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贝尔面瘫患者288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96例。A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B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C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组患者均接受20次治疗后,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FDI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以及WHOQOL-BREF量表评分结果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功能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社会功能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结果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单纯针刺、针刺配合艾灸、针刺配合电针治疗贝尔面瘫均可显著改善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且3种疗法的临床疗效相当,临床可根据自身的医疗条件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维生素B1合甲钴胺注射剂低频超声导药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3月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基础治疗)和治疗组47例(基础+维生素B1合甲钴胺注射剂低频超声导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6.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47±0.80、1.13±0.77,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85.21±4.36、87.48±3.5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1合甲钴胺注射剂低频超声导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整合针灸方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妍文  符文彬  韩冠先  霍学文 《新中医》2019,51(10):249-252
目的:观察整合针灸方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1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针艾组、针刺组,综合组采用整合针灸方案治疗,针艾组采用针刺配合艾柱灸,针刺组只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2次,3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治疗后1个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综合组和针艾组HAMD评分低于针刺组(P 0.05)。治疗后1个月,综合组HAMD评分低于针艾组、针刺组(P 0.05)。治疗后,综合组总有效率为88.24%,针艾组为82.35%,针刺组为51.52%,综合组和针艾组显著高于针刺组(P 0.05)。治疗后1个月,综合组总有效率为79.41%,针艾组为47.06%,针刺组为42.42%,综合组显著高于针艾组和针刺组(P 0.05)。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综合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针艾组、针刺组(P 0.05)。结论:整合针灸方案治疗轻中度抑郁症近远期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面神经松动技术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41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1例)和面神经松动治疗组(研究组20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月后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和症状体征量化表的评分。结果经过2个月的系统治疗后,2组治疗结果有着明显的分别,但总体上都能够改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和症状体征量化表的评分。尤其是研究组,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面瘫级别及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面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治疗技术能够明显缩短周围性面瘫的病程,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致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其量效关系及最优针刺方案。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所致中枢性面瘫患者依据针刺行针时间和针刺方向构成的不同刺激量随机分为4个合谷量学组(A、B、C、D组)和对照组(E组),合谷组治疗方案为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加中西医基础治疗方案,对照组仅采用中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疗程为14 d。疗效指标为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量表、多伦多面神经分级量表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3种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改善率均存在明显组间差异(P0.05)。结论研究提示合谷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有确切临床疗效,采用逆经脉方向斜刺进针,捻转行针5 s针刺合谷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量表评分改善率及有效率最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安慰针组各45例,针刺组取患侧穴位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鹤顶、阳陵泉、阴陵泉、曲泉、膝阳关、阿是穴进行毫针针刺;安慰针组取相同穴位采用安慰针具施术。两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后进行下周治疗,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根据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 universities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WOM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组治疗后两时间点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安慰针组(P0.05)。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安慰针组WHOQOL-BREF量表各维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针刺组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评分均高于安慰针组(P0.05)。针刺组共计4例5次针刺导致皮下血肿计入不良反应,血肿均自行吸收;安慰针组无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治疗能够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扩大病种类型及增加病例数,对中医健康状况量表进行不同病种的反应度考核。方法:应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和SF-36量表对4个疾病亚组(冠心病30例、类风湿关节炎4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31例)共131例患者和50例健康人进行调查。结果:(1)中医健康状况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健康人与患病人群生存质量的能力(P0.05),健康人组的生存质量优于慢性疾病患者;(2)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与总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反应度系数为ES=0.11~0.48,SRM=0.25~0.83,CR=10%~47%,其中以精力、大便方面反应度系数最高,中医健康状况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能力;(3)与SF-36对比,在情感职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度系数ES=0.06~0.3,SRM=0.2~0.7,CR=3.7%~13.4%,SF-36中精力领域反应度指标最高,结果与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一致,提示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与SF-36均有良好反应度,中医健康状况量表较SF-36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结论: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与SF-36均属于普适性量表,但比SF-36具有更高的反应度,提示中医健康状况量表更适合中国疾病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面瘫方结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观察组21例,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自拟面瘫方口服治疗。治疗14天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73.7%,两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面瘫方有补气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之功效,可以改善面神经缺血、水肿表现,与西药联用后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中医辨证分为心肾阴虚证30例、气阴两虚证30例、气虚血瘀证26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健康调查简表(SF-36)、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定生存质量,比较分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心绞痛组患者WHOQOL-BREF各领域评分、SF-36各领域评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HOQOL-BREF在生理领域心肾阴虚证患者评分低于气阴两虚证,SF-36评分心肾阴虚证患者在躯体角色方面低于气阴两虚证,在情感角色方面低于气虚血瘀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Q评分除在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气虚血瘀证高于气阴两虚证和心肾阴虚证外(P<0.05),其余项目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低于健康人群,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面瘫二针联合自拟补气通络汤治疗气虚络阻型卒中后面瘫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面神经功能、面瘫程度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港医院神经康复科的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针刺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拟补气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面瘫二针联合自拟补气通络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针刺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郭鹏  白鹏 《北京中医药》2018,37(5):452-455
目的观察"手足十二针"配合常规取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对照组、西药对照组。试验组予"手足十二针"配合常规取穴治疗,针刺对照组仅予常规取穴治疗,西药对照组予艾司唑仑治疗。治疗14天后对所有病例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并记录起效时间。结果 (1)PSQI评分:治疗后3组PSQI各项评分均降低(P0.01,P0.05),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组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后试验组、针刺对照组S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西药对照组则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针刺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HOQOL-BREF评分:试验组WHOQOL-BREF总分、生理、心理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针刺对照组生理、心理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P0.05)。3组总分、生理、心理领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4)TESS评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和针剌对照组。(5)起效时间:3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对照组起效早于试验组和针刺对照组。结论 "手足十二针"配合常规取穴治疗失眠,在PSQI、SAS、SDS、WHOQOL-BREF等指标的改善上分别优于单一常规取穴和(或)艾司唑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康 《新中医》2018,50(10):159-16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针灸门诊治疗的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以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以单纯针刺治疗,不行电针。2组均治疗4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分级、局部评分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分级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体分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局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局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可增加对穴位的刺激,加快局部肿胀消退,更好地改善面部痉挛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5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分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垂放血治疗。观察2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值及面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上,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的疗效比单纯电针分期治疗效果明显,可更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膝四穴配合消肿利水方熏洗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效果。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治疗组、中药熏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膝四穴配合消肿利水方熏洗治疗。温针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膝四穴治疗。中药熏洗组采用消肿利水方熏洗治疗。观察各组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量表)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均高于温针治疗组、中药熏洗组(均P0.05),而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各组则差别不大(P0.05)。各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均优于温针治疗组、中药熏洗组(均P0.05)。治疗组愈显率83.33%均优于温针治疗组的63.33%和中药熏洗组的53.33%(均P0.05)。各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膝四穴配合消肿利水方熏洗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可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肾颗粒对慢性肾脏病(CKD)湿热证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将CKD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清肾颗粒口服,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变化,采用KDQOL-SFTM1.3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156例患者完成观察(试验组77例,对照组79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1.82%(63/77),对照组为63.29%(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受教育程度、中医证候积分、CKD分期、e GFR和血红蛋白等因素均可影响生存质量。治疗组治疗后KDQOL-SFTM1.3量表总分及SF-36量表评分和肾脏疾病相关领域(KDT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SF-36量表下属的生理健康评分、KDTA量表的症状与不适、睡眠和患者满意度维度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稳定病例的治疗后SF-36评分、KDTA评分及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无效病例除SF-36量表下属的心理健康评分外,其SF-36评分、KDTA评分及量表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清肾颗粒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这种作用并不依赖于患者实验室指标(肾功能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针灸方法治疗成都地区380例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372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78例、C组75例、D组71例和E组83例。A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B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C组采用分期电针治疗,D组采用分期经筋排刺治疗,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各组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并评价各组疗效。结果 5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种治疗方案均对贝尔面瘫均有效。在医疗条件受限、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治疗贝尔面瘫推荐使用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采用针刺方法结合口服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针灸科门诊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纳入标准的患者56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药组患者30例,针刺组患者26例,其中针药组采用毫针针刺结合自拟面瘫汤口服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每组患者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经过疗效评价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4.6%,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采用SPSS.V 16.0统计软件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说明治疗后两组病例在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口服自拟面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过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毫针针刺治疗。该方法对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效果显著,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针治疗因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的早、中期疗效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腹针组和体针组,随访12月;统计分析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JOA29分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生存质量SF-36评分。结果 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52例、常规体针组58例,所有参与者随访12月;2组最终纳入96例,共失访6例,失访率5.5%。经统计学分析2组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后6月在VAS评分、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ODI评分、SF-36评分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治疗组优于常规体针治疗;而在治疗后12月疼痛VAS评分、神经功能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ODI评分、生存质量SF-36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在早期不仅能缓解患者疼痛而且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矫正骨盆移位治疗方案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oland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效果。方法 13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电针疗法组和温针疗法组,各66例。电针疗法组采用电针联合矫正骨盆移位方案治疗,温针疗法组采用温针灸联合矫正骨盆移位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3、6、10个疗程后的VAS评分、Roland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1、3、6、10个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Roland罗兰功能问卷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SF-36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温针疗法组在经1、3、6、10个疗程后的各个疗程段的VAS评分、Roland罗兰功能问卷评分均低于电针疗法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电针疗法组(P0.05)。治疗10个疗程后,温针疗法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电针疗法组的77.27%,(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矫正骨盆移位方案在坐骨神经痛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腿疼和腰疼症状,提升患者家务能力、行动能力、生理功能、精神状态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