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的初治ALL 32例,复发ALL 6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LL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G li1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G li1 mRNA与ALL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G li1 mRNA在初治及复发ALL患者组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4例初治ALL诱导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患者Gli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而4例未缓解者的Gli1 mRNA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li1 mRNA水平与A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725,P0.05)。Western blot检测也发现,初治及复发ALL患者中Gli1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者显著升高,治疗缓解后Gli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Gli1 mRNA及蛋白在初治和复发ALL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ALL的疗效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长期存活的因素。方法 总结我院近26年来38例5年以上长期存活A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长期存活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4例,其中M,20例:临床治愈者为24例;长期存活者年龄较轻,均为中青年;全部病例均进行规范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防治;初治外周血白细胞数偏低,中住数3.2×10^9/L;血小板计数相对较高,中住数为45×10^9/L;获长期存活复发病例较未复发病例初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血小板计数低(P〈0.05);1—2疗程达完全缓解(CR)占92.11%;长期存活者中57.89%并发严重感染;长期存活者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维持治疗长短关系不大(P〉0.05)。结论 白血病类型、年龄、规范的CNSL防治以及初治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化疗敏感性、并发严重感染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工作中希望能够根据骨髓CCL2表达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CCL2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初诊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实验组,30例非血液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2个疗程后按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43例,未完全缓解组7例。实验抽取研究对象骨髓5mL,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CL2 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CCL2 mRNA水平明显低于未完全缓解组(P〈0.01);完全缓解组治疗后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未完全缓解组治疗2个疗程后CCL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②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普通B及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0.05)。初诊时白细胞≥50×10^9L^-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白细胞〈10×10^9L^-1及10×10^9L^-1≤白细胞〈50×10^9L^-1组(P〈0.05),10×10^9L^-1≤白细胞〈50×10^9L^-1组明显高于白细胞〈10×10^9L^-1组(P〈0.01)。结果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能分泌CCL2,骨髓CCL2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初诊时的白细胞计数及免疫分型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患者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急性淋巴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57例ALL患者,其中31例ALL患者接受常规输血治疗,纳入A组,26例患者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纳入B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者36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采用ELISA分析患者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采用RT-PCR分析淋巴细胞T-bet和GATA-3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淋巴细胞T-bet和GATA-3蛋白水平。结果:ALL患者外周血Th1/Th2比例与患者的年龄、风险等级明显相关(P0.05);A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Th1/Th2比例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Th1/Th2比例升高(P0.05)。A组ALL患者Th1和Th2细胞分泌的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ALL患者Th1细胞分泌的IL-2和IFN-γ水平均上升,Th2细胞分泌的IL-4和IL-10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组ALL患者T-bet mRNA和T-bet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B组ALL患者T-bet mRNA和T-bet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ALL患者GATA-3 mRNA和GATA-3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ALL患者GATA-3 mRNA和GATA-3蛋白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有助于改善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这可能与T-bet和GATA-3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有关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资料少见。作者回顾了1980~1989年间收治的18例≥60岁ALL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点、诱导缓解及存活状况。 18例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中位数69.5岁(范围60~81岁)。与中青年ALL相比临床和生物学主要特点是:2例有白血病前期(而中青年ALL无此报道),L3型常见(占25%,而中青年ALL中L3型占7%),未发现有T-ALL(中青年ALL中TALL占19~22.4%)。其它指标:高白细胞计数(>30×10~9/L)(6/18)、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11月到2014年4月分娩的46例患有RDS的早产儿纳入实验组,56例无RDS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2例胎龄在24~35周的早产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中GRαmRNA和GRβ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RDS发生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将GRαmRNA表达量0.083332为GRα-Ⅰ组,GRαmRNA表达量0.083332为GRα-Ⅱ组;GRβmRNA表达量0.00005241为GRβ-Ⅰ组,GRβmRNA表达量0.00005241为GRβ-Ⅱ组。比较每组之间在氧气罩的持续时间、鼻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机械通气、住院时间、到达全肠内喂养时间、脓毒症发作、表面活性剂的使用种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红细胞输血数量水平。结果 RDS组GRα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而GRβmRNA的表达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GRαmRNA表达量低的组中更易发生RDS(P0.05)。GRβ-Ⅰ组的氧气罩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变短,败血症发作及红细胞输血次数减少(P0.05);GRβ-Ⅱ组内则具有较高的住院费用(P0.05)。结论 GRαmRNA表达高的早产儿RDS发病率低;GRβmRNA表达低的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 m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低与儿童ALL疾病状态、危险度之间的关系,探讨SOCS3 mRNA在儿童ALL疾病状态和危险度评估、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45例新诊断ALL患儿初诊时、诱导缓解期和13例正常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的方法分析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ALL危险度、临床特点的关系。同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测定ALL患儿骨髓单核细胞中SOCS3 mRNA的位置与表达量。结果: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诱导缓解期45例患儿的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P0.05);初诊时中、高危组患儿SOCS3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按照中位数法将45例患儿初诊时SOCS3 mRNA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点发现,SOCS3 mRNA高表达组具有更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和预后不良基因。此外,2组在危险度比较时SOCS3 mRNA高表达组危险度更高。结论:SOCS3 mRNA在初诊时下调而在疾病诱导缓解后恢复正常表达,SOCS3可以作为评价疾病状态的指标。SOCS3 mRNA的高表达使ALL危险度上调,SOCS3 mRNA可以作为评价ALL危险度的因子,通过调节SOCS3 mRNA表达水平治疗ALL或许可以成为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FGFR3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和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了58例ALL和16例正常对照骨髓样本中FGFR3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融合基因及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FGFR3基因在ALL各型中均有表达,ALL组(48.28%)的FGFR3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18.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型相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GFR3基因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和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25×109/L)呈显著性正相关(P <0.05).ALL患者中FGFR3基因的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及其对应染色体异常t(9; 22)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LL中FGFR3基因的过表达提示其很可能参与了ALL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工作中希望能够根据骨髓CCL2表达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CCL2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初诊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实验组,30例非血液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2个疗程后按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43例,未完全缓解组7例。实验抽取研究对象骨髓5mL,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CL2 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CCL2 mRNA水平明显低于未完全缓解组(P<0.01);完全缓解组治疗后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未完全缓解组治疗2个疗程后CCL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②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普通B及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0.05)。初诊时白细胞≥50×109L-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白细胞<10×109L-1及10×109L-1≤白细胞<50×109L-1组(P<0.05),10×109L-1≤白细胞<50×109L-1组明显高于白细胞<10×109L-1组(P<0.01)。结果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能分泌CCL2,骨髓CCL2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初诊时的白细胞计数及免疫分型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患者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长间歇维持化疗序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9年12月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69名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白介素-2(IL-2)生物治疗、长间歇维持化疗序贯治疗,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9例,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除1例ALL外,68名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LL-CR1)25例,其中无病存活17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次完全缓解(ALL-CR2)15例,其中无病存活3例,带病存活3例,死亡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ML-CR1)17,其中无病存活10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再次完全缓解(AML-CR2)12例,其中无病存活5例,带病存活1例,死亡6例。结论该序贯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CR1患者较CR2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miR-429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2月在本院血液科诊治的ALL患者126例,并选择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收集研究对象的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检测单个核细胞的miR-429水平,同时分析miR-429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miR-429水平与AL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ALL患者中,miR-429相对水平为2.47±0.0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429水平与ALL患者的白细胞水平(r=0.994)、LDH(r=0.992)、骨髓原始细胞比例(r=0.995)、危险分级(r=0.991)有明显相关性。miR-429水平与ALL患者的年龄、性别、Hb水平、Plt、免疫分型无相关性(P0.05)。CR患者miR-429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患者miR-42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CR患者(P0.05)。NR患者miR-429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miR-429低表达的ALL患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LL患者的白细胞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Hb水平、LDH浓度、危险分级、miR-429是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白细胞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危险分级、以及miR-429是ALL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LL患者中miR-429表达水平较高,与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ALL患者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 4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ELISA法 ,对 2 0例AL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sCD4 4std、sCD4 4v5及sCD4 4v6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前患者sCD4 4std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CD4 4v5及sCD4 4v6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 ) ;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 5 0× 10 9/L组sD4 4std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治疗后sCD4 4std水平下降 ,而CD4 4v6水平恢复正常。各sCD4 4不同水平组其完全缓解 (CR)率差别无统计意义。治疗后各sCD4 4s水平升高与病情难治或复发相关。结论 sCD4 4尤其是sCD4 4std水平与成人ALL的临床状态相关 ,对其动态监测有利于判断病情和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以分析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96例在我院诊治的96例ALL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外周血象、治疗方式和免疫分型等,并分析其与患者疗效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DF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96例ALL患者,第1个疗程治疗后65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的年龄、免疫分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CD34表达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患者完全缓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水平、免疫分型、巩固治疗是影响ALL患者的预后因素(P0.05)。影响ALL患者2年OS率的独立因素为年龄大小、WBC计数、CD34表达及是否进行巩固治疗(P0.05);ALL患者2年DFS率的独立因素是年龄大小、CD34表达和是否进行巩固治疗(P0.05)。结论:年龄、WBC计数、CD34表达和缓解后是否进行巩固治疗是影响ALL患者的预后因素,对ALL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NF-κB通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明确诊断为ALL的30例患儿作为病例组,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DR、NF-κ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DR、NF-κB蛋白表达,并回顾性分析上述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ALL患儿外周血中VDR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的患儿NF-κB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50×109/L的患儿(P<0.01);感染患儿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患儿(P<0.05);不同性别、年龄、初诊时血红蛋白量、血小板数、免疫学分型、危险度与诱导缓解情况的患儿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亚型α和β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中的表达特点,探讨GR与OLP发生及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GR亚型α和β在32例OLP患者(斑纹型18例,糜烂型14例)局部病损口腔黏膜和12例健康口腔黏膜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Rα/GRβ比值的差异。结果 GRα和GRβ均主要表达于OLP角质形成细胞。OLP病变口腔黏膜中GRα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0.000),GRα/GRβ比值下降(P=0.000),而GRβmRNA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7)。GRαmRNA、GRβmRNA及GRα/GRβ比值在斑纹型和糜烂型OLP中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263,P=0.729,P=0.150)。结论 OLP中GR主要表达于局部病损区的角质形成细胞,GR亚型表达改变可能与OLP局部病损的发生有关。此外,GR亚型的表达水平可能与OLP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7例B细胞ALL接受allo-HSCT后复发患者(血液学复发6例,免疫残留阳性1例)应用CD19 CAR-T细胞治疗,均是输注1次针对CD19抗原CAR-T细胞治疗,输前常规予以FC方案,CAR-T细胞中位数为6. 0(4. 0-8. 6)×10~6/kg,评价其长期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输注后d 30对患者进行骨髓检查,7例患者均取得完全缓解和MRD~-,1例Ⅰ级CRS,6例Ⅱ级CRS,6例中2例发生轻度神经毒性,经治疗控制; 2例患者输注后发生急性Ⅵ度肠道GVHD,中位随访时间18(12-42)个月; 2例分别在治疗后9和14个月复发,其中1例患者因病情进展死亡,另1例患者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获得血液学缓解,但是MRD+。现无病存活患者5例,经植入分析为完全供者嵌合体。CAR-T细胞治疗后1年无病存活的5例患者淋巴细胞CD4在300×10~6/L以上,其中的3例免疫球蛋白恢复不良,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结论:随访1年以上时间,其初步疗效及安全性令人较为满意,CAR-T细胞是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细胞ALL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receptor,IGF-ⅠR)、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收集43例儿童ALL和14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IGF-ⅠR和IR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儿童ALL和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均表达IGF-ⅠR mRNA。ALL初发组、复发组及高血糖组的IGF-ⅠR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0,P=0.002和P=0.05)。完全缓解组与初发组和复发组相比,IGF-ⅠR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00和P=0.018)。初发组和复发组ALL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I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P=0.018)。完全缓解组与初发组和复发组相比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01)。ALL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IGF-ⅠR mRNA和IR mRNA在不同病程阶段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及初诊时白血病计数无关。结论:IGF-ⅠR的表达与儿童ALL病程相关,病情进展时(初发、复发)表达升高,病情缓解(CR)时则降低,提示IGF-ⅠR在ALL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量增高可能反映了ALL细胞恶性增殖倾向。  相似文献   

18.
cdx2基因在儿童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cdx2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采取33例初发儿童白血病患儿骨髓及外周血,运用RT-PCR方法检测cdx2基因在各型白血病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随访25例并观察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病例组中30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cdx2表达阳性25例(83.3%),30例中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cdx2表达阳性分别为20例(95.2%)和5例(55.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1例cdx2表达阳性。对照组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x2表达阴性,与病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例AL患儿cdx2阳性21例(ALL17例,AML4例)与阴性者4例(ALL1例,AML3例)经治疗后均达到完全缓解(CR)。cdx2是否阳性表达可能与CR率无相关关系。对8例cdx2表达阳性AL患儿治疗后动态观察,结果初诊cdx2阳性表达在CR时仍阳性,但随着CR延长cdx2表达逐渐转为阴性,而初诊时cdx2阴性表达在骨髓CR时仍为阴性。结论:cdx2在儿童AL患者中广泛高表达,ALL者该基因表达阳性率高于AML患儿。CML患儿中也有cdx2表达;cdx2基因表达与AL患者CR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8O例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与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MICM分型特征及影响疗效和生存的因素.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80例13~18岁初治青少年ALL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曲线预算、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80例青少年ALL中,B-ALL与T-ALL各占69.12%和26.47%;Ph染色体阳性ALL(Ph+ALL)占18.37%(49例中有9例);超二倍体核型为4.08%;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占27.94%.经VDP(L)或CODP(L)治疗4周完全缓解(CR)率达91.03%.中位随访24个月,接受化疗(41例)和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患者的3年预期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32.55±16.50)%和(69.58±8.72)%,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和Ph染色体阳性是影响本组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MICM分型对青少年ALL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患者高危因素为高白细胞计数及Ph染色体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血液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6年12月对206例血液肿瘤患者施行APBSCT,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9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95例,何杰金淋巴瘤(HD)26例,多发性骨髓瘤(MM)16例,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除1例ALL外,205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LL-CR1)25例,其中无病存活17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次完全缓解(ALL-CR2)15例,其中无病存活3例,带病存活3例,死亡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ML-CR1)17,其中无病存活10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再次完全缓解(AML-CR2)12例,其中无病存活5例,带病存活1例,死亡6例;非何杰金淋巴瘤首次缓解(NHL-CR1)57例,其中无病存活42例,带病存活6例,死亡9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再次缓解(NHL-CR2)28例,其中无病存活18例,带病存活4例,死亡6例,非何杰金淋巴瘤未缓解(NHL-NR)10例,其中无病存活2例,带病存活3例,死亡5例;何杰金淋巴瘤首次缓解(HD-CR1)8例,其中无病存活8例;何杰金淋巴瘤部分缓解(HD-PR)13例,其中无病存活11例,带病存活2例;RE5例,其中无病存活3例,带病存活1例,死亡1例;MM16例,其中无病存活5例,带病存活4例,死亡7例。结论:APBSCT是一种治疗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