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8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编码基因。方法依据GenBank日本血吸虫HGPRT开放阅读框(ORF)设计一对引物,上游和下游引物分别引入BamH I和Sal I酶切位点。以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安徽株,简称Sjc-A)成虫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 (RT-PCR)扩增日本血吸虫大陆株HGPRT(SjcHGPRT)全长编码基因。经双酶切纯化的PCR产物与同样双酶切纯化的pET28a质粒DNA片段用T4 DNA连接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jcHGPRT,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并大量扩增。重组质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苷酸序列测定进行鉴定。pET28a-SjcHGPRT/E.coli BL21I程菌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SjcHGPRT编码基因RT-PCR产物约700 bp,构建的pET28a-SjcHGPRT重组质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和PCR扩增产物于琼脂糖凝胶电泳均观察到相同大小的基因片段,根据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报道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湖南株,简称Sjc-H)及曼氏血吸虫HGPRT分别有99%和83%的同源性。获得的重组蛋白(reSjcHGPRT)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分子量约30 kDa,并能被抗His-G-HRP抗体、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和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识别。结论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安徽株)HGPRT表达获得成功,并获得了纯化重组蛋白,为开展该分子功能和免疫原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协同刺激分子是一类参与免疫反应的辅助分子 ,存在于T/B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APC)和靶细胞表面。其中 ,APC/靶细胞表达 CD40、CD80 (B7-1)、CD86(B7-2 ) ;活化 T细胞表达 CD2 8、CD15 2 (CTLA-4 )、CD40 L、CD13 7等 ;活化 B细胞表达 CD40、CD2 4等。协同刺激分子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可以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参与细胞的免疫活化过程 ,在细胞抗原识别及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7∶CD2 8/CTL A4和 CD40∶ CD40 L是两类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B7和 CD40也参与多种疾病的致病过程 ,如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蛋白酶已被公认为血吸虫生活史中的关键酶,该酶在穿钻皮肤及包括消化和免疫应答的几种生物学过程中起作用。 在血吸虫蛋白酶中,已阐明一种28kDa丝氨酸蛋白酶与血吸虫易感性有关。从胞蚴cDNA文库已克隆出这种弹性蛋白酶。用Northern印迹法分析表明,在曼氏血吸虫生活史中,其表达受到发育的调节。原位杂交表明,该酶是在不同时期由虫体特殊细胞合成的,提示它的表达是被紧密控制的。为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肉芽肿病变为一氧化氮(NO)、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NO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在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感染小鼠肉芽肿病变。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夹心法分别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0-12周血清及脾CD4^ 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NO、IFNγ和IL-4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感染小鼠0-12周血清和脾CD4^ 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NO表达水平与小鼠肝肉芽肿病变动态相一致,并呈显著正相关,与IFNγ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IL-4在小鼠感染慢性期(12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NO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肉芽肿病变过程中可能是一种与Th1/Th2细胞因子具有同样重要作用的调节因子,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的,通过调控NO合成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可能是控制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病理反应。 方法 收集ICOS转基因小鼠及对照组野生型小鼠分别感染3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后4~8周的血清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抗体IgG、IgG1、IgG2a的水平和培养上清中的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取小鼠感染后6、8周肝脏,常规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在光镜观察单个虫卵肉芽肿病变。 结果 转基因小鼠IFN-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而6、8周时转基因小鼠的IL?鄄4水平呈显著上调表达,分别为(20.8±1.6)pg/ml和(25.3±3.4)pg/ml(P<0.01)。转基因小鼠血清IgG、IgG1表达水平也均高于对照组。在转基因小鼠,反映Th1/Th2免疫平衡的Th2分化指数和IgG1/IgG2a比值也明显呈Th2优势应答,分别为2.20±0.68和5.59±0.31。感染6、8周转基因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反应比对照组更为显著。转基因小鼠肝虫卵肉芽肿体积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的肉芽肿,增大率分别为24.48%和26.37%(P<0.01)。 结论 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表现出Th2优势应答的免疫学特征,表明ICOS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研究免疫调节剂SE(含SE - 1和SE - 2 )对感染小鼠诱导的抗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调节效应的动态变化和分子机制。方法 BALB/c小鼠 30只 ,均分 3组 ,2组分别用SE - 1和SE - 2皮下免疫共 3次 ,每次间隔 1w ,总剂量 10 5 μg和 16 0 μg/鼠 ,另为对照组。末次免疫后 10d ,3组每鼠攻击感染尾蚴 30± 2条。在感染后 7~ 11w时 ,剖杀小鼠 :取肝组织 ,制成石腊切片 ,观察和计算肉芽肿大小 ;无菌分离脾淋巴细胞 ,进行培养 ,取上清液测定IL - 2、IL - 4和IL - 10含量水平 (pg/ml)。 结果 小鼠感染后 7~ 11wk时 ,实验鼠肉芽肿的平均面积和体积均显著小于感染对照鼠 (P均 <0 0 1) ,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在感染后 7w时 ,实验鼠的IL - 2和IL - 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鼠 ;3组均显示相当高水平的IL - 10 ;在感染后 11w时 ,实验鼠的IL - 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鼠 (P均 <0 0 5 )。结论 免疫调节剂SE能诱导明显的抗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效应和血吸虫性纤维化作用 ,其分子机制与Th1型 (IL - 2 )和Th2型 (IL - 4和IL - 10 )细胞因子应答的调节动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yD)与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拮抗吡喹酮(praziquantel,PZQ)体外杀日本血吸虫效应的虫体体表超微结构变化,探讨PZQ对血吸虫的药物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在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单性尾蚴感染昆明小鼠6w后,采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雄性成虫,体外培养。将虫体分别与CyD及CCBs预孵育1h,然后在培养液内加入临界致死剂量的PZQ(14μmol/L)孵育过夜(16h)。次晨,洗涤、更换培养液,继续培养48h收集虫体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超微结构显示,经CyD拮抗PZQ复活后虫体皮层无损害,抱雌沟内壁轻微改变。CCBs组尼群地平和尼非地平拮抗PZQ复活虫体,皮层及抱雌沟内壁仅有轻度损伤。结论CyD与CCBs组尼群地平和尼非地平均可拮抗PZQ对日本血吸虫体表超微结构的损伤效应,提示PZQ对虫体体表的损伤并非药物直接作用所致,而是PZQ作用于血吸虫钙通道诱导虫体痉挛性麻痹后的继发效应,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ZQ抗血吸虫的药物靶点可能与血吸虫的钙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耐药虫体筛选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吡喹酮(PZQ)亚治疗剂量对感染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虫体进行药物压力下的耐药虫体筛选,并探讨经筛选后的虫体对PZQ的敏感性及其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应用日本血吸虫雄虫PZQ半数有效致死剂量(ED50)为亚治疗剂量,对感染6周后小鼠喂饲给药30d;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雄性成虫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PZQ连续培养5d,根据虫体活力,评价对PZQ的敏感性,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实验获得日本血吸虫雄虫PZQ的ED50为20.89mg/kg;应用该剂量对感染小鼠体内连续用药30d后,体外培养观察显示虫体对PZQ敏感性显著下降,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皮层及抱雌沟损害较正常虫体明显减轻;筛选后虫体再用治疗剂量PZQ200mg/kg连续给药5d后,体外培养观察显示,虫体在不同浓度PZQ作用下存活率仍达100%,扫描电镜显示体表及抱雌沟损害比单纯用药30d的虫体更轻。结论在持续药物压力下,感染宿主体内的日本血吸虫可能对PZQ产生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经吡喹酮(PZQ)半数有效量(ED50)诱导虫体与未诱导虫体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为阐明PZQ的作用机制,探索候选疫苗靶抗原及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PZQ ED50(25.98 mg/kg),对单性感染4周后ICR鼠连续灌胃给药30 d,停药21 d后,再给予治疗剂量(200 mg/kg)连续灌胃5 d,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体外培养,观察虫体对PZQ的敏感性。收集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利用2D-DIGE分离差异蛋白,并予MALDI-TOF- MS鉴定,进而在线Uniprot软件检索差异蛋白功能。结果 诱导成虫在8倍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112 μmol/L)PZQ作用下,仍有75.6%存活率,与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共确认有3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2个蛋白表达上调,18个蛋白表达下调,主要是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细胞中参与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酶类、氧化还原酶类以及应激蛋白和参与解毒代谢的蛋白酶等。结论 诱导虫体对PZQ敏感性下降显著,显示出明显的耐受性。诱导后,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提示PZQ诱导促进或抑制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为深入阐明PZQ作用机制,探索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及药物治疗的靶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研发抗血吸虫新药开拓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