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单细胞与神经球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效果,研究两种NSCs移植方法治疗SCI的有效性。方法取成年SD大鼠2只,体外分离脊髓组织并行NSCs培养,取第3代细胞行Hoechst33342、巢蛋白染色及贴壁分化鉴定。另取成年SD大鼠(体重230~250 g)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T10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SCI处缓慢注射5μL生理盐水(A组)、第3代NSCs单细胞(B组)、第3代NSCs神经球(C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4、21、28 d采用BBB行为功能评定量表评定各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各时间点取材行HE染色和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结果经形态学观察及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术后3 d各组BBB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7 d各组间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BBB评分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4、21、28 d,B、C组BBB评分优于A组,C组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C组较A、B组脊髓结构清晰,瘢痕形成少。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示,术后3、7 d各组间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28 d,B、C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A组,C组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SCs神经球移植较单细胞移植更明显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更有利于SCI后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探讨传统中药黄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为其在SCI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其中1组为正常对照组,另外3组为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1)SCI未治疗组;(2)SCI注射生理盐水组(简称SCI+SAL组);(3)SCI注射黄芪注射液组(简称SCI+HQ组)。正常对照组和SCI未治疗组未予以任何药物治疗,SCI+SAL组和SCI+HQ组分别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12 h、36 h、5~9 d注射生理盐水和黄芪注射液,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CD4和CD8的表达水平。观察胸腺和脾脏的外观形态改变、重量变化及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SCI+HQ组的大鼠伤后36 h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值较12 h升高,至伤后第5天CD4值明显高于SCI未治疗组(P〈0.01),与SCI+SAL组相比,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明显高于SCI+SAL组的趋势。伤后5~8 d继续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至伤后第9天,SCI+HQ组的CD4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停用黄芪注射液,至伤后第14天,SCI+HQ组的CD4值又逐渐恢复,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SCI+HQ组的胸腺重量及其占体重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SCI+HQ组(P〈0.01及P〈0.05)。结论黄芪可促使脊髓损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4值明显升高,对细胞反应低下有显著提高作用,可作为一种免疫增强调节剂纠正免疫反应低下状态;而过大剂量的黄芪也可能是种免疫抑制剂,抑制大鼠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评分标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优劣。方法:40只SD成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组)、急性脊髓中度损伤组(SCI组)及对照组(CON组),其中SCI组采用改良的Allen打击法,CON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术后1、2、3、4、6周观察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并记录结果。评价标准分别为:斜板试验评分、改良Tarlov评分及BBB评分。结果:SCI组与CON组比较,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在1-6周时,均有所减小(P〈0.05),尤以第1周时减少更甚(P〈0.01);改良Tarlov评分第1、2、3、4周时,分值间的差别非常明显(P〈0.01)第6周时,未见变化(P〉0.05):而BBB评分各时间点的区分程度非常明显(P〈0.01)。结论:BBB评分对SCI模型运动功能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标准评分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人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human glia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hGDNF)真核表达载体,体内直接转染SD大鼠脊髓组织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能性。方法基因重组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GDNF,经脂质体DOTAP介导质粒转染SD大鼠脊髓组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大鼠直接注射空载体脂质体混合物。14d后取材,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GDN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GDNF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 III和Xba-酶切后,电泳显示400bp hGDNF目的片段和5400bp pcDNA3载体片段。转染大鼠脊髓组织后14d,RT-PCR检测出目的基因mRNA,Western blot检测出hGDNF的蛋白表达。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GDNF能在转染的大鼠脊髓组织中表达,可为基因治疗修复急性SCI奠定基础。 14 胚胎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ES进行细胞培养和体外诱导,收集ES衍生细胞。并进行RT-PCR检测。将50只C57/BL6J小鼠制备为T9、10脊髓半横断模型,将存活的28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9只,未作任何处理;手术/细胞组(B组):10只,于距损伤区域以远约1cm的椎管内注射2~3μl制备的ES衍生细胞,总细胞数为9×105个;手术/DMEM组(C组):9只,按B组方法注射2~3μl DMEM。术后1、2、4、6和8周采用BBB后肢功能评分观察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损伤脊髓进行X-ga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ES经体外诱导培养,呈圆形或椭圆形小集落生长,有1个或多个核仁。RT-PCR检测,ES细胞诱导后表达巢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但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鼠实验,BBB后肢功能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1、2和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周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gal染色观察,B组呈阳性染色,A、C组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组在损伤脊髓部位,表达兔抗神经微丝蛋白,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将ES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够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但未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FGF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的治疗作用及Notch/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10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T10节段SCI模型,其中32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bFGF组,每组16只;另取16只SD大鼠仅暴露T10棘突、硬脊膜和脊髓,作为假手术组。造模后bFGF组腹腔注射100μg/kg bFGF(1次/d,共28 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同法注射生理盐水。造模后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于造模前及造模后即刻、14 d、28 d行BBB评分评估后肢功能。造模后28 d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行HE、Nissl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神经元存活(尼氏体数量)和凋亡(PI红染细胞数量)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水平;Western b...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培养BMSCs并传代。参照Taoka方法制作30只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组(SCI)、假移植组(SCI+生理盐水)、移植组(SCI+BMSCs)。脊髓损伤30 min时,假移植组和移植组于损伤周围相应注射生理盐水和BMSCs。在损伤后第3天、7天、14天和28天,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价。应用MTT方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第14天即可观察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第28天BBB评分有明显提高。与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相比,第7天、14天和28天移植组血中MDA水平降低(P〈0.05);血中SOD水平较高(P〈0.05)。结论 BMSCs移植对SCI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经蛛网膜下腔给予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A组)仅切除椎板;对照组(B组)SCI后,蛛网膜下腔注射同体积载体溶液;10mg/kg EGCG治疗组(C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10mg/kg;20mg/kg EGCG治疗组(D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20mg/kg。改良Allen法(40g·cm)制作T10节段SCI模型,L4水平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或载体溶液。术前、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1、2、3、4周进行盲法BBB评分、斜板试验;术后4周时处死大鼠,病理学检查(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部位残余髓鞘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斜板试验角度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点B、C组和D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A组(P<0.05);术后1d、3d时,B、C组和D组BBB评分以及斜板试验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3、4周时,C、D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大于B组(P<0.05),C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与D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时,B、C、D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髓鞘残余面积均小于A组(P<0.05),C、D组明显大于B组(P<0.05),在损伤脊髓中心D组明显大于C组(P<0.05)。术后4周时免疫组化检查,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阳性表达强于A组,C、D组的BDNF、GDNF和Bcl-2的阳性表达强于B组,Bax的阳性表达弱于B组。术后4周时Western blot法检测,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表达高于A组(P<0.05);C、D组的BDNF和GDNF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的Bcl-2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的Bax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5),D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EGCG可有效促进大鼠SCI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理可能与髓鞘的丢失减少、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GDNF的表达上调及细胞凋亡被抑制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体重约300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暴露T10段脊髓,将一直径为3mm的圆形薄铜垫片置于T10段脊髓表面,以重量为10g的砝码,从5cm高度自由坠落打击该垫片,造成T10段脊髓冲击伤,损伤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建立后24h,损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及假手术组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损伤后24h、注射MSCs后1、3、5周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细胞CD34、CD45阴性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的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注射MSCs3~5周后部分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MSCs经静脉注射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罗西格列酮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罗西格列酮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成年SD大鼠,应用Allen改良法制作大鼠T10SCI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5只,B、C组于损伤后5min、6h、24h腹腔注射罗西格列酮,C组在腹腔注射罗西格列酮前1h给予G3335,A组于相应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每组取6只大鼠于伤后1d、7d、2w、4w、6w时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伤后3d每组取4只动物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的表达;伤后1、3、5、7d和2w每组取3只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cl-2的表达。结果:伤后1d、7d时3组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伤后2w开始B组BBB评分高于A组和C组,4w和6w时与A、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3d时三组NF-κB表达均为阳性,但B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A、C组(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各时间点B组caspase-3表达量均低于A组和C组(P0.05),而Bcl-2表达均高于A组和C组(P0.05),其差异均在伤后5d达到高峰,A组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西格列酮可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8)、急性脊髓损伤组(B组,n=24)和急性脊髓损伤后大剂量MP治疗组(C组,n=24),C组在损伤后早期从尾静脉注射大剂量MP治疗。分别在术后3、7、14d对B、C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再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和Nogo-A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同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相应时间点Nogo-A表达量,并与A组比较。结果:B、C组大鼠在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Nogo-A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分布于神经细胞的细胞浆和脊髓神经纤维周围呈包裹神经纤维的状态。B、C组各个时间点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7d时最高,14d时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C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显著升高,早期应用大剂量MP对Nogo-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硬膜外注入硫氧还蛋白(Trx)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脊髓组织中Nogo-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Wister大鼠56只,分为假手术组(A组,n=8)、损伤对照组(B组,n=24)和Trx治疗组(C组,n=24).B、c组用改良Allen's法以30 g/cm致伤大鼠T8脊髓制作损伤模型,同时在蛛网膜下腔置管,C组术后即刻和随后每天1次按0.75mg/kg从硬膜下导管推入硫氧还蛋白,B组在相同时问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A组打开椎板后蛛网膜下腔置管,不损伤脊髓,不给药.在术后3、7、14 d分别对其进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n=8),评分完毕即处死动物,取受损节段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组织中Nogo-A阳性细胞的表达,同时计数阳性细胞.结果 各时间点B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1),伤后7、14 d时C组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B组在术后7与14日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在伤后7、14 d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显著升高,Trx能明显抑制Nogo-A的表达,可能促进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与胚胎嗅鞘细胞(OECs)联合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探讨共移植的OECs对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A组)、OECs移植组(B组)、MSCs与OECs联合移植组(C组)及PBS注射组(D组),术后1-5周采用BBB评分、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组织学方法检查脊髓损伤修复情况。结果:术后2周起,A、B、C组BBB评分和诱发电位潜伏期与D组比较恢复明显,C组与A、B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周时C组损伤区有较密的神经轴突分布,近端可见大量成束再生轴突;A、B组损伤区及近端再生轴突分布稀疏;D组损伤区及近端少见轴突。C组移植的MSCs中Nestin及NF表达阳性的比率较A组高(P〈0.05)。结论:联合移植OECs可促进MSCs向神经元方向转化,提高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MSCs与OECs可以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协同作用,联合细胞移植是提高脊髓损伤修复效果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软骨素酶联合雪旺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80只,制作T10节段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致伤力10g×4cm).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雪旺细胞移植组、硫酸软骨素酶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采用脊髓运动功能评分(BBB法,总分21)、神经电生理(SEP&MEP)检查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及标本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比较各组疗效.结果 4周后BBB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4组分别为9.11±1.41、11.22±1.59、11.77±1.76和14.22±1.92).术后4周起,神经电生理检查实验组动物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4组MEP的波幅分别恢复至术前的28.8%、44.9%、49.0%和56.8%.BDA示踪显示联合组较对照组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穿过损伤部位.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吸光度(A)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实验组纵切片A值与对照组的比值为1.44、1.55和2.78.结论 联合应用软骨素酶和雪旺细胞移植来治疗脊髓损伤,起到协同作用,效果好于单一方法,能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雪旺细胞和组织工程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共移植后对大鼠损伤脊髓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移植组、神经干细胞/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绀和神经干细胞+雪旺细胞/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组.体外培养、鉴定胚胎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和雪旺细胞,制备和构建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细胞复合体并移植到大鼠脊髓T9半横断损伤部位,应用BBB行为评分和电生理技术在术后4、12周评价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应用透射电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形态结构上观察轴突和髓鞘再生情况,以及神经干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术后4、12周,细胞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细胞移植组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较对照组都有所好转.术后12周移植材料正中横断面透射电镜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脊髓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的神经十细胞呵以在宿主脊髓内存活、迁移并分化成神经元和少枝胶质细胞,未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神经干细胞、雪旺细胞和组织工程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共移植可以促进半横断损伤的大鼠脊髓轴突再生,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多次经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对Wistar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 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并用Hoecst33342标记.按照Allen方法把60只在T_(10)-T_(12)平面损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B、C、D组(对照组).在损伤平面蛛网膜下腔中段放置一硅胶管,在7 d后,注入1×10~6个骨髓基质干细胞.在2、3、5、7、12周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情况并作计数观察.使用BBB评分观测后肢功能恢复.[结果] 移植后7~14 d骨髓基质干细胞达到高峰,在7 d后表达巢蛋白及神经丝蛋白阳性.随时间的延长,移植在损伤部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及神经元样细胞均有减少,但移植3次的细胞数减少速度较其他两组慢.移植3次组大鼠的BBB评分较移植1、2次组有明显的提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更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不同移植途径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和分布规律.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以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第3代BMSCs经CM-Dil荧光染料标记后按不同途径移植.A组:脊髓损伤后行第四脑室注射移植;B组:脊髓损伤后行损伤区蛛网膜下注射移植;C组:脊髓损伤后行损伤区远端蛛网膜下注射移植;D组:脊髓损伤后行股静脉注射移植.分别于移植后24 h、1、2、3、4周取损伤脊髓段作冰冻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移植的BMSCs在损伤脊髓中心的聚集情况.结果 移植后24 h:除B组外脊髓损伤区未发现红色荧光;移植后1周,A、C组移植的BMSCs开始向脊髓损伤区迁移;移植后2周,除D组外,各组BMSCs迁移、聚集在损伤脊髓的中心;移植后3-4周,脊髓损伤区BMSCs数量减少,B组减少速度更快.结论 经第4脑室、硬脊膜下移植的BMSCs能迁移聚集在损伤脊髓的中心,经静脉移植的BMSCs极少迁移到损伤脊髓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MSCs提取自成年Wistar大鼠的股骨干骨髓,经原代培养、鉴定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核标记。以改良Allen′s打击装置制作大鼠T10节段脊髓损伤(SCl)模型,于伤后立即缝合切口并经尾静脉注射移植MSCs。实验共分为3组MSCs尾静脉移植组(A组)、生理盐水注射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观察MSCs移植后的存活状态以及不同时间点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MSCs经尾静脉移植后在损伤脊髓平面可以检测到迁移及存活,标记细胞呈棕黄色的核标记,以损伤区域为多并向周围迁移,移植术后第14d,A组Brdu阳性细胞较多,最远于距离损伤区2.5cm处可检测到。B及C组则均未检测到阳性细胞。RT-PCR结果移植术后第1、3、5d,A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B组呈一过性表达升高,C组无变化。各时间点A组GDNF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移植术后第7、14、28dGDN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后可迁移至脊髓损伤区域,并上调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达,是该移植方式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韩珩  李军  熊敏  何宁  陈洁  余化龙 《骨科》2017,8(1):57-61
目的:观察芬苯达唑对脊髓损伤大鼠的CD45R阳性B细胞、IgG免疫反应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5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芬苯达唑组,每组25例。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术前4周给予常规啮齿动物饲料喂食(含18%蛋白质的饲料),芬苯达唑组术前4周给予加入芬苯达唑的常规啮齿动物饲料喂食。用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7、14、21、28天行Basso?Beatti?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估,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中IgG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部位CD45R阳性B细胞的信号水平。结果脊髓损伤后,模型对照组和芬苯达唑组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均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的BBB运动评分均逐渐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后第1天,模型对照组与芬苯达唑组的BBB运动评分分别为(3.10±0.29)分、(3.23±0.48)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脊髓损伤后的第7、14、21、28天,芬苯达唑组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检查证实损伤部位脊髓标本的IgG水平显著升高,第7天开始,芬苯达唑组各个时间点的IgG免疫反应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脊髓节段CD45R阳性B细胞信号水平显著升高,第7天开始,芬苯达唑组各个时间点脊髓损伤部位的CD45R阳性B细胞的信号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芬苯达唑预处理可降低脊髓组织中IgG的表达水平及脊髓损伤部位的CD45R阳性B细胞的信号水平,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140只,体重180~200 g,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NI)法制备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术后2周,随机分为4组(n=35):模型组(NP组)、MSCs组、PBS组和骨髓未贴壁单核细胞组(BNMCs组).MSCs组、PBS组、BNMCs组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1×105/μl的第3代MSCs悬液10μl、PBS 10μl、1×105/μl的BNMCs悬液10μl.于术前、术后2周、移植后1、2、3、4、5周(T0-6)时测定机械痛阈.同时于T1~6时测定痛阈后随机选择5只大鼠取脊髓腰膨大组织,使用RT-PCR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各组机械痛阈降低,T2~6时NP组、PBS组、BNMCs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T1时比较,MSCs组T2~6时机械痛阈升高,T2-4时BDNF mRNA表达上调(P<0.05),PBS组和BNMCs组其余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比较,MSCs组机械痛阈升高,BDNFmRNA表达上调(P<0.05),PBS组和BNMCs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移植MSCs可减轻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BDN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