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减压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08间郑州市骨科医院脊二科收治的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58.05±1.26)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滑脱症6例。均存在单侧临床症状,左侧11例,右侧19例。均实施单节段TLIF。减压侧传统正中入路显露椎弓根钉进钉点,非减压侧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椎弓根钉进钉点。记录显露并植入定位针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时拍摄CT片并行二维重建,判断融合情况;统计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置钉过程顺利,减压侧显露并植入定位针的时间为(22.52±2.73)min,非减压侧为(17.61±2.24)min。未发生与置钉失误的相关并发症。1例减压时出现硬膜撕裂至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取脚高头低位,持续引流1周后顺利康复拔除引流管。1例切口浅表感染,细菌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加强换药后愈合。切口血清肿致延迟愈合1例,经引流换药后愈合。术后3个月CT二维重建提示19例融合,11例6个月融合。末次随访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侧传统正中入路、非减压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钉单节段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符合微创理念,手术操作容易,临床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选择性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后正中入路组),另一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肌间隙入路组).均行腰椎管减压;对需要行内固定者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进行复位,对腰椎不稳定者行椎间植骨融合.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腰腿痛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有腰椎滑脱或侧凸者获得良好纠正,行腰椎间融合者术后1年均出现融合.与后正中入路组相比较,肌间隙入路组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 选择性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是可行的;能够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原始解剖结构,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同样可行复位、固定和椎间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半椎板减压自体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emen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症状侧常规置钉,对侧Wiltse入路置钉固定治疗单侧症状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对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腰腿痛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置入,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6±29)min、(342±103)m L、(215±78)m L,术后7 d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痛JOA、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拔出等。结论采用半椎板减压自体骨TLIF联合症状侧常规置钉,对侧Wiltse入路置钉固定治疗单侧症状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伤口引流量少,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一种单侧症状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6—2012—01选择45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肌间隙组和传统组,分别自椎旁肌间隙和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肌间隙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 VAS评分以及术后10个月JOA评分等方面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入路椎体间单枚融合器植骨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2007-01-2012-12采用TLIF入路椎管减压、GSS或SINO内固定装置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混合植骨、单枚cage应用治疗31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分析术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31例获得0.5-5年,平均1.5年的随访。按侯树勋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5例。按JOA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改善率达90%-98%。结论 应用TLIF入路椎体间单枚融合器植骨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具有减压彻底、微创植骨易融合、神经副损伤少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AST 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2011年10月,采用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5.7 min;术中出血量300~550 ml,平均39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5.2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6±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或移位。结论 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TLIF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8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6钉椎弓根钉-棒内固定47例,采用传统4钉椎弓根钉-棒固定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1年及2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情况。[结果]87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Wiltse组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3.13±8.15)个月。末次随访时,Wiltse组的VAS评分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1.85)vs(4.93±1.98),P0.05]。Wiltse组的ODI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0±3.20)vs(12.20±3.11),P0.05]。术后1周两组后突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2年时Wiltse组的后突Cobb角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内固定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少了术中损伤,有效复位和维持复位更好,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和正中切口入路下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8例,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28例,后路正中切口30例。观察并对比其临床结果、影像结果、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但两组各发生1例神经根损伤;肌间隙组发生硬脊膜撕裂2例,椎弓根入点处骨折2例;正中切口组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肌间隙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但手术时间肌间隙组长于正中切口组(P0.05)。两组病例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两组病例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肌间隙入路组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低于正中切口组(P0.05);两组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但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丢失(P0.05)。术后1年肌间隙入路组多裂肌面积和等级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椎间融合率肌间隙组为96.49%,正中切口组为96.72%。[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与正中切口入路相比有较多优势,如切口小、视野清晰恒定、出血少、软组织损伤轻、恢复快等,但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242-1244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及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经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显露,置入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放入Cage。根据VAS评分及ODI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病例术中无硬膜囊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方法简单,可明显减少显露时间,同时保留了大部分中后柱结构,对神经根及硬膜囊干扰小,并发症少。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功能恢复快,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4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5.0±12.1)min,术中出血量(210.0±12.8)ml,术后引流量(54.0±12.5)ml。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12)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VAS评分(2.4±0.4)分。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拆除内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未丢失。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5.3±2.1)分。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不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剥离,使椎旁软组织损伤减轻,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可保护脊柱结构及多裂肌的神经支配,减轻肌肉水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中空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Kümmell病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7-05诊治的5例Kümmell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经肌间隙入路显露骨折椎及需减压间隙另一椎体的上关节突,按Weinstein法置入中空椎弓根钉,用注射器通过中空螺钉尾部在透视下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待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再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切口均一期愈合。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6~15)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2(1~4)分,ODI指数平均35.2%(24%~42%)。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采用骨水泥强化中空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Kümmell病,不仅可以缓解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而且能改善因椎管狭窄所引发的神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病史,其中3例伴双下肢放射痛,48例伴一侧下肢放射痛。24例患者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正中切口组),27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肌间隙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术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正中切口组1.61±0.54,肌间隙组0.76±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43.50±15.8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25%(3/48),肌间隙组9.26%(5/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12.50%(3/24),肌间隙组18.52%(5/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 d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而在末次随访时亦有较明显的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获得了很好的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等级的对比显示:正中切口显露对多裂肌损害明显,而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多裂肌损害较轻(P<0.05)。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91.7%(22/24),肌间隙组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正中切口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肌间隙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表皮坏死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神经根损伤均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发现后即予螺钉调整术,神经根症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无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肌间隙组25.93%高于正中切口组的12.50%(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具有可行性,而且效果良好,与正中切口显露相比,明显缩小了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较好地保护了多裂肌,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变(腰椎失稳、单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同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采用单侧长4~6cm的旁正中椎旁切口,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并显露关节突,直视下症状侧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置入椎弓根螺钉并Cage植入、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等操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00~160min,平均125min,出血量160~330mL,平均250mL。术后平均引流量40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获得8~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无椎弓根钉、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在固定融合后3~18个月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价疗效,优35例(70%),良13例(26%),可2例(4%),效果优良。结论小切口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固定融合并预防邻近上下节段退变,具有对入路软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胸腰段椎体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常需广泛剥离和牵拉椎旁肌,术后常出现椎旁肌损伤或长期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为减少椎旁肌损伤,践行脊柱外科微创理念,近年来骨科学界越来越多地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作者对本院2011-12-2014-12收治的60例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腰椎后路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01诊治的109例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Wiltse入路组47例,后正中入路组6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2 h、3 d、7 d的血清肌酸激酶,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结果 109例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9.6个月。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2 h、术后3 d血清肌酸激酶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周、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腰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出血量较少,对椎旁肌及小关节囊的损伤小,术后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符合脊柱微创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直视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体位复位结合直视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20例,并与开放手术相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带支具离床时间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结合直视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路15例,男10例,女5例,均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评分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损伤更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