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泮托拉唑钠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为包衣材料,制备泮托拉唑钠(PAZ-Na)肠溶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性能以及粉体学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溶液上药法(流化床底喷装置)制备PAZ-Na微丸,用Eudragit RS/RL作为缓释包衣材料,制备缓释微丸;用EudragitL 100-55作为肠溶包衣材料,利用微型流化床进行包衣,制备肠溶缓释微丸,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其工艺条件,建立HPLC测定微丸中PAZ-Na,且测定了包衣微丸体外释放度。结果制备的肠溶缓释微丸质量良好,在pH1.2盐酸溶液中2h的释放度<10%;在PBS(pH6.8)中,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PAZ-Na肠溶缓释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效果,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水性包衣工艺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采用丙烯酸树脂水性包衣工艺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方法 采用切线喷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和肠溶丙烯酸树脂水性包衣材料对红霉素微丸进行包衣 ,考察药物体外释放度和稳定性 ,并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 包衣微丸具有良好的肠溶效果 ,pH1.2盐酸溶液中释放量小于 10 % ,pH6 .8磷酸盐缓冲液中药物迅速释放完全。微丸体外稳定 ,工艺重现性好。 2 0例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证明 ,自制肠溶胶囊与进口对照品生物等效 ,相对生物利用度 (10 0 .5 9± 19.47) %。结论 水性包衣方法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工艺可行 ,制剂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3.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的制备及其处方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奥美拉唑肠溶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了奥美拉唑肠溶微丸,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了优化。结果所制得的微丸剂在人工胃液中耐酸力良好,在人工肠液中的溶出迅速而且完全。结论有效地解决了奥美拉唑的稳定性问题,而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值得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工艺优化,制备释放度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三七总皂苷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技术,首先制备三七总皂苷载药丸芯,然后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设备,以丙烯酸树脂类包衣材料Eudragit L30D-55对载药丸芯进行包衣并用中心复合设计优化肠溶包衣处方.结果:所得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 h内累积释放百分数小于5%,在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中3 h内累积释放85%以上.结论:制得的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抗酸性好,具备较理想的肠溶特征,避免了三七总皂苷类成分在胃液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5.
龙血竭结肠定位片包衣处方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制备龙血竭结肠定位片,并评价其体外释药情况.方法:制备龙血竭含药片芯,采用HPMC,EC与丙烯酸Ⅱ号树脂等制备龙血竭结肠定位片.单因素试验考察药物释放的影响因素,确立处方组成,采用正交设计对包衣液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包衣处方为溶胀层增重3%,肠溶层增重2%,丙烯酸Ⅱ号树脂与EC比值1∶10,结肠定位片的时滞6h,时滞5h后累积释药达80%.结论:龙血竭结肠定位片在体外具有结肠定位释放的特性,能达到治疗结肠部位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朱莉  沈岚  冯怡  林晓  胡蓉婉 《中成药》2011,33(2):249-252
目的: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借鉴粉体学评价指标与体外释药性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微丸质量.方法:采用国产球形微九造粒机制备麦冬皂苷微丸丸芯,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Mini Glatt 3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微丸包肠溶衣,考察微丸的各项粉体学评价指标及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挤出滚圆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挤出速度30 Hz,滚圆转速45 Hz,滚圆时间6 min,制得的丸芯粉体学评价指标(圆整度、粒径分布、堆密度、脆碎度、收率)优良;12%包衣增重的微丸体外释药理想,符合现行版药典肠溶制剂要求.结论: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农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工艺简便,粉体学评价指标测定结果及体外释药性能评价表明成品符合质量要求,为中药缓控释制剂提供一种便捷可行的制备方法及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挤出滚圆法及流化床包衣制备盐酸奈福泮缓释微丸和萘普生钠肠溶缓释微丸,并对各自性质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国产挤出滚圆机制备盐酸奈福泮微丸和萘普生钠微丸,运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盐酸奈福泮微丸包缓释衣、萘普生钠微丸包肠溶衣和缓释衣,分别考察两种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微丸的体外释放实验。 结果 制得的盐酸奈福泮缓释微丸和萘普生钠肠溶缓释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体外释放也比较理想。结论 应用挤出滚圆机制备盐酸奈福泮微丸和萘普生钠微丸工艺简便,圆整度好,硬度适宜,收率较高;采用适当的包衣工艺,可制得质量良好的盐酸奈福泮缓释微丸和萘普生钠肠溶缓释微丸。  相似文献   

8.
p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p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考察其在模拟胃肠道pH值连续变化的体外环境中的释药行为.方法 采用包衣锅滚制法,水为粘合剂,以蔗糖型空白丸芯制备含药微丸,分别用一种胃溶型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Ⅳ号)和二种肠溶型包衣材料(丙烯酸树脂Ⅱ号、Ⅲ号和聚丙烯酸树脂乳胶液)对微丸进行包衣,将上述3种微丸按1:1:1比例装袋,制备成pH依赖型缓释微丸剂.并以栀子苷为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结果 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释放曲线呈现出pH依赖型的梯度释药特征.结论 用丙烯酸树脂包衣材料制备pH依赖型新雪缓释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可达到较好的梯度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9.
时军  程怡  李学涛 《中药材》2007,30(12):1601-1603
目的:薄膜包衣工艺制备苦参总碱控释微丸。方法:采用GPCG-1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对苦参总碱液投入包衣,进行药物体外释放度研究和外观考察。结果:包衣微丸外观光洁,成膜均匀,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薄膜包衣工艺制备苦参总碱控释微丸方法可行,控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解毒止泻片开发成一种剂型(微丸)、二步释放(胃与结肠)的新制剂,考察其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情况。方法:采用泛制法及包衣锅包衣技术分别制备胃溶微丸和结肠定位缓释微丸,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辅料和包衣工艺。运用HPLC测定槲皮素含量,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53∶47),检测波长370 nm。结果:丸芯由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8∶1)和95%乙醇为润湿剂泛制成丸。以3%铁红为包衣液,包衣增重4%制备胃溶微丸;以6%Eudragit L100-Eudragit S100(1∶2)混合物为包衣材料,包衣增重6%制备结肠缓释微丸。胃溶微丸在人工胃液内45 min内释放完全;结肠定位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 h不释放药物,在人工肠液3 h释放度20%,在人工结肠液5 h释放完全。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复性好,适用于解毒止泻微丸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微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春生  单利  黄健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4):1872-1875
 目的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制备释放度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微丸。方法使用流化床底喷包衣设备,首先制备并优化盐酸二甲双胍的载药微丸(黏合剂是HPMC,6×10-3Pa·s,用量为质量分数2.0%),然后考察肠溶包衣溶媒、HPMC隔离层和Eudragit?L 100-55用量对肠溶衣膜抗酸能力的影响。结果水分散体包衣法比乙醇溶液包衣法需要更多的包衣增重。隔离层可以显著降低水分散体包衣法所需的肠溶材料用量,但对于乙醇溶液包衣法制备的样品几乎没有影响结论当Eudragit?L 100-55包衣增重在25%以上时,以水分散体为包衣溶媒并增加隔离层的工艺方法,能使盐酸二甲双胍载药微丸具备较理想的肠溶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pH依赖-时滞型氟尿嘧啶(5-FU)结肠定位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空白丸芯,将药物与溶胀材料和黏合剂混合,采用空白丸芯上药法制备载药丸芯,以乙基纤维素为控释层包衣材料,Eudragit FS 30D为肠溶层材料,流化包衣法制备pH依赖-时滞型5-FU结肠定位释药微丸,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影响5-FU微丸体外释药的因素。结果溶胀层材料的种类及厚度、控释层及肠溶层包衣厚度等对释药速率均有影响。将5-FU和羟甲基淀粉酶(CMS-Na)混合作为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有机溶液作为控释层,Eudragit FS 30D为肠溶层制备的结肠定位包衣微丸,当溶胀层增重30%,控释层增重12%和肠溶层增重20%时,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条件下,微丸释药特性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结肠定位的效果。结论通过调整溶胀层,控释层,肠溶层包衣厚度可以制备5-FUpH依赖-时滞型结肠定位微丸。  相似文献   

13.
离心造粒法制备利巴韦林缓释微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秀梅  唐星  陈鹏 《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2):925-927
 目的研究离心造粒粉末层积法制备利巴韦林缓释微丸。方法采用BZJ-360M离心包衣造粒机制备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和利巴韦林含药素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Eudragit RNE30D)包衣。通过单因素考察筛选包衣水平并对包衣微丸的释药特征进行探讨。结果以水为润湿剂微晶纤维素空白母核32~40目收率为803%;在空白丸核的基础上以3%羟丙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为黏合剂,以含利巴韦林91%微晶纤维素9%混合物为层积粉料,所得含药微丸20~24目收率为901%,药物含量为725%。利巴韦林缓释微丸的释药机制主要是以膜控为主的扩散作用,释药动力为渗透压驱动力。结论该制备技术操作灵活,包衣均匀,载药量高,可自动化操作。  相似文献   

14.
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的体内外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考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肠溶微丸在Beagle犬体内的释药行为及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6只健康Beagle犬口服自制PNS普通胶囊或自制PNS肠溶微丸(胶囊型)后,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计算2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进行生物利用度比较,并对体外累积释度和体内累积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自制PNS肠溶微丸对PNS普通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三七皂苷R1 520.56%,人参皂苷Rb1 367.70%,人参皂苷Rg1251.66%,上述3成分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均延长;R1,Rb1,Rg1的体内外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 9,0.877 2,0.691 2。结论:自制PNS肠溶微丸与PNS普通胶囊相比生物利用度更高,在pH 6.8的缓冲液中R1,Rb1,Rg1的体内外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盐酸小檗碱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丸芯的处方组成,以丸芯的圆整度和收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挤出滚圆的工艺参数,丸芯用卡波姆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包衣。结果: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 K4M)为骨架材料,微晶纤维素(MCC PH301)为成球材料和崩解剂,碳酸氢钠为助漂材料,以挤出速度30 r·min-1,滚圆速度800 r·min-1和滚圆时间20 min制备丸芯,包衣后的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均能在1 min内起漂,10 h时持续漂浮率约80%,生物黏附率83.7%~86.8%,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在12 h的累积释放率90%。结论:制备的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外观均匀,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且工艺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  相似文献   

16.
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丹参缓释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丹  宋洪涛  初阳  陈大为  何仲贵 《中草药》2009,40(4):544-548
目的 采用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丹参缓释胶囊.方法 将处方药材精制后制备成复方丹参同步释放微丸,使用流化床包衣设备,先以3%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1%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配成包衣液进行包衣作为溶胀层,包衣增重为12%;再将2%乙基纤维素溶于90%乙醇中,加入2%微粉化滑石粉和0.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混合配成包衣液进行包衣作为控释层,制备包衣微丸.等量称取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0%、8%、16%、20%、24%、26%的包衣微丸,混合均匀,装入硬胶囊中,即得复方丹参缓释胶囊.结果 当溶胀层处方及用量固定后,通过控制控释层的厚度,可使包衣微丸在预期的不同时间定时释药.将几种控释层增重不同的包衣微丸混合后制成复方丹参缓释胶囊,在溶出介质中,各种包衣微丸可以在不同时间依次释药.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条件下,丹酚酸B和三七总皂苷的f2值为66.9,丹酚酸B和冰片的f2值为69.0,三七总皂苷与冰片的f2值为58.0,三者能够同步释放且均呈现出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 采用定时释药技术制备而成的复方丹参缓释胶囊中理化性质不同的各成分在缓释的同时可以达到同步释放,遵循了中药制剂复方配伍的整体观和用药思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甘草提取物缓释微丸,考察不同包衣条件下甘草提取物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优选包衣工艺。结果: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L100为包衣材料,包衣增重5%(w.w-1),增塑剂的用量为10%(w.w-1),可满足12 h缓释的要求。结论:包衣量、PEG6000量是影响药物释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