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永军  王兵  王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2,(12):1228-1229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骨折组40只,治疗组40只,分别于2、4周行骨折标本骨痂最大直径测量及骨痂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对照组骨痂断面最大直径明显小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治疗组骨小梁成熟良好,大量编织骨形成。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愈合过程中TGF-β1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守君  张柳  孙良智  赵文国 《医学争鸣》2006,27(15):1407-1410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血清TGF-β1水平,探讨TGF-β1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 方法: 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脑外伤组、骨折组和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各16只. 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2 wk和3 wk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中TGF-β1水平,骨折标本拍计算机X线摄像片,骨痂组织作HE染色和SP法免疫组化. 结果: 2 wk时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4.68±0.61) μg/L,脑外伤组(5.92±0.84)μg/L,骨折组(6.23±0.78)μg/L,与正常对照组(8.37±0.65)μg/L相比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与脑外伤组、骨折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3 wk时各实验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有所恢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有统计学差异. 骨痂组织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外伤组(85.2±9.2)%比骨折组(77.0±6.7)%有显著性增加(P<0.05). 结论: 伴有脑外伤的骨折愈合加快,TGF-β1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Micro-CT,探讨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hPTH)在2月龄雄性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2月龄雄性SD大鼠建立单侧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随机分为甲状旁腺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皮下注射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10 μg/(kg.d)或等剂量生理盐水安慰剂(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7、14、21和42天取双侧股骨标本,分别行X线检查和Micro-CT观察,并进行骨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第21天,甲状旁腺素组骨折断端两侧的骨痂之间连续性良好,骨折线已模糊不清。甲状旁腺组较对照组,在术后第42天骨体积(bone Volume,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小梁模式因子(trabecular bone pattern factor,Tb.Pf)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和各向异性的程度(degree of anisotropy,DA)低于对照组。结论 低剂量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可提高大鼠骨折BV、BV/TV、Tb.Pf和BMD而降低Tb.Sp和DA,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大鼠单纯胫骨骨折模型,分别给予大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及其特异性受体拮抗剂,评价并探讨CGRP对骨折早期愈合的影响及其对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方法 制作单纯胫骨骨折模型,将SD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CGRP及CGRP受体拮抗剂.术后1、2周和4周时取材,进行骨折部骨痂测量,HE染色观察骨折局部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组织中BMP-2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腹腔内注射CGRP1周时,各组均可见到少许骨痂,组间未见明显差别;术后2周时,各组外观有差别,CGRP组大鼠胫骨骨折部呈膨大样,大鼠骨痂量多于盐水对照组和拮抗剂组;术后4周CGRP组骨折部膨大明显缩小,骨皮质连续性好,各组外形已接近正常胫骨形态及大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GRP组胫骨骨折大鼠在骨折断端附近BMP-2的表达信号强于对照组和拮抗剂组.用药1周时,BMP-2免疫活性细胞从对照组的(18.52±10.08)增加为(36.80±11.18),增加了近2.2倍,拮抗剂组则减少为(14.50±8.80);用药2周时,BMP-2免疫活性细胞从对照组的(20.26±6.78)增加为(52.18±10.42),拮抗剂组减少为(11.21±8.40),变化幅度最大;用药4周时,BMP-2免疫活性细胞的增加从对照组的(21.25±8.65)增加为(31.41±9.18),拮抗剂组则减少为(18.32±10.28).结论 CGRP可能具有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早期愈合的作用,CGRP可以诱导骨组织中BMP-2的表达,推测CGRP的成骨作用与BMP-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慢性肾病对大鼠骨折愈合早期骨痂质量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给予含0.75%的腺嘌呤饲料喂养建立慢性肾病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4周后,两组大鼠于右侧胫骨中段制作开放骨折模型,克氏针内固定,术后予以正常饲料喂养.骨折造模术后4周,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切取右侧胫骨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及Micro CT扫描.结果 骨折后4周,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实验组胫骨最大载荷[(34.85±9.39)N]较对照组[(46.42±3.26)N]降低24.9%(P<0.05);强度[(47.65±5.64) N· mm]较对照组[(103.79 ±4.12) N/mm]降低54.1%(P<0.05);能量吸收[(7.17±.47)N·mm]较对照组[(14.25±2.21)N ·mm]下降49.7%(P< 0.05).Micro CT分析显示实验组骨痂组织总量[(18.45±2.11)mm3]较对照[(29.60 ±2.45) mm3]组下降37.7%(P<0.05);骨性骨痂量[(7.12±3.40)mm3]较对照组[(15.65±1.32)mm3]下降54.50%(P< 0.05);骨体积分数[(40.77±2.27)%]较对照组[(44.65±2.12)%]下降8.9%(P<0.05).结论 慢性肾病对大鼠骨折愈合早期骨痂质量及力学强度均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VEGFR-2)信号通路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大鼠胫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1只胫骨干骨折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CA低、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另设阳性药物组,大鼠11只。ICA低、高剂量组以40、80mg/(kg·d)的ICA腹腔注射,阳性药物组以0.4mL复方骨肽注射液腹腔注射。对照组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各组均为1次/d,连续21d。干预第7、14、21天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rco-CT)活体扫描,计算样本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脱颈处死大鼠,进行下肢生物力学测试,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骨痂组织血管新生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骨痂组织VEGF、VEGFR-2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骨痂组织VEGF、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CA低、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BV/TV更高,Tb.N更多,最大载荷更大,新生血管数量增多,面积也更大,VEGF、VEGFR-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与ICA低剂量组比较,ICA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BV/TV更高,Tb.N更多,最大载荷更大,新生血管数量增多,面积也更大,VEGF、VEGFR-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与ICA高剂量组比较,阳性药物组BV/TV更高,Tb.N更多,最大载荷更大,新生血管数量增多,面积也更大,VEGF、VEGFR-2 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结论]ICA可加快胫骨干骨折大鼠骨量新生,促进血管形成,增强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且该效应呈剂量依赖性,推测可能与上调VEGF、VEGFR-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PC)与氯化锂复合磷酸钙骨水泥(Li/CPC)对SD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20只6月龄雌 性SD大鼠,设立Li/CPC实验组(n=10)及CPC对照组(n=10),分别行双侧胫骨骨缺损填充术,术后1、2月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 鼠,取胫骨标本行显微CT(Micro-CT)检测及组织学切片HE染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icro-CT扫描显示,Li/CPC组骨缺损 修复效果比CPC组好,Li/CPC组材料周围新骨体积分数(BV/TV)较CPC组高,骨小梁分离度(Tb.Sp)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织学HE染色显示,Li/CPC组纤维骨痂及骨样骨痂出现较早,且数量较多,骨愈合质量明显高于CPC组。结论Li/ CPC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能,能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鸢尾素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对全身和骨折局部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骨折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1 mL 鸢尾素蛋白溶液(100 ng/mL);通过X线、Mi-cro-CT、生物力学和HE染色方法观察骨折早期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检测全身及骨折局部的骨代谢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X线和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骨折后第4周实验组新生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骨折后第8周实验组骨折线基本消失,而对照组的骨断端影像隐约可见;骨折后第4周和第8周实验组的组织总量(total vol-ume,TV)、骨量(bone volume,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量(Tb.N)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骨折后第4周和第8周的最大载荷、强度和能量吸收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折后第4周骨桥形成较多,骨折后第8周形成的板层骨也较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更明显地增强了氧化聚明胶(oxypolygelatin,OPG)的表达并抑制了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的表达。同时在实验组骨痂区域的骨髓组织中观察到更强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免疫阳性染色。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骨折后第4周和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的血清浓度明显增强,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P 5b)的血清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鸢尾素能够提高全身和骨折局部的骨代谢活动,增加成骨作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豆苷元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骨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Con组,10只)、激素造模组(GCT组,10只)和激素造模同时大豆苷元干预组(DAI组,10只)。GCT组和DAI组分别给予泼尼松龙7.5mg/kg.d灌胃,Co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此外,DAI组每日给予DAI 5mg/kg灌胃。12周后,使用Micro-CT大鼠第4腰椎(L4)及大鼠左侧胫骨松质骨进行扫描。分析参数包括: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隔(Tb.Sp);骨体积分数(BV/TV)。结果:(1)GCT组腰椎(L4)的BMD和BMC较Con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成功。DAI组腰椎(L4)BMD显著高于G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GCT组左侧胫骨Tb.Th、Tb.N和BV/TV与Con组相比均显著降低,Tb.Sp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AI组Tb.Th、Tb.N、BV/TV较GCT组增高,其中Tb.Th、BV/TV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Sp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降低SD大鼠腰椎BMD和BMC,减少骨小梁数量,降低骨小梁厚度,组织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增加骨小梁间隔。大豆苷元可以增加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GIOP)大鼠腰椎的BMD和BMC,可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体积分数降低及骨小梁间隔增加,改善其骨微结构。大豆苷元对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有治疗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去势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1只24周龄Wistar大鼠双侧卵巢切除,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A(RA)组、罗格列酮B(RB)组,每组7只。RA组、RB组每只大鼠分别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0.35 mg/d、0.70 mg/d(以生理盐水溶解灌胃),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后使用micro-CT分别测定股骨、胫骨、椎骨的骨量/组织量(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表面积/骨量(BS/BV)。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组及RB组各部位(股骨、胫骨、椎骨)Tb.N、Tb.Th和BS/BV(RA组胫骨除外)均减少(P<0.05或P<0.01);胫骨、椎骨Tb.Sp增加(P<0.05),股骨Tb.Sp无改变(P>0.05);各部位BV/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检测指标在RA组与R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罗格列酮后,骨微结构受到损伤,且主要集中于松质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