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脉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最早的模式图、示意图到现今的波状图,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脉诊客观化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传感器种类和方案的选择与应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关键一环。通过对各种脉象采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案两方面的阐释,综述脉象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基于单点压力传感器脉象仪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并在行业、团体、国际上具有标准化的优势,但中医脉象检测在整体上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同质化程度高、操作要求高及检测结果重现性低等问题。未来的中医脉象检测还需借助传感、材料、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综述近年来中医脉象信息客观化采集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脉象信息的采集主要采用接触式传感器、非接触式传感器、复合式传感器,脉图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频域法和时频联合分析法。认为压力传感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脉象信息采集方式;脉象信息的采集方法宜尽早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脉象信息提取与分析方法需要丰富和提高,并尽快在脉象客观化采集与分析方面建立相关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慢性咽炎患者中医声诊语音信号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和分析声音信号,提取特征参数,为慢性咽炎中医证型的辨别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中医闻诊采集系统"采集慢性咽炎患者的声音信号共81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将样本分组:运用小波包分解方法分析处理各组声音样本。提取与慢性咽炎中医辨证相关的特征参数。结果:小波包分解得到不同频段的能量特征数据,慢性咽炎与正常人,慢性咽炎各证型组间的能量特征在较多频段存在差异。结论:运用现代语音信号采集分析方法,对中医慢性咽炎证型的辨别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磊  刘鑫  沙洪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2):2820-2822
在研究传统中医脉诊基础上,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从仿生学观点出发,设计模仿人手指触觉的柔性面接触型多信息传感模式,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尽可能接近传统中医脉诊的方法,提取脉诊信息,建立一种动态三维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系统。通过采用新型传感器提取指感脉象信息,以三维数据模式传输给计算机重现中医指下感觉的脉诊信息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文章提出的脉诊客观化新方法切实可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临床的脉诊客观化研究和中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特征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具有中医脉诊内涵的脉象客观化信息进行采集是研制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脉诊仪的前提,总结古今中医脉象信息采集方法及西医对血管信息的认识,综述现阶段不同脉象信息采集工具对脉象信号的辨识及其与中医脉象信息的对应关系,对中医脉诊理论指导下的脉象信息采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21篇。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解决临床典型病例资源缺乏、学生中医诊断技能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基于Unity 3D软件搭建中医脉诊3D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该系统由切脉方法训练模块、脉象形成机制及脉象要素模块、脉象信号采集与分析训练模块组成。实验模块借助3D解剖模型直观立体呈现脉象要素包含的生理病理学变化及脉象形成机制,通过3D建模高度仿真脉象仪组件演示工作流程、脉象信号采集及分析方法;实践训练模块全景式多视角演示切脉方法,配合线下真实世界脉象模型手训练学生诊脉技能。训练系统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训练,增强中医诊断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是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医技能实践课程的有益探索,在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寸口桡动脉三维运动的超声可视化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压力仿生柔性传感器与B超探头耦合的中医取脉装置,采集人体寸口桡动脉信号,以脉象位、数、形、势4种属性为纲,同步分析压力脉搏波与超声脉管动态变化趋势图的各项检测指标,以心电图标记法,桡动脉脉搏波的时间同步化分析,进行脉象数字化的理论探讨,并为脉象的4种属性确定积分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在超声图像动态分析和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将B型超声与柔性传感器结合构建了脉诊复合信息检测系统,对超声波动态图像、压力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和心电图进行信息整合,并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建立了脉象特征分析方法,形成了描述中医脉诊“位数形势”4种属性的优化解决方案。应用此系统采集了健康人的多信息脉象数据,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新的脉诊客观化方法切实可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临床的脉诊客观化研究和中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特征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现代信号处理方法将人体脉象信号客观的描述出来以揭示中医脉诊的奥秘。方法:运用小波模极大分析方法对多种脉象信号进行特征提取。结果:脉象信号的主要特征被很好的提取出来。结论:小波模极大分析方法可以提取出脉象信号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中医取脉装置,该仪器探头由B型超声仪与压力传感器耦合,仪器还包括光电容积传感器、心电传感器,采集的多维信号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后,得到复合的含有脉象的信息,以利于脉诊客观化。方法:对该装置采集的桡动脉运动变化数据,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应用仪器探测正常寸口桡动脉的声像图,测量其远桡骨小头处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内径、血管运动的变化, 与彩色多普勒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可靠性强。不同时段图象分析,其稳定性好。结论:新型中医取脉装置,操作简便,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量,可靠性及稳定性好,可以实时直观观察寸口桡动脉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压力与B超整合的中医取脉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中医取脉装置,该仪器探头由B型超声仪与压力传感器耦合,仪器还包括光电容积传感器、心电传感器,采集的多维信号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后,得到复合的含有脉象的信息,以利于脉诊客观化。方法:对该装置采集的桡动脉运动变化数据,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应用仪器探测正常寸口桡动脉的声像图,测量其远桡骨小头处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内径、血管运动的变化,与彩色多普勒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可靠性强。不同时段图象分析,其稳定性好。结论:新型中医取脉装置,操作简便,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量,可靠性及稳定性好,可以实时直观观察寸口桡动脉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中医药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利用其优势,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构建适应时代发展、更加科学完善的中医药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脉诊是临床极具特色的诊察方法之一。在传统的中医脉诊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机会体会临床各种各样的脉象,无法获得对脉象特征的直观认识,给教学带来很多不便之处。研究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中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研制新型中医脉象模拟系统,以满足国内外数百所中医药教育、研究机构的中医教学、科研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小莉  薛启隆  苗坤宏  赵倩  于洋  李正 《中草药》2023,54(1):283-291
传统中药制造业正不断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这对智能化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具有多通道同步信号采集、快速数据处理、高性能、低功耗等优势,在社会生产的诸多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对FPGA组成和工业应用优势进行介绍,结合中药制药工业应用场景的原理和领域知识,对FPGA技术在中药智能制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主要涉及制药过程信号采集、图像处理、深度学习3个方面,以期为中药制药行业过程控制、工艺优化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苦味形成机理与中药苦味掩味技术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彬 《中医药导报》2008,14(5):119-121
依据苦味形成机理,从干扰苦味形成的不同环节将中药苦味掩味技术分为,添加矫味剂混淆大脑味觉掩盖药物苦味;延缓或阻止药物在口腔释放,隔离药物和味蕾的接触;麻痹味觉细胞,提高苦味感受阈值;阻止苦味受体与苦味剂的结合,切断信号传导掩盖苦味等4类,综述掩盖中药苦味的方法,并简述各方法的优缺点和制备技术,为合理应用苦味掩味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总结相关文献,对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以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化合物为样本,利用其吸附净化技术及特性展开研究。阐明了大孔树脂技术在中药研究分析的独特优势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工程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医药工程学科近期研究的状况作了概要的介绍。对数字中医药体系的新构想、中医数字人体工程、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中的四诊客观化的脉象研究和舌象研究的内容作了较细的介绍;而对中医经络研究、中药细胞级粉碎的微粉技术研究、中医专家诊疗系统研究、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亚健康医学研究及中医药工程教育和学科人才培养等内容作了一般介绍。此外也对引发的思考和学科宗旨、任务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变革的深入,中医药和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交叉结合,诞生了中医药信息学,它是由中医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中医药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医眼科所用,从而解决目前中医眼科没有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和病证难以结合的困境,发挥中医在眼科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