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34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良性病变17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6例、术后胆管狭窄3例、胰腺炎3例;恶性病变14例,其中胆管癌4例、胰头癌6例、壶腹部癌1例、胆囊癌2例、胆管癌合并胆囊癌1例。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结石在CT表现有高密度或等密度结石影。胆总管型形成"晕环征"或"新月征",良性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胆总管下段狭窄,逐渐均匀变细,终止胰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位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或"截断征"、"双管征"、软组织肿块及淋巴结肿大、腹水。结论CT对于梗阻性黄疸的梗阻水平判断及良恶性判断较准确,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0例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其中胰头癌4例,壶腹癌5例,胆管癌6例,胰腺转移瘤1例(术后证实),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炎7例,胆总管术后梗阻1例。结果 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肝总管、胆囊及胆总管扩张,表现“软藤征”、“截断征”、“双轨征”、“靶征”。结论 CT对梗阻水平的判断及良恶性判定较准确。  相似文献   

3.
孙青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0):935-936
目的探讨CT诊断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梗阻性黄疸中,均有不同程度肝内外胆管扩张。良性梗阻13例:胆管炎2例,胆道结石11例;恶性梗阻17例:肝门部胆管癌4例,胆囊癌局部浸润2例,胆囊癌术后局部复发1例,肝门部淋巴结转移2例,胆总管癌4例,胰头癌3例,壶腹癌1例。结论 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661例MRCP图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用Marconi 1.5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对661例疑有胰、胆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MRCP检查。结果MRCP能清晰、直观、立体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对胆道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的确诊率达100%。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明显大于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0.05)。76.3%(103/135)的恶性黄疸出现“软藤征”,72.5%(50/69)的胆管癌出现“空虚征”,82.6%(19/23)的十二指肠乳头癌出现“双管征”,39.5%(15/38)的胰头癌出现特征性的“四管征”。结论“软藤征”、“空虚征”和“双管征”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MRCP征象,“四管征”可作为胰头癌的特异性征象,“枯树枝征”是良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MRCP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中64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对其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其诊断情况。结果:39例患者为良性梗阻病变,其中包括32例胆道结石,6例为炎性病变,1例为先天性胆管囊肿;23例患者为恶性梗阻病变,其中包括12例胆管癌,6例胰头癌,2例壶腹癌,2例胆囊癌,1例肝癌侵犯肝门区胆管。诊断准确率为100.00%,而定性准确率为96.77%。结论:在梗阻性黄疸中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在腹部急症中是较常见.本文总结了5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CT图像,对个部位梗阻的CT征象和产生的疾病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梗阻的原因可按4个部位来分析.(1)肝门区;(2)胰头区;壶腹周围区.每个部位的CT征象都有所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完全相同.在肝门区常见的疾病主要有5个.胆管癌、胆囊癌、近肝门区肝癌,其它部位癌症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和胆道结石;在胰上段常见的疾病是胆管癌;在胰头区主要的疾病有3个.胰头癌、胆管结石和胆管癌;壶腹周围区常见疾病是壶腹周围癌.CT对各部位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并且无痛苦、无损伤、诊断迅速,病人也愿意接受.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在腹部急症中是较常见.本文总结了5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CT图像,对个部位梗阻的CT征象和产生的疾病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梗阻的原因可按4个部位来分析.1.肝门区; 2.胰头区;壶腹周围区.每个部位的CT征象都有所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完全相同.在肝门区常见的疾病主要有5个.胆管癌、胆囊癌、近肝门区肝癌,其它部位癌症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和胆道结石;在胰上段常见的疾病是胆管癌;在胰头区主要的疾病有3 个.胰头癌、胆管结石和胆管癌;壶腹周围区常见疾病是壶腹周围癌.CT对各部位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并且,无痛苦、无损伤、诊断迅速,病人也愿意接受.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疸在腹腔急症中是较常见的。本文总结了5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CT图象,对个别部位梗阻的CT征象和产生的疾病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梗阻原因可按肝门区、胰上段、胰头区、壶腹周围区4个部位来分析。每个部位的CT征象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完全相同。在肝门区常见的疾病主要有5个:胆管癌、胆囊癌、近肝门区肝癌、其他部位癌症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和胆道结石;在胰上段常见的疾病是胆管癌。在胰头区主要的疾病有3个:胰头癌、胆管结石和胆管癌。壶腹周围区的常见疾病是壶腹周围癌。CT对各部位疾病诊断准确率是很高的,并且无痛苦、无损伤,病人也愿意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结合MRI扫描对梗阻性黄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182例,初步探讨MRCP结合MRI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价值。常规MRI包括轴位、冠状(T1WI、T2WI);MRCP检查包括3D MRCP和2D多角度厚块MRCP检查。结果:良性病变161例,其中胆管结石(包括胆囊结石)131例,胆管炎性狭窄26例,胆总管囊肿4例。恶性病变21例,其中胆管癌(包括胆囊癌)14例,胰头癌3例,壶腹癌2例。MRCP能够较清晰地显示正常或异常胰胆管分支结构,能直观地显示胰胆管扩张和梗阻,以及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范围,对梗阻性黄疸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5%。结论:MRCP结合MRI扫描对梗阻性黄疸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较准确,特别是对结石的诊断;能够对治疗方案及病人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评价CR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对46例均作了CT平扫,32例作了增强扫描。其中胆管结石19例,胰头癌13例,胆管癌5例,壶腹癌3例,肝癌2例,胆囊癌2例,胆管周围转移癌和胆总管炎各1例。CT对梗阻判断正确42例,对梗阻定性正确38例,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率为100%。结论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飞  程涛  韦炜 《安徽医学》2012,33(4):478-481
目的探讨饮水低张MSCT技术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临床拟诊梗阻性黄疸患者行饮水低张MS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定位准确率最高的为第3段胆管;良性胆道病变定性准确率最高的是胆管结石,恶性胆道病变定性准确率较高的是壶腹周围癌及肝外胆管细胞癌;胆管扩张CT表现为渐进性扩张24例,其中良性病变17例,恶性7例;节段性扩张12例,其中良性扩张7例,恶性5例;软藤样扩张38例,其中良性扩张1例,恶性扩张37例。杯口样狭窄25例,鸟嘴样狭窄16例,均为恶性病变;靶征出现7例,均为胆总管结石。25例壶腹周围癌中,半月征出现7例,双环征8例,双管征12例,指样征9例。结论采用饮水低张MSCT技术,良、恶性胆管梗阻性疾病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特征,结合综合征象,能提高螺旋CT在胆管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低位梗阻性黄疸S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见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螺旋CT表现特征,以进一步提高CT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200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低位梗阻性黄疸123例,良性梗阻72例,其中胆总管结石60例,胆总管炎性病变12例,恶性梗阻51例,其中胰头癌25例,胆总管癌14例,壶腹癌12例.结果胆总管结石中有52例显示"新月征"或"靶征".胰头癌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胆总管癌中有9例见胆总管腔内明显均匀强化的结节.12例壶腹癌中有9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良性低位梗阻中肝内胆管和胆总管轻、中度扩张分别为51例和65例,51例肝内胆管呈竹节状扩张,49例肝内、外胆管扩张不成比例;恶性低位梗阻中36例肝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43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结论 SCT扫描在低位梗阻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术下胆道活检诊断恶性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下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明确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4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行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减黄术中,进行PTC术胆道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通道向胆道内送入8F鞘,活检钳经鞘内送入并对病变狭窄段行胆道钳夹活检,获取多个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4例患者22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阳性率为91.67%。病理报告胆管腺癌15例,胆管鳞癌1例,胰腺癌2例,肝癌2例,胃腺癌胆总管转移1你,硬化性胆管炎1例,阴性结果2例。结论:PTC下胆道活检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获取组织学病理依据的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梗阻性黄疸的螺旋CT征象,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5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合病理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梗阻因素中恶性黄疸占91.5%,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呈“软藤征”、“鼠尾征”,胆总管多突然“截断”,梗阻部可见低密度肿块、结节,延迟强化明显,良性梗阻胆总管多渐进性狭窄。结论螺旋CT是临床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恶性肿瘤是导致胆道梗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徐彧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2032-2033
目的:探讨MRI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6例经手术病理或(和)其它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证实的胆道梗阻病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胆管癌16例,胰头癌14例,壶腹癌3例,扩张的胆道表现为"软藤"状;胆道结石18例,胆道炎症3例,术后狭窄2例。扩张的胆道表现为"枯枝"状。结论:MRI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诊断准确,定性诊断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一种安全快捷、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能为胆道梗阻的诊治及术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资料完整的57例阻塞性黄疸的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胆管扩张4例,其中轻度扩张(累及肝叶某段肝管)23例,中度扩张(累及某一肝叶)11例,重度扩张(累及整个肝叶)7例。胆总管扩张38例,其中远端高信号环逐渐变小21例,环形突然中断6例。胆囊扩大22例,胆囊壁增厚9例,胆囊腔内肿块3例,胆囊结石18例。肿块性病变,来源于肝门区10例,胰腺头壶腹部14例,难以明确部位的肿块5例。胆总管结石22例,其中胆总管内结节样低信号17例,泥沙样信号5例。其他总胆管及胰管扩张6例,胰腺钙化2例,肝硬化腹水1例。结论低场MRI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梗阻的程度、阻塞的部位及病因,因而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后评估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5例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确诊梗阻性黄疸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和CT影像资料,对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病因进行定位、定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果对照。结果良性梗阻病变79例,其中胆道结石64例,炎性病变11例,先天性胆管囊肿4例;恶性梗阻病变46例,其中胆管癌25例,胰头癌12例,壶腹癌3例,胆囊癌5例。肝癌侵犯肝门区胆管1例。64层螺旋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8%。结论64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变显示清晰,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图像后处理,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对梗阻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龚辉  缪玉兵 《黑龙江医学》2012,36(4):299-30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5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原发行肝癌10例,胆管癌18例,胰头癌9例,胆囊癌3例,肝门淋巴结转移11例,壶腹部癌1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及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结果 52例中,36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16例行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术后胆红素平均下降(128.55±93.86)μmol/L。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生存9个月,最长已29个月。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加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频介入热治疗(high frequency induced thermotherapy,HiTF)在肝内胆管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本组17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均为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病区住院患者,共21个病灶,采用以HiTT为核心手段的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对于存在梗阻性黄疸的患者(12/17)先行经皮穿刺肝胆管内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oangic drainage,PTCD)或胆道支架植入术,待肝功能改善后,再行HiTT治疗,治疗后1~2周,根据患者恢复状况,采用吉西他滨+草酸铂方案化疗4~6个疗程.结果 HiTT治疗1周行CT复查,近期治疗成功率达100%(17/17),病灶单针原位消融灭活率76%(16/21).近期随访的平均生存期为13.5个月.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出血,术后疼痛,肝功能损害及发热等,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 HiTT射频消融在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肺曲菌病23例临床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增强对肺曲菌病的认识,提高CT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肺曲菌病23例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空洞内可移动肿块及新月形空气征8例;蜂窝状改变中见片块状阴影6例;软组织肿块影4例;大片状阴影2例;云雾状或片絮状渗出灶2例;空洞中不可移动结节1例;边缘可见“晕征”4例,伴点状钙化4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肺曲菌病寄生于空洞内形成空中球征的病变诊断容易,表现为孤立肿块、片状影、云絮状影的肺曲菌病,诊断较困难,需要病理或细菌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