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7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脑血管磁共振成像(MRA)、MSCT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并分析MRA、MSCTA与DSA检查在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经DS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3例,阴性17例,包括动脉瘤59个,其中动脉瘤直径>10 mm 2个,6~10 mm 4个,4~5 mm 19个,≤3 mm 34个;MR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48例,阴性22例;MSCTA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4例,阴性16例;MSCTA三维重建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诊断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理想(Kappa=0.482,P<0.05),MSCTA三维重建检查诊断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患者 CTA 检查结果,以容积再现数字血管减影(3DDSA)、手术或者两者共同作为检验金标准,判定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在金标准中共检查出84个小动脉瘤(71例患者)。按照患者评价,64层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8.2%,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97.6%,阳性预测值PPV为98.6%和阴性预测值NPV为97.6%。按照动脉瘤评价,64层CTA的诊断准确性为96.8%,敏感性97.6%,特异性95.1%,PPV97.6%和NPV95.1%。2例假阳性和2例假阴性均在微小动脉瘤中(<3mm)。结论:64层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测,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方法。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且CTA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则容积再现DSA仍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A影像。结果: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2%,较准确地显示了3 mm以上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MRA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 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  相似文献   

5.
王俊峰 《吉林医学》2011,(30):6403-6403
目的:探讨GE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治疗时怀疑脑动脉瘤的27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A和DSA检查,充分运用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颅内血管的位置关系进行评价,并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结果:278例中CTA漏诊3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8.1%、98.3%、98.5%、99.3%、98.7%,DSA漏诊5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7.8%、100%、98.7%、98.7%、95.8%,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准确率高,而且无创、安全、准确、可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1例,行MRI、MRA检查,分析MRI、MRA表现,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36个动脉瘤,MRA发现33个,敏感性91.7%。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DSA、手术基本一致。MRI、MRA、DS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13、8、13个,MRA、DSA显示瘤颈分别为26、29个。结论MRI可显示脑组织全貌,对动脉瘤腔内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两者结合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D-TOF-MRA的技术特点及对颅内动脉瘤评估的效果。方法:对5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A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估CTA与MRA显示动脉瘤的效果。结果:58例患者经DSA检查,57例阳性,发现动脉瘤73枚,CTA检查54例阳性,发现动脉瘤67枚,MRA检查52例阳性,发现动脉瘤63枚,CTA、MRA检查敏感性分别为91.8%、86.3%。结论:CTA、MRA可作为辅助DS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1.5T的MR血管成像(MRA)在可脱落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65例接受可脱落弹簧圈治疗的患者在栓塞术后3至12个月行DSA和1.5T的MRA检查.MRA图像评价有无动脉瘤的残留,DSA作为参考标准.结果 MR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95%可信区间(CI):51.9-95.7%),100%(97.5%CI:93.5-100%)和95.7%(95%CI:88.0~99.1%).阳性和阴性预测率为100%和94.8%.DSA与MRA的评价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5T的MRA是一种准确无创的脑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A和MRA用于诊断5mm及以上动脉瘤的价值比较。方法选择该院出现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查体高度怀疑为颅内脑动脉瘤患者52例,随机分为CTA组和MRA组各26例,其中CTA组患者接受CTA+DSA检查,MRA组给予MRA+DSA检查,两组均以DSA检查及手术证实为标准,比较CTA及MRA5mm及以上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于≥5mm动脉瘤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与CE-M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高于3DTOF-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由于对5mm及以上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可作为该类颅内动脉瘤检查的首选方法,CE-MRA也可作为其有效检查手段,但其检出率略低于CTA。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多排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多排CTA检查,接受外科开颅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则有13例.以外科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或者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结果 22例受检患者中,DSA共发现真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发现假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2例,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5.7%、75%、90%、85.7%、75%;多排CTA共发现阳性动脉瘤患者15例,发现假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1例,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3.8%、83.3%、90.9%、93.8%、83.3%.DSA和多排CTA对显示瘤颈、瘤体及其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清晰显示率进行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求得P>0.05,故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排CTA结合DSA将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行头部16层螺旋CTA检查,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DSA)结果,评估16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56例中DSA检查发现59个动脉瘤,16层螺旋CTA检查发现56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95%。结论:16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越血管成像(3D-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I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66例AN的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结果66例动脉瘤患者共发现68个动脉瘤,其中3D-TOF MRA共检出动脉瘤63个,3例因完全血栓形成,2例因出血背景未明确显示瘤体,敏感性92.65%(63/68)。68个颅内动脉瘤中有7个磁共振成像平扫检查阴性,其中的6个MRA能明确显示动脉瘤。结论3D-TOF 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通过MRA与DSA的对照分析,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50例49个颅内动脉瘤行3DTOF MRA检查,对照DSA检查结果,分析MRA表现。结果3DTOF MRA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方面有以下特点(1)MRA结合原始图像可显示3mm以上各种类型动脉瘤及其发生部位。(2)原始图像可同时显示部分血栓性动脉瘤内血栓及通畅的瘤腔。(3)MRA能同时显示巨大动脉瘤及其以远的血管。(4)MRA能清晰显示全脑或每支脑动脉的三维解剖,有利于小动脉瘤与血管折曲的鉴别。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技术,3UTOF MRA在检查颅内动脉瘤方面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它可以用于筛查和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6年以来7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3D-CTA影像学资料,CTA处理后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 76例临床疑似患者仅58例经过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71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47例,9例为2个动脉瘤,2例为3个动脉瘤.3D-CTA检查准确性为90.3%、敏感性为91.6%、特异性为98.6%,而DSA检查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95.8%及100%.结论 DSA诊断准确性及敏感性略高于3D-CTA,仍是颅内动脉瘤确诊的"金标准".但后者具有安全、简便、快速、无创的优点,可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是DSA检查的有力补充.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术前制定治疗策略,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3DCE—MRA检查,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3DCE—MRA螺旋共发现48例患者50个动脉瘤,其中46例为单发动脉瘤,2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最小直径2.2,最大直径43mm,3DCE—MRA螺旋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3DCE—MRA螺旋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3DCE—MRA螺旋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7.2%。结论 3DCE—MRA螺旋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可对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多排螺旋CTA诊断价值与DSA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伟雄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32-1834
目的:比较多排螺旋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意义,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术后诊断资料,比较3D-CTA与DSA的检出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3D-CTA与DSA两种检测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钙化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细节显示明显优于DSA,得到了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的认可,满意率与DSA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能够提供更为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对治疗具有极大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对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评价价值.方法 80例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CTA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检验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DSCTA检出65例患者共73个动脉瘤,DSA证实63例患者共74个动脉瘤.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按病例数计算分别为95.5%、88.2%和94%,按动脉瘤的个数计算分别为95.9%、88.2%和94.5%.结论 对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CTA和DSA检出和显示动脉瘤的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已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目前DSCTA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报道并不多见,文中主要探讨DSCTA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同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DSCTA检查诊断为烟雾病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以DSA诊断为参照标准,评价DSCTA在烟雾病患者中检测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32例患者DSCTA诊断13例患者合并有动脉瘤,2例多发,共15枚;DSA诊断12例患者合并动脉瘤,共13枚,动脉瘤多位于基底动脉环。以DSA诊断为参照标准,DSCTA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患者为单位分别为100%、95.0%、92.3%、100%,以动脉瘤枚数为单位分别为100%、90.5%、86.7%、100%。结论 DSCTA在诊断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当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一项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