13%(3/23)为光滑或分叶,早期增强率为(90.5±38.6)%,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8.3%(18/23)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和早期增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18.42、20.68、10.38,P值均<0.01)。病灶增强形态诊断的敏感性82.6%(19/23),特异性77.8%(14/1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的敏感性95.7%(22/23),特异性72.2%(13/18)。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87%(20/23),特异性61.1%(11/18)。结论 典型毛刺状形态和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强烈提示恶性;单相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烈提示良性;早期增强率诊断的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一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试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试验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比较其诊断效能。方法:对临床拟诊肿块的患者37例,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均获得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8个,恶性病灶19个。对病变的边缘、形态特征、动态增强表现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分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组进行判断。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良性和恶性ADC值比较。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9.5%、72.2%和3.221、0.146。良性病变组ADC值1.474±0.441(×100^-3mm^2/s),恶性病变组ADC值1.082±0.160(×10^-3mm^2/s),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0.05)。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66.7%和2.842、0.079。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83.3%和5.684、0.063。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较单一动态增强扫描或扩散成像诊断效能强。  相似文献   

6.
乳腺疾病的动态增强MRI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 ,并探讨动态强化特征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 5 7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计数。比较良恶性病变的最大强化率、信号强度达峰值时间、最大相对强化速率、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 (SI Time曲线 )类型及MVD ,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的关系。结果  5 7例共计 6 1个病灶 ,恶性33个 ,良性 2 8个。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强化参数、SI Time曲线类型及MV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恶性病变多呈早期快速显著强化 ,良性病变多呈延迟缓慢强化或不强化。恶性病变微血管丰富 ,良性病变微血管稀少。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及其分级显著相关 (P <0 .0 5 ) ;“周边强化征”与病灶周边微血管丰富、中央微血管稀少有关。结论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与MVD及其分布密切相关 ,可用来估计乳腺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7.
赵应满  袁利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2):1685-1687
目的 评价MRI脂肪抑制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女性乳腺(包括40例恶性和20例良性病变)进行MRI检查,选用频率饱和法压脂或反转恢复成像,30例行压脂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绘制它们的时间-信号强度动态曲线.结果 MRI脂肪抑制的乳腺图像显示40例46个良性病灶,20例22个恶性病灶.增强扫描MRI 30例显示38个病灶,20个良性,18个恶性.18个恶性病灶对比强化程度较病灶平扫时信号明显增高.乳腺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流出型14例恶性、2例良性;平台型3例恶性、2例良性;单相型1例恶性、16例良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相型提示良性,平台型提示可疑恶性,流出型提示恶性.结论 MRI脂肪抑制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乳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信号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B信号强度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7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患者,观察和测量其MR信号强度,比较良恶件病变的MR平扫信号强度、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早期信号增强率、峰值信号增强率.结果:单以信号强度来说,平扫对于良恶性病变无统计学意义;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良性病变以Ⅰ型曲线为主,占78.9%,而以乳腺痛为代表的恶性病变则以Ⅲ型曲线为主,占79.4%.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4.11%,特异性为79.41%,假阳性率为0.08%;早期信号强度增强率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增强MR信号强度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但本研究结果没有突破,对于定性困难的病灶,还需结合病灶形态学和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分析,以提高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评估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振成像对乳腺疾病MRI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4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提示乳腺异常的患者行动态增强乳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MRI检查首先获取脂肪抑制T2WI图像,然后用FLASH 3D序列(平扫1次,注药后5-6次)获得动态增强图像并进行减影。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体重)。对部分早期显著强化病灶的减影图像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对比分析减影图像及平扫和增强图像对病灶的显示及定性效果。结果 单独应用减影图像可显示87.5%(35/40)的病灶,对恶性病灶的显示为100%(21/21)。减影图像对病灶的范围和形态学特征的显示较平扫及增强图像更清晰、直观。减影配合MIP技术可显示病灶旁的异常血管。结论 数字减影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而有效的后处理技术,动态增强减影乳腺MR图像对乳腺疾病的MRI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包括形态学、内部信号及其动态增强特征等,计算病灶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速率Slope max,并根据病变最高强化区ROI测量值,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147例患者共计病灶152个。其中恶性87个,良性65个。分析比较病变的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发现乳腺良性病变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无毛刺、边界多清晰,强化均匀或伴有内部分隔等,动态强化参数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Slopemax。多大于3%/s;恶性病变则多为不规则形。边缘可伴毛刺,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强化不均匀,病灶常呈环形强化,导管样强化,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而Slopemax多大于3%/s。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Ⅱ或Ⅲ型,良性病变则多为Ⅰ或Ⅳ型。结论:乳腺MRI不仅提供了病灶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而且还通过动态增强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从而有助于对乳腺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更有效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的常规X线医学成像是通过吸收衬度成像,但分辨率不够高,由于DEI采用相位衬度机制而不是依赖于物体的吸收,故适合弱吸收组织尤其是软组织成像。本实验旨在评价DEI在生物医学样品成像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大鼠脏器样品切片,在BSRF的4W1A束线上进行DEI方法成像。首先扫描获得摇摆曲线,再选择摇摆曲线上不同位置进行成像,成像结果与常规吸收像进行对照,分辨率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结果:图像能显示常规医学X成像方法无法显示的肝脏微细结构,分辨率达到微米。结论:DEI的优良分辨率和衬度将有望改进生物医学组织的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肺曲菌球的影像检查技术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肺曲菌球的影像检查技术及X线表现。方法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病患者,采用常规X线照片、体层及CT等检查技术,通过集体读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与病理对照,单纯胸片检查诊断符合率60%(9/15),胸片加体层诊断符合率80%(12/15),而胸片加CT诊断符合率达93.3%(14/15)。其中较有特征的征象“新月征”40%(6/15),“气环征”20%(3/15),曲菌球可随体位改变33.3%(5/15)。结论“新月征”、“气环征”以及球形病灶随体位改变可作为肺曲菌球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14.
肾肿瘤影像诊断及影像经济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16例肾肿瘤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和评价了影像检查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期评定、健康普查及经济价值。结果表明肾肿瘤定位率以MRI、IVP和CT较高,定性率以MRI、CT和B超较高,随肿瘤增大CT和B超定位、定性率逐渐降低,而IVP和逆行的定位、定性率逐渐升高。肾肿瘤(除肾盂癌外)的联合检查较单一检查定位、定性率明显高,其中三项联合检查最佳。肾肿瘤分期CT较B超明显准确。肾肿瘤普查以老年男性为重点对象,以B超为主要检查方法,并提出肾肿瘤的检查程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diseases. The us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has helped to diagnose and understand disease processes early on. The use of contrast media has improved visualization of normal and abnormal tissues. New developments in contrasat media agents have shown great promise: Goadobutrol, the first one molar paramagnetic contrast agent has shown to be of use in MR angiography and in perfusion of the brain while newer applications such as to the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 such as multiple sclerosis are promising. Another product, Gadofosveset (Vasovist®) is an intravascular MRI contrast agent that has shown to be of interest for imaging of vascular pathology as well as brain tumours. These two new MRI contrast media should allow expan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armamentarium at our disposal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NS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