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婴儿期体重、身长、头围追赶生长特征,为早产儿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85例早产儿按出生体重分为低出生体重组、正常出生体重组,生后12月内监测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采用Z评分法计算各月龄组三项指标Z值及△Z值中位数。结果低出生体重组体重、身长、头围Z值上升幅度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至生后12月仍低于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体重、身长、头围Z值中位数0的月龄分别是5、9、12月,正常出生体重组分别是3、5、9月。生后6月内两组三项指标△Z值均0;△Z值均随月龄组递增呈下降趋势。结论早产儿1岁以内体重、身长和头围均出现追赶生长,均具有先快后慢的特征。体重追赶生长具有出现月龄早、平均水平赶上参考标准的月龄提前等特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更具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成人自我测量体重及体重知晓情况。方法利用中国慢病监测(2010)项目询问调查及体格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自我测量体重、体重知晓情况,描述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分布及差异。结果我国成人经常测量体重的比例为33.5%;有22.8%的人从未测量过体重,且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比例越高;西部农村地区从不测量体重的比例最高,东部城市地区最低。我国成人47.7%的人自报知晓自己体重,但仅有31%的人真正知道自己的体重。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知晓率越低。结论我国成人自我测量体重、关注体重、掌握实际体重的比例还不高,且存在人群、地区等差异,建议进一步加强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大力倡导和支持人人自测体重、知晓体重及维持健康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中职生的体质指数(BMI)与肺活量体重指数测量分析,了解当代中职生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状况,进而为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改进和膳食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对年满18周岁的在校中职生进行体重、身高、肺活量等指标测量,计算BMI、肺活量体重指数。根据BMI不同分为轻体重、正常体重、超体重等3组,统计分析不同BMI与肺活量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该校男、女学生正常体重者分别占59.88%和67.92%,低体重者分别为31.06%和28.54%,超重、肥胖所占的比例均在10%以下。随着体重的增加,男女生肺活量也相应增加,但超体重者肺活量体重指数组明显低于正常体重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体重者身体机能明显差于正常体重者,提示超体重不仅影响了中职生的体型美观,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职生体质的健康发展。可见,在中职学校开展BMI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的计算分析,有助于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营养膳食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正常足月生产单胎的乳母,记录孕前身高和体重、产前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等数据,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的关系。结果孕前低体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其他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出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显著大于增重不足和正常组;随着孕期增重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明显增大。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孕期妇女应根据自身情况将孕期增重控制在适宜范围,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与其体重增长速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2012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和营养资料。按体重增长速率将患儿分为低体重增长组、适宜体重增长组和高体重增长组,比较三组的临床营养摄入情况。结果 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77 g/(kg·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48 d;高体重和适宜体重增长组的住院天数、静脉氨基酸开始使用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均小于低体重增长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肠外营养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用量呈递减趋势。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速度与营养摄入状况和住院时间密切相关,加强肠内外营养,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昆山市淀山湖镇婴幼儿身长体重变化率,探讨0~36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方法依据儿童保健监测系统,共纳入416例婴幼儿,对身长及体重变化率进行评价。结果 2002-2012年期间出生的男童身长、体重、身长变化率、体重变化率均高于女童(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婴幼儿体重、身长变化率均呈减小的趋势(P<0.001)。时间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身长、身长变化率、体重、体重变化率均有影响,时间与出年份的交互作用对身长变化率、体重、体重变化率均有影响(P<0.05)。结论昆山市婴幼儿身长、体重及变化率存在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婴幼儿体重、身长变化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探讨影响体重增长速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体重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体重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77 g/(kg·d),宫外生长迟缓率为62.6%,适宜体重和高体重增长组的住院天数(P_(50)分别为48 d、36 d)小于低体重增长组P_(50)=56 d),高体重增长组宫外生长迟缓率(34.80%)小于适宜(65.30%)和低体重增长组(75.9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体重恢复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与体重增长速度有关。结论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缓慢,影响其体重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出生体重、体重恢复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围生期保健指标与低出生体重妊娠的相关性,以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青田县船寮中心卫生院参加产前检查的孕妇200例,对患者的身高、体重、尿常规、血压等进行测量,记录孕妇产前检查次数,计算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妊娠天数、孕前体重指数、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产前检查次数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随着孕妇产前检查次数增多而下降。产前检查0~6次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显著低于7~10次组和10次以上组(P0.05)。此外,孕妇接受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身长有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消瘦组的新生儿体重与身长均值显著低于超重/肥胖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与孕妇血清中的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孕妇是否接受健康教育、产前检查次数、血液中白蛋白对新生儿体重及身长有显著影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妊娠的相关因素众多,各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应加强对孕妇的围生期保健教育,以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对子女体重认知与初中生对自我体重认知之间的关联,为改善初中生体重认知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区3所初中,对12~14岁573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和体重,通过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自我体重的认知、父母对子女体重的认知等信息。采用广义混合线性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分析父母对子女体重认知与初中生对自我体重认知之间的关联。结果初中生对自我体重认知正确率、低估率和高估率分别为57.2%、29.7%和13.1%。考虑学校聚集性,控制初中生性别、年龄、是否超重肥胖、主要照顾者、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文化程度、是否超重肥胖因素后,父母低估子女体重组的初中生自我体重低估风险是父母未低估组的8.33倍(OR=8.33,95%CI:5.34~13.02),父母高估子女体重组的初中生自我体重高估风险是父母未高估组的9.41倍(OR=9.41,95%CI:4.12~21.51)。学生性别和父母低估子女体重对初中生低估自我体重有交互作用(P 0.05),父母低估子女体重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结论父母低估或高估子女体重是初中生自我体重认知不正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改善初中生体重认知,除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外,还应关注父母对子女体重的认知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静然  冯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1-1902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高危妊娠提供依据。方法:以体重指数(BM I)为标准分组,分析孕妇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是5.8%、6.9%和11.2%,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期增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糖尿病明显增多,是正常体重组的4倍,肥胖组妊高征明显增加。3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钳使用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肥胖组和孕期增重过多者巨大儿、妊娠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为孕妇体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顺利分娩的GDM孕妇124例,对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并分析各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结果肥胖组剖宫产率为81.25%,显著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过低组顺产率为43.75%,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均与孕妇孕前BMI有一定关系。孕妇孕前BMI≥28会增加剖宫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对孕前BMI过高的孕妇给予积极治疗,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身高、体重及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60例单胎产妇,测量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MI)及体重增幅,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期高体重指数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相应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性;当体重指数增幅>6时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和高危新生儿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性;孕期体重增幅≥15Kg时,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率和高危新生儿高于另一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期体重增长、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新生儿体重增加及孕妇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明  黄亚绢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377-2378
目的:了解孕期体重改变是否可以预测胎儿体重,以指导围产期母胎监护及临产后产科处理,从而获得更好的围产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2640名单胎初产妇的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及胎儿体重进行统计,计算分娩前体重指数和孕前体重指数的差值。结果:孕期体重指数的改变和胎儿体重呈线型相关。孕期体重指数的改变大于17·1者,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结论:孕期体重指数的改变能很好地预测胎儿体重。  相似文献   

14.
活产双胎低出生体重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产双胎低出生体重与相关因素关系。方法将657对活产双胎按出生体重分为体重均低组、单低体重组和体重正常组,配对分析双胎性别、出生次序与低出生体重的关系;分析母亲因素(孕龄、孕周、孕次、产次、血压、血红蛋白等)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双胎中第2个出生胎儿为低体重者明显多于第1个出生胎儿,女婴显著多于男婴。各体重组母亲孕周、产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体重组母亲孕初舒张压显著低于正常组,血红蛋白值始终高于体重正常组。结论双胎低出生体重与胎儿性别、出生顺序、母亲孕周、产次有关。双胎母亲孕期血压、血红蛋白与胎儿低出生体重间的关系是否属于对双胎妊娠的一种适应,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期体重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体重增长趋势与一般规律。方法:整群抽取合肥市2个妇幼保健站3年新生儿访视资料,内容包括新生儿出生时胎龄、体重和新生儿期各阶段体重以及母乳喂养情况,共获取完整资料1 023例。结果:整个新生儿期体重平均增加(1 091.6±329.8)g,男婴各阶段体重均高于女婴,但第1周的体重增量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纯母乳喂养组第1周体重增量低于非纯母乳喂养组,1周后的体重增量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新生儿各阶段体重均呈增加趋势,出生时体重和胎龄作为协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期各阶段体重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新生儿体重增长速度与出生体重、胎龄及喂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长沙市在校护生体重及其体重控制行为现状,为引导其正确建立体重控制行为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3月份按照便利抽样的方法,取长沙市某大专学校333名在校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体重控制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BMI),再依据体重控制行为得分进行分组,得出不良体重控制行为发生率。用百分率对常见不良体重控制行为和心理发生率、实际体重与自评符合率、基本体重控制行为发生率进行一般性描述。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在校护生不良体重控制行为报告率为25.5%。发生率最高的不良体重控制行为和心理分别是想减肥饿得不行的时候又偷偷猛吃一顿(12.6%)、为自己现在的体重烦恼(40.8%)。28.5%的在校护生从不吃早餐,90.9%的在校护生每天运动时间少于30 min,50.2%的在校护生一周内从未参加体育锻炼。在校护生体重控制行为总得分在户籍(t=-2.130,P=0.021)、父母教育方式(F=5.414,P=0.005)、母亲文化程度(F=2.734,P=0.044)、体重自评(F=4.414,P=0.013)、体重控制意愿(F=3.125,P=0.04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校护生体重BMI评价与体重自评符合率为26.7%,体重BMI评价与体重控制意愿符合率为38.7%,体重自评与体重控制意愿符合率为69.9%。 结论 长沙市某大专学校在校护生体重状况整体较好,但对自身体重认识存在较大偏差,体重控制行为也存在较多不合理。需加强体重自我管理,并建立正确而有效的体重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低出生体重儿的作用。方法:对70例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和身长等进行监测、评价及早期干预。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身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早期干预,6个月后两组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身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的早期干预是低出生体重儿尽早达到同龄儿体重、身长等发育指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孕早期体重过低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重过低及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162例体重指数(BMI)<18.5的初产妇为体重过低组和377例BMI18.5~22.9的初产妇为标准体重组,进一步将体重过低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分为≥15kg和<15kg组,对比分析各组总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时间、产程异常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体重过低组与标准体重组的产程时间、产程异常率、剖宫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过低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标准体重组(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组(P<0.05)。体重过低的初产妇孕期体重增加≥15kg其产程时间延长(P<0.01,P<0.05),产程异常率和剖宫产率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P<0.05)。结论:①孕早期体重过低可能不增加异常产程的风险;②孕早期体重过低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早产的风险;③体重过低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可导致产程异常和手术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母体体成分及体成分改变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建卡、足月分娩的单胎健康孕妇65例在孕中期23~24周和孕晚期32~33周的人体成分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按照分娩时称重数据记录。结果:65例孕前体重过轻9例,孕前体重正常54例,孕前超重2例;孕中晚期体成分分析中,母体的BMI、体脂肪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中期和晚期母体体重、BMR、去脂体重、骨骼肌肉量、全身肌肉量、蛋白质、矿物质、身体水分含量(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臀围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相关性(P<0.05);而孕中期至晚期增长的体成分中,各成分均与母体体重的增加有关,但其中除体重、BMI、臀围的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外,其他均无相关性。结论:孕期体重的增加与母体各种体成分的改变有关,并且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体重,其中去脂体重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