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术的临床效果。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肯定,术后生活质量高,是一种较好的可控性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在女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女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7例施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的女性患者分别进行随访及总结。结果 7例女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手术顺利,术后平均随访20.1个月(15—35个月)。全部患者健康存活,除1例患者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外,无严重并发症,自控排尿率为100%/7/7)。术后新膀胱容量为240—360ml,残余尿量0—10ml,新膀胱最大充盈压为23—35cmH2O。病理切片:光镜可见淋巴细胞增多,粘膜形态无明显变化;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可见微绒毛变短、减少。结论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具有符合人体生理、可控性好,低压、容量大、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术式对女性患者同样适用,是一种理想的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式。  相似文献   

3.
 观察18例改良的乙状结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6~18个月随访,术后尿控满意。本术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低压,可控,是患者和泌尿外科医生容易接受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Roux-en-Y乙状结肠直肠吻合后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1例膀胱癌患者行Roux-en-Y乙状结肠直肠吻合后乙状结肠代膀胱术.距直肠前壁腹膜返折部15~18 cm处切断乙状结肠,将近端拉入盆腔与直肠上段做端侧吻合,输尿管做成乳头分别与远端乙状结肠吻合.结果 术后患者尿控率100%,无尿失禁,未发生明显酸碱平衡紊乱.1例63岁女性患者发生盆腔引流管处脓肿,1例80岁患者切口液化、裂开,后并发脑出血,脑疝死亡.其余无明显并发症出院术后随访3~60个月,死亡5例,3例死于盆腔复发,1例死于肺转移,2例高龄患者死因不祥.6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高氯性酸中毒,口服碱性药物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发现尿囊内鸽蛋大结石并双肾积水,切开尿囊取石后,积水减轻,肾功能改善.结论 Roux-en-Y乙状结肠直肠吻合后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并发症低、尿控效果好,是一种生理干扰小、安全并简单易行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5.
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术后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采用U型贮尿囊代膀胱作可控性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23例男性膀胱癌而行膀胱全切术患者.结果:术后18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0.5—8a,经IVP,CT,肾功及电解质等检查,疗效满意.手术时间平均260min,输血平均520mL.2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治愈;2例出现单侧肾积水;2例术后la出现轻度高氯血症;1例半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死于非原发疾病.术后膀胱容量达280—500mL,膀胱静压为18.5—36.4cmH2O.结论:本术式具有贮尿囊容积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尿液可控,抗反流效果好,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少,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亲乱,原位自主排尿等优点,是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行“结肠代膀胱、乙状结肠直肠Y式吻合术”的疗效。方法将左右输尿管断端与一段离断后的乙状结肠短袢行端侧吻合,形成尿流通路。乙状结肠近断端与直肠行端侧吻合,形成粪便通路。结果2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h,术中出血150mL,术后恢复良好,2周后拔出输尿管支架引流管,肛门排尿、排便通畅。术后3个月,日平均排尿4~5次,排大便1~2次。随访3~26个月,患者排尿、排便正常,除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低血钾(纠正后未再发生),其他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行“结肠代膀胱、乙状结肠直肠Y式吻合”术是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后贮尿囊黏膜的超微结构。方法:对10例行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患者,按术中、术后6,12,24个月,取贮尿囊黏膜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年内,光镜下变化不显著。扫描电镜下,绒毛变短、倒伏、间距加宽,黏液减少。透射电镜下,1年后分裂相增加,线粒体、内质网不同程度肿胀。结论:术后肠道贮尿囊黏膜适应外环境,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去带乙状结肠是一种良好的膀胱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2000年6月至2002年5月我科为15例膀胱肿瘤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改良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术后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回肠膀胱术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分析75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回肠膀胱术36例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39例的临床资料,就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手术操作时间大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3年内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回肠膀胱术在远期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前者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400~1200 ml,输血400~800 ml,术后拔除肛管后即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训练1,0~12 d后拔双侧输尿管支架管后均能达到良好的控尿功能。1~1.5 h排尿1次,其中有2例患者短期内出现夜间不能控尿,经过训练在1~2周后均能完全控制排尿排便。随访3~24月,平均7.4个月,患者2个月后每日排尿次数稳定,平均间隔2~3.5 h 1次,术后无1例出现高氯性酸中毒。术后3~6个月行IVP检查上尿路排泄正常,无梗阻、积水、输尿管扩张和返流;代膀胱容量300~400 ml,排尿后残余尿量0~50 ml。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可控性尿流改道手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乙状结肠正位膀胱术后患者新膀胱内粘液分泌规律和特点,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从术后第2天至第23天,对31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和膀胱癌根治术乙状结肠正位膀胱术的患者术后新膀胱内肠粘液进行测量、计算和统计。结果新膀胱内粘液在术后第二天开始分泌,平均(60.4±10.3)mg/cm^2,术后第9天达到高峰(550.8±19.6)mg/cm^2,持续5—7天后,逐渐减少。结论乙状结肠新膀胱内粘液的分泌具有规律性,膀胱冲洗时应注意,以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SW  Zhang SW  Lin XG  Zhang K  Yang 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096-1097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8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纵行剖开肠管20~24cm,成形为储尿囊。输尿管以黏膜下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30个月)。结果 肠袋最大储尿容量400~650ml(平均515.6m1),基础压力8~23cm H2O(平均16.5cm H2O,1cm H2O=0.098kPa),最大充盈压力12~33cm H2O(21.3cm H2O)。在充盈过程中肠袋的顺应性良好。结论 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3.
膀胱乙状结肠瘘临床少见,可对泌尿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膀胱乙状结肠瘘一旦形成很难自愈,常需手术修补,因此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对患者恢复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席利夫  张震  张群会 《微创医学》2006,25(4):609-610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行"结肠代膀胱、乙状结肠直肠Y式吻合术"的疗效.方法 将左右输尿管断端与一段离断后的乙状结肠短袢行端侧吻合,形成尿流通路.乙状结肠近断端与直肠行端侧吻合,形成粪便通路.结果 2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 h,术中出血150 mL,术后恢复良好,2周后拔出输尿管支架引流管,肛门排尿、排便通畅.术后3个月,日平均排尿4~5次,排大便1~2次.随访3~26个月,患者排尿、排便正常,除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低血钾(纠正后未再发生),其他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行"结肠代膀胱、乙状结肠直肠Y式吻合"术是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4年1月对1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13~35(平均14)个月。新膀胱内压低,容量大。术后1例出现轻度左侧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增加腹压时有尿失禁。结论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肠代膀胱术,手术较简单易行,术后并发症少。在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内压,提高顺应性和调节性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根治性膀胱切除并乙状结肠代膀胱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根治性膀胱切除并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的护理体会.结果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排尿功能的训练是确保手术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月至2002年3月,对2例多发性膀胱肿瘤病人行膀胱全切,采用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1.1患者男,65岁,住院号:88024号,因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6个月而入院,彩超:提示膀胱左侧壁占位病变。尿脱落细胞检查:见移行癌细胞。膀胱镜检查:膀胱左右侧壁分别见7.0cm×7.0cm和3.0cm×3.0cm×3.0cm大菜花样肿物,活检:膀胱移行细胞癌。1.22例患者术前通过肛诊、灌肠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钡剂灌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排除乙状结肠病变,常规肠道准备3d。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1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男性患者先行膀胱全切术,然后采用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5例获随访6~72个月。5例出现双侧轻度肾积水,1例单侧肾积水;新膀胱容量达210~456 ml,膀胱静压为18.6~31.8 cm H2O,排尿时膀胱内压为36.21~71.56 cmH2O,最大尿流率10.22~12.26 ml/s,残余尿量33~58 ml。1例在第1年内出现暂时性白天尿失禁,11例有不同程度夜间尿失禁。结论: 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贮尿容积大,原位自主排尿,白天控尿效果较好,夜间控尿情况较差。肾功能保护较好,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是较理想的原位膀胱替代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其中脊髓损伤3例,脊髓栓系3例。术后均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结果:6例患者术后B超示肾积水,较术前缓解或消失,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尿动力学示膀胱容量为458.6±37.2m 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为17.8±4.6cmH2O,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出现泌尿系感染,1例出现肠粘液堵管,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地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充盈期末膀胱压力,使患者有一个安全的储尿环境,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最佳选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方法很多,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我院于1996年至今,对2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及输尿管回盲肠乙状结肠吻合术,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