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脑内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运动神经功能改善作用以及移植细胞分化后形态学改变。方法通过大鼠尾状核注射胶原酶IV制作脑出血模型大鼠,分离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对脑出血大鼠移植前后运动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并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神经干细胞脑内分化后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Hoechst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大鼠后可见其在脑内存活,主要分布于血肿腔周边,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移植细胞能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从移植术后第21天到第28天,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显著好于培养液移植组和单纯脑出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胚胎神经干细胞脑出血大鼠脑内移植能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胚胎神经干细胞脑出血大鼠脑内移植后能存活并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模型时间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时间窗。方法分离、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经Nestin免疫荧光鉴定,Brdu标记;25只SD大鼠制作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5组(1、2、3、4d移植组、模型组),分别在造模后第1、2、3、4d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于脑出血大鼠的患侧侧腔室下区(SVZ),模型组不移植,测试大鼠运动功能,14d时处死,取全脑固定、冰冻切片、Brdu免疫荧光染色,Brdu阳性细胞计数。结果各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2d移植组明显优于其他组(P〈0.01);2d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动物运动功能;脑出血后2d可能是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成人成肌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从成人正常颞肌分离培养成肌细胞,体外诱导成神经前体细胞。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并分组:A组移植肌源性神经前体细胞,B组移植成肌细胞,C组为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PBS。7 d后进行细胞移植。采用肢体放置和感觉刺激试验在细胞移植前1 d和移植后1、2、3、4周对大鼠进行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半乳糖脑苷脂(Galc)的表达变化。结果细胞移植后2~4周,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A组较B、C组提高明显(P〈0.05),B组与C组比较,P〉0.05。大鼠脑内移植细胞至少能存活4周,移植的肌源性神经前体细胞表达MAP-2和GFAP。结论脑梗死大鼠脑内移植成人成肌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和感觉功能。成人成肌细胞取材简单,来源丰富,在体外能够直接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其自体移植可以解决免疫排斥问题,且能避免伦理学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增殖状况。方法: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微创术干预脑出血组(微创组)3组,在3.0 T磁共振下扫描观察血肿变化及鉴定建模成功,在第1、7、14、21天测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检测Nestin与BrdU共表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和增殖及灶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MRI扫描发现微创术组于7~21 d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第7、14天时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小胶质细胞激活受抑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微创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表达于7~21 d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与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MRI仪器可成功观察大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出血灶周水肿变化。微创术可减轻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提高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年龄对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影响.方法 年轻(3个月龄)和老龄(16个月龄)雄性SD大鼠脑内注入100 μl自体全血,观察与年龄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年轻、老龄模型组大鼠分别在脑内注血后6、12、24、72 h、7、14 d时间点处死动物(每组6只)进行GFAP免疫组化.假手术组作对照.观察GFAP染色的阳性细胞表达.结果 与年轻大鼠比较,老龄大鼠脑出血后3 d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较弱,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年轻大鼠,这种状况可持续到监测14 d(P<0.01).结论 老龄大鼠脑出血应答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较弱,老龄是影响脑出血后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适度硬膜外低温(MEH)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16只大鼠建立SCI(T9节段)模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只,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观察组设计MEH(30 ℃、48 h)系统进行干预,7 d后处死大鼠,行运动功能评分和斜面测试,HE染色及双重染色(TUNEL法和抗CC1),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及对小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显著改善,神经元和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凋亡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显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 MEH在SCI中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液,从胚胎大鼠脊髓分离和培养NSCs,应用^3H-TdR掺入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进行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巢蛋白表达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结果表明,从E16胚胎大鼠脊髓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NSCs特征,可在体外增殖存活,经1%胎牛血清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认为从胚胎大鼠脊髓成功分离培养的NSCs可在体外稳定地培养和传代,是研究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理想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8.
老年与年轻大鼠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年龄对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反应的影响.方法 年轻(3个月龄)和老年(16个月龄)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脑内注入100μl自体全血,观察与年龄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年轻、老年模型组大鼠分别在脑内注血后6、12、24、72 h、7、14 d时间点处死动物(每组6只)进行OX42免疫组化.假手术组(每组6只)作对照.观察OX42染色的阳性细胞表达.结果 与年轻大鼠比较,老年大鼠脑出血后3d有增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OX42染色).皮质、基底的小胶质细胞数决定其活化程度,老年大鼠在皮质、基底节有更明显的小胶质细胞活化.老年大鼠脑出血后3 d OX42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年轻大鼠,这种状况可持续到监测14 d(P<0.01).结论 脑出血导致老年大鼠更严重的脑损伤很可能与过度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年老是影响脑出血后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谢姜  仲健  龚伟  王继明  任贺  韩忠朝 《山东医药》2010,50(40):31-33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胶原酶VII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组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损伤后3 d和7 d大鼠脑内IL-1β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脑出血损伤后3 d和7 d脑内IL-1β含量均减少。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少大鼠脑出血后脑内IL-1β的含量,进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机械法及无血清培养技术从新生24h的SD大鼠脊髓中分离出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和分化情况。结果 分离的细胞生长旺盛,单克隆化生成的细胞团,分离培养获得的细胞团呈Nestin强阳性,经胎牛血清诱导后可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利用机械法成功分离培养了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该细胞可连续传代,具备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大鼠脑出血后运动功能恢复及脑部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4只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bFGF,分别于模型制作后和给药后28 d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和Nestin抗原检测.结果给予bFGF组患鼠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脑组织切片显示Nestin阳性细胞增殖明显.结论损伤局部注射bFGF可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神经保护两条途径促进脑出血机体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以线栓法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大鼠23只,随机分为3组,早期MSC治疗组(8只)、晚期MSC治疗组(8只)和对照组(7只)。术后每3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28天后处死大鼠,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进入大鼠体内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早期MSC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前,MSC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MSC治疗28天后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5-溴脱氧尿嘧啶双染细胞。晚期MSC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早期静脉注射MSC治疗可明显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NSCs)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细胞色素C(Cyt-C)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切断Wistar大鼠海马穹隆伞制备AD模型大鼠;培养胎鼠的NSCs,并把该细胞移植入AD模型大鼠脑内;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设为对照组。1个月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实验鼠学习记忆能力;5 d后处死实验鼠,用Western bolt检测不同脑区Cyt-C的表达。结果NSCs移植后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海马与额叶的Cyt-C表达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各实验组海马内的Cyt-C表达均高于额叶。结论NSCs移植可以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AD模型大鼠脑内的Cyt-C含量,NSCs移植可以改善AD模型大鼠的痴呆症状。  相似文献   

14.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tM CAO)后遗症的修复作用,并确定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神经干细胞经抗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后,在不同时间采用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的脑缺血区域,移植后对大鼠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查存活的细胞。结果术后8周起,移植组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 SS)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早期移植组大鼠的N SS评分低于超早期移植组和晚期移植组(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早期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人胚胎脑细胞在大鼠脑梗死灶内的分化和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方法 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移植到免疫抑制的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并与未移植的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了人胚胎脑细胞存活的lO只大鼠中,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整合到宿主脑内。结论 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内生长、分化和整合,提示神经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突破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移植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24 h后各组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最后一次注射后2 h处死。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组织BrdU阳性及凋亡细胞。结果脑梗死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及梗死灶边缘BrdU阳性细胞迅速增多(P<0.05)。移植BMSCs后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增加更趋明显。同时,BMSCs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康复,缺血边缘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伴梗死体积缩小。结论BMSCs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迁移,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移植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根据Aspey方法制成MCAO模型,经尾静脉注射3×106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大鼠MSCs,28d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MSCs移植后脑梗死灶边缘聚大量BrdU阳性细胞,少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BrdU双染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的MSCs可移行至MCAO脑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移植组各25只。应用液氮冷冻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梗死部位注入经5-氮胞苷(5-aza)诱导和溴氮胞苷标记的大鼠MSCs,对照组梗死部位注入等容量DMEM液。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周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收缩期峰值速度(Vs)、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指标评价心功能。移植组于术后4周处死,移植心肌行溴氮胞苷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组(n=13)和移植组(n=15)相比,术前及术后1周的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移植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部位免疫组化可见溴氮胞苷染色阳性细胞。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移植入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the myocardial infarct areas might be los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blood supply to these myocardium areas. The hypothesis that pretreatment with angiogenic therapy induced by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MR) might improve ischemic myocardial function, followed by cell transplantation was tested. METHODS AND RESULTS: After the ligat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rats were treated with TMR. Two weeks, embryonic stem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an injured heart. Four weeks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cardiac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homodynamic measurements. Capillary density and infarct size in the infarct myocardium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previous experimental method. Graft histology and morphology was also evaluated. Four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myocardial infarct (MI) rats treated with TMR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cardiac function in hemodynamic measurements (p < 0.01) than that of MI rats receiving cell transplantation or TMR alon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apillary density and reduction in infarct size was observed in the MI rats that received a combined therapy (p < 0.01). CONCLUSION: Pretreatment of an infarct region of the heart with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TMR can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a cell graft and attenuate the progression of cardiac dysfunction in the rat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