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效果。方法 对 2 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前、中、后 1/3段矢状窦手术入路、手术方法以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应用效果。结果 肿瘤全切除 18例 ,近全切除 4例 ,无手术死亡 ,术后遗有双下肢轻瘫 2例。 2 0例术后随访 3个月~ 7年 ,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 ,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16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10例,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然后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及瘤周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肿瘤全切14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无肢体功能障碍。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了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矢状窦损伤修补或重建问题。方法 总结1987 ̄1996年手术治疗35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经验。肿瘤大于3cm×4cm×5cm11例,6cm×10cm24例。结果 35例肿瘤全切 除27例,次全切除8例,无2例死亡。术后复发2例而行二次手术切除。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因生长部位、侵犯矢状窦范围不同,采用手术方式不同。总的原则骨窗够大,暴露要充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侵犯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侵犯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4~63岁,平均49岁。颅内压增高者9例,癫痫发作3例,偏瘫等定位体征4例。肿瘤部位均为单侧。对14例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同时行受累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11例,受累上矢状窦部切除3例。结果 14例患者手术结果满意,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9例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后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3例癫痫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缓解,4例术前偏瘫等定位体征患者,术后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1例患者术后脑膜瘤复发,行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3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镜下全切除,同时行受累矢状窦切除,或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可有效治疗侵犯上矢状窦的窦旁脑膜瘤。  相似文献   

5.
矢状窦旁脑膜瘤(PSM)又叫傍矢状面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膜瘤的18%.矢状窦旁脑膜瘤以一侧多见,也可发生两侧,瘤体生长缓慢,早期虽压迫脑组织和矢状窦可不产生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常出现癫痫,精神异常,视力障碍,头痛等高颅压症状.因矢状窦旁脑膜瘤因邻近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脑皮层功能区等重要结构[1],肿瘤的全切难度明显增大,常易并发上矢状窦功能区和中央静脉回流受损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术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20例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均行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硬膜膜及颅骨均做了相应处理。结果:除部分瘤例遗留有偏瘫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全切及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上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对病人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显微手术疗效。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0~Ⅰ级切除16例(47.1%);Ⅱ级切除14例(41.2%);Ⅲ级切除4例(11.7%)。无手术死亡,随访1~72个月,仅有1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并放射治疗。结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等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矢状窦旁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脑膜瘤虽然在组织学上多属良性,但有局部浸润倾向,易侵犯上矢状窦壁及窦腔,肿瘤全切难度较大。对受累的矢状窦处理不彻底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我院自1978年3月至1997年2月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64例,均进行了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对2007~2009年该院手术治疗的28例上矢状窦旁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Simpson Ⅰ级切除者7例(25.0%),SimpsonⅡ级切除者19例(67.9%);余2例SimpsonⅢ级切除(7.1%).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良性肿瘤24例(85.7%),非典型肿瘤4例(14.3%).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9例,其中暂时性肌力下降5例,出现永久性肌力下降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26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1例复发.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切除应力争在显微镜下达Simpson Ⅰ或Ⅱ级切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对上矢状窦、中央沟静脉、上吻合静脉、瘤周重要引流静脉和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全切率,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基底位于矢状窦壁、瘤体突向大脑半球并侵及矢状窦壁、窦腔的脑膜瘤;临床上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时可能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致使手术根治较为困难。近年来,我院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11例,均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0例行肿瘤全切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肿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全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中央静脉,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诊疗方法。[方法]CT加颈总动脉造影或MRI增强同时MRV检查确诊。跨矢状窦前1/3者,不论窦腔是否全闭塞,全切肿瘤和切除受累段矢状窦;跨矢状窦中后2/3者,如窦腔未完全闭塞,行窦壁电灼或部分窦壁切除直接缝合或硬脑膜修补,如窦腔已完全闭塞,则行受浸润矢状窦切除。[结果]16例术后均未加重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6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症状加重,14例随访1~4年,10例情况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1例跛行者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恢复正常行走;2例癫痫发作,服用苯妥英钠可控制;1例未切除窦壁者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前的脑血管造影、MRV或DSA等检查对诊断矢状窦旁脑膜瘤是必不可少的,能准确判断上矢状窦是否闭塞的程度,为手术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 按Simpson切除标准, Ⅰ级切除21例(65.6%) , Ⅱ级切除6例(18.8 %) , Ⅲ级切除4例(12.5%) , Ⅳ级切除1例(3.1%),无手术死亡,随访2个月至3年,2 例复发。结论 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有效控制术中出血,运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保护好中央沟静脉、处理好受累的上矢状窦和避免脑功能区的损伤,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脑膜瘤是目前国内外首要推荐方式,经典理论认为,针对矢状窦旁脑膜瘤(PSM)患者术中位于上矢状窦(SSS)前1/3段旁脑膜瘤对SSS前1/3段予以结扎处理,对SSS中、后1/3段予以保护,对已证实SSS已完全闭塞中、后1/3 SSS旁脑膜瘤应行SSS结扎并切除。神经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手术目的亦由术后保障生命向保护普通功能继而再向保存高级神经功能转变,目前越来越多学者着重研究过去认为"功能静区",切除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无影响与大脑皮层破坏可能引起癫痫发作、矢状窦及回流静脉处理等方面。本文就PSM患者术中SSS前1/2段和所属大脑上静脉(SCV)的损伤与信息处理速度(IPS)之间相关关系进行论述,对目前流行的SSS前1/3段结扎后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的理念提出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和护理措施。方法:对90例窦旁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护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0例窦旁脑膜瘤患者中,全切78%,次全切22%。5例进行了上矢状窦的重建;矢状窦结扎者8例(包括二次手术的4例);横窦乙状窦结扎者各两例。本组无死亡病例,也未因护理措施不当而产生不良后果。结论:静脉窦是否通畅决定了肿瘤能否全切。如果通畅,则应该保留上矢状窦;结扎静脉窦的条件是完全梗阻,侧枝循环完全建立;如果次全切除,肿瘤生长活跃,则术后辅以放疗;如果部分梗阻,而且肿瘤侵入窦腔,可全切肿瘤后进行上矢状窦的重建修复。同时加强患者术后护理观察,针对易出现的并发症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对3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受累矢状窦进行切除,依具体情况重建或不重建矢状窦。结果该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均未加重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无脑血液回流障碍,3例重建矢状窦者未发现有矢状窦内血栓形成。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除肿瘤切除外,对受累上矢状窦处理是否彻底对预防术后复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殷荣健  高广忠  张勤 《吉林医学》2013,(29):6083-6084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随访年限0.54年,复发2例,为SimpsonⅡ级切除,后行放射治疗。结论:根据矢状窦旁脑膜瘤生长部位、范围选择手术入路,术前了解静脉窦的通畅情况,术中加强对上矢状窦、中央沟静脉、上吻合静脉、瘤周重要引流静脉以及脑重要功能区的保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手术中上矢状窦的处理要点.方法:利用显微技术切除3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重点针对上矢状窦破裂进行有效处理.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Ⅰ级切除26例(78.8%),Ⅱ级切除7例(21.2%),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后遗症.随访6月~2年,无复发.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中,对于上矢状窦合理、有效的处理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微创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5年收治的4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46例中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10例.4例病人术后一侧偏瘫,一例下肢瘫,随访1-8年,5例复发行第2次手术.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效果取决于肿瘤生长部位、侵犯矢状窦的范围.了解矢状窦是否通畅、保护中央静脉及其它引流静脉,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及受侵犯的颅骨、脑膜、静脉窦壁,是根治肿瘤,防止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邓邦瑾  林烫 《右江医学》2002,30(3):237-237
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 ,但有局部浸润倾向 ,术中如未能彻底切除肿瘤及受累的周围组织 ,术后复发较多 ,尤其对巨大的矢状窦旁脑膜瘤 ,手术难度大 ,处理亦较困难。我院2 0 0 1年收治 1例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 ,全切除后效果满意 ,随访无复发 ,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1.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 ,5 7岁 ,农民 ,因左侧头部不适伴右侧肢体无力半年于 2 0 0 1年 6月入院。体查 :因头痛、头晕取平卧位 ,生命体征正常 ,双眼视力正常 ,双眼底视乳头无水肿 ,右侧上下肢肌力均Ⅳ级 ,右侧Babinski征阳性。2 .影像学检查 入院前头颅CT检查定位 ,脑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