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神阙穴贴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降钙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神阙穴敷补血益精透皮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降钙素(CT)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30名,分4组治疗;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A组)、西药对照组(B组)、药丸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结果]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能显著升高降钙素(CT)水平。[结论]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与补血益精药丸组和西药对照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降钙素(CT)调整作用基本一致,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了1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神阙穴贴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超声穿透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神阙穴贴补血益精透皮贴剂,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超声穿透速度(SOS)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30例。分4组治疗。即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A组),西药对照组(B组),补血益精药丸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结果: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能显著提高超声穿透速度。结论: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与补血益精药丸组和西药对照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调整作用基本一致。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神阙穴贴药调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性激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阙穴贴补血益精透皮贴剂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雌二醇(E2)、睾酮(T)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130例,随机分为4组治疗,即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邦得林组、补血益精药蜜丸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0、30、30、30例。结果:补血益精透皮贴剂组、邦得林组、补血益精药蜜丸组均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升高血清中B、T含量;补血益精透皮贴剂在调整T方面,其作用优于西药邦得林及补血益精药蜜丸。结论:补血益精透皮贴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既能促进骨形成,又能抑制骨吸收,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且更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易被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接受使用。  相似文献   

4.
神阙穴贴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神阙穴贴补血益精透度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30名,分四组治疗,即补血益精速度贴剂组(A组)、西药对照组(B组)、补血益精药丸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结果:补血益精速度贴剂组能显著降低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论:补血益精速度贴剂组与补血益精药丸组和西药对照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调整作用基本一致,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对抑制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54例)常规干预+穴位敷贴,观察组患者(54例)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中药熏蒸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骨钙素(BGP)、血清雌二醇(E2)、骨密度值(BMP)等骨代谢生化指标、干预前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VAS)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干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100. 00%)高于对照组(90. 74%),P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BGP、BMP、E2)均优于对照组,P0. 05;干预前两组患者VAS及SF-36评分相当,P0. 05,干预后各组VAS及SF-36评分均改善,观察组VAS及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患者干预满意率(98. 15%)高于对照组(85. 19%),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可较好抑制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性疼痛,患者恢复好,生活质量改善,满意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眩晕3号方联合穴位敷贴、耳穴贴压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本院心血管病中医综合治疗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且均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2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眩晕3号方内服以及穴位敷贴涌泉穴、耳穴贴压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00 1);两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00 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心动脉压水平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00 1)。结论:眩晕3号方联合穴位敷贴、耳穴贴压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中心动脉压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用中药贴敷内关、太冲、大椎穴、肝俞、三阴交、神阙穴治疗;对照组用麦麸调制后穴位贴敷治疗,两组同时进行定时血压检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中药贴敷组血压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尤其对改善头痛、眩晕等症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中药穴位贴敷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从药物对机体的局部刺激、经络传导、透皮吸收3方面阐述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代谢组学、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热点,提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这一新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9.
翁钱瑛  陈红  邵日智 《新中医》2016,48(5):141-142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激素水平及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耳穴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给予补钙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SOC)、雌二醇(E_2)、升高,尿胶原C末端肽(CTx)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BMD、E_2、CTx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耳穴联合穴位敷贴可以提高雌二醇水平,刺激骨生成,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10.
陈华  谢苗苗  张压西 《新中医》2010,(10):107-109
<正>穴位敷贴是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敷贴于皮肤表面或相应穴位以起到治疗作用的外治法。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是在"冬病夏治"思想指导下,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归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方法:以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为模型。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测定胫骨骨小梁体积百分比(TBV%),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TRS%)和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TFS%),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外周血清中雌二醇(E2),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的含量。结果:左归丸能使胫骨TBV%显著增高,使TRS%和TFS%显著降低,大鼠切除卵巢后,在E2含量大幅度降低的同时。BGP含量明显增加,CT含量明显降低,左归丸对E2含量无显著影响,但能使CT含量增加。使BGP含量降低。结论:左归丸能使CT含量增加是其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抗阻运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骨密度(BMD)、骨钙素(BGP)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试验组(n=50)、联合对照组(n=50)、对照组(n=50).试验组给予抗阻运动加内服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联合对照组给予抗阻运动加口服阿伦磷酸钠治疗,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耳针和六味地黄加味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针和六味地黄加味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切除 6月龄雌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大鼠被随机分为 6组 ,各组分别经耳针、六味地黄加味和苯甲酸雌二醇的 3个月治疗后将大鼠处死、取血 ,用放免法测定血清 E2 ,BGP,IL-1,IL-6和骨 BMD,BMC含量。结果 :耳针、六味地黄加味和苯甲酸雌二醇的治疗均能提高 E2 ,BMD,BMC的水平 ,同时能抑制 BGP,IL-1,IL-6的分泌。结论 :耳针、六味地黄加味对骨质疏松症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有调节作用 ,能早期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淫羊藿、女贞子对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模型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Sprague Dawley(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女贞子组、淫羊藿组、淫羊藿女贞子组、钙尔奇组。每周两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灌服相应药物,8周后检测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phosphatase,StrACP)、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及骨Ca、P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AKP、StrACP活性以及血P含量均显著升高,血清BGP、血及骨Ca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显著下调血清AKP、StrACP水平,提高血清BGP含量;且可不同程度地纠正血及骨Ca、P代谢紊乱。结论:淫羊藿、女贞子配伍可明显改善骨代谢生化指标,有效纠正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代谢异常,从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强骨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运用切除大鼠卵巢方法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强骨丹高低剂量组、西药组,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等检测各组实验鼠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血清雌二醇(E2)、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以及尿脱氧吡啶啉(Dpol)。【结果】强骨丹可明显升高BMD、BMC,提高血清E2水平,降低TRACP5b和Dpd水平,并降低BGP含量。【结论】强骨丹通过调节机体相关内分泌功能,抑制骨吸收,降低骨的转换率,减少骨丢失,增加骨密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方法:对60例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6周后对比两组血清骨性碱磷酶(BAL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骨形成生化指标变化以及骨强度(SOS)治疗情况,6周、12周后在X线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6周后BALP、PICP、BG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2周后治疗组骨折愈合占97%,对照组骨折愈合占7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骨折骨痂生长,促进骨形成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陈勇  刘颖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2):127-130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POP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髋部和第2~4腰椎(L2-L4)骨密度(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N端肽(TPⅠ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水平差异,观察主要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髋部和L2-L4腰椎BMD及血清BGP、TPⅠN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β-CTX水平及主要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POP有助于提升患者BMD,改善骨代谢,减轻中医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土益水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土益水颗粒剂,1袋,日2次口服,对照组予伤科接骨片,1袋(6片剂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1个月后疼痛缓解情况,每组碱性磷酸酶(ATP)、骨钙素(BGP)、尿吡啶林/尿肌酐治疗前后变化。结果:两组治疗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骨形成指标血ALP、血BGP、尿吡啶林/尿肌酐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土益水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在调节骨代谢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丹参酮对维甲酸致小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丹参总酮对维甲酸致小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主要作用机制。方法:维甲酸(90 mg.kg-1)致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丹参酮(40,80,160 mg.kg-1)灌胃给药,实验过程监测体重,2周后以比色法测定血清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竞争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骨钙素(BGP)和雌二醇(E2)含量,取股骨进行骨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维甲酸可引起高转换型骨质疏松,丹参酮可升高E2值,降低P,ALP,TRAP,BGP水平。结论:丹参酮对维甲酸致小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缓雌激素水平降低,抑制骨高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