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获取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数码图像,观察患儿的双眼水平、垂直眼位,对眼球运动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垂直肌功能异常的类型。采用特殊电脑软件,分析得出水平斜视度数。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斜视矫正手术。结果:6例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病人术前容易发现代偿头位,歪头实验( )。本组病人水平斜视角度24-43度,合并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全部病人在手术后,4例病人水平斜视与垂直斜视获得矫正。2例病人术后残留内外斜。结论:引入数码影像分析手段,有助于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诊断。先天性内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病人,早期手术时,垂直斜视与水平斜视可以一并进行。  相似文献   

2.
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XP  Mai GH  Yu HY  Chen JC  Deng DM  Lin XM  Wu HP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85-589
目的探讨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3例因V征斜视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斜肌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状态。平均随访时间为8.2个月。结果62例(98.4%)患者合并双眼或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或+3),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1例患者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5.6△,随访末期为4.5△。48例外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外斜)37.2△,随访末期为(内斜)3.4△,其中38例(79.2%)患者的斜视度数<±10△;15例内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50.6△,随访末期为(内斜)2.4△,其中11例(73.3%)患者的斜视度数<10△。术后21例(33.3%)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结论V征斜视患者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征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可有效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手术后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及黄斑视盘夹角(F...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外斜V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对大多数外斜V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V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根据外斜V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斜Ⅴ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外斜Ⅴ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 对大多数外斜Ⅴ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Ⅴ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 根据外斜Ⅴ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至2010年38例(76眼)住院手术的内斜视V征患者资料,其中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31例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7例分别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和(或)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外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检查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及手术效果。结果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15△~40△,平均22.7△,其中15△~20△者21例(55.26%),21△~30△者14例(36.84%),≥31△者3例(7.89%);术后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5△~20△,平均6.8△,其中5△~14△者34例(89.47%),15△~20△者4例(10.53%);术前、术后垂直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07,P<0.05)。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18.4△,术后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24,P<0.05)。术前、术后同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0,P<0.05)。术后眼位正位、V征消失者29例(76.32%),V征缓解者5例(13.16%),V征仍然存在者4例(10.53%)。结论内斜视V征发病年龄早,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内斜视V征。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内直肌后徙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也可有效缓解内斜视V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IOOA)的水平斜视合并V征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8例伴有IOOA的水平斜视合并V征的病例,对手术前后的斜视度,向上、下25°注视眼位的斜视度差,斜肌功能进行了总结。结果 57例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同时行下斜肌减弱术;1例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向上、下25°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4.5△,随访末期为5.4△。58例患者中,外斜44例(75.9%),术前原在位外斜度45.8△,内斜14例(24.1%),术前原在位内斜度40.5△,术后水平斜视度平均为6.8△,术后IOOA减弱或消失,手术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V型斜视患者多合并原发性或继发性的IOOA,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型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能有效矫正水平斜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在下斜肌亢进合并小角度上斜视以及V型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 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患者 资料16例(22眼),8例为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下斜肌亢进,2例为水平斜视合并原发单眼下斜肌亢进 +,6例为V型斜视(3例外斜V征,3例内斜V征)合并原发双眼下斜肌亢进(+~++)。10例患者原在 位轻度上斜视(≤5 PD)。合并水平斜视者均同期予以矫正。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 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V征程度以及眼底客观旋转状态的改变。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例上斜视患者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4.9△±1.0△,术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0.1△±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01)。V征合并双眼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上转25º和下转25º斜视度 差值为18.3△±3.2△,术后上转25º和下转25º斜视度差值为1.7△±2.3△,减小了16.6△±2.1△;6例V 征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为13.1°±4.3°,术后FDA为5.4°±3.4°,减小了 7.7°±0.9°。上斜肌麻痹组术前FDA为10.6°±4.2°,术后FDA为4.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 P<0.001)。术前下斜肌亢进程度为1.5(+)±0.5(+),术后下斜肌亢进程度为0.1(+)±0.4(+)。结论: 单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减弱下斜肌亢进并矫正小度数上斜视,双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矫正轻中 度下斜肌亢进并改善V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丽丽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眼科》2013,22(5):327-331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7例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并再次手术的患儿。方法 总结17例患者既往外斜视手术方法和特点,外斜视术后出现内斜视时间、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探查发现。选择间歇性外斜视50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主要指标 第一次手术外斜视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出现的时间。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是否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后眼位。结果 17例患者合并垂直斜视9例(52.9%),其合并中V征2例,合并DVD 4例;而对照组合并垂直斜视者9例(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0.01)。继发性内斜视出现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平均2个月。继发性内斜视患者16例为恒定性内斜视,1例为不典型周期性内斜视;17例中外展受限10例,手术探查发现肌肉滑脱2例,粘连综合征3例,3例术后进行缝线调整。17例患者治愈14例(82.3 %),2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继发性内斜视平均在外斜视术后2个月出现,外展受限、粘连综合征、肌肉滑脱以及合并垂直斜视为继发性内斜视可能的病因,合并垂直斜视的复合斜视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继发性内斜视。(眼科, 2013, 22: 327-331)  相似文献   

11.
张阳  苏志彩  吕璨璨  肖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353-2354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最大距离表示。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odifie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belly transposition for treatment of V-pattern exotropia combined with mild to moderate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overaction. METHODS: Thirteen cases (23 affected eyes) of V-pattern exotropia with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overaction (+ or ++) who underwent the modifie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belly transposition procedure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amount of V-pattern, grade of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degree of vertical strabismus, abnormal head posture, and the fovea-disc angl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RESULTS: The V-pattern was corrected in all cases, and the amount of V-pattern reduced by 17.85±5.13 prism diopter (PD) on average (t=16.07, P<0.001). The surgical cure rate for mild to moderate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overaction was 87.0% (20/23). The degree of the fovea-disc angle has a mean reduction of 5.45°±2.87° (t=3.95, P=0.003) after surgery. The mean vertical deviation in 5 cases with a small-angle hypertropia (5.23±3.06 PD) in the primary position reduced by 3.15±1.86 PD (t=6.10, P<0.001).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belly transposition procedure can effectively treat mild to moderate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and relieve the V-pattern, which is safe and easy to perform.  相似文献   

13.
知觉性外斜视伴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单眼跷跷板样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王京辉  傅涛 《眼科》2011,20(3):199-202
目的报告一类知觉性外斜视伴有下转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8例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上斜肌亢进及下直肌力弱者。方法对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主要指标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检查等。结果本类型斜视有发病年龄早的特点。健眼视力良好,患眼视力≤0.1,不能注视。第一眼位表现患眼大角度外斜视,或外上、外下斜视。第二眼位患眼内转时下斜视,外转时上斜视。大部分伴有A征。双眼水平运动时患眼内转时下转,表现上斜肌亢进,外转时上转,表现下直肌力弱的单眼跷跷板样运动,双眼左下转、右下转时患眼下直肌力弱,上斜肌亢进更显著。患眼多伴有内旋斜视。治疗以矫正水平斜视为主,对伴有的垂直斜视可酌情矫正。结论知觉性外斜视伴有患眼下转肌功能不全,与一般的知觉性外斜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应单独提出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任晔  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62-164
目的::观察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下斜肌和内直肌中myogenin活性卫星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的可能发病原因。方法: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6例中切除的下斜肌及内直肌作为斜视组,行myog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myogenin阳性染色的卫星细胞核数;角膜移植供体的下斜肌及内直肌(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斜视组和对照组下斜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数占总细胞数比例分别为(22.7±7.03)%和(4.2±0.7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斜视组和对照组内直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分别为(2.2±0.75)%和(4.5±1.0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次报道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眼外肌中表达 myogenin 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的变化。myogenin可能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 V 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IOBT)在伴有轻中度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IOBT或者部分切除术的外斜V征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IOBT组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IOMYE)组,各20例。IOBT组行双眼IOB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置移位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方法:下斜肌前置移位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2mm或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成一直线处,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患者8例11眼中,术前6眼DVD程度是1+,术后DVD消失;术前3眼DVD程度是2+,术后2眼垂直斜视消失,1眼DVD程度为1+;术前2眼DVD程度是3+,术后1眼DVD程度为1+,1眼为2+。所有患者下斜肌均不亢进。结论:下斜肌前置移位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的有效方式,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例外斜A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外斜A征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18例患者13例行上斜肌减弱术+水平肌手术,5例行单纯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视觉。结果:上斜肌减弱术+相应内直肌缩短术对大多数外斜A征的矫正效果最好。结论:上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A征发病主要原因,外斜A征手术方式主要是上斜肌减弱+内直肌加强术。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选择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1989年8月 ̄1998年8月间收治的34例单眼上斜肌麻痹和双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对手术失败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34例上斜肌麻痹患者原在位生趣斜视矫正27例,伴水平斜视及V型斜视者均获得矫正。结论 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首选减拮抗肌下斜肌或同时弱拮抗肌下斜肌和配偶肌下直肌,儿童下斜肌减弱术应首选下斜肌后行徒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