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蒂周围携带部分肌肉的改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临床应用改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1例,术前皮瓣设计时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胸背动脉外侧支主要穿支血管在体表的分布并定位,术中分离穿支血管时周围携带宽3~5 cm肌肉,供区保留大部分背阔肌及胸背神经,即改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植皮或拉拢缝合修复供区,其中同侧血管蒂邻近转移4例,游离移植7例.结果:11例中仅1例游离出现血管危象后坏死,余10例全部成活.皮瓣最大面积为22 cm×15 cm,最小为8 cm×5 cm.随访6~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除足部切面修复者稍显臃肿外,余者外形满意.供区隐蔽,有明显瘢痕但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通过多普勒血流仪可指导术前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胸背动脉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周围携带部分肌肉蒂的改良皮瓣切取较方便,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解剖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胸背动脉穿支44支,其中肌皮穿支35支、肌间隔/直接皮穿支9支。胸背动脉内侧支的肌皮穿支数占38.6%。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皮穿支数占54.5%,大部分位于背阔肌前缘2cm之内。最粗穿支血管平均蒂长(12.41±2.84)cm。肩胛下动静脉外径(3.59±0.62)(、3.75±0.41)mm,胸背动静脉外径(2.71±0.43)(、2.98±0.18)mm。结论胸背动脉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 本组10侧标本中,共有44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平均每侧(4.4±1.8)支;其中,肌皮穿支30支(68.2%),肌间隔穿支14支(31.8%).最粗穿支蒂长平均为(10.86±1.18)cm(8.29~14.44 cm),距髂前上棘与膑骨外上端中点平均距离为(3.25±0.69)cm,主要位于该点外上部.源动脉主要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动、静脉外径平均为(3.16±0.59)、(3.08±0.20)mm.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胸脐皮瓣的应用(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8月~2000年6月,我们采用胸脐皮瓣修复各种软组织缺损共33例,主要适应征是四肢复杂创伤或软组织肿瘤切除后所遗较大缺损,急诊或二期手术均可。胸脐皮瓣的血供主要源于腹壁下动脉的脐旁最大皮穿支———胸脐支,后者于脐旁2 cm穿出斜向肩胛下角方向与后肋间动脉吻合。皮瓣切取时先于腹直肌外下缘解剖腹壁下动脉,向下追至髂外动脉、向上于腹直肌内锐性分离腹壁下动脉,直至脐旁支处。受区感染创面或需肌肉填塞空腔,可携带部分腹直肌。待受区血管解剖完毕再断蒂,血管蒂尽可能长。本组切取皮瓣长度10~40 cm,宽度8~25 cm。33例均成活,成活率100%。供区皮瓣宽度10~12 cm以内者可直接缝合,瘢痕不易觉察。皮瓣宽度超过10~12 cm者,需植皮。术后随访2年,皮瓣无异常,供区创伤亦较小。胸脐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且血管蒂较长、血管口径较粗、供皮范围较大,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  相似文献   

5.
胸脐皮瓣的应用(附3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8月~2000年6月.我们采用胸脐皮瓣修复各种软组织缺损共33例,主要适应征是四肢复杂创伤或软组织肿瘤切除后所遗较大缺损,急诊或二期手术均可。胸脐皮瓣的血供主要源于腹壁下动脉的脐旁最大皮穿支——胸脐支,后于脐旁2cm穿出斜向肩胛下角方向与后肋间动脉吻合。皮瓣切取时先于腹直肌外下缘解剖腹壁下动脉,向下追至髂外动脉、向上于腹直肌内锐性分离腹壁下动脉,直至脐旁支处。受区感染创面或需肌肉填塞空腔,可携带部分腹直肌。待受区血管解剖完毕再断蒂,血管蒂尽可能长。本组切取皮瓣长度10~40cm,宽度8~25cm。33例均成活,成活率100%。供区皮瓣宽度10~12cm以内可直接缝合,瘢痕不易觉察。皮瓣宽度超过10~12cm,需植皮。术后随访2年,皮瓣无异常,供区创伤亦较小。胸脐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且血管蒂较长、血管口径较粗、供皮范围较大,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在外踝尖上方3~7 cm 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 cm,一般0.06 cm 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临床设计和应用阴股沟皮瓣提供解剖依据和手术方法.方法:解剖15具成年男尸阴股沟区.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临床皮瓣切取方式,对皮瓣内包含的血管、神经进行观测.依据解剖结果为患者合理设计皮瓣.手术时按设计分离出事先确定的轴心动脉,血管蒂周围组织应适当保留,将皮瓣转移至受区.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对不能直接拉拢缝合的创面予以植皮处理.结果: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静脉回流丰富,有固定的神经支配.该区的动脉血供有阴部外浅动脉、闭孔动脉前皮支、阴囊后动脉的主干和外侧支,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其中尤其以阴部外浅动脉和阴囊后动脉最为恒定.3组血管网贯穿了皮瓣的上、中、下部.神经支配主要有4组.临床应用阴股沟皮瓣23例,皮瓣切取最大为17 cm×9 cm,最小8 cm×5 cm,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阴股沟皮瓣血运丰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修复、重建男性会阴部外形及神经感觉均取得理想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侧胸筋膜解剖学和临床运用的适应症.方法通过15例28侧尸体解剖,对侧胸部皮下及前锯肌肌膜以上筋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应用于5例临床病例(手指脱套伤2例、手背撕脱伤1例及软组织充填2例).结果发现侧胸筋膜血供主要来自胸外侧动脉和胸背动脉前锯肌支,动脉口径分别为(1.63±0.71)mm和(2.00±0.34)mm,血管较为恒定,临床运用获得良好效果.结论侧胸筋膜瓣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面具有很大临床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修复胫前区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上1/3软组织缺损5例,胫骨中1/3缺损3例,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皮瓣切取大小4cm×5cm~5.5cm×8cm。结果: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更换敷料逐渐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人随访10个月~2.5年(平均1年8个月),供共除植皮外仅有一线性疤痕,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受区的外形较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该皮瓣以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皮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旋前方肌的肌内血管分布状况及肌皮双叶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侧前臂标本分别进行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14侧)或明胶墨汁灌注(12侧),层次解剖观测旋前方肌及骨间前动脉,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应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Scion Image for Windows)分析旋前方肌肌皮瓣供区面积等.结果:旋前方肌体积5.5 cm×5.0 cm×1.0 cm,按血供方式可定义为Ⅱ型肌(Mathes and Nahai分类).其血供以骨间前动脉血管为主,桡、尺血管为辅.骨间前血管蒂长9.6 cm,动脉直径2.3 mm,静脉直径2.8 mm.骨间前动脉的背侧皮穿支(DPB)营养前臂背侧和腕背的皮肤,该支与1,2支持带上动脉中间支相吻合,DPB平均直径是1.2 mm,伴行静脉平均直径是1.3 mm,分布平均面积是21 cm2.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旋前方肌瓣及其肌皮双叶瓣的血管基础及它们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比现阶段胸科手术常用的3种神经阻滞方法(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皮区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比较何种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镇痛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   方法  选择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胸科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3组。T组:局麻药物注入胸7椎旁间隙;E组:局麻药物注入胸6、胸7横突外侧竖脊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层;S组:局麻药物注入腋后线第6、7肋骨处背阔肌和前锯肌的筋膜间隙。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确保针尖位置无误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5±3)mL,注入局麻药20 min后,以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效果和平面。   结果  T组对于胸前壁(锁骨中线、腋前线处)阻滞平面比E组和S组更广泛,T组均值分别为12.04(P < 0.05)、9.76(P < 0.05);而对于胸侧壁(腋中线、腋后线处)的阻滞范围则是S组更广泛,S组均值分别为9.8(P < 0.05)、10.48(P < 0.05)。   结论  对于胸科手术特别是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作为辅助术中麻醉效果和加强术后镇痛方法更为合理;而前锯肌平面阻滞可能更适合辅助乳腺手术。  相似文献   

12.
带血管蒂的股薄肌瓣修复会阴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补会阴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30侧成尸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神经 ,血管蒂的长度 ,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股薄肌的血供主要由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 ,血管蒂长(120 5±1.1)mm ,起始处外径(3.0±0.3)mm ,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股薄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结论 :以中、上段血管为蒂股薄肌瓣转位修复会阴部缺损 ,术式可行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a case of a failed bipedicled (unilateral rectus flap with superior epigastric pedicle preserved and inferior epigastric vessels anastomosed to the thoracodorsal trunk as the second pedicl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 that had compromised the dominant pedicle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muscle. A salvage procedure was possible using this muscle as a pedicle flap based on the back-flow from the serratus anterior arterial branch with success. The use of the reconstructive ladder is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前锯肌的构筑学特征,探讨该肌的生理功能,为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取成人尸体10具,用肌构筑学方法研究。结果前锯肌上部肌重44.7±8.87g、肌长10.81±1.75cm、肌纤维长6.60±0.63cm、生理横切面积为6.41±0.35cm^2;中部肌重53.85±14.03g、肌长16.13±2.35cm、肌纤维长9.78±1.61cm,生理横切面积为5.17±0.93cm^2;下部肌重80.95±24.31g、肌长18.88±1.16cm、肌纤维长13.37±1.41cm、生理横切面积为5.73±0.70cm^2.结论前锯肌上中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胛骨的稳定,而前锯肌下部参与肩胛骨下角外旋。  相似文献   

15.
前锯肌肌瓣具有较多优良特性,为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尤其适用于对肢体远端软组织缺损造成的骨和肌腱外露的修复重建以及慢性骨髓炎的处理,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国内的应用鲜有报道.文章对前锯肌的解剖特点、游离前锯肌肌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下位肋间神经形态,分支和分布规律,以及与脐旁皮瓣手术的应用解剖学要点。结果:脐旁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主要来自①第10、11肋间神经深支的前支;②第8,9,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前者穿出腹直肌鞘前叶后在深筋膜中走行较短距离,主要分布于锁中线以内腹前壁皮肤;后者穿出肌肉后在深筋膜中走行较长距离,主要分布于锁中线以外腹前壁皮肤。但两者在锁中线周围互相吻合相连。结论:可设计以第10,11肋间神经深支为神经(?)或以第8~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为神经(?)的感觉脐旁皮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31-134
目的 探讨区域麻醉联合镇痛(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方法 将2019年1~5月8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对两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下地行走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及吗啡补救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2 h、4 h、8 h、12 h、24 h、48 h咳嗽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地行走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观察组吗啡补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膜腔持续镇痛在胸腔镜肺手术术后具有较完善的镇痛效果,同时可减少阿片类的术后消耗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阔筋膜张肌瓣修复上肢的移植存活率和功能重建的满意度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教学用尸体30具(48侧)及完整下肢5侧,对阔筋膜张肌的血供、神经、肌形及髂胫束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阔筋膜张肌星长梭形,长14.5~17.5cm,宽3.6~4.2cm,厚0.8~1.2cm,髂胫束长25~28cm,宽4~7cm,厚0.5cm,由臀上神经下支支配。旋股外侧动脉分支3支型占74%,2支型占24%,1支型占2%;阔筋膜张肌由升支供血占77%,升横支共同供血占23%;升横共干占75%,升横分叉存在4种位置,近肌前缘和深面分叉的横支分支至阔筋膜张肌(12侧),也分出浅皮支(21侧)至阔筋膜皮肤。结论阔筋膜张肌瓣以升支或升横干、降支为肌、皮双血管蒂,带阔筋膜张肌神经、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上肢深度烧伤,血运丰富,运动和感觉功能存在。阔筋膜瓣以横支浅皮支和降支为双血管蒂,带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无肌肉缺损上肢烧伤,血运充足,感觉存在。  相似文献   

19.
髂嵴前部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合理应用带血管蒂髂嵴前部骨瓣转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解剖观测供应髂嵴前部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髂嵴前部存在着丰富的血供 ,主要由旋髂浅动脉 ,旋髂深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臀上动脉深上支构成 ,其分支在髂嵴前缘相互吻合成网 ,每支血管各有特点 ,有很强的互补性。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合适血管蒂的髂嵴前部骨瓣行移位或移植术 ,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对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5月-2018年7月诊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为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为不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率和转移部位腋窝、骨、肺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腋窝疼痛、上臂水肿、胸肌萎缩、上臂运动障碍、感染发生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控制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临床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