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喜周  张涛  陈远能  黄适  潘怀耿 《中成药》2012,34(2):226-22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表达变化以及健脾清热活血方(救必应、白术、白芍、水蛭、三七、炙甘草)干预溃结癌变的机制.方法 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12只,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健脾清热活血方药提取物干预20周.分别应用光镜检测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其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呈高表达特点;低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可见溃疡样改变,镜下见黏膜充血肿胀,部分腺体萎缩,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镜下见黏膜上皮脱落,充血肿胀,未见溃疡及癌变,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比较,β-catenin、C-my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可能通过介导β-catenin、C-myc表达,发挥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UCAC,简称溃结相关癌变)小鼠组织形态、超微结构以及结肠黏膜β-catenin、 T细胞因子4(T cell factor-4,TCF-4)的表达变化,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方药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12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6组,每组20只,设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0.4 g·kg-1阳性对照组、健脾清热活血方低、中、高剂量治疗组(4.29,8.58,17.16 g·kg-1);除外正常组,其余各组采用1,2-二甲肼(DMH)/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相关癌变模型,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予美沙拉嗪,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健脾清热活血方药水提液,连续干预16周。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溃结相关癌变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以及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bol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结肠黏膜β-catenin、TCF-4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结肠光镜下可见黏膜上皮脱落,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电镜下可见大、小不等、排列紊乱的上皮细胞,胞核不规则、核仁增大并上移;治疗组光镜下见黏膜充血肿胀,个别轻度不典型增生和淋巴滤泡出现,未见溃疡及癌变,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体积明显变小,核染色质边集、核固缩或碎裂,核膜断裂,凋亡小体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结肠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模型组结肠β-catenin,TCF-4蛋白及其mRNA 呈高表达特点;治疗组结肠β-catenin、TCF-4蛋白及其mRNA 表达均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可能通过调控β-catenin,TCF-4表达,促进炎症缓解,发挥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LR4、NF-κ B p65、β-catenin、STAT3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6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3组:正常组、结肠炎组、结肠癌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分别采用DSS和DSS/DMH复合法制备;应用显微镜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黏膜TLR4、NF-κ B p65、β-catenin、STAT3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部分上皮内瘤变或癌变,其结肠组织TLR4、NF-κB p65、β-catenin、STAT3蛋白呈高表达特点;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LR4、NF-κB p65、β-catenin、STAT3蛋白及其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组织形态、超微结构、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指标及CDK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140只SPF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阻断剂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除外正常组,其余各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阻断剂组予PI3K阻断剂LY294002干预,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连续干预16周。应用光镜及电镜观察溃结癌变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结肠黏膜P110、P85、P-AKT、mTOR、CDK1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见黏膜上皮脱落,溃疡形成,腺体萎缩,部分有浸润癌表现,治疗组所见黏膜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中、高剂量组结肠黏膜损伤改善情况显著,部分可见黏膜充血并肿胀,不典型增生及淋巴滤泡出现(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110、P85、CDK1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P85、CDK1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P85、P-Akt基因表达下调(P0.05)。各组间P110、mTOR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P85、P-Akt,介导CDK1表达,诱导炎症缓解,修复肠道黏膜,发挥防治UCAC的效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2):177-181
目的:探讨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h17细胞分化相关因子的影响,从而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制作由三硝基苯磺酸(TNBS)所导致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溃结灵高、中、低剂量以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给予治疗,治疗结束后采集结肠粘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粘膜中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6、TGF-β1、孤独核受体t(RORγt)、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粘膜RORγt、STAT3蛋白表达。结果:溃结灵高剂量(18.3g/kg)和中剂量(9.2g/kg)可明显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的溃疡个数和溃疡面积。大鼠结肠粘膜中,模型组IL-6的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溃结灵高剂量组(18.3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5g/kg)低于模型组;模型组TGF-β1的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溃结灵高剂量(18.3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5g/kg)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结肠粘膜中RORγt、STAT3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溃结灵高(18.3g/kg)、低(4.6g/kg)剂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5g/kg)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结论:溃结灵可能通过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内与Th17分化相关的IL-6、TGF-β1、RORγt、STAT3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β-catenin、Cdx1、Cdx2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及其效应靶点。方法将10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热活血方低剂量组、清热活血方中剂量组及清热活血方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采用自由饮用3%DSS 2周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自第3周起,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给药组分别给予清热活血方3.3g/kg、6.6 g/kg、13.2 g/kg灌胃,均连续1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全部小鼠,应用HE染色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β-catenin、Cdx1、Cdx2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β-catenin核内转位变化。结果光镜下可见模型组结肠黏膜上皮脱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溃疡形成;而各给药组结肠黏膜充血、肿胀、上皮细胞脱落及成纤维母细胞表达增加,黏膜固有层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溃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中β-catenin、Cdx1、Cdx2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β-catenin、Cdx1、Cdx2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均0.05)。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中β-catenin存在膜表达缺失、核内异常转位现象,而各给药组小鼠结肠黏膜中β-catenin表达以细胞膜为主,核内表达减少,部分可见核内异常转位。结论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促进β-catenin降解,下调Cdx1、Cdx2表达,调控肠上皮细胞增殖,修复肠黏膜屏障而发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6):120-124
目的:探讨溃结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粘膜炎症因子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0.45g/kg)、溃结康组(12.8g/kg、6.4g/kg、3.2g/kg)。造模7天内,每天观察UC小鼠体质量及疾病活动指数变化,第8天实验结束时,采集结肠组织,量取各组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TNF-α、IL-4、IL-10含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ITF、NF-κB、Occludin、Claudin 1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ITF、NF-κB、Occludin、Claudin 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轻,疾病活动指数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结肠组织损伤明显,病理学评分显著增加,结肠IL-1β、TNF-α含量显著增加,IL-4、IL-10含量显著降低,NF-κB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而ITF、Occludin、Claudin 1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溃结康组(12.8g/kg、6.4g/kg)及柳氮磺胺吡啶组(0.5g/kg)小鼠体质量及结肠长度较模型组增加,疾病活动指数降低,结肠病理损伤较模型组减轻,病理学评分降低,TNF-α含量显著降低,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occludin mRNA水平明显增加;溃结康组(12.8g/kg)还可明显增加IL-4含量,上调ITF mRNA、蛋白及occludin蛋白表达,溃结康组(6.4g/kg)可降低IL-1β含量,增加IL-10含量,上调ITF mRNA水平。溃结康组(3.2g/kg)除可上调ITF mRNA水平外,对各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溃结康可能通过降低结肠组织致炎因子含量、增加抑炎因子含量,同时促进肠粘膜修复,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2):115-119
目的:探讨溃结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粘膜抗氧化应激作用及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0.45g/kg组、溃结康12.8g/kg、6.4g/kg、3.2g/kg组。造模同时灌胃给药,连续7天,第8天实验结束时,采集结肠组织,生化法检测小鼠肠粘膜中T-SOD、MDA、GSH-PX、CAT的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NOX1、NOX2、Nrf2、Keap-1、HO-1、NQO-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NOX1、NOX2、p-Nrf2、Keap-1、HO-1、NQO-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SOD、GSH-PX及CAT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MDA生成显著增加,Keap1、NOX1、NOX2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Nrf2mRNA表达显著增加,II相解毒酶NQO-1、HO-1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溃结康12.8g/kg、6.4g/kg组可提高SOD、GSH-PX活性,上调Nrf2mRNA、p-Nrf2蛋白、NQO-1基因及蛋白,下调NOX1、NOX2mRNA表达;溃结康12.8g/kg组还可显著提高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上调HO-1mRNA及蛋白,下调Keap-1mRNA,NOX1、NOX2蛋白表达;溃结康6.4g/kg组NO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Keap-1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溃结康3.2g/kg组NOX1 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溃结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损伤作用,可能为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的实验研究。方法: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12只,正常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除外正常组,其余各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治疗组分别予不同剂量美沙拉嗪干预9周。第9周末将全部小鼠脱椎处死,截取全部结肠(回盲部-肛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低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可见溃疡样改变,镜下见黏膜充血肿胀,部分腺体萎缩;中、高剂量组肉眼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镜下见黏膜上皮脱落,充血肿胀,未见溃疡及癌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具有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白介素(IL)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柳氮磺胺吡啶)组、溃结安康汤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组灌胃治疗后,检测溃结大鼠结肠组织IL-1β含量和IL-1β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IL-1β含量升高、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溃结安康汤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含量下降、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结安康汤组与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比较,IL-1β含量下降明显、蛋白表达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安康汤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结肠组织IL-1β含量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 B)及I B激酶β(IKKβ)的蛋白表达作用,对其抗UC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溃结灵药物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黏膜I B、IKKβ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I 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高剂量组(18.3g/kg)I B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中剂量组(9.2g/kg)I 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IKK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高(18.3g/kg)、中(9.2g/kg)两个剂量组IKK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 B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及对IKKβ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NF-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otis,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溃结灵对其的作用,进一步揭示溃结灵防治U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不同剂量药物干预。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结肠黏膜泛素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泛素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中、低剂量组泛素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泛素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中、低剂量组泛素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为通过抑制IκB-α的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炎症反复发作以及炎症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活性氧等因素,激活经典的Wnt/β-catenin-TCF通路突变,出现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反复坏死、再生、增殖,甚至癌变。该文主要探讨Wnt/β-catenin通路介导溃结癌变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MH腹腔注射结合3%DSS自由饮用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模型.方法 适应性喂养1周后,30只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6只,模型Ⅰ组8只,模型Ⅱ组8只,模型Ⅲ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分别按15,20,25 mg,/kg腹腔注射0.4%DMH,每周2次,继而连续自由饮用3%DSS 2周为1循环;连续3个循环.第9周末将全部小鼠脱椎处死,截取全部结肠(回盲部-肛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模型Ⅲ组全部小鼠在造模过程中死亡.肉眼见模型Ⅰ组小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模型Ⅱ组小鼠结肠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正常组小鼠结肠黏膜未见异常.镜下见模型Ⅰ组小鼠结肠可见腺体萎缩、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模型Ⅱ组小鼠结肠可见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正常组小鼠结肠黏膜未见异常.结论 0.4%DMH 20 mg/kg腹腔注射结合3%DSS自由饮用复合法,可以成功复制渍结相关癌变模型,该方法简单易行,与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较为相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溃结康调控自噬及肠道菌群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制备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0.45 g/kg组、溃结康3.2、6.4、12.8 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7 d,隔天更换新鲜DSS水溶液。每天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及疾病活动指数变化,并于第8 d试验结束时,脱颈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结肠和粪便;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检测结肠上皮损伤及自噬体形成数量;RT-q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苄氯素1(Beclin1)、自噬蛋白(P62)mRNA及蛋白表达;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DA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降低,结肠黏膜损伤严重,病理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1),视野内未见自噬小体,结肠组织中Lc3、B...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硝基苯磺酸(TNBS)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病理形态、结肠黏膜NLRP3炎性体蛋白表达、mRNA及其相关因子IL-18、IL-33的表达,从而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砒啶(SASP)阳性对照组,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连续治疗10天后,采集粘膜样本。观察大鼠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LR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粘膜中IL-18、IL-33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结肠缩短和结肠质量增加,病理结果显示固有层崩解,出血、溃疡形成,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肌层及外膜内大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低(4.6g/kg)剂量组和柳氮磺砒啶组(0.5 g/kg)上述情况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低(4.6 g/kg)剂量组、柳氮磺砒啶组(0.5 g/kg)NLRP3、caspase-1、ASC mRNA表达均显著减少,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剂量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溃结灵低(4.6 g/kg)剂量组NLRP3、caspase-1、ASC的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8、IL-3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溃结灵高(18.3 g/kg)中(9.2g/kg)低(4.6 g/kg)剂量组和柳氮磺砒啶组(0.5 g/kg)IL-18、IL-33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溃结灵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体各组分蛋白和mRNA表达的表达,并下调结肠黏膜IL18、IL33的含量,使得炎症缓解从而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银杏叶提取物(gingko biloba extract,EGB 761)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防御素的调节作用。方法: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EGB761组,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结肠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肠组织的防御素~1(HBD-1)和防御素~2(HBD-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EGB 761治疗后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及病理组织学均有明显改变,与模型组比较,EGB 761组结肠组织HBD-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但HBD-2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可见EGB761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的防御素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祁燕  袁志伟  万春平  李小丝  王华宁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229-233,I0027,I0028,I0029,I0030
目的探讨溃结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NLRP3炎性体及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缓解期)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0.45 g/kg)、溃结康(12.8、6.4、3.2 g/kg)组。第8天(急性期)及第21天(缓解期)实验结束时,采集结肠组织,量取各组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MPO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组织IL-18、IL-33含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NLRP3、ASC、Caspase-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单位结肠长度显著缩短,结肠组织损伤明显,MPO表达显著增加,结肠IL-18,IL-33水平明显升高,NLRP3、ASC、Caspase-1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急性期时,柳氮磺胺吡啶组及溃结康高剂量组单位结肠长度明显增加,MPO表达显著降低,IL-18释放减少,NLRP3及Caspase-1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同时,溃结康中剂量组IL-18水平也显著降低,NLRP3 mRNA显著下调(P<0.05);溃结康低剂量组Caspase-1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缓解期时,柳氮磺胺吡啶组及溃结康高、中剂量组单位结肠长度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溃结康高剂量组NLRP3及Caspase-1mRNA表达显著增加,溃结康中剂量组IL18、IL-33含量明显增加,ASC、Caspase-1mRNA表达明显上调,低剂量组IL-33含量也明显增加(P<0.05),NLRP3 mRNA表达上调(P<0.05或P<0.01)。结论溃结康可能通过调节UC小鼠发病不同时期(急性期、缓解期)NLRP3炎性体(NLRP3、ASC、Caspase-1)基因表达及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缓解期时结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抑制蛋白(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以下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溃结灵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治疗10天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采取免疫组化(IHC)法检测IκB-α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模型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溃结灵使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UCAC)结肠黏膜FOXO3、NF-κBp50、C-myc、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方药防治UCAC的可能机制。方法120只SPF级雄性Balb-c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美沙拉嗪组)、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UCAC模型,除正常组同步饲养外,其余各组分别予不同药物干预20周,第20周末处死全部动物。采用TUNEL染色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ing技术检测FOXO3、NF-κBp50、C-myc表达变化。结果 UCAC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为(18.65±2.47)%,结肠Foxo3、NF-ΚBp50、C-myc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上升,该变化与UCAC组织病理学积分呈正相关;治疗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为(6.54±1.13)%,结肠FOXO3、NF-κBp50、C-myc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O3上调NF-κBp50表达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加速,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炎症持续在UCAC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可能通过下调FOXO3、NF-κBp50、C-myc表达,介导肠上皮细胞凋亡,修复肠黏膜屏障而发挥缓解UCAC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