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离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边缘科学,分离技术作为生物工程技术中的下游关键技术,由于其丰富多样且高效先进,在当今国际生物与化学类科研生产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并因此成为现代中医药研发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本文从中药分离目标的选择与确定、中药可用于分离的性质、中药分离工艺设计原则等方面,较系统地讨论了中药分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展与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在中药复方纯化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综述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用于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纯化分离的优势及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在中药复方纯化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综述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用于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纯化分离的优势及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深入研究中药制剂分离与纯化新技术应用进展的意义,概述了分离与纯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全面总结了14种中药制剂分离与纯化高新技术原理特性、应用实例和应用效果,首次研究阐明了现代中药制剂分离与纯化技术主要呈现的新老技术复合化、高技术超常化和新技术多样化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药分离技术是中药研发领域的关键技术,是中药制剂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化学能够从中药体系的“复杂数据”中构造模型、寻找规律.该文分析了计算机化学应用到中药分离领域的适用性、技术关键、基本模式及常用算法,介绍了提取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及其建立方法,研究了基于计算机化学的中药膜过程的若干问题,并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药提取分离方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中药提取分离工艺中新技术的应用进展,概述了半仿生提取法、微波提取、超滤、新型吸附剂电泳及色谱分离技术等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最新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7.
再论中药现化代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葛发欢 《中药材》2003,26(5):373-376
本文在“中药现代化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应用”一文的基础上,从中药生产的最关键环节“中药提取分离过程”入手,简要论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及应用热点。并根据中药行业特点、笔者多年来应用的经验体会以及目前的状况,分析了该技术在中药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该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应用的方法学问题,预测了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王曼莹  饶华 《中草药》2007,38(7):1098-1101
概述了非线性色谱理论(NLCT)在中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以本实验室进行的杜仲叶黄酮类活性物质非线性分离实验研究为例,简要介绍了建立中药小分子物质非线性分离纯化系统的理论与方法。NLCT应用于中药小分子物质的规模化生产,可超量上样,最大限度利用色谱柱效应,获得理想的目的物纯品。这一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可突破线性放大的传统理念,加快实验室研究成果产业化进程,有利于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柳扬  郭立玮 《中草药》2006,37(9):1289-1292
耦合技术是现代化学工程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是利用已有的和新开发的分离技术进行有效组合,或者把两种以上的分离技术合成为一种更有效的分离技术,以达到提高产品选择性和收率,实现过程优化的目的。耦合技术对于解决中药药效物质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膜及超临界流体、结晶等分离技术在中药及相关生物制药工程中的耦合应用并对其在中药精制分离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0.
中药提取分离的组合与集成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义芳 《中药材》2008,31(12):1915-1921
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研究工作系统地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色谱分离、结晶耦合技术、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加压液相萃取及神经网络模型的信息集成等组合优化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和发展,对中药医药工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其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试论建立中药复方提取分离评价体系的科学原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唐志书  郭立玮 《中草药》2010,41(6):841-845
中药有植物、动物和矿物不同品类,中药复方由这些不同品类中的数种天然产物构成,依据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不同需要,可进行不同的提取分离,但这些技术多源于其他学科领域。然而,对这些技术用于中药领域的最优工作状态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成为这些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应用范围受限的主要原因。借鉴系统科学的原理,探讨建立中药复方提取分离评价体系的科学原则;探索符合中医药内涵的现代提取分离技术与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用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绿色的特点在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作者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的适用性和技术优势;对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纯化用的常见膜材料如聚砜、醋酸纤维素、聚丙烯腈等高分子材料以及无机材料等进行性能比较,并列举了应用实例;提出了选择膜的一些主要考虑膜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膜的通量和选择性、膜污染、膜面预处理等,为正确选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与分子烙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分子烙印高分子制成亲和色谱柱,利用色谱分离技术的高速高效性和质谱测定技术的高灵敏度和独有的混合解析能力,在线连接HPLC-MS,可以直接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分离、筛选出有效成分并进行直接鉴定,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文章简要从分子烙印聚合物及其制备、模板分子、功能性单体及聚合条件的选择、技术特点、应用状况及前景等方面简单介绍中草药有效成分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中最有应用前途的分子烙印高分子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中药絮凝澄清分离技术是在中药制剂过程中,以絮凝剂代替传统的乙醇进行沉淀分离的技术。与水醇法相比,絮凝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在中药药液的澄清和分离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复方分离纯化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抗生素生产、天然药物中成分的纯化、药物分析中榈的处理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但用于中药复方分离纯化尚需完善与规范。该文在已有基础研究的提示下,论述了应用这一技术的有关问题,可供用此技术进行中药新药研究者参考,以便保证所研制的产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以中药强极性组分、类组分、同系组分、微量组分为研究重点,采用新颖的分离表征策略和发展新型分离材料进行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发展硅胶基质的亲水性色谱填料分离中药强极性组分,以组合大孔树脂技术研究类组分,发展组合分子印迹技术分离同系组分,以差异化富集策略研究微量组分。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柱色谱及其联用技术进行标准品的制备,建立标准品资源库,推动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超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项膜分离新技术 ,由于超滤过程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分离 ,在操作过程中无相应变化 ,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 ;其次超滤设备的操作比较简单 ,滤膜可以反复、多次使用 ,因此在中药产业中应用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较大的开发潜力。日本等发达国家已使用超滤技术应用于中药的加工 ,代替传统的分离制备工艺 ,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药品质量的目的。现将超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简介如下。1 滤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特点1.1 超滤的基本原理 超滤的分离技术原理近似机械筛。当溶液体系经由水泵进入超滤器时 ,在滤器内的超滤膜…  相似文献   

18.
高新工程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综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高速逆流色谱、酶工程技术、超滤、超声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喜 《中医药导报》2008,14(7):118-120
文章总结了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的目的和方法。重点阐述了超速离心法、凝胶层析法、膜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等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20.
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药强极性组分、类组分、同系组分、微量组分为研究重点,采用新颖的分离表征策略和发展新型分离材料进行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发展硅胶基质的亲水性色谱填料分离中药强极性组分,以组合大孔树脂技术研究类组分,发展组合分子印迹技术分离同系组分,以差异化富集策略研究微量组分。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柱色谱及其联用技术进行标准品的制备,建立标准品资源库,推动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