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5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无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IMT和斑块发生率均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对可疑冠心病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应用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28例健康人(对照组)及8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进行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的检测。冠心病组患者以冠脉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1.19±0.14)mm,而对照组为(0.92±0.13)mm,(P<0.01);IMT增厚检出率及斑块形成检出率冠心病组为43.21%、74.65%,而对照组为14.49%、34.35%,(P<0.01)。1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00±0.014)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42.86%;2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15±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65.52%;3支及以上冠脉病变组IMT为(1.31±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74.49%,(P<0.01)。结论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58例接受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无冠心病者50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53例,多支病变组55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单支病变(0.91±0.1)mm),多支病变(1.08±0.15)min]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0.83±0.08)mm,P均〈0.057,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单支病变52.6%,多支病变65.7%]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的32%(P均〈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13例均无冠心病史),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7例)。冠心病诊断依据心电图,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显像(SPEC)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其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80%(38/47)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入院的病人6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造影前后1周内对上述病人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IMT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决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痛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4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将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30例)、IMT增厚组(28例)、斑块组(50例);将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6例),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组sICAM-1水平逐步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9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09±0.22)mm,斑块检出率70.8%;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为(1.23±0.18)mm,斑块检出率7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MT(0.72±0.13)mm,斑块检出率24.0%(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确诊的冠心病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受损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再狭窄的预测。方法以经CAG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狭窄〉50%者68例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2例为对照组,综合治疗9个月~1年后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病变的变化。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冠心病病变有明显相关性,对冠脉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性。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综合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变化呈明显一致性,对冠脉再狭窄有一定的预测性,且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辨认,价格低廉、无创、重复性好,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作为冠脉病变预测的一种较好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对年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8例≤40岁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7例)和非冠心病组(21例),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同时检查颈动脉、股动脉,分别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emoral intima media thickness.FIMT),以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2mm为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的CIMT、FIMT及斑块检出率.计算斑块对年轻冠心病的预测值。结果冠心病组CIMT、FIMT高于非冠心病组[(1.36±0.51)mm比(0.84±0.38)mm,P〈0.05:(1.48±0.84)mm比(0.74±0.26)mm.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m牢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意义i62ck(23/37)比9.5%(2/21).P〈0.05;57%(21/37)比14%(3/21),P〈0.05]。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测年轻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2%、57%,特异性为90%、8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8%,阴性预测值为58%、53%:颈动脉、股动脉联合检测未见明显提高预测值。结论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年轻冠心病相关,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年轻冠心病患者均有预测作用,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39例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根据脉压(PP)分为三组:PP1组:PP≤60mmHg;PP2组:60mmPP≤80mmHg;PP3组:PP80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认知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认知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5月在我院的老年体检者7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神经心理学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IMT〈1.0ram组、IMT1.0~1.2mm组和IMT〉1.2mm组.并对不同组的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MMSE总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即刻回忆、计算力、复述、书写、视空间觉评分方面,IMT〉1.2mm组得分明显较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95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96例)、颈动脉增厚组(11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89例).比较三组患者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差异.两个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羟维生素D3浓度颈动脉无异常组为(9.80±4.12)ng/ml,颈动脉增厚组为(8.80±3.00)ng/ml,颈动脉斑块组为(7.60±1.09)ng/ml,颈动脉斑块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增厚组,而颈动脉增厚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无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连续随机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25(OH)D3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以有无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OR=0.878,P<0.05);FBG、hs-CRP、LDL-C、HbA1C是颈动脉斑块危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5、1.130、1.786、1.556).结论 25羟维生素D3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通过测定25(OH)D3的浓度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适当补充可以预防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其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21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按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仅1支冠状动脉狭窄≥50%);2支病变组(2支冠状动脉狭窄≥50%);多支病变组(3支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5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阴性对照组、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和冠状动脉狭窄≥70%组IMT分别为(0.80±0.22) mm、(0.98±0.17)mm和(1.01±0.2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94.8%和83.7%.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分别为(0.80±0.22)mm、(0.96±0.15)mm、(0.98±0.17)mm和(1.00±0.1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84.0%、86.7%和83.9%.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可望为老年冠心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新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超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160例,其中76例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84例未合并糖尿病(非糖尿病组),对2组冠状动脉病变及颈动脉超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检测空腹血糖、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记录糖尿病病程,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体质指数、T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冠脉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闭塞性病变比例高,颈动脉内斑块增加(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严重,颈动脉斑块增加,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低HDL-C、收缩压、舒张压、高TG、糖尿病病程、年龄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糖、血脂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和40例我院血糖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值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项目,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占75%(75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IMT平均为(1.42±0.21)mm,糖尿病无斑块组IMT平均为(1.00±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患者的HbA1c、LDL-C水平明显高于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患者[HbA1c:8.1%±1.6%比6.2%±1.8%;LDL-C:(4.8±0.9)mmol/L比(4.2±0.8)mmol/L;HDL-C:(0.8±0.3)mmol/L比(1.0±0.5)mmol/L,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血糖、血脂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918例AS患者分为3组:正常胆固醇(N-TC)组(502例)、单纯高胆固醇(HC)组(190例)和混合性HC(M-HC)组(226例);N-TC组再分为4个亚组:TG与HDL-C均正常组(112例)、高TG(H-TG)组(61例)、低HDL-C(L-HDL-C)组(186例)、高TG与低HDL-C混合(H-TG+L-HDL-C)组(143例),分析各血脂异常组对颈动脉损害的影响。结果HC组与M-HC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均显著高于N-TC组(P〈0.05);M-HC组斑块发生率(65.9%)显著高于N-TC组(44.5%)和HC组(56.0%)(P〈0.01)。N-TC的4个亚组中,IMT、斑块数目、斑块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DBP与IMT最相关,年龄与斑块数目最相关。结论MS合并HC对颈AS的影响显著高于高TG或低HDL-C血症;N-TC的MS患者,年龄和DBP对颈AS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多普勒超声结果,将113例T2DM患者分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组(A,n=55)与单纯T2DM组(B,n=58),另选正常对照组(C,n=57).ELISA测定研究对象血清MIC-1水平. 结果 A、B组血清MIC-1水平高于C组(P<0.01),A组高于B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IC-1水平与FPG、HbA1 c、SBP、DBP、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正相关(r=0.183、0.287、0.173、0.194、0.270、0.287,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10,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bA1 c、TG、HDL-C是血清MIC-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04、0.176、0.296,P<0.05). 结论 T2DM患者血清MIC-1水平升高,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清MIC-1水平较单纯T2DM患者进一步升高.HbA1c、TG、HDL-C是MIC-1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