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会阴部切口一期缝合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余东升 《腹部外科》2002,15(3):173-174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会阴部切除的范围 ,以利于其切口一期愈合。方法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我院 4 6例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会阴部切除及其切口一期缝合的经验 ,分析会阴部切除的范围。结果  4 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 ,会阴部切除范围均在距齿状线 2 .0~ 2 .5cm以内 ,会阴部切口一期愈合 4 5例 ,占 97.83% ;会阴部及盆腔局部复发共 4例 ,局部复发率 9.5 2 %。结论 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会阴部切除的合理范围应以距齿状线 2 .5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末段2 cm直肠癌齿状线以远浸润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末段2 cm直肠癌远端浸润的范围,为改进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行Miles及内括约肌切除手术(ISR)的30例直肠癌标本,于齿状线以远按0.2、0.4、0.6、0.8、1.0、1.5、2.0、2.5和3.0 cm逐段全层取材切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30例病例中1例标本病变位于齿状线上,下缘超过齿状线2cm.余29例齿状线以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提示均无肿瘤浸润.结论 末段2 cm直肠癌极少出现超过齿状线以远的逆行浸润,通过保留更多齿状线以远的皮肤组织很有可能减少末段2 cm直肠癌患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后肛门不适及其他并发症,进而可能改善这些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手术原则、方式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低位直肠癌是指距齿状线5cm以内直肠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1908年,自Miles提出腹会阴切除治疗直肠癌后,几十年来该术式成了直肠癌,特别是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当Miles手术推行半个多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对该手术需做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生活和社会上的不便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低位直肠癌是指距齿状线5cm以内直肠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自Miles在1908年提出腹会阴切除手术以来,该术式一直是低位直肠癌治疗的标准术式。如何保留这部病人的肛门,一直是直肠癌治疗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对盆腔解剖、直肠癌病理、生物学特性以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吻合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回顾和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低位直肠癌通常是指距齿状线 5 cm以内的直肠癌 ,对于这个部位的直肠癌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 Miles术 )。近 2 0年来 ,国内外临床外科界和临床病理学界对于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术式给予极大的关注。经过大量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和大宗的随机对照临床资料的远期观察的结果 ,现在已经明确了两个观点 :1直肠癌远端的切除长度>2 cm就已经足够 ,这一点已形成共识 ,再无争论之必要 ;2符合保肛手术适应证的低位直肠癌不会因为施行 Miles术而增加其 5年生存率。换言之 ,只要手术适应证掌握恰当 ,保肛手术抑或 Miles术并不是低位直肠癌远…  相似文献   

6.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结合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94例,就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等问题讨论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病理学资料 1993年8月~1994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61例,94例实施保肛手术.肿瘤下缘距肛缘:2cm~23例,4cm~38例,6cm~33例.肿瘤肉眼分型:隆起型14例,局限溃疡型56例,浸润溃疡型21例,弥漫浸润型3例.病理分类:高分化腺癌50例,中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5例,粘液腺癌5例,类癌1例.中国改良Dukes分期:A_01例,A_14例,A_2 22例,B23例,C40例,D5例.1.2 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的肌术式选择 结肠—直肠(肛管)吻合口:位于距齿状线3cm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为低位吻合;在齿状线以上,3cm以内为超低位吻合.结肠和齿状线外科肛管吻合为Parks手术.切除内括约肌、结肠在Hilton线处与肛周皮肤吻合为Bacon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例低位直肠癌Miles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50例,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Miles术;开腹组70例,行常规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标本直肠系膜均完整,腹腔镜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支撑捆扎法在腹腔镜下对低位直肠癌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的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刀在腹腔镜下对11例低位直肠癌患实施TME原则的根治性切除,用支撑捆扎法完成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 11例患术中直肠系膜切除完整。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成功,吻合时间15—30min;吻合口距齿状线小于2cm8例。结肠与齿状线处肛管吻合的3例。术后恢复顺利。肛门括约肌功能、排尿功能良好,未发生吻合口瘘与吻合口狭窄。结论 腹腔镜结合支撑捆扎法可以对低位直肠癌行TME切除后进行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9.
直肠拖出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认识、新辅助治疗的开展、手术器械和手术技术的改进.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明显上升[1-3],尤其是早期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手术开展的愈来愈多.以前,只要直肠指诊触及肿瘤的下缘就要进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而现在比较早期的直肠癌即使位于齿状线以上1~2cm也可以进行经腹前切除,而且保持比较低的局部复发率.但是如何既能按照恶性肿瘤手术原则,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切除,避免由于肿瘤切除不切底、肿瘤残留导致术后复发,同时又能避免过多切除肿瘤远侧直肠有限的正常肠壁,尽可能小地影响术后病人的控排便功能,是手术者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中低位直肠癌是指发生在距齿状线10cm以内的直肠癌,传统的手术方式为Miles或Bacon手术。由于双吻合器的应用,距齿状线5~10cm的中低位直肠癌大部分可行保留肛门的Dixon手术。该手术虽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吻合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排便控制功能较差等不适,  相似文献   

11.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原则与适应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汪建平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1):678-679
在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选择上,保肛手术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随着直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的导入,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吻合技术、吻合器械的发展等使得超低位结-直肠(肛管)吻合成为可能,以及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前放化疗)的应用可使一部分中晚期低位直肠癌病例肿瘤缩小和降期,为保肛手术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根治术比例已明显提高,成为低位直肠癌主流术式。保肛手术就其定义来说应该是:按传统经典手术原则需行Miles术的低位直肠癌改变为低位或超低位吻合以保留原肛门功能的一种术式。上段直肠癌的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部及肛门切除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肿瘤距齿状线1.5~3 cm的低位直肠癌经腹部及肛门切除保肛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术后随访率为100%(23/23),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4.35%),未发生大便失禁。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4.35%。术后5年生存率69.57%。结论经腹部及肛门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既能保存良好的肛门排便功能,又不降低5年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3.
Miles手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常规的开腹手术要通过在腹部做20 cm左右的切口,来配合会阴部的手术操作,共同完成盆底部直肠肿瘤的游离和切除.  相似文献   

14.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研究超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式。方法 经腹和肛门齿状线切除直肠下段癌 ,行乙状结肠与肛管齿状线吻合 2 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发生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 ,术后 10 - 12周对排气和排便控制良好 ,无一例发生大便失禁。随访 11个月 - 8年 ,平均随访时间 3年 3个月。一、三、五年生存率分别为 13.6 % (3 2 2 )、5 9.1% (13 2 2 )、2 7.3% (6 2 2 )。 3例DukesC1期于术后 14、18个月和 2 3个月死于远处转移 ,无一例局部复发。结论 根据直肠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生物学行为选择手术适应证 ;经腹、肛门齿线联合切除根治下段直肠癌 ,行乙状结肠与肛管齿状线吻合是一种良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5.
探讨腹腔镜切除经肛门吻合术与腹腔镜Miles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距齿状线3~4cm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4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行腹腔镜切除经肛门吻合术;对照组21例,行腹腔镜Miles手术。对43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5±27.3)min,术中出血量(92.5±16.5)mL,术后引流量(126.2±11.4)mL,住院时间(11.2±3.4)d;对照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85.2±34.7)min,术中出血量(151.4±31.9)mL,术后引流量(221.3±18.9)mL,住院时间(14.3±2.6)d,研究组均少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淋巴结检出数目(11.3±3.4)个,术后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满1年随访,患者术后1年排便基本满意。随访2年,3例肿瘤复发及转移死亡,1例心肌梗死死亡。对照组淋巴结检出数目(11.4±3.2)个,术后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旁瘘1例,会阴切口裂开1例。满1年随访,造瘘口排便基本满意。随访2年,4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腹腔镜切除经肛门吻合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疗效同腹腔镜Miles手术差异无显著性,但具有保肛、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式。方法:经腹和肛门齿状线切除直肠下段癌,行乙状结肠与肛管齿状线吻合2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术后随访11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时间3年1个月。术后10~12周对排气和干大便控制良好,无大便失禁者。3例Dukes C1期于术后14、18个月和23个月死于远处转移,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根据直肠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生物学行为选择手术适应证。经腹、肛门齿线联合切除根治下段直肠癌,行乙状结肠与肛管齿状线吻合术是一种良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7.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2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无外括约肌受侵的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加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2 cm者,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1.0 cm、<2.0 cm者,行内括约肌次全切除;肿瘤距齿状线<1.0 cm或侵及齿状线者,行内括约肌全切除,结肠肛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26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为0~3 cm.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6例.乳头状癌1例,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巨大绒毛状腺瘤2例.病理分期:pTNM Ⅰ期11例,ⅡA期8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8例,T2 15例,13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大便3~10次.术后1年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患者排便次数减少,最少为每日1次,或每日2~4次.但内括约肌全切除者仍偶然粪污.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肿瘤复发1例,术后10个月肝转移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对于癌灶局限于直肠壁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并保留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发生在低位直肠的疾病,如炎症、肿瘤和一些先天性家族性疾病。当这些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时,就使得外科医生在保证切除病灶的同时,采取合理的重建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排便控便能力。本文仅就发生在低位直肠的一些常见疾病手术重建方式进行探讨。一、低位直肠癌(lowrectal cancer)低位直肠癌是指距齿状线5cm以内的直肠癌。按传统观点,低位直肠癌的经典术式是Mile术式,随着直肠外科理论和吻合器械的发展,各种保肛术式已成为当今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国外资料报道,中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应…  相似文献   

19.
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一直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肿瘤距肛缘齿状线〈1~3cm)的经典术式.但由于手术需行结肠造口而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接受程度下降的问题,始终是该术式的重要缺陷。为此.Schiessel等于1994年首次提出将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用于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该术式不仅达到了保留肛门括约肌、避免永久造瘘的目的,还可获得足够的远端切缘、保证肠道的连续性。近年来,ISR已逐步成为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本文就ISR的应用现状作一回顾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Dixon术后吻合口瘘与直肠癌位置的关系。方法 2011-01—2016-01,共使用双吻合器行Dixon手术12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7例。根据直肠癌的位置将患者分为3组。中高位组:45例,距齿状线7 cm。低位组:40例,距齿状线5~7 cm。超低位组:35例,距齿状线≤5 cm。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低位组吻合口瘘发生率25.71%,低位组为17.50%,中高位组为2.22%。超低位组显著高于低位组,中高位组显著低于超低位组和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吻合器Dixon术后,吻合口的发生率与直肠癌的位置有密切关系,瘤体下缘距齿状线越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