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调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卢莉  王英 《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171-172
目的: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本校医学生470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问卷测试,对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还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个性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全国常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有关。结论: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心理卫生与思想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相互独立,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中山大学医学生个性特征与抑郁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医学生个性特征与抑郁的关系 ,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中山大学 62 2名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SDS均分为 (35 .2 2± 6 .84)分 ,抑郁检出率为1 0 .2 % ,抑郁与个性的各维度均显著相关 ,N、E维度尤为明显。结论 医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抑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医学生焦虑、抑郁与个性特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医学生焦虑、抑郁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为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医学生271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14.8%和23.2%,男生均高于女生,其中焦虑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结果SAS与SDS,EPQ-P,EPQ-N成正相关,与EPQ-E,EPQ-L成负相关;SDS与SAS,EPQ-P,EPQ-N成正相关,与EPQ-E,EPQ-L成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焦虑的因素主要有EPQ-P,EPQ-N和性别,影响抑郁的因素主要有EPQ-P和EPQ-N。结论 医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的发生与个性特征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8年陕西省在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3—5月选择陕西省1 400名在校医学生为调查对象,自制一般人口学调查表和依据经典情绪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 397份,有效率为99.8%;压力、焦虑和抑郁状况的检出率分别为40.8%、67.3%和48.8%。陕西省在校医学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参加社团和是否有信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有信仰是学生产生压力、焦虑和抑郁的危险性因素(OR=0.817,0.774,0.723;0.765,0.799,0.581;0.756,0.804,0.711),是否参加社团是学生发生抑郁的保护性因素(OR=1.475)。压力、焦虑和抑郁状况3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陕西省在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年级、性别和家庭经济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年级、家庭经济和信仰是医学生产生压力、焦虑和抑郁的危险性因素,而压力、焦虑和抑郁彼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可采取针对个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中职医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分析和对比方法,阐述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3个方面。中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在强迫症、焦虑、敌对、恐怖几个因子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常模,以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为多。其影响因素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机体损伤、生理生化的改变和病毒、细菌感染等,心理因素主要是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社会学因素受学生来源地、家庭经济状况、性别、不同专业以及家庭单双亲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们的情绪体验,及时疏导不良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关键。同时,深入全面地对中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建立健全立体化的、针对性强的干预指导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心理学角度为医学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医学院3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45人和其他专业学生169人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的SCL-90多数因子分明显低于大学生常模,但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和偏执5项因子分较全国青年组常模明显增高(P<0.05);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强迫和抑郁两项因子分较其他专业明显增高(P<0.05);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CSQ分量表评分中自责和退避得分显著增高(P<0.05),且心理健康问题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对SCL-90总分影响最大的是学业压力和专业满意度.[结论]该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其中临床专业医学生心理问题较突出;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学业压力和专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某医科大学本科生人格特征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颇为严峻 ,据国家教育部对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 ,有 2 0 %~ 2 3 %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影响学习与生活。在众多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 ,个性特征越来越为各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对医学本科生的个性特征进行调查研究 ,旨在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整群抽取中山医科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共63 9名 ,获有效问卷 62 2份。其中一年级学生 3 2 9人 (5 1.49% ) ,三年级学生 2 93人 (4 5 .85 % ) ;男生 3 41人 (5 4.82 % ) ,女生 2 81人 (4 5 .18% )。均排除…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关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进行比较。方法抽取广西百色市568名医学生和836名非医学生,对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事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精神病性外,医学生SCL-90其余因子得分及总症状指数(SGI)均低于非医学生;与SGI相关联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总分进入方程后,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其他因素均被排除;27项生活事件中,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主要与学业有关,而非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则主要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结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医学生并非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无论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均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医学生个性特征与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生个性特征与焦虑、抑郁状况的关系,以便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本科生639名,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的测评.结果医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与人格特性之间显著相关;不同性别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明显.结论塑造健康的个性是降低焦虑、抑郁,减少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SCL-90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潍坊医学院2005~2008级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除了敌意和精神病性因子之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P<0.05);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除了偏执因子之外,其他因子得分均低干全国大学生常模(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体育锻炼、朋友数目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农村家庭、为学费担忧、自卑感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寻找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方法。方法 以萍乡高等专科学校11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统计得出11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9个方面的因子和均分,以及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分析研究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比率很高: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男、女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结论 家庭贫困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卫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贫困甚至比学业受挫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还大,应关注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某大学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某大学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现况研究的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适应不良自评量表》和《中国身心健康量表(CPSHS)》作为调查工具,对长江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68.30%,其中第一、二类人格类型占56.70%、适应不良发生率为11.81%、身心健康障碍发生率为34.6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是非障碍型人格的保护因素;家庭结构不完整(缺陷)、身心不健康(精神病性异常)均是促进障碍型人格发生的危险因素。焦虑、精神病性及障碍型人格是促进适应不良发生的因素。女性、适应不良C因子、障碍型人格是身心健康障碍发生的促进因素;而独生子女身心健康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是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学生在人格、适应不良和身心健康这三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影响大学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学校、家庭等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及主观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前后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为在新的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山医科大学黄铎香编制的<心理健康测查表>,对不同时期的2 640名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改革前,改革前有心理障碍的在校生占11.9%,改革后上升到14.8%(P< 0.05);增加的心理疾病以强迫症为主(P<0.01).结论医科大学生各类心理疾病得分改革后均高于改革前,其中恐怖分、强迫分和精神分裂分2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应及时针对医科在校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14.
CONTEXT: Physicians show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first postgraduate years being particularly stressful.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uring the fourth postgraduate year,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t is already possible to predict such problems at medical school. SUBJECTS: A cohort of medical students (n=396) from all Norwegian universities, who were approached in their graduating semester (baseline) and in their fourth postgraduate year. METHODS: A nationwide and longitudinal postal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ing measures of perceive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need of treatment, personality, perceived stress and skills, and ways of coping.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need of treatment during the fourth postgraduate year were reported by 17.2% (n=66), with no gender difference, possibly because of a higher prevalence among the men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majority had not sought help. Univariate medical school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cluded: prev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not being married/cohabitant; the personality traits 'vulnerability' (or neuroticism) and 'reality weakness'; perceived medical school stress, and lack of perceived diagnostic skills. In addition, the coping variables avoidance, blamed self and wishful thinking were univariate predictors. Multivariate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adjusted predictors: prev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tensity' (extraversion); perceived medical school stress, and wishful thinking. Medical school variables were inadequate for predicting which individual students would experience postgraduate mental health deterioration. However, the perceived medical school stress instrument may be used for selecting a subgroup of students suitable for group-oriented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5.
许建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9,(16):2996-3000
目的 测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挖掘Kessler10量表对医学生心理测量的潜在公因子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Kessler10量表对规模概率抽样获取的1 193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并挖掘公因子,在因子得分基础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占38.5%,心理问题主要为对事物压力感知的“心理感知”层面,表现为劳累感、紧张感、无助感、休息不好感,困扰频率为有些时候(x = 2.65~2.09);性别(F = 3.843,P = 0.049)、家庭经济水平(F = 7.360,P = 0.001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男生、家庭经济水平差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此外,性别(F = 8.367,P = 0.004)、父亲文化程度(F = 4.728,P = 0.014)、家庭经济水平(F = 4.728,P = 0.009)是“心理感知”影响因素;学习成绩(F = 4.880,P = 0.008)、家庭经济水平(F = 3.002,P = 0.050)是“心理应激”影响因素。结论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尤其在对事物压力感知方面。应侧重男生、家庭经济水平差的医学生“心理感知”压力的预防及疏导,兼顾学习成绩差的医学生“心理应激”情绪疏导。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河北北方学院临床医学专业395名在校大学生,采用16项个性因素测量表(16PF)进行人格特征测量.结果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临床医学大学生聪慧性、恃强性、有恒性、敏感性、实验性、紧张性得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男生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得分(14.02,12.42,9.52)明显高于女生(12.49,11.36,8.89)(P<0.05),而乐群性、敏感性和幻想性女生(11.02,10.77,13.93)明显高于男生(9.52,9.76,12.83)(P<0.05).城市学生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得分(12.89,15.77,12.76,10.88,14.07)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1).结论 临床医学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谦逊、理智、平和,但保守、抽象思考能力弱.不同性别及城乡学生表现特征不同,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跟踪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跟踪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及处理应激的能力。方法2006年在浙江大学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入学时15703名本科新生的MMPI-2测验基础上,以分层抽样方式,随机抽取623名大学生作跟踪调查和比较研究,以MMPI-2再测结果为依据,从群体和个体层面描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大多数学生人格特征稳定或趋向不断地完善,有部分学生由于环境适应后状况较原来有好转,F、K、D、Hy、Pd、Pa、Pt、Sc、Ma、Si、Mf分量表前后测试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跟踪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及处理应激的能力。方法2006年在浙江大学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入学时15703名本科新生的MMPI-2测验基础上,以分层抽样方式,随机抽取623名大学生作跟踪调查和比较研究,以MMPI-2再测结果为依据,从群体和个体层面描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大多数学生人格特征稳定或趋向不断地完善,有部分学生由于环境适应后状况较原来有好转,F、K、D、Hy、Pd、Pa、Pt、Sc、Ma、Si、Mf分量表前后测试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医科大学2007级2545名新生进行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医科大学生第一类心理问题和第二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5.9和24.6。通过对性别、家庭结构、专业满意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相关变量的比较,新生UPI筛选分类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而家庭经济状况差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促进因素。结论该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对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