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实时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与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13种HPV高危亚型.方法 采用实时PCR与HC-Ⅱ分别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的HPV16、18型和13种HPV高危亚型,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HPV16、18型实时PCR总的检出率为24%,13种HPV高危亚型HC-Ⅱ总的检出率为46.6%;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组实时PCR和HC-Ⅱ的检出率均较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组要高,分别为54%与21%、84.3%与65.6%.HPV16、18型在HPV高危亚型中的总检出率为51%.有2例宫颈炎组标本HC-Ⅱ检测阴性而实时PCR检测阳性,测序结果与实时PCR一致.结论 实时PCR法检测HPV16、18较HC-Ⅱ灵敏度高,但检测的HPV亚型少,相比之下HC-Ⅱ更适合于临床上HPV高危亚型的筛查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宫颈癌(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1 月-2017 年1 月湖北省肿瘤医院收治1 123 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HPV-DNA 检测 和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检测为CC,高危HPV 的13 种型别检测为任何一型即可诊断为高危型HPV 阳性,反之 为阴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构成、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比较HPV-DNA 检测和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检测的筛 查价值。结果 两组高危型HPV 患者的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危型HPV 阴性组腺 癌比例高于高危型HPV 阳性组(P <0.05),而高危型HPV 阴性组Ⅱ b+ Ⅲ - Ⅳ期比例高于高危型HPV 阳性 组(P <0.05);HPV-DNA 检测对高危HPV 阴性宫颈癌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高。结论 HPVDNA 检测能较好诊断高危型HPV 阴性宫颈癌,患者多发于36 ~ 50 岁,且以腺癌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宫颈液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一致性,评价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型HPV(16、51、54和56)探针3′端加尾地高辛标记,检测标记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收集63例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阳性和18例HC-Ⅱ阴性的宫颈液标本,采用HPV通用引物MY11/09对所有标本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利用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分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81例标本进行检测,将两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40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分别占HC-Ⅱ阳性标本的63.5%、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39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占HC-Ⅱ阳性标本的61.9%、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重复性检测显示两种方法检测4型HPV感染的变异系数(CV)为0~1.45%和0~1.50%,检测标本中4型感染的符合率为97.5%~100%。结论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能对于临床HPV分型检测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在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中的临床效用.方法:2005年6月~2006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行宫颈癌筛查女性4689例中抽取600例,按组织病理结果分为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Ⅱ组、Ⅲ组,宫颈癌组和湿疣组.用FQ-PCR法进行宫颈细胞8种HPV基因型分型及定量检测,并同时用杂交捕获二代(HC-Ⅱ)行13种高危型HPV检测,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各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根据FQ-PCR所得HPV-DNA拷贝数分析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关系.结果:FQ-PCR和HC-Ⅱ两种方法检测高危型HPV的一致性较好,总符合率86.67%,宫颈癌组符合率100%,总Kappa指数(KI)0.722,炎症组0.65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组KI分别为0.514、0.583、0.697,湿疣组0.659.宫颈癌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炎(P<0.05).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的病毒载量与宫颈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宫颈高度病变组(≥CINⅡ)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宫颈低度病变组(CINⅠ)(P<0.01),但宫颈高度病变组(CINⅡ与CINⅢ)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与HC-Ⅱ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在分型的同时亦可进行病毒量的定量检测,是检测宫颈HPV感染的有效手段.HPV-DNA病毒载量随宫颈病变的级别的增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time PCR)在检测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亚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6月我院妇产科行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技术进行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检查,检查结果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100例,分别采用real-time PCR与HCⅡ检测HPV高危亚型,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对检测HPV阳性的样本或HPV阴性但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技术(LCT)≥LSIL的妇女采用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验证两种HPV检测的参考标准。结果:共取病理68例。病理结果证实该人群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5例,CINⅡ级11例,CINⅠ级19例,慢性宫颈炎和鳞状上皮化生33例。该100例患者HCⅡ和real-time PCR检测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分别为63.0%和71.0%,二者总符合率为82.3%;HCⅡ检测手段对高危宫颈病变患者进行高危HPV筛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9.3%、88.2%、91.2%、10.1%、99.7%、8.9和0.327;real-time PCR以上各指标分别为100.0%、92.5%、86.7%、8.6%、100.0%、8.7和0。结论:Real-time PCR与HCⅡ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HPV有较好的相关性;但real-time PCR检测高危型HPV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樊晓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808-3810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新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均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HC-Ⅱ检测阳性检出率和符合率,统计不同病变类型检出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HPV阳性检出率[75.25%(149/198)]较HC-Ⅱ检测[62.63%(124/19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HC-Ⅱ检测符合率为83.33%(165/198)(Kappa值=0.618,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鳞状上皮病变和慢性宫颈炎检出率[62.50%(40/64)]较HC-Ⅱ检测[32.81%(21/6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HC-Ⅱ检测应用于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一致性较好,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HPV阳性、鳞状上皮病变和慢性宫颈炎检出率较高,对促使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宫颈液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一致性,评价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4型HPV(16、51、54和56)探针3′端加尾地高辛标记,检测标记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收集63例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阳性和18例HC-Ⅱ阴性的宫颈液标本,采用HPV通用引物MY11/09对所有标本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利用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分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81例标本进行检测,将两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40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分别占HC-Ⅱ阳性标本的63.5%、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39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占HC-Ⅱ阳性标本的61.9%、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重复性检测显示两种方法检测4型HPV感染的变异系数(CV)为0~1.45%和0~1.50%,检测标本中4型感染的符合率为97.5% ~100%. 结论 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可能对于临床HPV分型检测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2):1576-1578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的应用研究。方法:收集宫颈癌行HC-Ⅱ-HPV检测标本高危型的47例,低危型34例。阴性对照20例,分别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和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HC-Ⅱ-HPV筛查的高危组标本中,LAMP检出HPV16和HPV18的阳性率分别是37%和6%,均高于PCR的31%和4%,在HC-Ⅱ-HPV筛查的低危组标本中,LAMP法和PCR法均有高危型别的检出。LAMP法略优于PCR法,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AMP法在HPV高危型16、18的筛查中与PCR法无差异,然而LAMP法是更经济、便捷的HPV16、18亚型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对66例宫颈癌患者及103例宫颈癌行手术治疗后随访病例宫颈脱落细胞,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行高危型HPV DNA检测。结果①66例中62例HP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达94%,仅4例阴性(6%)。②宫颈癌患者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间HP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宫颈间质侵入的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及病毒DNA载量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96%(99/103)的宫颈癌经手术治疗后患者HPV DNA检测为阴性。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血管生成、浸润和转移有关;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为高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存在状态及其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第2代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HC2)检测HR—HPV阳性的30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SCC)患者,利用巢式PCR检测其组织标本中的HPV16-DNA的表达,多重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HPV16~DNA在组织中的存在状态。结果 巢式PCR检测结果 显示宫颈鳞癌患者HPV16-DNA检出率为96.7%,与HC2法的HPV—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DNA在宫颈癌组织中以整合态存在,其整合率为89.7%;HPV16-D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其在病理分级高的患者中表达高于病理分级低的患者(P〈0.05),在临床分期高的患者中表达高于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HR—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因素,而HPV16是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主要的病毒类型,其在组织中多以整合态存在,在宫颈癌发病中起主要作用,HPV—DNA整合状态与宫颈细胞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绝经后女性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险人群,罹患该病可能导致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异常。但NAFLD好发于这一特定生理阶段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 检测绝经后NAFLD女性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RBP4水平与NAFL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37~66岁女性181例。根据是否处于绝经状态和是否符合NAFLD诊断标准分为4组,即绝经前对照组(n=42)、绝经前NAFLD组(n=42)、绝经后对照组(n=36)和绝经后NAFLD组(n=61)。比较各组间血清RBP4水平,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RBP4水平与NAFL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RBP4的诊断价值。结果 绝经后NAFLD组女性血清RBP4水平高于绝经前对照组和绝经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水平升高〔OR=1.155,95%CI(1.059,1.260),P<0.05〕是绝经后女性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RBP4水平预测绝经后NAFLD的ROC曲线的AUC为0.841,95%CI为(0.757,0.924),最佳截断值为25.1 mg/L,灵敏度为0.78,特异度为0.79(P<0.001)。结论 血清RBP4水平升高与绝经后女性NAFLD发生相关,对绝经后NAFLD的发生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蒋婧瑾  陈韶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8):3482-3485
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迅速,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本文结合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养目标、要求和细则,对常用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价体系的方法、用途、优缺点进行综述分析。借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建议在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根据临床轮转教学需求和特点,从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终生学习这些核心胜任力出发,制定出一套全国统一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考核,提高培训质量,最终培养出能胜任岗位的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赵文艳  陈曦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292-3297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为最常见的一种,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但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未能满足临床需求,亟需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肠道菌群作为机体不可分割的“器官”,对宿主的生理活动有很大影响,不仅影响宿主代谢、神经发育、体内能量平衡和免疫调节,还对血压、血糖、血脂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些均为A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对肠道菌群的有效调节来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及目前常用的调节菌群失调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ACVD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赵宏利主任中医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经验。方法:通过跟随临诊、学习验案、研读中医经典,分析其六经辨证治疗本病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结果:赵宏利主任中医师从中医经典入手,认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可根据六经辨证理论,主要分为太阳少阳合病、少阴病、太阴少阴同病三大类,其中少阴病又可分为寒化、热化及心肾不交三型。累及脏腑包括膀胱、肝胆、心肾、肺脾。用药"因人分期"调治,衷中参西,药食同治,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结论:赵宏利六经辨证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经验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值得学习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脑胶质瘤单纯依靠手术清除率低于30%,术后结合放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放射性脑损伤比例占放疗总数的20%。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体征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何尽早准确判别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对后续治疗意义重大,亦是当前治疗的难点并重点。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肿瘤科收治手术治疗后放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53例。放疗结束后3~6个月行PET/CT和多模态MRI复查,放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PET/CT指标〔标准摄取值(SUV)、病灶正常组织比(L/N)〕及多模态MRI指标〔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脑血流量(rCBF)、胆碱/肌酸比值(Cho/Cr)、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比值(Cho/NAA)、表观弥散系数(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结果 随访结束后,失访6例,共完整收集147例患者有效数据。预后良好组107例,预后不良组40例,其中放射性脑损伤21例,肿瘤复发19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rMTT及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级、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性别、年龄、WHO病理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rMTT及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复发患者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高于放射性脑损伤(P<0.05)。SUV、L/N、rCBV、rCBF、Cho/Cr、Cho/NAA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0.837、0.950、0.937、0.865、0.902。rCBV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AUC高于L/N、Cho/Cr(Z=4.173,P<0.001;Z=3.261,P<0.001),rCBV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最佳截点为1.44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48%、94.74%。结论 手术治疗后放疗的预后不良的脑胶质瘤患者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明显升高,同时脑胶质瘤复发患者以上指标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多模态MRI指标对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能力较PET/CT更佳,尤以rCBV最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及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形成DCM的重要病因,而引起心肌炎的病毒以柯萨奇B组病毒(CVB)最为常见。间充质干细胞(MSC)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中,但其应用于心肌炎的研究较少。目的 比较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对HL-1心肌细胞及MSC的影响,以期寻找一种新的心肌炎的治疗措施。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分别培养HL-1心肌细胞、MSC,生长至80%汇合状态待用。分别将HL-1心肌细胞、MSC分为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其中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分别用CVB3感染4、12、24 h,未感染组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VB3基因拷贝数。分别将HL-1心肌细胞、MSC分为未感染组、感染组,其中感染组用CVB3感染,未感染组仅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分别于感染后4、12、24 h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用CVB3分别感染HL-1心肌细胞(HL-1心肌细胞组)、MSC(MSC组),采用病毒空斑实验检测病毒滴度。结果 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CVB3基因拷贝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感染后4 h组、感染后12 h组、感染后24 h组CVB3基因拷贝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感染组感染后4、12、24 h细胞活性小于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P<0.05)。HL-1心肌细胞未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与MSC感染组感染后4、12、24 h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未感染组、感染组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1心肌细胞组病毒滴度大于MSC组(P<0.05)。结论 CVB3能够在HL-1心肌细胞中复制,感染CVB3后HL-1心肌细胞活性降低;但CVB3不能在MSC中复制,且感染CVB3后MSC细胞活性并未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蓄积在皮肤Ⅰ型胶原蛋白上的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s)是长期糖化和氧化应激“代谢记忆”的载体,对判断糖尿病代谢控制及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皮肤AGEs内在荧光特性研发的AGE ReaderTM无创获得的皮肤自体荧光(SAF)值可反映人体组织蓄积的各种AGEs总含量。而对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皮肤Ⅰ型胶原蛋白AGEs蓄积程度与反映皮肤组织中AGEs总含量的SAF值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仍有待研究。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皮肤Ⅰ型胶原蛋白AGEs蓄积程度及其与SAF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1例为糖尿病足溃疡组,同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小面积烧伤的非糖尿病患者8例为非糖尿病组。标本取材于患者下肢创口边缘或供皮区的皮肤全层组织,光镜下观察两组患者皮肤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皮肤Ⅰ型胶原蛋白AGEs蓄积程度,采用AGE ReaderTM检测患者前臂皮肤获得SAF值。结果 光镜下观察非糖尿病组患者皮肤结构清晰完整,糖尿病足溃疡组患者皮肤组织萎缩变薄,表皮层细胞层次欠清晰,真皮层胶原纤维萎缩、纤细,排列稀疏、松散杂乱,部分胶原纤维断裂、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呈弥散分布,数量明显增多。糖尿病足溃疡组患者皮肤组织免疫荧光共表达(橙黄色)光密度总和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10 900±2 973)与(6 910±1 048),t=4.06,P<0.05〕。糖尿病足溃疡组患者SAF值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2.68±0.22)AU与(2.18±0.27)AU,t=4.4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足溃疡组患者皮肤Ⅰ型胶原蛋白AGEs蓄积程度与SAF呈正相关(r=0.65,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皮肤Ⅰ型胶原蛋白AGEs蓄积程度与SAF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皮肤Ⅰ型胶原蛋白AGEs蓄积明显增加,SAF值明显升高,同时皮肤Ⅰ型胶原蛋白AGEs蓄积程度与SAF值呈正相关,无创检测的SAF值或许可作为评估局部皮肤AGEs蓄积程度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近几年来关于老年人、职业人群和婴幼儿听力损失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医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医学生听力损失及相关症状的现况,并探讨用耳习惯对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在校的四年制(大一至大三)和五年制(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1 882名,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测听。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专业、年级)、听力相关症状(最近1年内耳鸣、耳痛、耳闷发生情况)、用耳习惯调查表(是否使用耳机、耳机使用类型、耳机使用频率、耳机使用时间、戴耳机玩游戏时间、耳机使用最大音量、手机通话方式、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戴耳机听音乐/广播入睡情况、出入娱乐场所频率)。在该高校实验楼(噪声<30 dB)的隔声室内,采用经专业校准后的听力计AT235,耳机型号为TDH-39P,进行纯音测听。判断医学生语频听力损失情况(>25 dB)与高频听力损失情况(>25 dB)。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学生听力损失及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882份,回收问卷1 882份,有效问卷1 882份,有效回收率100.0%。医学生右耳0.125、0.250、0.500、1.000、2.000、4.000、6.000 kHz听力阈值高于左耳(P<0.05)。语频听力损失(>25 dB)32人(1.7%),高频听力损失(>25 dB)62人(3.3%),耳鸣913人(48.5%),耳痛533人(28.3%),耳闷502人(26.7%)。使用耳机的1 664人(88.4%)中,使用耳塞式耳机963人(57.9%),入耳式耳机610人(36.6%),头戴式耳机91人(5.5%);耳机使用频率>2次/d 513人(27.3%);耳机使用时间>1.0 h/次 289人(15.4%);戴耳机玩游戏时间≥1 h/d 547人(29.1%);耳机使用最大音量≥60% 70人(3.7%);手机通话使用耳机521人(27.6%);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50% 1 142人(60.7%);经常(≥2次/周)戴耳机听音乐/广播入睡158人(8.4%);出入娱乐场所频率>3次/月36人(1.9%)。有耳鸣症状的医学生语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无耳鸣者(P<0.05);不同耳痛、耳闷症状的医学生语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女:OR=0.467,95%CI(0.267,0.816)〕是医学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P<0.05)。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50%:OR=1.567,95%CI(1.282,1.915)〕是医学生耳鸣的影响因素(P<0.05)。耳机使用频率〔>2次/d:OR=1.443,95%CI(1.151,1.810)〕、耳机使用时间〔0.5~1.0 h/次:OR=1.447,95%CI(1.151,1.818);>1.0 h/次:OR=1.648,95%CI(1.214,2.237)〕是医学生耳痛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女:OR=1.338,95%CI(1.061,1.686)〕、戴耳机玩游戏时间〔≥1 h/d:OR=1.315,95%CI(1.053,1.642)〕、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50%:OR=1.398,95%CI(1.126,1.735)〕、出入娱乐场所频率〔>3次/月:OR=3.324,95%CI(1.686,6.554)〕是医学生耳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医学生听力状况不容乐观,右耳的听力状况较左耳差,不恰当使用耳机及接触大量娱乐噪声会对听力产生损伤,且不良用耳习惯对其听力具有长期性影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入学体检时增加纯音听力测试,并加强听力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黄继勇教授对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诊治思路,总结黄继勇教授运用活血通痹方辨治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经验。黄继勇教授采用化瘀、祛邪兼调和营卫的治疗原则,自拟活血通痹方治疗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方中药物切中此病的病因病机,既化瘀祛邪又补虚而不伤正,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应美珂  刘颖  任菁菁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6):1936-1939
背景 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科医生持续职业教育体系,亚专长全科医生(GPwSIs)概念的引入为此提供了方向,但目前GPwSIs与专科的关系仍存在一些争议。目的 了解专科医生对全科医生发展亚专长的态度,为GPwSIs的培养提供思路。方法 于2018年6-7月,通过微信向专科医生发放网络问卷。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专科医生的基本信息和对全科医生发展亚专长的态度和建议。共回收问卷210份,其中有效问卷191份(91.0%)。结果 151例(79.1%)专科医生支持全科医生发展亚专长,23例(12.0%)不支持,17例(8.9%)表示不清楚。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治医师较住院医师更支持全科医生发展亚专长〔OR(95%CI)=5.280(1.103,25.280),P<0.05〕。167例(87.4%)专科医生非常有意愿/有意愿担任GPwSIs带教教师,支持全科医生发展亚专长的专科医生担任GPwSIs带教教师的意愿高于不清楚、不支持者(P<0.05)。85例(44.5%)专科医生建议全科医生培养2项亚专长,121例(63.4%)建议以社区常见病为培养亚专长的方向,145例(75.9%)建议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开始培养亚专长。结论 专科医生对全科医生发展亚专长的支持度较高,认为全科医生在发展亚专长时要加强专科-全科联合,明确亚专长和专科的界限,以保证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