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CD40/CD40配体(CD40L)作为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信号之一,在Graves病(GD)和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CD40基因是GD的一个新的易感基因,高加索人和韩国人中CD40基因5’非翻译区C/T多态性与GD有关,CC基因型倾向发病;糖尿病患者CD40L、游离CIMOL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Alc、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浓度正相关,提示CD40L有可能作为病情发展变化的一项监测指标,并可能参与糖尿病炎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CD40在非肥胖糖尿病(NOD)鼠胰岛的浸润性T细胞高表达,引发胰岛自身免疫反应,早期应用CD40L单克隆抗体阻断CD40/CD40L途径,可有效阻止胰岛炎的发生,在诱导胰岛移植免疫耐受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但其有效性、安全性尚需作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CD40/CD40L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40/CD40L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其介导的体液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0/CD40L相互作用是淋巴细胞之间传递炎症和免疫信号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发现,CD40/CD40L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各种细胞中,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AS相关细胞的功能,并且与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讨论CD40/CD40L在AS病变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参与AS过程的机制、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基因表达的调节。1CD40/CD40L在AS病变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正常动脉未发现CD40L,仅在内皮细胞有少量CD40表达。在人类AS发生过程中,CD40/CD40L在T…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表明冠心病是免疫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免疫介质CD40及其配体广泛存在于T、B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血小板及上皮细胞表面 ,二者相互作用可诱导上述细胞产生许多致炎因子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阻断CD40 CD40L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生与发展 ,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Burdon  KP  Langefeld  CD  Beck  SR  Wagenknecht  LE  Carr  JJ  Rich  SS  刘永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4):308-308
众所周知,CD40/CD40L信号分子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蛋白质表达于种种细胞类型,连带引起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这些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动物模型发现,阻断CD40/CD40L信号,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纤维组织更多而且更稳定。在糖尿病心脏研究中,我们从230个家族中挑选620个个体进行研究,通过评价冠状动脉钙化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研究CD40和CD40L基因遗传变异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这些人群中,CD40基因中的两条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减少冠状动脉钙化有关(P相似文献   

5.
CD40配体与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研究认为,炎症参与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CD40配体作为一种新的炎症标志,广泛存在于T、B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及上皮细胞表面,它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可诱导上述细胞产生许多致炎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变化。最新临床研究提示CD40配体可能参与糖尿病炎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阻断CD40-CD40配体的相互作用可能为抑制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实验研究已证实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CD40-CD40L系统作为免疫炎征反应中细胞信息通道的关键介导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CD40-CD40L,系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重要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累及肠道的免疫反应异常性疾病,T细胞功能失调与IBD发病密切相关。CD28:CTLA4/B7及CD40/CD40L是重要共刺激分子,对调节免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在IBD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共刺激分子CD40/CD40L及B7/CD28是T细胞活化的两条重要辅助刺激通路,不仅在调节T细胞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而且也在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抗体的分泌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对共刺激分子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炎症和免疫机制,并为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本文综述了共刺激分子的免疫学特征及功能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的作用与免疫学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CD40-CD40配体(CD40L)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起始、发展和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CD40/CD40L是一对互补的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平滑肌细胞等,参与免疫、炎性反应、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启动CD40的表达,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上调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阻断该信号通路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炎性介质CD40/CD40L广泛存在于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细胞,参与斑块内炎症反应,释放促炎细胞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提高促凝活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斑块易损性.干预CD40/CD40L信号系统可能成为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种有效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CD40-CD40L与血液肿瘤免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D40-CD40L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诱导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的活化与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1340-CD40L在血液系统肿瘤免疫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水平、白细胞计数、CD40-1C/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以及激活剂干扰素(IFN)-γ和抑制剂氟伐他汀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和92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血清sCD40L含量、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CD40-1C/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随机选择4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阳性的ACS患者,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原代培养,用100 ng/ml IFN-γ及10 μmol/L氟伐他汀对单个核细胞进行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培养24 h后表达CD40的水平.结果 ACS组的炎性细胞因子CD40[(4.59±2.07)MFI]、sCD40L[(7.58±2.34)μg/L]、hs-CRP[(5.24±1.34)mg/L、血白细胞计数水平(8.56×109/L±3.10×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CD40:(2.08±1.19)MFI,sCD40L:(3.12±0.67)μg/L,hs-CRP:(0.88±0.90)mg/L,白细胞计数:6.12×109/L±1.41×109/L;均P<0.01];ACS患者CC基因型频率为28.1%(45/160),明显高于对照组[13.0%(12/92),P<0.01];C等位基因显著增加ACS的患病风险(OR=1.608,95%CI:1.12~2.32,P=0.011);基础状态下单个核细胞培养24 h后,CD40表达水平升高,且CC基因型单个核细胞CD40表达水平[(14.78±4.56)MFI]明显高于CT、TT基因型[(11.98±4.12)MFI,(9.86±3.83)MFI,P<0.05];IFN-γ刺激状态下,单个核细胞表面CD4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CC基因型升高的幅度(2.96倍)明显高于CT(2.37倍)和TT基因型(2.08倍),均P<0.05;另外,氟伐他汀和IFN-γ共同作用,发现氟伐他汀可显著抑制IFN-γ诱导的CD40表达,但CC、CT、TT基因型单个核细胞经氟伐他汀干预后,其CD40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制率分别为30.3%、26.3%、29.3%,P>0.05).结论 ACS的发生可激活炎症反应;CD40-1C/T基因多态性与ACS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ACS的易感相关基因;CD40-1C/T多态性可以影响单个核细胞CD40表达水平,氟伐他汀可显著抑制IFN-γ刺激后CD40的表达,但对不同基因型单个核细胞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含人CD40ligand(CD40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使之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表达,研究CD40L稳定表达对HepG2细胞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中经RT-PCR扩增出人CD40L基因,经过酶切连接进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A制备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证实人CD40L基因成功克隆进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A,并进一步转入大肠杆菌(E.coliDH5a)大量扩增.实验分4组,A组HepG2细胞转染重组质粒,B组HepG2细胞转染不含CD40LcDNA的空质粒,C组HepG2细胞正常培养,D组HepG2细胞加入G418作为转染对照.RT-PCR及流式细胞术鉴定A,B,C3组细胞表面CD40L和CD40的表达后,A,B,C3组细胞分别设6个复孔培养72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和Fas表达.结果:测序结果显示人CD40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CD40L-pcDNATM3.1/myc-His(-)A构建成功.流式细胞术检测A组HepG2细胞表面CD40L表达为39.7%,CD40表达为15.4%;B和C组细胞表面仅有CD40表达,分别为31.7%和28.5%.A组细胞凋亡率45.0±0.3%,B,C组均未发生明显凋亡(P<0.01).与C组细胞比较,A组细胞周期分布主要阻滞在G1期(90.4±1.3%vs60.6±1.5%,P<0.01),S期(6.32±1.0%vs12.0±0.7%)和G2/M期分布(3.3±0.7%vs27.3±1.2%)均有减少(P<0.01).A组细胞Fas表达率(27.8±1.5%)较B组(3.2±0.8%)和C组(4.2±1.0%)明显上调(P<0.01).结论:我们构建的人CD40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CD40L-pcDNATM3.1/myc-His(-)A可以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稳定表达,CD40L对于HepG2细胞具有促凋亡的作用,这可能与CD40L-CD40作用后导致HepG2细胞Fas表达上调和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末开始,慢性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被明确〔1〕。CD40/CD40L是炎症免疫反应的枢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多项干预实验已经证实了CD40/CD40L信号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证实CD40分子与其配体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均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细胞成分——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上均有CD40和CD40L表达,两者结合能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多种活性介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阻断CD40- CD40L通路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或阻止已形成的斑块进展。CD40L可能参与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中的可溶性CD40L持续性增高。一些药物能够下调CS40L水平,为预防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CD40/CD40L的过度表达会激发免疫和炎症反应,导致粥样斑块内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促发斑块破裂,进而发生脑梗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D40L与脑梗死体积和严重程度相关.因此,检测CD40L可作为判断脑梗死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种跨膜糖蛋白。sCD40L能促进平滑肌细胞扩增与迁移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sCD40L在易损斑块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sCD40L能预测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sCD40L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相关。与上述相反,有研究显示,sCD40L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不相关;不能作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诊断的标志物。sCD40L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刺激分子是一类参与免疫反应的辅助分子 ,存在于T/B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APC)和靶细胞表面。其中 ,APC/靶细胞表达 CD40、CD80 (B7-1)、CD86(B7-2 ) ;活化 T细胞表达 CD2 8、CD15 2 (CTLA-4 )、CD40 L、CD13 7等 ;活化 B细胞表达 CD40、CD2 4等。协同刺激分子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可以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参与细胞的免疫活化过程 ,在细胞抗原识别及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7∶CD2 8/CTL A4和 CD40∶ CD40 L是两类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B7和 CD40也参与多种疾病的致病过程 ,如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相似文献   

19.
<正>PCI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再狭窄为其主要并发症,其中金属裸支架置入的再狭窄率>20%;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率3%~20%。而复杂病例再狭窄率可能高达50%。PCl后再狭窄形成机制,涉及炎性免疫反应、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内膜增殖、血管重构等方面。近年研究表明,PCI术后再狭窄与CD40/CD40配体(CD40L)呈正相关,提示CD40/CD40L系统可能在PCI术后再狭窄中起重要作用。1 CD40/CD40L系统1.1 CD40入CD40基因定位于20q11~20q1 3.2,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属于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NF受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新近的研究提示CD40/CD40L信号途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及预后均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CD40L 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的关系。方法搜集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间在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共482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血清单核细胞和血小板表达CD40水平以及CD40L 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 (1)6.8%(n=33)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未检测到血清sCD40L(<95 ng/L),449例患者平均血清sCD40L为296±25 ng/L,sCD40L平均水平男性为309 ng/L,女性为195 ng/L,男性高于女性(P<0.001),sCD40L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01)。(2)不同基因型间血清sCD40L水平与冠状动脉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GG基因型的sCD40L水平最高,为409ng/L,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最严重(P<0.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在矫正年龄、性别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CD40L G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它们的OR值分别为1.00、1.32、3.41(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及CD40L G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危险分层中,血清sCD40L水平及CD40L G基因多态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