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与单通道Delta内镜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46例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资料,其中19例采用UBE,27例采用Delta内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2组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UBE组手术时间短[(158.4±13.6)min vs.(196.6±17.3)min,t=-7.996,P=0.000],2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经Quadrant通道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行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患者41例(开放组),经Wiltse入路Quadrant通道直视下TLIF治疗患者25例(微创组),显微镜下减压并采用经皮椎弓根钉TLIF治疗患者38例(显微组)。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引流量、术后2天和7天切口周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情况,术后CT检查评估椎弓根钉置钉准确率,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24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显微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2天和7天切口周围疼痛VAS评分均小于微创组和开放组(P<0.05),椎弓根钉置钉准确率高于微创组和开放组(P<0.05),但术中X线透视次数高于微创组和开放组(P&...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评估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应用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的34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3~73岁(58.4±9.4岁),体质指数24.6±2.9kg/m2;L2/3 1例,L3/4 5例,L4/5 17例,L5/S1 11例(电磁导航组)。以同时间段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5~73岁(58.1±10.2岁),体质指数26.5±3.8kg/m2;L1/2 1例,L2/3 1例,L3/4 3例,L4/5 12例,L5/S1 3例(C型臂透视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电磁导航组和C型臂透视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总手术时间分别为30.4±3.3min、3.6±1.0次、173.8±23.9min和44.1±6.1min、22.8±4.9次、190.2±12.5min,电磁导航组均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置钉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97.1% vs 95.0%,P>0.05);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行翻修手术。随访6~27个月(平均17.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背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临床效果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97.1% vs 95.0%,P>0.05)。结论:电磁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置钉UB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术中透视次数少,安全性较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O型臂X线机与C型臂X线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结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2—2022-02接受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4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23例术中应用O型臂X线机辅助手术(O型臂组),22例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辅助手术(C型臂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中患者受到的X线辐射量、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ODI指数。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术中各有2例出现硬膜撕裂,术后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两组均未发生不可逆性神经损伤以及需要翻修的情况。与C型臂组比较,O型臂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中受到的X线辐射量更少,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型臂X线机比较,O型臂X线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提高椎弓根置钉准确性,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三维CT导航技术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共56例脊柱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采用的影像学技术分为三维CT导航组和X线透视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置钉准确率和手术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采用X线评估每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CT导航组共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cage滑入腹膜后间隙1例、cage下沉1例、出口根不完全损伤1例;X线透视组1例患者出现出口根神经节刺激症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恢复(P<0.05)。三维CT导航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透视组(99.2%vs. 93.3%,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A-O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对3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每组各16例,分别行MA-OTLIF和微创TLIF(MIS-TLIF)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差异。结果32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无一例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破裂、脑脊液漏、置钉失误及术后伤口感染。MA-OTLIF组手术切口长度较MIS-TLIF组长,但手术持续时间和术中C型臂X线曝光次数均低于MIS-TLIF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OTLIF组、MIS-TLIF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3±0.7)、(1.1±1.0)分和(1.2±0.6)、(1.2±0.8)分,较术前的(7.6±0.8)、(7.6±0.8)分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MA-OTLIF既有与OTLIF相似的手术操作空间,又兼具MIS-TLIF微创之优势,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次序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资料,男29例,女35例,年龄40~79岁(59.7±13.5岁);病程1~10年(3.1±1.6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0~31kg/m2(25.3±3.1kg/m2);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退变性椎管狭窄21例,退变性椎管狭窄伴腰椎不稳18例,退变性侧凸伴椎管狭窄5例;单节段病变59例,双节段病变5例。其中38例采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定位标记-置入导丝-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经皮置钉的手术顺序(A组);26例采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定位标记-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置入导丝-经皮置钉的手术顺序(B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程和病变节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按Gertzbein-Robbins等的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术前和术后1年时随访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观察术后1年时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有统计学差异(A组189.6±35.4min、13.1±3.5次,B组210.4±33.5min、15.9±5.4次,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57.5±16.3ml、110.8±55.0ml、2.0±1.2d、7.3±1.2d和7.89%;B组60.4±18.8ml、119.8±49.0ml、2.2±0.9d、7.4±2.2d和19.23%)(P>0.05)。A组置钉优良率(91.8%)优于B组(77.8%)(P<0.05)。两组术后1年时的VAS评分(A组1.9±1.0分,B组1.8±1.0分)、ODI[A组(27.6±7.2)%,B组(26.8±6.7)%]与术前VAS评分(A组6.7±1.5分,B组6.4±1.6分)、ODI[A组(72.4±11.2.2)%,B组(73.5±13.6)%]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A组36.2°±6.5°、15.8±2.4mm、11.4°±1.4°;B组32.9°±6.5°、15.3±2.0mm、11.2°±1.1°)与术前(A组21.6°±6.5°、12.6±2.0mm、8.5°±1.9°;B组22.2°±7.7°、12.3±2.0mm、8.0°±1.9°)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两种手术顺序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确切可行,但采用C型臂辅助下定位标记-置入导丝-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经皮置钉的顺序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置钉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三维导航辅助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C形臂X线机透视下行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置钉偏出方向及程度,并探讨三维导航在MIS-TLI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10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术中采用三维导航辅助58例(导航组),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50例(透视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术后CT扫描与三维重建记录螺钉穿破骨皮质位置并测量穿透皮质距离。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诊断及手术节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导航组比透视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航组共置钉272枚,皮质穿破率为9.9%;透视组共置钉236枚,皮质穿破率为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航组内、外、前侧皮质及椎间孔穿破率分别为4.8%、1.5%、3.3%和0.3%,4个方向穿破率均低于透视组的8.5%、8.5%、4.7%和0.8%,但仅内、外侧皮质穿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的螺钉穿破率除2级外,其他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C形臂X线机透视下MIS-TLIF相比,导航辅助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从手术节段定位、钉道制备、椎管减压到融合器置入,全程提供三维影像,能提升整体置钉精确度,降低内、外侧皮质穿破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鑫  张国旺  连小峰 《脊柱外科杂志》2021,19(6):361-366,376
目的 探讨术中三维导航技术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4例,其中32例术中应用三维导航(A组),另32例术中采用传统C形臂X线机透视(B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量、置钉准确率及每枚螺钉置入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29.5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及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优于B组,而术中辐射量则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MIS-TLIF术中应用三维导航技术可提高置钉准确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横突定位法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接受MIS-TLIF治疗的7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横突定位法置钉33例(观察组),采用传统人字嵴定位法置钉37例(对照组).记录并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置钉时间、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优良率、关节突关节破坏率,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6~36(23.18±3.91)个月.观察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关节突关节破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术中采用横突定位法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良好,可减少置钉时间,提高置钉成功率与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格  许建中 《中国骨伤》2006,19(1):16-19
目的: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的疗效,评价腰椎融合器在治疗退行性病变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腰椎曲线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对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平均为0·69(0·62~0·76),术后平均为1·24(1·14~1·34);Taillard指数术前平均为0·32(0·24~0·40),术后平均为0·03(0·02~0·04),手术疗效良好率达到91%。术后出现1例融合失败,发生率为1%。结论:腰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腰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2011年12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MRI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年龄≥40岁的患者430例,男210例,女220例,年龄40~73岁。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根据腰椎是否稳定分为腰椎稳定组和腰椎不稳定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腰椎稳定组患者分为腰椎曲度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其与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430例共计2150个腰椎椎间盘中,124例(28.84%)154个(7.16%)椎间盘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Ⅰ型34例(7.91%)、34个椎间盘(1.58%),Ⅱ型72例(16.74%)、100个椎间盘(4.65%),Ⅲ型18例(4.19%)、20个椎间盘(0.93%);L2/3 14个,L3/4 24个,L4/5 50个,L5/S1 66个,其发生率分别为0.65%、1.12%、2.32%、3.07%;其中Modic改变位于终板前部79个,后部31个,整个终板44个;仅累及上终板52个,仅累及下终板41个,累及上、下终板61个。腰椎不稳定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36.68%,腰椎稳定组为19.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icⅠ、Ⅱ、Ⅲ型中腰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82.35%、69.44%、33.3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度正常组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11.11%,腰椎曲度异常组为23.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见,以L4/5和L5/S1节段多发;其与腰椎不稳和腰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Ⅰ型改变与腰椎不稳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外科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6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46~68岁,平均(59.2±6.5)岁,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为(25.0±8.1)个月。记录手术后滑脱复位率、复位丢失率、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手术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自主生活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0(8.0,8.8)]分降至术后2周[2.0(1.3,2.0)]分及术后1年[0.0(0.0,1.0)]分。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8±3.6)分升至术后2周平均(18.6±2.3)分及术后1年平均(23.6±2.7)分。ODI指数由术前平均(88.5±5.6)%降至术后2周平均(35.7±3.1)%及术后1年平均(9.3±5.7)%。ESR由术前[35.5(14.5,43.0)]mm/h降至术后2周平均(12.9±5.3)mm/h及术后1年平均(9.2±3.6)mm/h。CRP由术前平均(20.3±10.2)mg/L降至术后2周平均(7.6±3.1)mg/L及术后1年平均(3.5±1.7)mg/L。术后2周及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2周滑脱复位率平均为(91.2±6.7)%,术后1年复位丢失率为[8.0(5.0,9.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且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可行,通过重建脊柱稳定性来缓解患者疼痛、治愈病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后外侧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9月我科行PELIF治疗的22例轻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为36~77岁,平均55.1±11.3岁。单节段滑脱21例,双节段滑脱1例。Ⅰ度滑脱19个节段,Ⅱ度滑脱4个节段。手术时间170.7±23.4min,术后随访12~29个月,平均20.3±3.0个月。手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术后12个月通过CT评估融合率。同时记录随访期间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前患者腰痛VAS为7.14±0.83分,术后2周为3.23±0.69分,术后6个月为2.91±0.53分,末次随访为2.32±0.57分;术前腿痛VAS为6.82±0.80分,术后2周为2.91±0.61分,术后6个月为2.60±0.50分,末次随访为2.28±0.63分;术前ODI为(65.60±10.28)%,术后2周为(19.59±6.54)%,术后6个月为(15.95±5.27)%,末次随访为(13.45±3.63)%;术后2周、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9.23±2.11mm,术后2周为11.77±2.07mm,末次随访为11.04±1.6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前为12.39°±8.42°,术后2周为15.17°±8.90°,末次随访为15.09°±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滑脱率术前为(39.70±6.01)%,末次访为(14.50±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滑脱复位率为59.9%。术后12个月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神经根袖损伤,另有一过性腰大肌无力1例,经保守治疗均获得痊愈;无感染、血肿、内固定失败等其他并发症。结论:PE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可靠,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中期疗效,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LIF治疗的腰椎滑脱40例,所有病例随访观察>3年,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的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年、3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ODI、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3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能够恢复腰椎序列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腰椎不稳定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定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腰腿痛病人,根据第一病人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和腰椎MRI图片,确定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及有无节段不稳,并分析二者间关系。结果:L3-S1共有36个节段不稳,占12%;腰椎不稳29例,占病人总数的29%,L4/5、L3/4、L5/S1的不稳定发生率分别为22%、10%和4%;腰椎不稳与病人年龄分组呈现密切正相关,腰椎不稳与单节段退变及总退变度密切正相关,结论:腰椎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和蔼密切相关,但并非严重退变一定会发生节段不稳。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analyze clinical results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enlargement of the lumbar spinal canal combined with resection of the posterosuperior margin underneath the slipping vertebral body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canal stenosis due to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 series of 64 patients who were observed for 3 years or more after operation were examined. The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operation was 64.2 years.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3–17 years.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increased from 14.9 points before operation to 25.4 points at the time of the study on average. The general improvement rate was 75.6%. The height and range of motion of the enlarged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mildly to moderately decreased, and it was found there was a small effect on the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 On computed tomography, the total level of the enlarged region of the posterosuperior margin increased from 184.4mm2 to 339.1mm2 on average, but the area of the resected region was 163.3mm2 and accounted for 48% of the postoperative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 in the posterosuperior margin. This enlargement of the spinal canal was maintained along the dural canal, and physiological morphology was established. By surgically enlarging the lumbar spinal canal combined with resecting the posterosuperior margin underneath the slipping vertebral body, concomitant repositioning or spinal fixation was unnecessa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试验在筛选适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LGS)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中的价值,及腹膜后腹腔镜下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LLGS)治疗TAO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4月~2010年1月期间,戒烟后症状不缓解的32例患者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试验,采用LLGS治疗阻滞试验阳性的TAO患者17例.结果 阻滞试验阳性的17例筛选进行LLGS,术后病理证实切除组织为神经节组织.手术后24小时内,17例患者共19条下肢皮温明显升高,均大于2℃.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术中出现皮下气肿,经对症处理3天后完全恢复正常;1例术后病理报告淋巴结,且症状无缓解,故再次行LLGS.17例患者住院时间(11±10)天,随访时间(24.5±32)个月,17例患者皮温正常,无静息痛,无肢端坏疽,并能耐受一般轻体力劳动.结论 术前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试验有助于筛选适合进行LLGS的TAO患者;与传统LGS相比,LLGS具有术野清晰,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显微椎间盘切除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组)接受小切口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与30例初次显微手术(初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术后疗效评价采用MacNab法. 结果 再手术组手术时间平均75 min;初手术组平均52 min;再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平均70 ml;初手术组平均50 ml;再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8.5 d;初手术组平均6.5 d.再手术组术中损伤硬膜1例,2例腰5神经根损害加重,5例术后麻木加重,术后均恢复.初手术组术中硬膜损伤1例.再手术组17例获平均12.1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8.2%.初手术组29例获平均11.8个月随访,优良率为9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显微椎间盘切除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取得与初次手术相近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微创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初步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微创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初步疗效.方法 对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管道扩张微创入路(METRx系统)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微创组)与传统手术(传统组)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伤口疼痛.改良MacNab法评价疗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微创组65 min,传统组6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微创组34 ml,传统组8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实际下地时间:微创组2.6 d,传统组5.8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微创组5.8 d,传统组9.6 d;术后伤口疼痛平均VAS评分:微创组3.2分、传统组5.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微创组1例,传统组4例;微创组33例获得平均8.5个月随访,优良率为93.9%,术后1例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微创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康复快的优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