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不同时间段糖水摄入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予以指导无偿献血工作,减少和预防献血反应.方法:给予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口服糖水的方法来观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献血前口服糖水组和献血前、献血中都口服糖水组的反应率分别为0.63%和0.30%,差异没有显著性(X2=3.58,P>0.05),但同时低于献血中服糖水组的1.6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献血前口服糖水对献血不良反应影响效果较为明显,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5名高校学生连锁性献血反应发生的情况与处理措施进行分析。精神因素是高校连锁性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献血活动前或者平时对学生广泛宣传血液生理、献血常识及献血过程等献血相关知识;努力营造整洁舒适、轻松愉快的献血环境;献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亲切和蔼的工作态度;采集前的解释和问询工作做到位;提高采血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等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高校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伸肘按压静脉采血穿刺点止血时间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以来,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增强,不少人主动献血,以救治因各种疾病、外伤、休克等急需输血的患者.然而,献血者在献血后,由于各种原因,采血侧手臂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皮下淤血,甚至扩展至上臂、下臂,易加重献血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无偿献血者成为献血队伍的主力军,做好无偿献血者采血全过程的整体护理,以利于采血,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使献血成为一次轻松愉快的经历,既有刺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献血者的再次招募,从而保证了充足的血液来源及安全用血[1].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以来,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增强,不少人主动献血,以救治因各种疾病、外伤、休克等急需输血的患者。然而,献血者在献血后,由于各种原因,采血侧手臂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皮下淤血,甚至扩展至上臂、下臂,易加重献血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减少献血者局部淤血发生,笔者采用伸肘按压静脉采血穿刺点,并对其穿刺点按压时间进行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梁若鹄  黄彦  符雪丽 《中国科学美容》2011,(24):123-123,126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96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整体护理干预,在献血前、献血过程中、献血后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全面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察组采血反应发生率、疼痛感觉出现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0mL采集人数、提出再次献血意愿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引起无偿献血反应的因素有多种,在实践工作中笔者遇到了1例典型的由于心理紧张引起的无偿献血反应,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献血者,男,1980年10月20出生。既往体健,无遗传病史,无过敏史。自2004~2010共自愿无偿献血6次。2献血历程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T 18467-2001),对献血者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患者正确按压采血部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南开医院医院门诊诊治的 400例患者,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随机分为 3组,分别为棉签垂直按压并上臂弯曲组 123例、棉球按压并且上臂弯曲组 135例、输液贴按压并上臂弯曲组 142例,比较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按压时间与出血或皮下瘀血发生率的关系。结果:采血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有疼痛、紧张、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或血肿。棉签垂直按压并且上臂弯曲组、棉球按压并且上臂弯曲组、输液贴按压并且上臂弯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79.67%、89.63%、8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771,P=0.152)。不同按压时间下出血或皮下瘀血发生率的比较结果显示,按压时间越长,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患者静脉采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高,不同按压方式下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需要加强对护士静脉采血知识的培训,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引起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08例静脉采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采血的操作进行,干预组在静脉采血前后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去白细胞全血输注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全血输注法治疗肾移植前后高危贫血病人的临床价值。 方法 观察比较15例肾移植前(A组)和38例肾移植后(B组)病人输注去白细胞全血以及33例肾移植前随机输血病人(C组)的群体反应抗体水平(PRA)、急性排斥发生率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及巨细胞病毒肺炎发生率。 结果 白细胞滤器的去白细胞效率为(98.2±1.5)%,输注去白细胞全血病人仅1例出现荨麻疹,A组输去白细胞全血后PRA阴性,肾移植术后无急性排斥发生,B组输血后无加重或发生排斥反应,C组术前PRA阳性率达100.0%,术后早期急性排斥率为29.0%,A组与C组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及巨细胞病毒肺炎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肾移植前后严重贫血短期无法纠正时,输注去白细胞全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的14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48例ADR中,涉及药物67种,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免疫抑制剂及维生素类药物,循环系统用药等;抗感染药以头孢菌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居首位;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首,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9例.结论:在临床药品使用过程中,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宣传,重视对临床表现隐匿的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洪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50-51
目的:调查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水平及分布。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ALT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对邯郸市参加无偿献血的20847名献血者的检测结果行Epi dat a3.0双录入,导入SPSS13.0,统计总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健康献血者ALT几何均数,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法分别确定参考值范围。结果:本地区健康献血者ALT均数为17.34U/L;95%参考值<55.88U/L。结论:邯郸地区健康献血人群ALT 95%参考值高出≤40U/L的国家标准。ALT水平男性高于女性;18~27岁年龄组低于其他年龄组。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法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方法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8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浅表静脉直接采血法,观察组采用留置针间接采血法,比较两种采血方法首次穿刺成功率、血标本质量(溶血、凝血)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方法能减轻患儿的痛苦、确保血标本质量,且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后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危险因素,建立供者评估标准及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1年12月至2015年7月间367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脏移植的临床资料。通过捐献者年龄、原发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捐献前血肌酐水平、心肺复苏和低血压过程等与肾移植后DGF及肾功能恢复时间关系的单因素、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及Cox回归分析,建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的评估标准及评分系统。结果根据供者的年龄、原发病、高血压病史、捐献前血肌酐水平、心肺复苏和低血压程度等与肾移植后DGF相关的单因素及Cox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供体评分系统,对367例肾移植受者的捐献者进行评分,供者评分5分的肾移植82例,DGF发生率5.4%,肾功能恢复时间4.2d;5~15分190例,DGF发生率6.7%,肾功能恢复时间5.1d;15~30分81例,DGF发生率33.9%,肾功能恢复时间8.2d;30分14例,DGF发生率50%,肾功能恢复时间27.3d。供者评分15分的供肾,DGF发生率显著高于评分低于15分的供肾(P0.05),肾功能恢复时间延长;评分大于30分的供肾,肾功能恢复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供者的年龄、原发病、高血压病史、捐献前血肌酐水平、心肺复苏和低血压过程等与肾移植后DGF密切相关。根据DGF高危因素分析建立的供体评分系统及分级标准简单、实用、易行,对捐献者供肾质量可以做到客观的评估。适合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供肾质量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焦作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阻断经血液传播梅毒。方法对焦作地区2010年1月~2012年12月103 569例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的筛查结果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12月焦作地区3年内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总阳性率0.26%,梅毒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无偿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不同文化程度间梅毒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感染率最高为0.33%;不同年龄组间梅毒阳性率差异显著,46~55岁年龄组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46岁以下人群。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前的咨询,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可有效降低梅毒阳性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动脉旁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程度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探讨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质量浓度对下肢动脉缺血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旁路手术前后血CRP质量浓度。术前病人根据血CRP质量浓度8mg/L为标准,分为术前高炎症反应组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第3天根据全组CRP质量浓度算出平均值,高于均数归于术后高炎症反应组,反之为术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6个月对所有入组病人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术前平均CRP质量浓度为(5.03±7.27)mg/L其中高炎症组为19例,低炎症组为133例;术后3d平均质量浓度为(10.82±9.31)mg/L,其中高炎症组为63例,低炎症反应组为89例。术后6个月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36/152)。术前高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1%(8/19),与同期低炎症组相比(21.1%,28/1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3)。术后高、低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15/63)和23.6%(21/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动脉旁路术前CRP浓度增高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正相关,术前高炎症反应期预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处于进展状态,应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控制病情,否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76%泛影葡胺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按预约检查顺序将1280例静脉肾盂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六组,注射泵控制76%泛影葡胺注射速度,1组214例为4ml/min、2组214例为6ml/min、3组213例为8ml/min、4组213例为10ml/min,5组213例、6组213例患者注射速度同3组及4组,但在76%泛影葡胺注射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结果 1280例患者中,发生高渗透压反应404例(31.56%),发生过敏反应25例(1.95%),高渗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过敏反应发生率(P0.01)。高渗反应发生率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组、2组显著低于其他四组,3组、5组分别显著低于4组、6组(均P0.003)。一般过敏反应发生率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肾盂造影时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高渗反应,控制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的速度,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患儿颈外静脉采血体位摆放与人文关怀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患儿颈外静脉采血的体位摆放与人文关怀对采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门诊2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采血;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即给予人文关怀,并根据不同年龄、体型患儿采取单纯侧卧头后仰位和侧卧颈部垫枕头后仰位。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患儿舒适、安全度及家属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皮下瘀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的颈外静脉采血体位摆放方法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小儿采血方法,而人性化服务是其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安全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器采集血标本的效果.方法:用自身对照法观察10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安全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采血器采血标本,观察两组采血时间;采血时患者疼痛程度、恐惧心理反应程度;采血点局部皮肤及血管变化,生化及血常规血结果.结果:观察组采血时间短,患者疼痛程度轻,恐惧心理减轻,局部皮肤及血管改变少.结论:安全留置针更适合用于危重患者的反复采血,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了患者疼痛和恐惧心理,更好的保护患者皮肤和血管.  相似文献   

20.
咪唑立宾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咪唑立宾(MZR)预防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肾移植患者后采用由MZR与环孢素A(CsA)、泼尼松(Pred)组成的三联方案预防排斥反应(MZR组),以100例采用CsA.霉酚酸酯(MMF)与Pred组合者为对照(MMF组),随访12个月,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人、肾存活率以及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12个月内,MZR组及MMF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和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ZR组人、肾存活率均为100%,MMF组均为99%.MZR组腹泻、严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1%,明显低于MMF组的12%和6%,而血尿酸升高者(25%)明显多于MMF组(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咪唑立宾的免疫抑制方案用于预防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