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探讨大肠腺癌中Notch3、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肠腺癌标本(腺癌组)54例、腺瘤(腺瘤组)3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正常组)1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织中的Notch3,LGR5,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在正常大肠黏膜组、腺瘤组及腺癌组中,Notch3、LGR5、NF-κB的阳性率均呈逐渐递增趋势,Notch3、LGR5和NF-κB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34/54)、57.4%(31/54)、63%(34/54),分别显著高于其在正常组的阳性率(8.3%、16.7%、25%)(P<0.05)和腺瘤组的阳性率(26.7%、36.7%、30%)。腺瘤组的阳性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直径等均不相关(P>0.05);但均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Notch3及NF-κB的表达还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Notch3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与LGR5呈正相关(r=0.325,P<0.05)。结论 Notch3、LGR5、NF-κB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严波  杨善峰  李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511-151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行肠镜检查病人126例,分为大肠息肉组73例和非大肠息肉组(对照组)53例,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外周血中Hp表达。结果大肠息肉组病人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大肠息肉组中,不同性别病人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大肠息肉病理类型进行比较,腺瘤性大肠息肉和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病人的Hp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但腺瘤性与非腺瘤性大肠息肉病人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与Hp感染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大肠息肉病理类型及病人性别均与其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nail蛋白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5例大肠石蜡标本的Snail表达。病例包括大肠炎25例、腺瘤40例、腺癌40例、转移性腺癌40例。结果依大肠炎、腺瘤、腺癌、转移性腺癌的次序,Snai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0%、67.5%、75.0%、95.0%,其中大肠炎组分别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腺瘤组与腺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和腺癌组分别与转移性腺癌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依Ⅰ、Ⅱ、Ⅲ、Ⅳ临床分期次序,Snai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62.1%、93.1%、95.0%,经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癌和结肠癌的Snai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和67.4%,经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Snail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无关。Snail阳性表达从大肠炎中诊断腺瘤的敏感性为67.5%,特异性为84.0%;从腺瘤中诊断腺癌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32.5%。结论 Snail在大肠黏膜演变成腺瘤和腺癌、从未转移性腺癌演变成转移性腺癌、从早期癌到晚期癌中表达显著升高,提示Snail可以促进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大肠腺癌中VEGF蛋白的表达,应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并测量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二者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蛋白的表达及MVD与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的阳性率、MV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的阳性率、MVD值;浸润至浆膜层的VEGF的阳性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浸润至肌层组VEGF的阳性率及MVD值(P<0.01);不同DUKES分期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的过表达、高MVD值可能对大肠腺癌的侵袭、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鼠抗P53单克隆抗体DO—7检测25例大肠癌和35例大肠腺瘤。腺癌组按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腺瘤件重度不典型增生组、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腺癌件轻度不典型增生组。各组同时计数核分裂指数(MI)。实验结果:①P53蛋白的阳性表达:腺癌组为68%.腺瘤组为34%(P=0.01)。②70%P53阳性腺癌阳性细胞数超过40%.而腺瘤组无超过10%。③脉瘤①、②、③组P53阳性率分别为42%、38%和20%.但组间无显著差别。④MI在腺癌组高于腺瘤组(P<0.01).腺瘤①、②组高于③组(分别为P<0.01,P<0.05)。腺瘤组和腺癌组中P53阳性和阴性组与MI无统计学差别。本买验表明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为研究大肠上皮细胞从不典型增生发展为大肠癌的肿瘤形成机理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84例腺瘤、135例腺癌患者及87例参加体检并行肠镜检查的健康人(对照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分析。结果腺癌组的PLT、PCT和PDW高于对照组和腺瘤组(P〈0.05);腺癌组的血小板增多例数多于对照组和腺瘤组(P〈0.05)。对照组与腺瘤组的四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AGE-A1在人大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大肠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观察38例正常人大肠粘膜组织、31例大肠腺瘤、83例大肠腺癌组织中MAGE-Al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特点.结果MAGE-A1蛋白定位于胞浆;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大肠肿瘤(大肠腺瘤、大肠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在大肠腺瘤与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是否复发及癌变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MAGE-A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侵袭深度、有无肝转移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呈正相关关系(P=0.007,rs=0.287).结论MAGE-A1可能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淋巴结转移)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大肠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2例大肠正常黏膜、62例大肠腺瘤和80例大肠腺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结果生存素表达率在大肠正常黏膜为0.0%,腺瘤为38.7%,腺癌为58.8%,三组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生存素在高分化腺癌表达率为42.9%,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73.1%(P〈0.05),在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存素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48.00%)与阴性者5年生存率(80.00%)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生存素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结论生存素在大肠肿瘤中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大肠肿瘤的形成和发展,生存素过度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肠腺瘤癌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丹  张兴明  朱代华 《重庆医学》2006,35(11):1019-1021
目的了解大肠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2年我院接受纤维结肠镜检的大肠腺瘤患者63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腺瘤共849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大肠腺瘤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腺瘤患者好发年龄为50~7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癌变率有增加的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肠腺瘤的组织类型中管状腺瘤最多,癌变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肠腺瘤随着直径的增大变得易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肠腺瘤具有多发性,多发性腺瘤患者较单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结论 (1)〉70岁患者,多发性腺瘤患者易发生腺瘤癌变;(2)绒毛状腺瘤,直肠腺瘤,直径〉2cm腺瘤易癌变;(3)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腺瘤大小、组织类型、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0.
杨莉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5):360-362
目的检测大肠癌外周血中的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2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OPN mRNA的表达,并以33例大肠腺瘤患者(大肠腺瘤组)及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OPN mRNA在大肠癌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5.4%,大肠腺瘤组OPN mRNA阳性率为33.3%,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均无靶OPN mRNA表达。大肠癌组与大肠腺瘤组OPN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大肠癌组OPN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大肠腺瘤组(P〈0.05)。随着大肠癌Dukes分期的升高,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OPN mRNA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对照组(P均〈0.01);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与大肠腺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OPN mRNA阳性表达对大肠癌的淋巴转移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及检外周静脉血Hp抗体,比较两组Hp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0%vs40.00%,χ^2=12.66,P〈0.01)。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98例各类慢性胃疾病分别为慢性胃炎组118例(组1)、肠化及异型增生组46例(组2)和胃癌组34例(组3),分别用13C呼气实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S-P免疫组化检测GST-π,比较各组及组内HP阳性和阴性胃黏膜组织GST-π的表达。结果:3组GST-π阳性率分别为57.63%、73.91%和82.35%,组3较组1、组2显著升高(P〈0.05)。HP阳性与HP阴性GST-π的阳性率分别是组1为44.93%与75.51%(P〈0.01)、组2为55%与88.46%(P〈0.05)和组3为78.95%与86.67%(P〉0.05)。结论: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GST-π表达,削弱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胃内致癌物的形成及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三联疗法联合瑞巴派特根除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200例有胃肠道症状的2型糖尿病Hp阳性患者,按年龄、性别分层随机分配入瑞巴派特组和安慰剂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莫西沙星为基础的三联Hp根除治疗10d,瑞巴派特组和安慰剂组同时分别给予瑞巴派特和安慰剂治疗30d。所有患者分别于根除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8周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计算并比较血糖指标、胃肠道症状评分和Hp根除率;两组根除成功者于12个月后再次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两组根除成功者的再感染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之间平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瑞巴派特组胃肠道症状(2.1±0.9)低于安慰剂组(4.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瑞巴派特组Ir丌和PPHp根除率高于安慰剂组[86%(86/100)比73%(73/100),92.5%(86/93)比76.8%(7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根除成功者瑞巴派特组的11Tr和PP再感染率低于安慰剂组[19.8%(17/86)比35.6%(26/73),20.5%(17/83)比36.6%(2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莫西沙星三联疗法联合瑞巴派特可提高2型糖尿病的Hp根除率,降低再感染率,改善Hp相关的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内幽门螺杆菌(Helicobaeter pylori,Hp)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有慢性胃炎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每例均取口腔标本进行Hp检测.对胃Hp感染患者治疗后4周以及1年后分别复查胃Hp的感染状况,Hp检测采用碳13呼气试验.引物选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PCR检测Hp.结果 口腔Hp阳性者龈下菌斑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比较,P〈0.01;慢性胃病Hp的检出率与牙周临床指数相关,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部位(P〈0.05);口腔Hp阳性患者用药4周后的胃Hp根除率稍低于用药前口腔Hp阴性患者(68.0%vs 69%,P〉0.05),用药1年后的胃Hp根除率更是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组(32.0%vs 66%,P〈0.05).结论 慢性胃病患者胃Hp的根除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者根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胃癌患者直系亲属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将86例已确诊胃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共182例定为实验组,选择同期46例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Hp阳性的消化不良患者的126例直系亲属为对照组,进行C14或C13呼气试验检查Hp,并对Hp阳性者进行血清学Hp分型检查。结果实验组182例中142例存在Hp感染,感染率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47.6%),X2=30.5,P〈0.05;实验组Hp感染者的Hp分型以Hp-1型为主(97例,占68.3%),高于对照组,X2=14.28,P〈0.05;且其平均年龄(46±6)岁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者的(38±6)岁,t=13.34,P〈0.05。两组内配偶与子女H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7.03、5.11,均P〈0.05)。父母均感染Hp和父母仅一方感染Hp的儿童Hp感染率(分别为52.8%,43.2%)高于父母双方均未感染Hp的儿童(13.3%),x2值分别为6.80、4.35,P〈0.01或0.05。结论胃癌患者直系亲属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且以致病力强的Hp-1型为主。这为中国患者Hp感染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哮喘患儿与健康儿童幽门螺旋杆菌(Hp)14C感染率以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b(IL-1b)含量的关系,分析探究Hp感染对儿童哮喘的作用机理,找出更佳防治儿童哮喘的对策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哮喘患儿(哮喘组)、50例非哮喘Hp感染患儿(Hp感染正常组)、50例哮喘且Hp感染患儿(Hp感染+哮喘组)和50例健康儿童(正常组)为受试对象。利用14C尿素呼气检测仪检测Hp感染阳性率,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b(IL-1b)含量。结果 1哮喘儿童的14C尿素呼气检测阳性率为34.0%(哮喘组)和50.0%(Hp感染+哮喘组),明显大于健康对照儿童的4.0%(P〈0.05),且哮喘和Hp感染正线性相关(R=0.30,P〈0.05);2Hp菌株感染后的儿童14C尿素呼气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感染儿童(P〈0.05),且哮喘和Hp阳性感染概率呈现正线性关系(R=0.47,P〈0.05)。3四组患儿IL-1b都满足正态分布,其中哮喘儿童的IL-1b浓度为(3.68±0.12)ng/m L,低于健康对照儿童的(0.61±0.04)ng/m L,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哮喘组儿童IL-1b浓度为(4.77±0.09)ng/m L,明显高于哮喘组儿童的(3.68±0.12)ng/m L,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哮喘儿童与无哮喘儿童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和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b(IL-1b)含量有显著差异,这为哮喘患儿诊断提供了监测依据,在儿童哮喘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不同疾病宿主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及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种疾病患者胃黏膜病变局部IFN-γ及IL-4的表达情况。结果: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IL4水平较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明显降低(P〈0.01);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血清IL4水平随病变的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水平亦均无明显不同(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IFN-γ在Hp感染的浅表性胃炎中表达较高(P〈0.05),IL-4的表达与之相反,在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表达较高(P〈0.05)。结论:胃病变局部Thl/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与Hp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特别是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分别对诊断明确的104例ITP患儿和30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Hp抗体检测,所有Hp感染的ITP患儿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2周。结果:104例ITP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51.92%;30名健康体检儿童Hp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26.67%;ITP患儿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54例Hp阳性的ITP患儿经抗Hp三联治疗后,完全反应3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14C-尿素呼吸测验(14C-UBT)检测100例CIU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HP感染情况,把HP阳性的CIU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采用CIU的标准治疗模式(卡介茵多糖核酸联合地氯雷他定)加抗HP的标准三联疗法,B组单用CIU的标准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治疗后2个月荨麻疹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100例CIU患者中有76%HP阳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个月荨麻疹有效率为86.84%,完全缓解率为34.21%,疗效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CIU的发病无明显关系,但对合并HP感染的CIU患者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使CIU病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方法:应用ELISA法对1 582名医院工作人员及213名非医院工作人员进行血清Hp-IgG抗体检测。结果:医院工作人员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医院工作人员(P0.01);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的Hp抗体阳性率高于无症状者(P0.01)。结论:医院工作人员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